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单元第6课【学考过关练】一、选择题1赫梯法典第六十四条规定:假如任何人盗窃拉战车的马,则其案件也如此(即赔付十匹马,并用自己的房屋作担保)。这一规定说明()A赫梯注重维护贵族的私有财产B马匹对赫梯人具有特殊意义C赫梯的立法原则是“轻罪重刑”D战马的实用价值远高于房屋【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赫梯法典 的第六十四条规定是为了保证马拉战车,说明马匹对赫梯人具有特殊意义,故B项正确;拉战车的马不一定是属于贵族的,故A项错误;仅从材料中的一个规定,不能断定赫梯的立法原则就是“轻罪重刑”,故C项错误;战马与房屋一个用于战争,一个用于居住,不能确定战马的实用价值远高于房屋,故D项错误。2公元
2、前6世纪,某一人种崛起于伊朗高原,征服了东到印度河流域,西到巴尔干半岛北部,包括埃及在内的广大地区,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地跨亚、欧、非三洲的大帝国,并数次入侵希腊。该人种是()A赫梯人B希腊人C波斯人D雅利安人【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波斯人崛起于伊朗高原,经过一系列征服战争,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地跨亚、欧、非三洲的大帝国并数次入侵希腊,故C项正确。3讲梵语的早期雅利安人东进至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的历史被称为“吠陀时代”,而这一时期的“吠陀”文献是通过记忆和口耳相传的。这说明早期雅利安人()A未形成自己的书写文字B征服印度的历史不可信C东进旨在掠夺农耕土地D进行的迁徙是无计划的【答案】A
3、【解析】材料强调早期雅利安人的吠陀时代,“吠陀”文献是通过记忆和口耳相传的,这说明当时雅利安人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书写文字,故A项正确;口耳相传的历史也是历史,不能说其一定不可信,故B项错误;材料中强调的不是雅利安人东进的目的,故C项错误;从材料中无法看出雅利安人进行的迁徙是否是有计划的,故D项错误。4从公元前13世纪下半叶起,在南起埃及、北至希腊半岛、东抵小亚细亚和巴勒斯坦、西达塞浦路斯和克里特岛的地中海东部广大地区内,出现了许多古代文化中心迅速衰落以至灭亡的现象。出现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A海上民族的崛起B印欧人的大迁徙C赫梯王国的征讨D阿拉伯人的西征【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4、公元前1200年左右,东部地中海区域出现了一股较大的民族迁徙浪潮。埃及文献称这些移民为“海上国家的人”,现代学者称他们为“海上民族”,其移民导致了以赫梯帝国为代表的很多文化中心的衰落,故A项正确。5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对区域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促进西欧社会转型的是()A匈奴的迁徙B日耳曼人的迁徙C印欧人的迁徙D大月氏人的迁徙【答案】B【解析】日耳曼人的迁徙促进西欧向封建社会转型,故选B项。6继希腊人之后,罗马人登上了地中海的舞台,他们征服了希腊化的世界,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然而,古罗马学者贺拉斯却说,被征服的希腊人最终征服了罗马人。贺拉斯所说的“征服”是指()A商业征服B宗教征服
5、C财富征服D文化征服【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被征服的希腊人最终征服了罗马人”指罗马人虽然征服了希腊,但却被希腊的文化征服,故D项正确。7有学者认为:西罗马帝国的衰亡,是“野蛮与宗教胜利”的结果。这里的“野蛮与宗教”分别是指()A匈奴人的西侵与伊斯兰教的崛起B蛮人的南侵与基督教成为国教C土耳其人西侵与伊斯兰教的扩张D日耳曼人的入侵与基督教的兴起【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西罗马帝国的衰亡,是“野蛮”胜利的结果,具体是指日耳曼人的入侵,消灭了西罗马帝国;西罗马帝国的衰亡,是“宗教”胜利的结果,具体是指基督教的兴起湮没了古罗马文明,故选D项。8中世纪的西方文化,
6、比同时代的阿拉伯、印度和中国都要落后,古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在那里几乎灭尽,有赖于阿拉伯语版本将其保存,并在中世纪的后期被译成拉丁语等西方语言,重新回到欧洲。阿拉伯文化的西传,促进了文艺复兴的到来。这表明阿拉伯文化()A决定了西方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B直接促成了欧洲近代社会的转型C在保存和传播西方文化上影响深远D在沟通东西方文化上发挥重要作用【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古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在那里几乎灭尽,有赖于阿拉伯语版本将其保存”“中世纪的后期被译成拉丁语等西方语言,重新回到欧洲”“促进了文艺复兴的到来”可知,阿拉伯文化保存了古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将其重新传回到欧洲,促进了欧洲的社会进步,
