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同步练习:第四课 词语万花筒 单元过关检测(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541416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同步练习:第四课 词语万花筒 单元过关检测(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同步练习:第四课 词语万花筒 单元过关检测(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同步练习:第四课 词语万花筒 单元过关检测(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同步练习:第四课 词语万花筒 单元过关检测(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同步练习:第四课 词语万花筒 单元过关检测(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同步练习:第四课 词语万花筒 单元过关检测(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doc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同步练习:第四课 词语万花筒 单元过关检测(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doc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单元过关检测一、基础巩固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札记(zh)强迫(qin)谆谆告诫(zhn)B胚胎(pi) 炫目(xun) 瞬息万变(shn)C轮廓(u) 掮客(qin) 生吞活剥(b)D穹隆(qin) 美差(chi) 谬种流传(mio)答案B解析A项“强迫”中的“强”应读“qin”。C项“轮廓”中的“廓”应读“ku”。D项“谬种流传”中的“谬”应读“mi”。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赔偿娇揉造作寥廓闲情逸志B煦暖绵里藏针靓丽待价而沽C寒碜得鱼忘筌俾益正襟危坐D谗言死心踏地深邃黄梁美梦答案B解析A项“娇揉造作”中的“娇”应为“矫”,“闲情逸志”中的“志”应为

2、“致”。C项“俾益”应为“裨益”。D项“死心踏地”应为“死心塌地”,“黄梁美梦”应为“黄粱美梦”。3下列成语中加点字的意义,全都不相同的一项是()A沽名钓誉一文不名不可名状师出无名B栉风沐雨风声鹤唳移风易俗附庸风雅C横生枝节起死回生无中生有妙笔生花D动人心弦兴师动众动辄得咎惊心动魄答案A解析A项四个“名”意义分别为:名声,占有,说出,名义。B项前两个“风”意义相同,皆指自然界之风;“移风易俗”中“风”为风气、风习,“附庸风雅”中“风”本指诗经中“国风”,此引申为文雅之义。C项前两个“生”意义分别为:长出,活。后两个相同,意为生发。D项第一和第四个“动”的意义相同,皆为感动;第二、三个“动”的意

3、义分别为:使动用法,动不动。4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八股文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在封建时代用于科举考试。它必须“代圣人立言”,在形式上也必须遵守一些死板的_。1905年,清朝政府宣布废止科举考试制度,八股文随之失去它的实际效用;新文化运动兴起时,它作为封建文化的象征之一,受到严厉的_;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成了无人肯说的_话题。A限定抨击生僻B限制批评生僻C限制批评冷僻 D限定抨击冷僻答案D解析“限定”与“限制”,“抨击”与“批评”,“生僻”和“冷僻”都是近义词语。“限定”和“限制”都有规定范围、不许超过的意思,但“限定”要有数量等方面的规定,与“八股文”的要求更一致;“批评”与“

4、抨击”基本意思相近,但“批评”是指出缺点或错误,“抨击”是用批评来攻击,词义更重,感情色彩更强烈,与文段中的“严厉”更协调一致;“生僻”与“冷僻”都有不常见的意思,但“生僻”侧重于不熟悉,“冷僻”更强调不常见,依据“自然成了无人肯说的话题”当用“冷僻”。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有人说日本汽车比德国汽车更舒适,也有人说德国汽车比日本汽车更稳重,但这_只是个人的不同感受,购车人还是要亲自驾驶一下才能作出判断。世界上生产维生素C最先进的两步发酵法技术是由我国发明的,由于制药成本大大降低,迫使两个国际药业巨头“辉瑞”和“罗氏”也不得不_这一技术。如果看了时下一些渲染情爱或暴力

5、的小说、电影以后,就盲目地去摹仿文学作品中某些人物的偏激行为,只能说明这些读者没有足够的_能力。A毕竟沿用鉴赏B毕竟 采用 鉴别C究竟 沿用 鉴别D究竟 采用 鉴赏答案B解析“毕竟”,副词,表示追根究底所得的结论;“究竟”,副词,终归之意,一般用在问句中。句应选“毕竟”。“沿用”,继续使用(过去的方法、制度、法令等);“采用”,认为合适而使用。句应选“采用”。“鉴别”,辨别真假好坏;“鉴赏”,鉴定和欣赏(艺术品、文物等)。句应选“鉴别”。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A中央对维护农民工这些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无时无刻不在关注,对殴打讨薪民工的恶性事件更是高度重视,而一些基层部门

