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内蒙古自治区2021届高三生物10月大联考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523209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2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蒙古自治区2021届高三生物10月大联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内蒙古自治区2021届高三生物10月大联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内蒙古自治区2021届高三生物10月大联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内蒙古自治区2021届高三生物10月大联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内蒙古自治区2021届高三生物10月大联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内蒙古自治区2021届高三生物10月大联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内蒙古自治区2021届高三生物10月大联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内蒙古自治区2021届高三生物10月大联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内蒙古自治区2021届高三生物10月大联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内蒙古自治区2021届高三生物10月大联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内蒙古自治区2021届高三生物10月大联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内蒙古自治区2021届高三生物10月大联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内蒙古自治区2021届高三生物10月大联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内蒙古自治区2021届高三生物10月大联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内蒙古自治区2021届高三生物10月大联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内蒙古自治区2021届高三生物10月大联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内蒙古自治区2021届高三生物10月大联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内蒙古自治区2021届高三生物10月大联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内蒙古自治区2021届高三生物10月大联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内蒙古自治区2021届高三生物10月大联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内蒙古自治区2021届高三生物10月大联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6页
内蒙古自治区2021届高三生物10月大联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6页
内蒙古自治区2021届高三生物10月大联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6页
内蒙古自治区2021届高三生物10月大联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26页
内蒙古自治区2021届高三生物10月大联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26页
内蒙古自治区2021届高三生物10月大联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6页
第26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内蒙古自治区2021届高三生物10月大联考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15分,共3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2019年1 1月,我围原创的治疗“老年痴呆症”新药甘露寡糖二酸(GV- 971)获准上市。CV- 971是从海藻中提取的糖类分子经化学修饰而成的,其作用机理是通过重塑肠道菌群平衡,问接改善“老年痴呆症”患者的症状。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 海藻体内的糖类分子,都能为其生命活动提供能量B. GV-971药物分子不需要进入人体内环境,就能发挥作用C. 从海藻中获得药用原料,体现的是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D. 不同肠道菌之间关

2、系错综复杂,共同组成复杂的营养结构【答案】B【解析】【分析】1、糖类的功能: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构成细胞的结构。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直接价值、间接价值、潜在价值。3、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由生产者和消费者通过捕食和竞争关系构成。【详解】A、生物体内的糖类大多数都能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但有些糖类不能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而是构成细胞的结构,如纤维素、核糖等糖不能提供能量,A错误;B、从题目信息可知GV-971药物在肠道发挥作用,没有进入人体内环境,B正确;C、从海藻中获得药用原料,体现的是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C错误;D、肠道微生物基本都属于分解者,不进入食物链和食物网即不构成营养结构,D错误。故选

3、B。2. 水涝会造成农作物减产甚至引起农作物死亡。下列关于水涝对农作物生命活动影响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水涝后,土壤中硝化细菌等有益微生物代谢活动受到抑制B. 如果长时间水涝,农作物根细胞因缺氧产生有害物质而烂根C. 水涝后,农作物根细胞内ATP浓度下降、细胞持续吸水D. 排除积水后中耕松土,有利于受涝害的农作物恢复长势【答案】C【解析】【分析】水涝地的土壤里缺氧,导致植物的根不能获得足够的氧气,从而使根的有氧呼吸受到抑制,据此分析。【详解】A、水涝地的土壤里缺氧,土壤中需氧微生物如硝化细菌等会因缺氧导致代谢活动受到抑制,A正确;B、如果长时间水涝,农作物根细胞因缺氧产生酒精,导致烂根,B

4、正确;C、水涝后,农作物根细胞由于缺氧主要进行无氧呼吸,但ATP在细胞内含量极少,ATP和ADP含量总保持动态平衡,其浓度不会发生明显变化,由于渗透作用细胞发生吸水,但植物细胞有细胞壁,故细胞不会持续吸水,C错误;D、排除积水后中耕松土,可以使根细胞进行充分的有氧呼吸,从而有利于根系的生长和对无机盐的吸收,有利于受涝害的农作物恢复长势,D正确。故选C。3. 我国科学家裴端卿团队成功将人尿液细胞诱导转变为功能完善的神经干细胞,并在适当条件下分化为神经元、少突胶质细胞和星形细胞。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神经干细胞分化为功能正常的神经细胞的过程中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B. 神经干细胞在自我更新过程中