7、故C项正确;决定西方思想解放运动发展的是经济因素,而非文化因素,故A项错误;文艺复兴促进了西欧近代社会的转型,阿拉伯文化促进了文艺复兴,“直接促成”表述错误,排除B项;材料只体现了阿拉伯文化在保存和传播西方文化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早在阿拉伯国家成立之初,穆罕默德就注重提高阿拉伯人的文化。因此,历代都比较注重先进文化的摄取。一方面积极网罗各种人才为帝国服务,一方面组织力量大力翻译和研究古代希腊、波斯和印度的文化典籍与著作。经过长期的努力,帝国境内的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印度文化和阿拉伯的传统文化被整合起来,形成一种崭新的阿拉伯文化。摘编自朱寰主编世界
8、上古中古史材料二公元前2世纪30年代,罗马贵族彻底吸收了希腊化的希腊文化,并创造了具有自我风格的希腊化文化。他们和在7世纪及其后的阿拉伯人将希腊遗产传诸后世,影响至今。摘编自美莫里斯等著希腊人:历史、文化和社会(1)根据材料一,概括阿拉伯统治者在文化领域采取的主要措施。(2)用一句话指出罗马在“吸收”“创造”“将希腊遗产传诸后世”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答案】(1)主要措施:重视人才;翻译、研究、摄取东西方文化;整合东西方文化。(2)角色:古希腊文明的正统继承者和西方古典文明新的开拓者。【选考过关练】一、选择题1“原本显然是刹帝利阶级登极之作、英雄主义与战争的作品,在婆罗门的手中则变成了教诲民众
9、关于伦理法典、道德观念以及涅槃之类的工具。”历史学家威尔杜兰评论的古典文献当是()A摩诃婆罗多B汉谟拉比法典C吉尔伽美什D荷马史诗【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中“刹帝利”“婆罗门”等信息可知,该古典文献与印度的种姓制度有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摩诃婆罗多是印度的著名文学作品,故A项正确。2古希腊神话中,众神各有分工,宙斯作为最高天神,掌握雷电等,并且和众多女神及凡间美女相好,生出了太阳神阿波罗、狩猎女神阿尔忒弥斯等很多天神,也生出了珀尔修斯等人间英雄,这与古代中国的神的形象颇为不同。这体现了()A古希腊神话“神人同行同性”的特点B古希腊与古代中国文化的着眼点与侧重点不同C中国儒家文化的内敛性与西方
10、文化的开放性决定了二者的不同D古希腊人受到宗法制等的影响不深【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以看出古希腊神话中神的形象充满人文色彩,具有人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神话体系中的神更多地体现了等级差异,说明古代中西方文化的着眼点和侧重点不同,故B项正确;A项并未体现出中西比较,排除;神话体系是社会意识的一种,由社会存在决定,排除C项;古希腊并无宗法制,排除D项。3贵霜帝国的建立,为佛教的东传创造了有利条件。2012年10月,位于古丝绸之路东道北段的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出土了17枚铜币,经鉴定为贵霜帝国的钱币。这表明贵霜帝国()A促进了南亚与中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往B沟通了中亚与欧洲之间的商贸联
11、系C成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中枢地带D保存和继承了古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答案】A【解析】贵霜帝国是大月氏人西迁而建立的,它的势力一度到达印度北部,结合材料在古丝绸之路上发现了该帝国的钱币可知,贵霜帝国促进了南亚与中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往,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表明贵霜帝国沟通了中亚与欧洲,排除B项;材料无法说明贵霜帝国是“中枢地带”,排除C项;材料并未涉及古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排除D项。4魏晋南北朝时期,匈奴首领刘渊自称为“汉室之甥”,夏国建立者赫连勃勃也称自己为“大禹之后”,鲜卑慕容氏在追溯其祖先时,称其为“有熊氏之苗裔”。以下对上述材料的解释不正确的是()A各民族首领都认为自己与汉族有共同的祖
12、先B各民族并不把自己看成是夷狄外族C生动表现出各民族文化上的认同感D各民族首领都借助与汉族的关系抬高自己的地位【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各少数民族首领的做法,是为自己建立政权寻找文化上的合理性,而不是为了抬高自己的地位,故D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由材料“汉室之甥” “大禹之后”“有熊氏之苗裔”等可知各民族首领都认为自己与汉族有共同的祖先,故A项说法正确,但与设问不符,排除;由材料可知,各少数民族都在强调其民族文化上的认同感,并不把本民族看成是夷狄外族,都认为本民族与汉族有共同的渊源,故B、C两项说法正确,但与设问不符,排除。5汉末张鲁“以鬼道教百姓,人(蛮族)敬信巫觋
