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年级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学校 班级 姓名 学号 试卷说明:1本试卷共12页,计两道大题,49道小题;2本次考试卷面分值100分,考试时间为100分钟;3试卷共两部分,单项选择题与非选择题,请把选择题答案涂在答题卡上,非选择题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命题人:北京四中、北师大实验中学高三备课组 第I卷(选择题 共45分)1. 天干地支是中国先民较早掌握的初步的天文历法知识。商代君主多以天干为名,如太甲、盘庚等,这一现象反映出商朝 A天干地支知识已在大众中普及 B统治者用神权巩固王权 C董仲舒君权神授观念巨大影响 D
2、经济繁荣,文化发达2.古代算数例题:“今有大夫(注:秦汉时爵位名,列为第五级)、不更、簪褭、上造、公士(注:秦汉时爵位名,列为第一级)凡五人。共猎得五鹿,欲以爵次分之,问各得几何?”书中记载正确的答案是:他们依次分别得到1又2/3、1又1/3、1、2/3、1/3只鹿。这道题反映的古代中国社会的特点有A年龄在鹿肉分配上的重要性 B古代中国特殊的数学观念C个人的地位由猎鹿活动决定 D礼制渗透于社会生活之中3.右图是有关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方式示意图,推断空缺方框中最可能填写的是A个体农业 B“相地衰征”C自然经济 D集体劳作 4.国语齐语记载“昔圣王之处士也,使就闲燕;处工,就官府;处商,就市井;处农
3、,就田野。”这则材料反映的我国古代手工业经营形态是A.官营手工业 B家庭手工业 C民营手工业 D官营和民营合并的手工业5.某思想家指出,“威势独在于主,则群臣畏惧;威势分于臣,则令不行故明主之治天下也,法政独出于主,而不从臣出。”战国后期实践这一思想最成功的地区是ABCD6.中国古代有一位大臣向皇帝进言:“臣闻殷、周之王千馀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无辅拂,何以相救哉?”此大臣 A主张郡县制 B主张分封制 C主张郡国并行 D主张皇帝制7.“今,生不能致其爱敬,死以奢侈相高,虽无哀戚之心,而厚葬重币者则称以为孝,显名立于世”,以下各项中最能解释文中社会风尚出现原因的是A
4、西汉诸侯王富可敌国致奢靡攀比B当时主流文化及选官制度的影响C土地私有制盛行导致的兼并恶果D西汉统治者的“重农抑商”政策8.董仲舒曾向汉武帝建议:“古井田法虽难卒行,宜少近古,限民名田(名田:名下的土地),以赡不足。”对上述建议理解正确的是,该建议A不赞成儒家借鉴古制的传统 B平均分配土地以缓和矛盾 C取消土地私有以恢复井田制 D限制豪强地主的土地兼并9.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下列说法与它同时期的是A. 灌钢法应用于冶铁业 B曲辕犁在江东地区出现C交子应用于商业贸易 D用彩色套印技术印刷书籍10. 有唐诗云:“水门向晚茶商闹,桥市通宵酒客行。”这则材料反映了唐
5、初经济发展状况 唐代已有饮茶之风唐政府征收茶税 “日中为市”的传统已被突破A. B. C. D. 11.北宋熙宁年间,岁入缗钱六千万,南宋熙丰年间为六千五百三十万缗,略高于北宋。北宋庆历中,每年商税收入为一千九百七十万缗,南宋熙丰年间更多一些。材料能够说明的是 商业税成为宋朝财政的重要来源 南宋时,商品经济继续发展宋朝政府对商人征税过重 南宋税收超过北宋A. B. C. D. 12.管子治国中写道:“夫富国多粟生于农,故先王贵之。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末作文巧,末作文巧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后面的文句应是A“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救,民是以和睦。”B“佐行贾以行兵,兵贾相资,遂