5、会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C. 人体内的少突胶质细胞可分化为神经干细胞D. 大多数神经干细胞的染色体数目是神经细胞的两倍【答案】B【解析】【分析】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详解】A、神经干细胞分化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但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A错误;B、神经干细胞的自我更新方式是有丝分裂,在有丝分裂过程中会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B正确;C、生物体内的细胞分化,一般不可逆,C错误;D、大多数神经干细胞处在分裂间期,而分裂间期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与神经细胞相等,D错误。故选B。【点睛】并非所有干细胞都要发生分化。干细胞分裂后一部分细

6、胞发生分化,成为具有特定功能的组织细胞;还有一部分保持分裂能力,用于干细胞本身的自我更新。4. 下列关于细胞结构和功能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代谢旺盛的细胞核仁较大、核孔数量较多,蛋白质和DNA通过核孔进出细胞核B. 细胞骨架是真核细胞中的纤维状网架体系,维持着细胞的形态,主要成分为蛋白质C. 高尔基体在细胞内的囊泡运输中常起到交通枢纽的作用,囊泡沿细胞骨架移动D. 溶酶体是动植物细胞共有的细胞器,被溶酶体分解后的某些产物可以再次被利用【答案】A【解析】【分析】核孔具有选择透过性,DNA不会从细胞核中出来;细胞骨架是由蛋白质纤维组成的。【详解】A、代谢旺盛的细胞,核仁(与rRNA的合成有

7、关)较大,核内外物质及信息交流频繁,故核孔多,蛋白质在核糖体合成后可以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细胞核转录形成的RNA也可以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但是细胞核中的DNA不能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A错误;B、细胞骨架是真核细胞中的纤维状网架体系,维持着细胞的形态,主要成分为蛋白质,B正确;C、高尔基体在细胞内的囊泡运输中常起到交通枢纽的作用,高尔基体形成的囊泡沿细胞骨架间的细胞质基质移动,C正确;D、溶酶体是动植物细胞共有的细胞器,被溶酶体分解后的某些产物可以再次被利用,D正确。故选A。【点睛】被溶酶体分解后的产物若对细胞仍有用,则会被再次利用;若无用,则会排出细胞。5. 细颗粒物(PM2.5)可影响免疫系

8、统功能,下表相关推论错误的是选项对长期吸入高浓度PM2.5的研究结果推论A损害呼吸道黏膜影响非特异性免疫B改变T细胞数目影响特异性免疫C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影响细胞免疫D导致抗体水平升高影响体液免疫A. AB. BC. CD. D【答案】C【解析】【详解】呼吸道黏膜属于第一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A正确;T细胞参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都属于特异性免疫,B正确;B细胞只参与体液免疫,不参与细胞免疫,C错误;抗体只参与体液免疫,D正确。【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要求学生熟记非特异性免疫的类型,理解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6. GASA基因多在植物幼嫩的组织器官和生长旺盛的部位强烈表

9、达。GASA蛋白是一类富含半胱氨酸的小分子蛋白质,多定位于细胞壁。不同的GASA蛋白均含有一个相同的GASA结构域,其结构差异主要在亲水区域,而信号肽能引导整个蛋白的定位,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 不同GASA基因的碱基序列以及基因中与GASA结构域有关的碱基序列均可能不同B. GASA结构域的缺失或结构域中半胱氨酸的缺失均会造成GASA蛋白功能的丧失C. 高温胁迫能破坏植物的细胞壁,可能是高温使GASA蛋白的肽键断裂、空间结构破坏D. GASA蛋白的功能可能与细胞壁的扩展、细胞的伸长以及细胞的分裂有关【答案】C【解析】【分析】一种密码子只决定一种氨基酸,一种氨基酸可以由多种密

