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2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课时同步练 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540236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1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课时同步练 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22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课时同步练 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22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课时同步练 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22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课时同步练 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22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课时同步练 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2022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课时同步练 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2022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课时同步练 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2022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课时同步练 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一、基础巩固(本大题共9小题,每小题5分,共45分。)1西汉政治语汇中常可看到“拨乱反正”,如史记高祖本纪说刘邦“拨乱世反之正,平定天下”。西汉前期,起到“拨乱反正”作用的措施是A吸取秦亡教训,分封同姓王B奉行轻徭薄赋的休养生息政策C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推行盐、铁的统一生产和销售【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拨乱世反之正,平定天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里是指废除秦朝的严刑峻法,实行轻徭薄赋的休养生息政策,它们推动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故B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秦亡并不是因为其废分封,而是暴政;C、D两项属于汉武帝大一统的内容,与材料中刘邦的信息不

2、符,排除。2下表内容是不同史籍对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原因的记述,对此理解正确的是记述出处“昔高祖初定天下,昆弟少,诸子弱,大封同姓。”史记吴王刘濞传“汉兴之初,海内新定惩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前汉书卷14“汉初立诸王,因项羽所立诸王之制,地既广大,且至千里。”后汉书百官志A综合多种史籍记述可确认真实原因B记述虽有差异,但都具有参考价值C记述均属于第二手史料,不可采信D史记为当世史籍,可信度最高【答案】B【解析】考古发掘的遗迹、遗物和史籍的综合才可确认真实原因,故A项排除;史记前汉书后汉书都属于二手史料,虽然记述有差异,但均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故B项正确,C项错误;史记虽为当世史

3、籍,但不能说可信度最高,可信度最高的应是直接、真实地反映历史面貌的信息,如遗迹、遗物等,故D项排除。3据史记平准书记载,汉代自文帝时期开始实行酎金制。有封地的王侯,按照封地的大小和人口,在每年八月宗庙祭祀时献上黄金助祭。所献黄金如果分量或成色不足,王削县,侯免国。这说明汉文帝时期A重视体制矛盾的解决B中央财政控制欲较强C分封制出现新的形式D酎金始用于宗庙祭祀【答案】A【解析】由材料可知,酎金制是针对地方王国和侯国采取的措施,一旦“分量或成色不足,王削县,侯免国”,以削弱诸侯国的势力。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汉文帝时期地方诸侯势力越来越大,采取酎金制是解决中央与地方矛盾的一种方法,

4、A项正确。材料的重点并不是财政问题,而是力图解决中央和地方矛盾的问题,B项错误;材料并非分封制的新形式,C项错误;D项“开始”错误。4西汉自汉武帝以后有中朝、之分,中朝又称。注引孟康曰:“中朝,内朝也。、左右前后将军、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为外朝也。”汉武帝设置中朝的主要目的是A完善中央管理体制B维护皇位世袭C加强皇权,削弱丞相权力D体现高度中央集权【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为了加强皇权,削弱丞相权力,设立直接为皇帝所掌控的中朝,C项正确。中央管理体制的完善是客观影响,不是主要目的,排除A;中朝的设立与皇位世袭、中央集权无关,B、D错误。5察举制,是一种自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

5、的制度。汉武帝时,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由此可知,汉武帝的选官标准是A品德B考试成绩C官员的文化素质D血缘关系【答案】A【解析】“举荐孝、廉”指的是孝子、廉吏,很明显是依据人才的品德,A正确;B、C、D都与材料主旨不符,均排除。6汉武帝在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把全国除了三辅(京兆、冯翊、扶风)、三河(河南、河内、河东)和弘农以外的地区分成了13个州部,中央在每个州设立刺史一名,专职监察地方。刺史没有固定的治所,每年八月巡视所辖区域,考察吏治、奖惩官吏、决断冤狱。 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最主要的作用是A加强对地方官员的管理B减少地方官的腐败