6、雄。” C“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D“以工商立国,大较恃工为体,恃商为用,则工实尚居商之先。” 13.“石渠宝笈特展”隆重登场后,清明上 河图吸引大量观众,有观众被右图所示的细节所吸引,画面上描绘的是一个路边摊,挂着一个招牌,上写“香饮子”(“香饮子”是饮料)。下列各项中解释正确的是A.此画是两宋时期宫廷画的杰出代表B.此画可反映北宋商业的巨大发展C.画中对“香饮子”等细节的描绘集中体现了文人画的特点D.该画作者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推动了绘画艺术的发展14.我国学者普遍认为,精耕细作是我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特点。以下史料能够佐证这一观点的有 “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 “
7、用粪犹用药也。” “使民无得擅徙,则诛愚、乱农之民无所于食而必农。” “麦黄种麻,麻黄种麦。”A B C D15“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这一观念的形成 是重农抑商政策的结果 反映了自然经济的主体地位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反映了商品经济的繁荣 A B C D16.“正统(明英宗年号)十年,始命内阁与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堂上官、六科掌印官会议,遂为例。”出现这一现象的制度性原因是A确立三公制 B建立三省制 C废除丞相制 D设立军机处17.起居注是由职业史官(记注官)记录皇帝言行的档案。汉时,皇帝不允许观看起
8、居注。唐朝开了皇帝观看起居注的先例。到宋朝,皇帝观阅成了惯例。这一历程最能说明A历朝皇帝历史知识日益丰富 B君主专制不断加强C宋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 D起居注不够真实18.下面是儒家思想在古代发展情况示意图。下列对a、b、c、d四处出现起伏的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a处处于低潮是受秦朝“焚书坑儒”政策的影响Bb处处于高潮是受“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推动Cc处处于低潮是受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道的冲击Dd处处于高潮是受黄宗羲等批判专制思想的推动19.清人黄遵宪在番客篇中写道“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借端累无辜,此事实大错。”以下对此诗提到的“国初”之政策所作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该政策禁止任何人的海外
9、经商活动 B是闭关锁国政策的体现 C主观上有维护清朝统治的意图 D是重农抑商政策在特定时期特定领域的体现20.据不完全统计,从1689年到1839年,清朝官方正式记载的涉外司法诉讼约有39起,这些案件多数由中国政府依照本国法律审理,但外国人自审案件也有11起。这说明当时 A外国侵略者已攫取在华领事裁判权 B中国统治者近代司法主权观念淡薄 C中国的涉外法律较西方先进 D涉外司法诉讼以贸易纠纷为主 21.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一文中指出:“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可以支持这一观点的依据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
10、建社会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近代中国产生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允许外国在华投资设厂A B C D22. “这场表面上轰轰烈烈,骨子里依然在传统文化范畴中运作的革命,尽管已经渗入了一些近代先进的思想文化因素,但结果却还是一幕不堪回首的悲剧,对江浙一带地区经济与文化的巨大破坏是很难估算且无法弥补的。”这场“革命”是指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 D国民革命运动23.1880年,薛福成写道:“中国立约之初,有视若寻常而贻害于无穷者,大要有二:一则曰,一国获利各国均沾也。一则曰,洋人居中国不归中国官管理也。”在他看来,对近代中国“贻害于无穷”的是开设工厂 协定关税 片面最惠国待遇 领事裁判权A.