10、码子决定。【详解】A、密码子具有简并性,同种氨基酸可由多种密码子决定,因此不同GASA基因的碱基序列以及基因中与GASA结构域有关的碱基序列均可能不同,A正确;B、氨基酸的种类、数量、序列及肽链的空间结构都影响蛋白质的功能,B正确;C、高温能使蛋白质分子的空间结构变得伸展、松散,使空间结构破坏,从而破坏植物的细胞壁,但是高温不能使肽键断裂,C错误;D、GASA 蛋白多定位于细胞壁,GASA 基因多在植物幼嫩的组织器官和生长旺盛的部位强烈表达,暗示GASA蛋白的功能可能与细胞壁的扩展、细胞的伸长以及细胞的分裂有关,D正确。故选C。【点睛】高温、强酸强碱都会破坏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使其失去活性,但肽

11、键不会受到破坏。7. 在有丝分裂过程中,可以发生在同一时期的变化是A. 中心粒的倍增和染色体数目的加倍B. DNA数目的加倍和染色单体的形成C. 纺锤体的出现和细胞板的出现D. 同源染色体的联会和交叉互换【答案】B【解析】【分析】细胞分裂期各阶段的变化特点是:前期:核仁解体、核膜消失,出现纺锤丝形成纺锤体,染色质螺旋化成为染色体,散乱地分布在纺锤体的中央。中期: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纺锤丝牵引子染色体向细胞两极移动。末期:染色体变成染色质,纺锤丝消失,出现新的核膜和核仁,一个细胞分裂成为两个子细胞。【详解】A、中心粒的倍增发生在间期,染色体数目的

12、加倍发生在后期,A错误;B、DNA数目的加倍发生在间期,染色单体的形成是在间期,B正确;C、纺锤体的出现发生在前期,细胞板的出现发生在后期,C错误D、同源染色体的联会和交叉互换是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D错误;故选B。8. 端粒存在于染色体两端,细胞每分裂一次,端粒就缩短一点。端粒酶由RNA和蛋白质组成,该酶能结合到端粒上,以自身的RNA为模板合成端粒DNA的一条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在适宜的条件下,大肠杆菌能无限增殖,说明该大肠杆菌在分裂时能维持端粒的长短B. 人体不同细胞的端粒不一定等长,胚胎干细胞中的端粒可能普遍比口腔上皮细胞中的长C. 端粒酶中的蛋白质为逆转录酶和DNA聚合酶

13、,具有催化A-T、T-A碱基配对的功能D. 以癌细胞为实验材料探究端粒酶活性与细胞衰老的关系,实验组应加入端粒酶抑制剂【答案】A【解析】【分析】端粒是存在于真核细胞线状染色体末端的一小段DNA-蛋白质复合体,它与端粒结合蛋白一起构成了特殊的“帽子”结构,作用是保持染色体的完整性和控制细胞分裂周期。【详解】A、由于只有真核生物才有染色体,端粒只存在于真核细胞中,因此适宜条件下大肠杆菌能无限增殖与端粒酶无关,A错误;B、人体不同细胞的端粒不一定等长,胚胎干细胞一直保持分裂能力,口腔上皮细胞不能分裂,因此胚胎干细胞中的端粒可能普遍比口腔上皮细胞中的端粒长,B正确;C、端粒酶能结合到端粒上,以自身的R

14、NA为模板合成端粒DNA的一条链,所以端粒酶中的蛋白质含有逆转录酶和DNA聚合酶,该催化过程中存在A-T、T-A碱基配对,C正确;D、癌细胞具有较高的端粒酶的活化程度,以维持其无限增殖的能力,需在实验组中加入端粒酶抑制剂,D正确。故选A。9. 小鼠睾丸中存在一种为精原细胞提供营养物质和相关激素的间质细胞。用显微镜观察睾丸组织切片,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 显微镜下能看到染色体的细胞最多含两条性染色体B. 间质细胞和精原细胞因遗传物质不同而功能不同C. 间质细胞产生的激素不需要通过体液运输到靶细胞D. 观察到染色体条数最多的细胞不含姐妹染色单体【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有丝分裂、减数分裂、细