6、 C打击地方豪强势力 D加强中央集权【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信息“中央在每个州设立刺史一名,专职监察地方” ,可知中央设立刺史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专为监察地方,从而加强中央集权。加强对地方官员的管理、减少地方官的腐败、打击地方豪强势力都是表现或手段。A、B、C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只有D项符合题意,故选D。7毛泽东同志有诗云:“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雄才大略的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巩固加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措施,下列选项中表述错误的是:A任用卫青、霍去病击败匈奴 B派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C设置西域都护府,加强管理D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答案】C【解析】根据

7、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任用卫青、霍去病击败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是非常明确的史实,都是正确的表述,A、B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根据历史知识,汉武帝于元狩二年在河西设置了酒泉郡和武威郡。汉元鼎六年(前111年),又将酒泉、武威二郡分别拆置敦煌、张掖两郡,C是汉武帝的历史功绩,不符合题意,排除;西域都护府设置于公元前60年,而汉武帝去世于公元前87年,不是汉武帝采取的措施,符合题意,故选C。8东汉兴衰大事排序正确的是:“光武中兴”张角起义“党锢之祸”军阀割据A B C D【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光武中兴”在东汉初年,“党锢之祸”发生在东汉中期以后,张角起义发生在184年

8、,属于东汉后期,在镇压张角起义的过程中,地方长官趁机拥兵自重,军阀割据局面出现。四个事件正确的排序就是,A、C、D顺序都是错误的,均排除;只有B项是正确的排序,故选B。9关于鲁迅先生评价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学作品表述正确的是:A首创纪传体通史体例 B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C上起黄帝下至汉光武帝 D讲究铺陈排比,辞藻华丽【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史记是一部兼具史学和文学特色的不朽名著,被鲁迅先生评价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它首创了纪传体通史体裁,A符合题意,正确;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是东汉班固撰写的汉书,B排除;史记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不是汉光武帝,C项排除;讲

9、究铺陈排比,辞藻华丽的是汉赋,不是史记,D排除。二、拓展提升(单选3个,每个5分;材料解析题2个,13题20分,14题20分)102019年夏季以来,某地猪肉市场价格飚升,某地政府迅速从国际市场采购猪肉投放本地市场,以平抑猪肉价格。这一举措相当于汉武帝时采取的:A盐铁官营 B均输平准 C货币官铸 D重农抑商【答案】B【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推行均输平准,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增加收入,平抑物价。题干中平抑猪肉价格与这一举措可有一比,故选B;A、C、D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11下表反映了秦汉两朝不同时期地方监察官设立情况。文献文字记录史记秦始皇本纪“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10、”汉旧仪“惠帝三年,相国奏遣御史监三辅、郡。”通典职官“文帝十三年,以御史不奉法,下失其职,乃遣丞相出刺,并督监察御史”汉书百官公卿表“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秩六百石,员十三人。”据此能够认定的历史事实是A秦汉时丞相负有地方监察职责B西汉时地方监察官的职权广泛C秦汉时对地方官吏的管理加强D秦汉时监察官官职高于地方官【答案】C【解析】表中四段材料并不能说明秦汉时丞相有地方监察职责,故A项错误;“遣御史监三辅、郡”“刺史,掌奉诏条察”也不能说明西汉时地方监察官的职权广泛,故B项错误;四段材料都反映了秦汉时派官对地方监察,说明中央对地方官吏的管理加强,故C项正确;材料不能表明秦汉时监