11、 B. C. D.24.1892年1月18日申报有这样一篇报道:“凡西人之以货物运至中国者,陆离光怪,几于莫可名言,华人争先购归,以供日用。初祗行于通商各口岸,久之而各省内地亦皆争相爱慕,无不以改用洋货为奢豪。”这段材料可用于 证明清朝末年我国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佐证外国资本主义对民族经济的冲击 说明中国人不支持“提倡国货运动” 说明中国人的消费习惯正在发生改变A. B. C. D.25.1895年7月19日,清廷发布上谕中谈到“图自强而弭祸患以恤商惠工为本源”。其结果是A开始实践师夷长技的主张 B促进了民族工业的产生C抵制了外国对中国的侵略 D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26.王尔敏在中国近代思想
12、史论中说:“自1840年以来,各时代思想特征虽十分不同,流派分立而最基本之原始动力则是完全一致的。”这里的“最基本之原始动力”是A民主共和B自由平等 C救亡图存D公正法治27.改革推动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下列变法措施与评价对应准确的是选项变法措施评价A商鞅变法:奖励军功,推行县制限制旧贵族特权,促进官僚制度的发展B孝文帝改革:租调制均田制实施的基础,形成编户齐民制度C王安石变法:市易法节省政府购买和运输物资的财政开支D戊戌变法:提倡私人开办工厂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由此产生28.有学者指出“作为一次政治制度变革运动是不成功的,它在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中主要是进行了第一次较为全面的资本主义现代化的社会动
13、员”,这位学者评价的中国近代史上的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29.徐中约指出:“革命与民国并未带来预期的和平与秩序,民国时期较以前经历更多的痛苦与失序,它重现了传统上紧随王朝衰亡而来的失序与混乱。”这表明A革命比建国更重要 B相对于推翻旧制而言,建立新制更难C辛亥革命没有带来任何社会进步 D民国时期的社会重建没有任何成效30.故都杂咏中写道:“啧啧沿街卖报声,成天奔走送新闻;秀才不出门前去,一样全球消息灵”。材料表明近代报纸A.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 B.丰富了大众的娱乐生活C.宣传民主革命政治主张 D.加速了时事新闻的传播31.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史实
14、 结论 A 程长庚、谭鑫培等号称“同光十三绝”同治光绪年间徽剧与汉剧互相融合,开始形成一个新的剧种“京剧”B 林则徐在主持禁烟期间,为了解对手,组织编译各国律例 这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极大地开阔了时人的眼界C 福州船局中国工匠独立制造“平远号”铁甲舰当时中国造船业处于世界领先水平D 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20世纪初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探索与资本主义国家不一样的救国道路32.孙中山曾说过“共产主义是三民主义的好朋友”。毛泽东在1940年的新民主主义论中说“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实现而奋斗”。其目的都是为了A推翻北洋军阀统治 B实行全民族抗战C完成民主革命任务 D宣传新
15、三民主义33.据载,山西太原有个前清举人叫刘大鹏,辛亥革命后仍以清代遗民自居,拒不承认民国,直到民国二十六年后才承认自己是中华民国人。促使刘大鹏思想转变的原因最可能是A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B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C民主共和制的建立 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34.下列两幅形势图反映了民主革命时期革命斗争区域重心的变化。在这一变化过程中 国共两党从对峙走向合作 中国民主革命性质发生变化 毛泽东思想逐步走向成熟 中国国际地位得到根本改变ABCD35.历史概念是反映历史研究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以下对一些历史概念的解读正确的是三教合一在中国宋代开始出现佛教、道教与儒学融合发展的情形三民主义反映了中国人民实
16、现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三大政策表明当时中国国民党接受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主张三大战役包括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基本消灭国民党军队主力A B C D36.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将归绥(归顺平定之意)改为呼和浩特(青色的城之意); 迪化(开导、教化之意)改为乌鲁木齐(优美牧场之意)。这说明新中国A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B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D贯彻各民族平等的原则37.1949年,黄炎培欣然接受新中国政务院副总理兼轻工部部长的任命,他儿子问他为什么年过七旬却做起官来,他回答说:“人民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是自家的政府。自家的事,需要人做时,自家人不应该不做”这表明A人民代