15、胞分化、激素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睾丸中含有的精原细胞既可以进行减数分裂也可以进行有丝分裂,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最多是在有丝分裂后期。【详解】A、正常情况下小鼠的体细胞中含有2条性染色体,在有丝分裂后期,最多能观察到4条性染色体,A错误;B、间质细胞和精原细胞都是由同一个受精卵经过有丝分裂、细胞分化而形成,遗传物质相同,而功能不同的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B错误;C、间质细胞产生的激素需要通过体液运输到靶细胞,C错误;D、观察到染色体条数最多的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不含姐妹染色单体,D正确。故选D。10. 下列关于生物体中酶

16、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在细胞中,核外没有参与DNA合成酶B. 由活细胞产生的酶在生物体外没有催化活性C. 从胃蛋白酶的提取液中沉淀该酶可用盐析的方法D. 唾液淀粉酶催化反应最适温度和保存温度是37 【答案】C【解析】【分析】1、盐析:使蛋白质在水溶液中溶解度的降低,不影响活性,加水后还可以溶解。2、在真核细胞中,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此外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含有少量的DNA因此,DNA的合成场所有细胞核、线粒体和叶绿体。3、酶催化化学反应需要适宜的温度、pH等条件,但保存酶需要低温条件。【详解】A、DNA的合成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中,此外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能合成,因此细胞核、线粒体和叶

17、绿体中都有参与DNA合成的酶,A错误;B、只要给予适宜的温度、pH等条件,由活细胞产生的酶在生物体外也具有催化活性,B错误;C、盐析可使蛋白质在水溶液中的溶解度降低,但不影响蛋白质的活性,而胃蛋白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因此从胃蛋白酶的提取液中沉淀该酶可用盐析的方法,C正确;D、唾液淀粉酶催化反应最适温度是37,但是37不是保存该酶的最适温度,酶应该在低温条件下保存,D错误。故选C。【点睛】11. 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成分的归类叙述,错误的是( )A. 免疫物质类:如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B. 营养小分子类:如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酸等C. 细胞代谢废物类:如尿素、尿酸、二氧化碳等D. 有机大分子

18、类:如血浆蛋白、呼吸酶、胰岛素等【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A、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可以存在于血浆、组织液或淋巴中,属于内环境的物质,A正确;B、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酸都是内环境中的物质,B正确;C、尿素、尿酸、二氧化碳等代谢废物由内环境运输,是内环境中的物质,C正确;D、呼吸酶只存在于细胞内,不是内环境中的物质,D错误故选D【点睛】12. 盐碱地中生活的某种植物,其细胞的液泡膜上有一种载体蛋白,能将细胞质基质中的Na逆浓度梯度运入液泡,降低Na对细胞质基质中酶的伤害。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Na进入液泡的方式属于主动运输B. Na进入液泡的过程体现了液泡膜的选择透过性C.

19、该载体蛋白作用的结果提高了细胞的吸水能力D. 该载体蛋白作用的结果降低了植物的耐盐性【答案】D【解析】【分析】被动运输包括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二者均是顺浓度梯度运输,不消耗能量,协助扩散需要转运蛋白的协助;主动运输是逆浓度梯度运输,需要转运蛋白的协助,消耗能量。【详解】A、Na+逆浓度梯度进入液泡,需要载体蛋白,消耗能量,属于主动运输,A正确;B、生物膜上有载体蛋白,Na+ 进入液泡的过程体现了液泡膜的选择透过性,B正确;C、 Na+进入液泡后,细胞液浓度增大,细胞的吸水能力增强,C正确;D、细胞液浓度增大,使植物适应高盐环境,D错误。故选D。【点睛】生物膜包括细胞膜、核膜和细胞器膜,具有选择