13、,多往奉之”;匈奴人刘渊以汉朝宗室自居,又“尤好春秋左氏传孙吴兵法,略皆诵之,史汉诸子,无不综览”。这反映了()A少数民族大力推崇汉族文化B先进文化在民族融合中的重要作用C汉族对少数民族吸引力强大D民族融合提升少数民族的文化【答案】B【解析】材料“以鬼道教百姓,人(蛮族)敬信巫觋,多往奉之”说明少数民族民众受汉族文化的影响,而“刘渊以汉朝宗室自居史汉诸子,无不综览”说明少数民族上层人士受汉族文化影响深,这些现象说明汉族先进文化在民族融合中的重要作用,故B项符合题意;材料说明汉族文化对少数民族影响大,但“大力推崇”的说法夸大,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汉族文化对少数民族的影响,故C项错误;民族融合
14、不只是提升少数民族文化,故D项错误。6拜占庭帝国作为文化桥梁,必然得兼顾东西两头,否则桥面会不平整、桥梁也必然维持不久。在继承了以古希腊、罗马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后,拜占庭帝国也“没放过”东边这头。材料强调的是()A拜占庭帝国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发展B拜占庭帝国继承发展了古希腊、罗马文化C拜占庭帝国的桥梁建筑闻名于东西方D拜占庭帝国是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答案】A【解析】材料“兼顾东西两头”“继承了以古希腊、罗马为代表的西方文化”“没放过东边这头”强调了拜占庭帝国在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发展中起到桥梁的作用,故A项正确;B项说法不够全面,排除;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材料中的“桥梁”不是真正的桥
15、梁,故C项错误。7西罗马帝国灭亡后,众多新建立的“蛮族王国”以及东部的拜占庭帝国争相以“罗马”真身自居。这主要是因为()A各族具有罗马帝国的血统B与教会争夺罗马城的需要C万民法促进各族身份认同D利用罗马名号扩大影响力【答案】C【解析】西罗马帝国灭亡后,众多新建立的“蛮族王国”以及东部的拜占庭帝国都认为自己是“罗马”的继承者,说明这些国家都认同罗马,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和万民法促进各族身份认同有密切关系,故C项正确;各族具有罗马帝国的血统不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与教会争夺罗马城的需要不符合材料信息,故B项错误;利用罗马名号扩大影响力不是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8阿拉伯帝国的制度基本继承了拜占庭帝国
16、和波斯帝国的传统,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在帝国一度流行。古埃及、波斯、印度、欧洲等地的民间故事被阿拉伯人接受和融汇为天方夜谭。这说明阿拉伯()A是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B文明影响广泛深远C文明的发展具有包容性D长于借鉴缺少创新【答案】C【解析】材料中阿拉伯人吸收了古埃及、波斯、印度、欧洲等地的民间故事而编写成天方夜谭,说明阿拉伯文明具有包容性,故C项正确;A项体现的是阿拉伯人促进东西方文明传播的中介作用,材料并未体现,排除;B项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阿拉伯文明对外来文明既有吸收又有创新,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秦人原住在陇西(甘肃天水),经过200多年的发展壮大,东迁至陕西关中。
17、吸收了六国的长处、六国的人才,秦国由西部一个小小的游牧民族国家逐步发展成为秦帝国。汉朝发展成为那么庞大的文化体,也是不断地进行文化的输出和输入。汉朝的文化输出,东到日本、东南亚,西到天山,北到大漠;汉朝的文化输入,有从印度传入的佛教文化,还有北方和各地的巫术文化,后来变成了道教的成分。汉文化四面拓展,把南方的动植物引进中原,从西域引进西瓜、葡萄,从北方带来骆驼、野驴等众多物产。这样无穷的文化交流、物产交换,使得汉文化异常博大丰富,“中原”变成了“中国”,“中国”变成了东亚之中国,亚洲之中国,世界之中国。摘编自许倬云著万古江河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古代史知识,自拟一个题目并加以评述。(要求:观点具体
18、明确,评述须史论结合,言之成理)【答案】题目:开放交流是古代文明发展进步的必由之路。评述: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进步,离不开多种交流、碰撞,相互学习,相互吸收,在此基础上又不断创造出更高层次的文明。中国古代秦汉帝国文明、隋唐帝国文明、宋元时期的文明,一方面吸收了周边少数民族的文明成果,如饮食、音乐、舞蹈、服饰等,同时,也把汉文化传播到边疆地区乃至周边国家;另一方面,也学习和吸收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文明成果,如佛教、伊斯兰教,中亚、西亚地区的音乐、舞蹈以及葡萄、棉花等物产。同样,古希腊、罗马也学习和吸收了大量的东方文化,才创造了古希腊、罗马的辉煌文明。综上所述,开放、交流,相互学习与借鉴,在此基础上创造新的文明,是古代社会文明发展进步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