17、表大会满足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愿望B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调动了民主人士积极性C出席政治协商会议的民主人士代表居大多数D中国共产党实行了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38下列资料中,最确切地反映出国家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是A3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获得了4667万公顷的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 B参加互助组的农民达到4536.4万户,占农户总数的87.8% C入社农户占总数的91.9%,参加高级社农户占总数的87.8% D共有人民公社233973个,参加人民公社的农户占90.4% 39. 建国初期人民日报评论说:国家不分大小强弱,在国际关系中都应该享有平等的权利,它们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都应该得到
18、尊重,而不应受到侵犯。任意摆布亚非人民命运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它评论的是 A日内瓦会议 B万隆会议 C不结盟运动 D“上海五国机制”40.1972年2月上海公报中明确规定,“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对任何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对公报解读准确的有是对当时世界超级大国之一美国的约束这是中美建交后取得第一个重大成果包含着反对苏联在亚太地区谋求霸权有助于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A B C D41.中国共产党预见到农业合作化将在1955年底完成,并且开始为推动工业化的发展做出新的努力,愈来愈转向知识分子和各类专业人员寻求帮助。为此,第二年提出了A.“百
19、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B.“科教兴国”战略C.“863”计划 D.“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方针 42.1963年,周恩来总理在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四次会议上庄严宣告:“我国需要的石油,现在可以基本自给了”,为这一重大历史变化作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是 A.詹天佑 B.李四光 C.钱学森 D.袁隆平43某年,我国正式通过国民经济的发展方针,即“以调整为中心,调整国民经济各部门间失衡的比例关系,巩固生产建设取得的成果,充实新兴产业和短缺产品的项目,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这一年应该是 A. 1956年 B. 1961年 C. 1984年 D. 1990年44.右图是保罗肯尼迪在
20、大国的兴衰(1987年出版)中对一些国家1980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预测。当时,他对中国经济发展状况预测的依据是文革后社会政治局面稳定出台重大经济决策活跃城乡确立市场经济体制接轨世界突出科技教育兴国战略地位A B.C . D.45.下图是近代以来中国留学生变化示意图,下列各项中对此图解读正确的是 19世纪80年代 19世纪末二十世纪初 五四运动前后 1949年-2003年留学的变化与时代发展、国家政策等因素紧密相连;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留学生主要流向苏联;改革开放后,中国国际交往日益频繁,外国留学生到中国学习; 留学路线折射了近代中国先后向美国、日本、苏俄(苏联)等国学习的历程A BCD第
21、卷(非选择题 共55分)46(10分)中国传统的法律体系从秦汉时开始形成,逐渐形成中国特有的法律传统。到了近代,受西方的冲击和影响,近代法律制度逐渐在中国形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汉律特别强调皇权至上,法自君出。其法制的指导思想则为礼法并用,以礼入法,儒家经义成为法理的基础,坚持德主刑辅,先教后刑,奠定了此后法制体系礼刑一体的基本框架。”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十五讲(1)依据材料说明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特点。(4分) 材料二1908年钦定宪法大纲节选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节选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臣民义务二:臣民于法律范围以内,所有言论、著