20、透过性。13. 大豆种子萌发过程中鲜重的变化曲线如图(假定研究过程中种子呼吸的底物全为葡萄糖),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阶段I中大豆种子吸收水分的方式为被动运输,而在阶段III中为主动运输B. 阶段II中种子鲜重基本不变,因此阶段种子代谢停止C. 阶段III中大豆种子大量吸水之后代谢加快,种子的干重迅速增加D. 若测得阶段III中种子吸收O2与释放CO2的体积比为3:4,则此时种子的无氧呼吸与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相等【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可知,阶段、是种子的休眠期,细胞的代谢活动较弱,没有萌发,阶段I吸水速率大于阶段II,而进入阶段后种皮涨破,细胞代谢速率加快,种子萌发。【

21、详解】A、种子吸水萌发使鲜重增加,自由水经自由扩散进入细胞并参与阶段细胞代谢,A错误;B、阶段是种子的休眠期,细胞的代谢活动较弱,B错误;C、阶段中大豆种子大量吸水之后代谢加快,种子的鲜重迅速增加,C错误;D、设无氧呼吸过程消耗的葡萄糖为X,则无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为2X,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为Y,有氧呼吸过程吸收的氧气为6Y,产生的二氧化碳为6Y,由题意可得关系式6Y(6Y+2X) =34,解得X=Y,即此时种子的无氧呼吸与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相等,D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水在细胞中的存在形式和作用以及物质跨膜运输等知识,要求考生掌握相关知识点,并利用相关知识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

22、、推理、判断的能力是本题考查的重点。14. 将某种植物的成熟细胞放入一定浓度的物质A溶液中,发现其原生质体(植物细胞中细胞壁以内的部分)的体积变化趋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04h内细胞都在吸收物质A分子B. 23h内A溶液的渗透压大于细胞质基质C. 01h内液泡中水分子在加速外渗D. 细胞吸收物质A的方式是主动运输【答案】A【解析】【分析】题图分析:01h内,原生质体的相对体积不断缩小,说明此时期细胞失水而发生质壁分离;24h内,原生质体的相对体积不断增大,说明此时期细胞吸水发生质壁分离的自动复原。【详解】A、该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后的复原是因为物质A进入了细胞,使细胞液渗透压升高

23、导致细胞吸水,因此0-4h内,细胞在吸收物质A分子,A正确;B、 23 h内原生质体的相对体积逐渐增大,这说明细胞吸水,由此可推知该时间段内物质A溶液的渗透压小于细胞液的渗透压,B错误;C、01h内,原生质体的体积不断缩小,因此该时间段内液泡中水分子在外渗,且越来越慢,C错误;D、由图不能判断细胞吸收物质A的方式是主动运输,D错误。故选A。15. 图中代表新鲜菠菜叶的光合色素纸层析结果,则图所示结果最有可能来自于A. 生长的洋葱管状叶B. 生长的柳树幼叶C. 培养的衣藻D. 秋冬的银杏叶【答案】D【解析】【分析】叶绿体中四条色素带从下到上依次是:叶绿素b、叶绿素a、叶黄素、胡萝卜素。【详解】图

24、中缺失下面两条色素带,即缺乏叶绿素,故最可能是变黄的叶片。综上所述,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故选D。16. 当人体饮水不足时,机体会进行一连串的调整,维持水盐平衡,下列情形不会出现的是( )A. 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感受到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B. 兴奋传至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从而主动饮水补充水分C. 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使肾小管细胞对水的通透性降低D. 抗利尿激素经肾小管细胞识别并起作用后就失去活性【答案】C【解析】【分析】水平衡调节的过程为:当机体缺水或进食过咸食物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兴奋传至大脑皮层产生渴觉,引起主动饮水,同时下丘脑合成并分泌抗利尿激素增加

25、,促进垂体后叶释放更多的抗利尿激素进入血浆,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和肾集合管使水分重吸收加强,最终使血浆渗透压降低,水分平衡。【详解】A、人体缺水时,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感受到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A正确;B、产生兴奋传至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从而主动饮水补充水分,B正确;C、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使肾小管细胞对水的通透性升高,C错误;D、抗利尿激素经肾小管细胞识别并起作用后就会失去活性,D正确。故选C。17. 冠状病毒具有包裹在蛋白质衣壳外的一层包膜,这层包膜主要来源于宿主细胞膜(磷脂层和膜蛋白),还含有一些病毒自身的糖蛋白,可与宿主细胞膜融合。下列相关推理错误的是( )A. 包膜的存在有利于维护病