11、察官的官职高于地方官,故D项错误。12下图是山东省微山县两城镇出土的东汉“射爵射侯”画像石。图中树上有20多只雀和猴,树下两人持弓仰射。古代“雀”“爵”相通,“猴”“侯”同音。这类画像在汉代石刻中较为常见。这反映了当时人们A抑制王侯势力的政治诉求B追求显贵地位的价值取向C关注自然和谐的生态理念D推崇尚武健身的社会风气【答案】B【解析】古代“雀”“爵”相通,“猴”“侯”同音,“射爵射侯”就是追求封爵、封侯,因此这类画像石刻体现了人们希望加官晋爵甚至封侯,即追求显贵地位的价值取向,故B项正确。抑制王侯势力是在西汉(推恩令大大削弱了王国势力),东汉时期的王侯势力已经对中央构不成威胁,故A项错误;射雀

12、、射猴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理念相违背,故C项错误;推崇尚武健身的社会风气是对画像石的误读,不符合材料关键信息“射爵射侯”的真实含义,故D项错误。13(2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 史书记载“汉承秦制,有所损益”。材料二 材料三 “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可分割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郡守统辖。”(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承秦制”具体是指汉朝继承了秦朝的什么政治制度?(6分)“有所损益”又有哪些表现?(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汉初在地方上实行什么制度?产生了什么影响?后来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激化,发生了什么历史事件?(8分)(3)根据材料三

13、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汉朝统治者如何解决王国问题的。(6分)【答案】(1)“汉承秦制”承袭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如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度。承袭秦朝的郡县制。郡守和县令的任免权归皇帝。承袭秦朝的田租、户赋、徭役、兵役制,西汉发展为编户制度,以加强对人民的管理和控制。“有所损益”:秦朝赋税、兵役、徭役繁重,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秦朝法律严酷,汉文帝减轻刑罚,约法省禁。秦朝焚书坑儒,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2)制度:郡国并行制。影响:诸侯王势力膨胀,给汉王朝的统治和稳定埋下了隐患。事件:引发“七国之乱”。(3)措施:汉景帝削藩,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颁布

14、“推恩令”,成功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解析】第一小题第1问和第2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二小题,制度,据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影响和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三小题,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回答即可。14(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 “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韩非子材料二 萧何是汉初一位很有作为的相国,他死后,曹参为相。曹参整日饮酒,无所事事。他对萧何定的规章制度一律照搬,不做任何改变。这引起惠帝的不满。曹参对惠帝说:陛下的才能比高帝如何?惠帝说:不如。曹参又说,我的才能也比不上萧何。那么他们制定的规章制度我们为什么要变更

15、呢?惠帝表示赞同。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萧规曹随”的故事。材料三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1)材料一中韩非子的这一主张在哪个王朝体现的最为淋漓尽致(1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个王朝用“法”的原因有哪些(5分)?(2)材料二中曹参的做法,就是继续实行汉初的什么政策?(1分)是哪家思想的体现?(1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初实行这一政策有哪些原因(4分)?(3)材料三中董仲舒提出了什么主张?

16、(1分)阐述了哪些理由(2分)?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汉武帝接受这一主张的原因及影响。(3分)【答案】(1)王朝:秦朝。(1分)原因:从历史上看,秦曾用法家商鞅变法,实现了富国强兵,奠定了统一六国的基础;法家韩非子的思想对秦始皇影响深远。(2分)从现实来看,秦统一后面临着中央集权加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加强对人民的统治等迫切任务,法家思想适应了这种需要,因而倍受推崇。(3分)(2)政策:“无为而治”政策。(1分)思想:道家思想。(1分)原因:主观上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欲图长治久安;客观上由于长期战争,汉初经济凋敝,社会残破。(4分)(3)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分)理由:大一统是天地之常

17、经,古今之通谊;可以用思想上的统一巩固政治上的统一。(2分)原因:汉武帝为维护大一统的局面,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思想体系(1分)。董仲舒吸收了道家、法家等有利于君主统治的成分,对儒学进行了改造,增加了“君权神授”和大一统的思想,这在客观上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巩固,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1分)。影响: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1分)。【解析】第一小题,注意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二小题第一、二小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三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三小题,第一小问根据材料“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概括回答;第二小问,根据材料“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和“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概括回答;第三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