6、对此的态度却是闻所未闻,漠然置之。B冰冻灾害发生后,南京军区某部战士夙兴夜寐,奋战在文赣线上,披荆斩棘,开辟廊道;他们手握砍刀在刺骨的寒风中挥舞,有力的双手已经龟裂,布满褶皱。C专家们指出,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给我国发展带来强大动力和巨大活力,为我国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D期望一次访问就能解决所有问题,显然是不太现实的。中日双方会就东海油气田开发以及所谓“毒饺子”事件达成更多共识,但很难毕其功于一役。在中日之间,一些非常深刻的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答案A解析A项“闻所未闻”,听到从未听到过的,形容事物非常稀罕。此处应为“熟视无睹”。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

7、的一项是()A我们提倡学生在课堂上大胆质疑,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自主思考获得一得之见。B娱乐圈的一些女明星为了吸引眼球、迅速出名,有的重包装,有的玩“自曝”,有的靠走秀,手段不同,各有千秋。C所谓“对别人用儒家,对自己用道家,对上级用墨家,对下属用法家”,虽然很有点实用主义的味道,但也不失为一种学习和传承,当然,这只是我的门户之见,姑妄言之。D近年来,学术造假盛行,影响极度恶劣。教育界委员呼吁,对造假者,要抓住一个,严打一个,以儆效尤。答案D解析D项“以儆效尤”,用对一个坏人或一件坏事的严肃处理来警告那些学做坏事的人。A项“一得之见”,谦虚的说法,指自己对某个问题的一点肤浅的见解。B项“各

8、有千秋”,各有各的存在价值;各有所长,各有特色。此处属褒贬误用。C项“门户之见”,因为派别不同而产生的偏见。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不能改换的一项是()A“衣来伸手,饭来张口?”那可不行。你可得再仔细琢磨琢磨。(换为“坐享其成”)B在那个动乱的年代,人们即使蒙受了再大的冤屈也只好打落牙齿往肚子里咽,有苦也不敢随便对人诉啊。(换为“忍气吞声”)C他站在门口微笑着说:“老王同志啊,你这样连着几天白天黑夜连轴转,可千万别累垮了身子骨啊。”(换为“彻夜难眠”)D可别小瞧了咱这个班子,一个老生,一个花脸,一个小生,那可都是走南闯北都叫得响的角儿啊。(换为“出类拔萃”)答案C解析“彻夜难眠”指一整夜未曾睡

9、着,多指心情不好或激动。二、阅读鉴赏9(2013四川)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九日和韩魏公苏洵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注九日,农历九月九日,即重阳节;韩魏公,即韩琦,时为丞相。金罍,泛指酒盏。曲台,指太常寺,掌礼乐郊庙社稷之事。(1)本诗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答:(2)“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答:答案(1)主要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的忧愁和苦闷。作者已头发花白却不得重用,佳节时愁苦叹息,只能在酒醉中偶露雄心,因愁思而寒夜无

10、眠,凡此种种,都表现了作者壮志未酬的忧愁和愤懑。(2)妙在用三层对比强化了诗人忧愁之深和潜藏于胸的壮心未绝。佳节时不喜反忧,壮心在现实中的落空与在醉酒豪言中的显现,“久”与“偶”在时间上一长一短:三层对比,层层递进,准确地表现了作者的内心世界。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和作者的情感,以及通过对比鉴赏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1)通过分析诗歌所用意象,理解概括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首联年近半百的苏洵以“不才”自称,且冠以“最”字,并以自己那“萧萧华发”同韩琦宴上的闪闪金罍(酒器)相映衬,表面自谦,实际充满怀才不遇之感。颔联又从这天的宴会写到他多年来的虚度光阴。出句以“不堪”承“最不才”,以