26、毒结构的完整性,无包膜病毒更容易被灭活B. 病毒包膜具有抗原性,可以帮助病毒进入宿主细胞C. 冠状病毒进入宿主细胞的方式与噬菌体是相同的D. 子代病毒的形成,需要宿主细胞的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参与【答案】C【解析】【分析】病毒一般由蛋白质外壳和核酸组成,根据题意可知,冠状病毒除了具有以上结构外,还具有包裹在蛋白质衣壳外的一层包膜,这层包膜主要来源于宿主细胞膜(磷脂层和膜蛋白),还含有一些病毒自身的糖蛋白,可与宿主细胞膜融合,侵染宿主细胞进行增殖。【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冠状病毒不仅具有蛋白质外壳和核酸,还具有类似于细胞膜的包膜,包膜的存在有利于维护病毒结构的完整性,无包膜保护的病毒更容易被灭

27、活,A正确;B、根据题意,病毒包膜来源于宿主细胞膜,还含有一些病毒自身的糖蛋白,因此具有抗原性,且利用包膜与宿主细胞的细胞膜融合,可以帮助病毒进入宿主细胞,B正确;C、噬菌体的结构只有蛋白质外壳和核酸,没有包膜结构,通过吸附后将核酸注入宿主细胞,因此二者进入宿主细胞的方式不同,C错误;D、子代病毒的形成,需要利用宿主细胞的核糖体合成病毒的蛋白质,如膜蛋白和糖蛋白等,因此需要在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参与,D正确。故选C。18. 如图是下丘脑参与性激素的分泌调节示意图,其中GnRH属于多肽类激素,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图示过程能反映激素调节中的分级调节机制B. GnRH与性激素的特异性受体都位

28、于靶细胞的细胞膜表面C. 为提高猪肉品质,传统方法是切除幼龄公猪睾丸(阉割),猪被阉割时,剧烈的痛觉在大脑皮层形成D. 运动员如果服用过多的雄性激素,会造成自身腺体分泌的性激素减少【答案】B【解析】【分析】分级调节是一种分层控制的方式。第一级能通过一定的途径调节第二级的活动,第二级再调节下一级的活动,这样通过不同层级协调合作,共同完成对生命活动的调节。【详解】A、图示下丘脑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垂体分泌的促性腺激素促进性腺分泌性激素作用于靶细胞,这属于分级调节机制,A正确;B、下丘脑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而性激素的本质是固醇类物质,特

29、异性受体位于靶细胞内,B错误;C、痛觉的形成在大脑皮层,C正确;D、运动员如果服用过多的雄性激素,会通过负反馈调节,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活动,会造成自身腺体分泌的性激素减少,D正确。故选B。【点睛】下丘脑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垂体分泌促激素。19. 农业科技人员在对草原鼠害进行调查时,随机选定一片区域,第一次放置了100个鼠笼,捕获了68只鼠,标记后原地放回。一段时间后在相同位置放置了100只鼠笼,捕获54只鼠,其中标记的鼠有12只。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A. 该区域中鼠的种群密度较大,约为306只,必须积极防治B. 由于鼠捕捉释放后再被捕捉的几率变小,所以估算值比实际数量大C. 草原上鼠与

30、牛、羊等是竞争关系,鼠害会严重影响畜牧业发展D. 如果在两次捕鼠期间发生草原大火,统计结果是不准确的【答案】A【解析】【分析】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就是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环境中,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来估计种群密度。由标志重捕法的计算方法:该区域内种群总数=(重捕数初次标记数)重捕标记数,可知该区域中鼠约有(6854)12=306(只)。【详解】A、种群密度是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由于该区域的面积未知,306只能表示该区域的种群数量,不能表示种群密度