22、作、出版及集会、结社等事,均准其自由。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2)历史资料的阅读、比较和信息收集能力,是历史研究的基本能力。某同学以20世纪初中国的两部宪法为研究性学习的研究对象。他已经完成了资料的部分整理,请帮他将关键的历史信息提取完整,填写在下面的表格中。(6分)钦定宪法大纲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国家权力归属君权至高无上民众权利人民享有各种人权历史意义清政府在革命浪潮下自救的无奈尝试,仍立足于维护封建统治,最终失败。47.(12分)丝绸的历史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历史的发展、变
23、化。北师大实验中学的学生围绕这个主题,进行了以下两个方面的研究。问题一:中国古代丝绸生产格局秦汉时代,渭水上游的陇山山脉,一片葱茏。凭借地利,黄河中下游地区农村,户户种桑麻。此后,桑麻种植开始向南发展到湖北、湖南和四川,向北发展到今天的内蒙古地区。汉代的纺织品,以临淄和襄邑(今河南)所产最为有名,而且种类多,产量大,有名贵的锦、绢、纱等。然而,作为许多时代帝王的京畿重地,建筑宫室,营建坟墓,所耗树木无法计算。唐代以后,北方环境发生变化,渭水的流量明显减少,航运也不见记载,秦岭北麓的森林已经无影无踪了。丝织业经过唐末五代及北宋一个长时期的发展,也改变了唐中叶以前的面貌。北宋时,丝织业的产地逐渐形
24、成两浙和四川两个中心整个沿海地带都比较发达。 摘编自简明宋史中国历史地理谈丛(1)根据以上材料,说明我国古代丝绸生产格局的变化。结合所学分析其成因。(6分)问题二:中国近代丝绸企业的兴衰1873年,陈启沅回国创办机器缫丝厂。几年之后,南海县知县查封该厂,给机器缫丝业定了几条罪状:一是每偈约用女工四百余人,男工一百余人,无论男女混集,易生瓜李之嫌。二是统计江浦一带,共有机器一十一座,应用四千四百余人,以一敌十较之,实夺四万四千余人之生业自应永远勒停,以安民业。这样,以继昌隆为开端的十家机器缫丝厂惨遭“腰斩”了。 摘编自办理学堂乡情形第二禀(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完成以下调查报告。(6分)关于继
25、昌隆缫丝厂的调查报告创建背景受阻原因48.清朝晚期书院是国家的主要教育机构,大多数书院的都是为科举考试做准备。19世纪60年代以后洋务派创办了翻译学校、专业技术学校、军校等多种新型学堂,派出学生出国留学。洋务派还建议对科举考试加以改革,但由于守旧势力的反对未能如愿。维新运动时期,维新派创办了万木学堂等多所学堂,引进了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此间清政府颁布诏令,废除八股文,改书院为学堂,在京师创办京师大学堂,在各地设立中小学堂,各省选派学生出国留学。戊戌政变后除京师大学堂外而其它改革措施被废除。1903年清政府颁布章程鼓励自费、公费留学,1904年在全国范围内颁行奏定学堂章
26、程,将学制分为初等、中等、高等教育三段,另有高级师范教育和实业教育两系统与此系统并行。1905年清廷颁布上谕废除科举考试,另外由于新式学堂发展迅速,原来由礼部兼管的教育行政事务,改由新成立的学部管理(学部为中央政府十一部之一),后又设立劝学所为府厅州县的教育行政机关,成为民国后各地教育局的前身。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解读晚清教育改革的历程。(14分)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49.(19分)服饰发展见证社会的变迁。材料一 古代中国, “衣服有制”。正朔服色,向来被视为国家根本之所系,是传统礼仪制度的重要内容。明朝立国之初,要求衣冠悉如唐制,严禁胡服。对不同人群
27、,还有具体规定,如官员头戴乌纱帽,身穿圆领袍,士子百姓戴四方平定巾,穿杂色盘领衣,教坊司乐工戴青色头巾。“农衣绸、纱、绢、布。商贾只衣绢布。” 摘编自中国民俗史明清卷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明初服饰的特点并说明形成的原因。(6分) 材料二 光绪年间,上海地区渐尚短衣窄袖,且仿洋装,制如其体。北京竹枝词咏新式衣裳曰:“新式衣裳夸有根,极长极短太难论。洋人着服图灵便,几见缠躬不可蹲。”1892年,万国公报署名作者宋恕认为:“欲改官职、设议院、改试令(科举),必自易西服始。”康有为也认为中国“守旧者固结甚深,非易其服不能易人心,成风俗,新政亦不能行”。民初,参议院公布的男女礼服分为中西两类,中式即
28、长袍马褂。民间衣着更为自由,上海申报称:帝制取消后,“人士趋改洋服洋帽,其为数不知凡几”。天津大公报描述:“西装东装,汉装满装,应有尽有,庞杂至不可名状”。一些“适于卫生,便于动作,宜于经济,壮于观瞻”的时代服装,如中山装等开始被研求和推广。当时,长袍马褂、西服、中山装多在城乡上层人士中流行,下层民众以中式衫袄和抿裆裤为主。摘编自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等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清末民初服饰变化的趋势及其社会背景。(10分)材料三 50年代全国人民在建国之初,热烈拥戴社会主义革命,自动穿起蓝色、蓝灰色的干部服、列宁装,长衫马褂已基本没有人去穿。十年浩劫当中,人们只敢穿灰色、蓝色的制服,青年学生