11、“延东阁”承“金罍”,表示对韩琦宴请的谢意,诗人自谦中也含着牢骚。后一句运用典故,借“闲”“老”二字表现了自己虚度年华、用非所长的深沉哀叹。颈联用三层对比强化了诗人忧愁之深和潜藏于胸的壮心未绝。尾联以暮间归来,反复吟咏韩琦新诗作结。韩琦志得意满之余的淡淡闲愁,更激起了苏洵壮志未酬的深沉哀叹。“暮、雨、寒”三字为全诗烘托出一种昏暗、凄冷的气氛,而“寒无睡”“百遍开”更活画出这位“萧萧华发”的老人辗转反侧、夜不能寐的神情。整首诗处处流露出作者壮志未酬的忧愁和愤懑。(2)分析颈联对比手法的妙处,主要从分析本联内容和运用对比手法的作用两方面答题。内容上,分析运用对比手法的字句,三层对比:喜与忧的对比,

12、壮心在现实中的落空与在醉酒豪言中的显现对比,“久”与“偶”在时间上的对比。作用上,运用对比,层层递进,强化了诗人忧愁之深和潜藏于胸的壮心未绝。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冷眼看“热词”“热词”是指来源于突发事件或社会现象,经过形象、鲜明和恰当的隐喻性总结,让人们更深刻地记住关键信息的公共焦点词语。近年来,中国互联网上流行的“热词”已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新潮网络语言。“打酱油”“俯卧撑”乃至“被”之类的热词从词语本身找不到任何流行的理由,而且这些词语往往不是逐渐扩散,而是瞬间的爆发。显然这类热词不是像以往的许多网络语言那样因词语本身的娱乐性导致了流行,大多是因突发的社会事件传播得以派生,而且

13、这类热词几乎无一例外具有较多的政治讽刺意味,反映的是社会“杯具”何其多,人们认为这是中国政治走向民主的一种方式,是中国网络政治化的一种体现。中国的改革开放自90年代末以来进入了深水区,政治改革尤其步履维艰。在这种现实状态下,网络的政治化可以说是公众表达的常规通道堰塞而造成的政治话语溢出现象。而网络的确为当代中国民众提供了一种新的政治表达可能,有人因此而乐观地预言网络将成为推动中国政治民主建设进程的重要力量。可实际上,人们上网发表意见可能是自由的,但信息如何传播却完全由不得自己,各类网络运营者操控着网络信息的传播。热词的出现使网络传播形势有了一些改观。一个本来难以扩大影响的社会信息,由于被人从中

14、提炼出具有讽刺性乃至黑色幽默意味的隐喻词语而产生了“陌生化”的情景效果,随即因为网上读者的关注和分享而成为口头禅并被强力传播,进而迅速走红成为热词。显然,热词热起来的社会学原因在于网民自发形成的积极介入态度。在网络日益被运营者操控的形势下,这种对传播的主动介入可以说是普通网民对“被传播”现实的一种反抗。热词之所以会“热”,也和它的接受环境分不开。在媒体自身权威性不够却又面对公众质疑时,许多“专家”和“权威机构”常常会冒出来强化信息的权威性。弱势的普通民众当然无法与“专家”“权威机构”对抗,但一些陌生词语“被”“被就业”“被代表”“被平均”等,却凭着机智的反讽破坏了媒体操控者的意图。普通民众对媒

15、体操控者和所谓“权威”的不信任是热词走红的社会环境,但热词并非只是消极的拒绝。许多因热词而“热”并最终引起社会重视的案例显示,网民传播热词的热情让人感受到的是一种社会关怀的激情。这种激情来自每个网民个人的直觉和判断,来自一个人内在的同情心和正义感。当然,信息的不对称使网民个人的判断无法完全避免错误和偏见,但这并不影响这种社会关怀的舆论价值。这种激情的存在证明,社会上尽管充斥着欲望和不公正,但人们的心灵深处仍然有良知。无论如何,热词的大量出现已成为中国式网络的特色景观,热词将作为有影响力的社会表情符号构成我们这个时代的记忆。(有删改)10下列关于“热词”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热词

16、”是一种新潮网络语言,它的出现被认为与中国政治走向民主有关。B“热词”往往不是逐渐扩散,而是从本身找不到任何理由就瞬间爆发。C“打酱油”“被”之类“热词”的流行,与词语本身是否有娱乐性无关。D一个社会信息被人有意加工而产生“陌生化”的情景效果后,才会成为“热词”。答案B解析B项第二段“从词语本身找不到任何流行的理由”的说法表明,“理由”不能简单等同于“流行的理由”。A项和C项的答题区域在第二段,D项的答题区域在第四段。11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人们能在网上自由地发表意见,但由于网络信息的传播受各类网络运营者的操控,这些意见的传播是不自由的。B具有讽刺意味的“被传播”,表现出了主