29、只穿草绿色军便衣;“四人帮”出于政治目的,炮制了一种所谓“仿宋式”的连衣裙,强令京、津、沪等大城市进行兜售,应者较少。 摘编自中国服装史结合三段材料,谈谈你对服饰发展演变的认识。(3分)答题纸注意:请将选择题答案涂在机读卡上46(1) (2)钦定宪法大纲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权力来源君权至高无上民众权利人民享有各种人权历史意义清政府在革命浪潮下自救的无奈尝试,仍立足于维护封建统治,最终失败47(1)变化: 原因: (2) 关于继昌隆缫丝厂的调查报告创建背景受阻原因48 49(1) (2) (3) 高三历史期中考试参考答案12345678910BDDACBBDAB1112131415161718192
30、0DCBCACBDAB21222324252627282930AABDDCABBD31323334353637383940DCAAADBCBB4142434445ABBBA46(1)皇权高于法律(或法自君出);(2分)儒家思想为法律的基础(或礼法并用)(2分)(2)钦定宪法大纲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国家权力归属君权至高无上主权在民,人民全体(2分)民众权利(法律范围内)有限权利;或有一定权利;(或权利仍是君主赐予)(2分)人民享有各种人权历史意义清政府在革命浪潮下自救的无奈尝试,仍立足于维护封建统治,最终失败近代中国的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法律上否定了封建专制制度;体现人民民主要求;人民获得一定民
31、主权利;有利于巩固共和政体(或有利于维护革命成果);宣传了民主思想(或民主共和思想逐渐深入人心);促进中国政治现代化。(任答2点得2分)47(1)变化:范围由北向南(唐朝中期以前,中国丝绸的产地主要在北方;唐朝中期以后,南方的丝绸生产逐渐赶上并超过北方)(2分)中心北宋时,丝绸业的中心已经在四川和东南沿海地区。(1分)原因:历代帝国多在北方建都,就近砍伐林木,破坏生态。唐末五代以来我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方政局相对平稳;南方自然条件更适宜植桑养蚕(任意3点得3分)(2)创建背景:自然经济的解体、外商企业的刺激、洋务运动的诱导、陈启沅的出国经历。(4分)受阻原因:保守思想的抵制、与民众争利激起民
32、众不满、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解体(2分)48. 示例1:三个阶段。每个阶段4分=原因 2分+现象2分(同类现象只给一次分);现象2分+影响2分。最后的认识=2分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创办新型学校,传授不为科举服务的实用知识,派留学生。并尝试科举改革。尽管科举改革由于守旧派反对失败,但推动了教育的近代化。 维新变法时期,清政府不仅继续创办新型学校传授科学知识,派遣留学生,还进行了创办大学、建立三级教育体系等尝试。虽然由于戊戌政变大部分措施被取消,但新型大学得以保留。 清末新政时期,正式确立三级教育体系,新式学堂迅速发展,并设立专门的教育行政机关,为以后的教育改革奠定基础。认识:晚清教育改革具有主动性
33、、全面性,(1分)适应了近代化的潮流。(1分)示例2:三个方面的现象=6分;三个方面的原因或影响=6分;认识=2分现象教学内容,由传授完全为科举服务的内容,到传授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职业技能知识。教学方式,由旧式书院变为新式学堂。由完全在国内培养到向国外派遣留学生。教育体系,由单纯书院到建成初等、中等、高等三级教育体系。原因或影响原因:民族危机加深;开放程度加深。影响:推动近代教育的发展和政治活动的开展。(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得分)认识晚清教育改革具有主动性、全面性,(1分)适应了近代化的潮流。(1分)49.特点:强调夷夏之别(或汉胡之分)、等级之别。4分。(回答尚汉服、禁胡装,不同人群服饰有
34、异之类现象的,给2分)原因:明朝推翻元朝,表示承继中原正统;维护上下尊卑秩序(或遵循纲常伦理)。2分。趋势:从清朝传统服饰为主发展为传统、现代服饰并存(或中西兼有);存在地区和人群二元化;(回答大城市人士着西装和中山装,城乡上层着长袍马褂、西服、中山装,下层民众者中式衣裤之类,只给1分)既有继承,也有改革(或创新)。(回答改良长袍马褂、研求中山装之类,只给1分)每点2分,共6分。背景:西方列强打开国门,西方文化(或生活习俗)传入;政治活动家的提倡(或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推动);西装、改良装方便人们生活;社会变革带来的心理变化(或弃旧从新的观念);服饰价格的左右。每点1分,共4分,任意4点即可。 认识:服饰发展演变折射着社会生活、价值观念和心理文化的发展并受其影响;政治活动对中国服饰演变有着重要推动作用。第一点2分(回答出2层及以上含义),第2点1分。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投稿兼职请联系:23553946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