17、动介入传播的普通网民对网络运营者操控网络信息传播的一种反抗。C网民传播热词的热情,能使某些案例因热词而“热”并最终引起社会的重视,并使人感受到网民社会关怀的激情。D传播热词的网民所展现的社会关怀的舆论价值,不会由于其个人判断出现错误和偏见而受到影响。答案A解析参照第三段“人们上网发表意见可能是自由的”,A项中“人们能在网上自由地发表意见”的说法曲解原意,变或然为实然。B项的答题区域在第四段,C项和D项的答题区域在第六段。1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A热词的出现和流行表明,政治改革进入深水区和网络为中国民众提供一种政治表达可能之间存在着联系。B从热词的接受环境看,某些媒体操纵者

18、强化信息权威性的意图,常常会被随后出现的热词凭着机智的反讽破坏。C当媒体操控者和所谓“权威”得到普通民众的信任后,热词就会逐渐变“凉”并最终淡出人们的视野。D热词在中国互联网上流行的现象有着中国特色,热词本身所体现的时代特点也会留在人们的记忆中。答案C解析原文没有相关的论述,词语的讽刺意味往往意味着辛辣地反映现实。三、语言运用13(2013四川)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限划9处)因 民 之 所 利 而 利 之 斯 不 亦 惠 而 不 费 乎 择 可 劳 而 劳 之 又 谁 怨 欲 仁 而 得 仁 又 焉 贪 君 子 无 众 寡 无 小 大 无 敢 慢 斯 不 亦 泰 而 不 骄 乎(论

19、语尧曰)答案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首先,通读此短文,大致了解整个语段的内容。其次,借助“之”“乎”“又”“斯”等标志词断开一些比较明确的地方,如: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再次,注意文中有几个相同句式,如: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这样就可以顺利得出正确答案了。参考译文顺应百姓的要求让百姓去做对他们有益的事,这不就是施与百姓恩惠却又不必消耗任何费用吗?选择可以让百姓劳作的时间和事情让他们去做,又有谁会抱怨呢?想要

20、仁义就得到了仁义,又有什么可贪图的呢?无论人多人少,无论势力大小,君子都不敢怠慢,这不也是庄重而不傲慢吗?14“中国式”是最近网络上火暴的流行语,如“中国式过马路”(凑齐一撮人就可以过马路了,和红绿灯、人行天桥无关)、“中国式跨栏”(路人直接翻越马路栏杆)、“中国式接孩子”(放学时,诸多家长接孩子的各色交通工具拥堵校门及周边马路)等。请分析一下“中国式”这一流行语折射出的丰富意蕴。要求:80100字。答:答案示例:“中国式”是一个网络上反映“中国社会”特性的流行语,含有调侃、反讽的意味;“中国式”现象的背后是人们对秩序和规则的漠视,是在缺乏监管的情况下的自我放纵,是自我修养有待提高的表现。我认

21、为“中国式”这一颇有调侃意味的网络语言的流行集中反映了社会公众对中国当今社会中出现的许多不良现象或批判不满、或无奈担忧的普遍情绪,也表达了公众对更加优良的社会秩序的呼唤(期待)。其实,所谓“中国式”只是一部分中国人或一些群体的不良习惯、不良思想、不良风气,并不能代表整个中国社会。如果任意扩大,以局部代替整体,可能会影响国家形象素质,助长公众对国家的不满情绪。152013年2月,一位名叫梁齐齐的游客在故宫文物一口大铁缸上刻下了“梁齐齐到此一游”的文字,被人拍照并上传到微博。梁齐齐立刻引来众多网友的辱骂,并被“人肉搜索”,甚至有网友说“梁齐齐,故宫喊你回家剁手”。请对梁齐齐或网友说一段话,表明你的看法。要求观点鲜明、用语得体,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30字)答:答案对梁齐齐:刻写的名字,有些叫不朽,有些叫遗臭,有些叫玷污。对网友:“众口铄金,积毁销骨”,梁齐齐虽有错,网友们请留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