31、,A错误;B、该区域内种群总数=(重捕数初次标记数)重捕标记数,但是鼠经捕捉释放后再被捕捉的概率变小,即重捕标记数偏小,所以估算值比实际值大,B正确;C、草原上的鼠与牛、羊等都取食草,是竞争关系,鼠害会严重影响畜牧业发展,C正确;D、如果在两次捕鼠期间发生草原大火,可能会造成被标记鼠和未被标记鼠死亡,会使调查结果出现偶然性,不准确,D正确。故选A。20. 果蝇的翅型由位于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A、a控制,但是也受环境温度的影响(如表1),现用6只果蝇进行3组杂交实验(如表2),且雄性亲本均在室温20条件下饲喂。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表l饲喂条件基因型与表现型AAAaaa室湿(20)正常翅正常翅

32、残翅低温(0)残翅残翅残翅表2组别雌性亲本雄性亲本子代饲喂条件子代表现型及数量残翅残翅低温(0 )全部残翅正常翅残翅室温(20 )正常翅91,残翅89残翅正常翅室湿(20 )正常翅152,残翅49A. 亲代雌果蝇中一定是在低温(0)条件下饲喂的B. 亲代果蝇中的基因型一定是AaC. 若第II组的子代只有两只果蝇存活,则子代果蝇中出现残翅果蝇的概率为1/2D. 果蝇翅型的遗传说明了生物性状是由基因与环境共同调控的【答案】C【解析】【分析】表格1中:果蝇的翅型由位于常染色体上的基因(A、a)决定。在室温条件下,基因型为A_的果蝇均表现为正常翅,而在低温条件下,果蝇的翅型均表现为残翅,这说明生物的性

33、状是由基因和环境共同调控的。表格2中:杂交后代正常翅残翅=11,属于测交类型,说明亲本的基因型为Aa和aa;杂交组合中,在室温条件下,子代果蝇出现正常翅残翅=31的性状分离比,说明亲本的基因型均为Aa。【详解】A、根据表2,残翅与正常翅杂交后代在室温条件下,子代果蝇出现正常翅残翅=31的性状分离比,说明亲本的基因型均为Aa,因此亲代雌果蝇中一定是在低温(0)条件下饲养的,A正确;B、根据正常翅与残翅杂交,后代在室温条件下,子代果蝇出现正常翅残翅=11的性状分离比,属于测交类型,说明亲本的基因型为Aa和aa,因此亲代果蝇中基因型一定是Aa,B正确;C、若第组的子代只有两只果蝇存活,则由于子代果蝇

34、数目少,偶然性大,所以出现残翅果蝇的概率无法确定,C错误;D、根据分析,果蝇翅型的遗传说明了生物性状是由基因与环境共同调控的,D正确。故选C。21. 如图所示为结肠癌发病过程中细胞形态与基因的变化,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抑癌基因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B. 与细胞增殖有关的某一基因发生突变,就会导致细胞癌变C. 癌细胞易于转移与其细胞膜上糖蛋白增多有关D. 通过镜检观察细胞形态可作为判断细胞癌变的依据【答案】D【解析】【分析】癌细胞由于基因发生改变,粘连蛋白减少或缺少,容易在组织间转移。另外癌细胞还有一个最重要的特点,是无限增殖的特性,正常的细胞不可能出现无限增殖。【详解】A

35、、抑癌基因的作用是阻止细胞的不正常增殖,A错误;B、由图可知,细胞癌变并不是单一基因发生突变的结果,B错误;C、细胞膜上糖蛋白减少是癌细胞易于扩散和转移的原因,C错误;D、与正常细胞相比,癌细胞的形态结构发生了显著改变,因此可通过观察细胞形态判断细胞是否癌变,D正确。故选D。22. 山雀(ZW型性别决定)羽毛颜色由一组复等位基因B1(红色)、B(蓝色)和b(褐色)控制,该组复等位基因只位于Z染色体上,其中B1对B、b为显性,B对b为显性。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该山雀种群中,控制羽毛颜色的基因型共7种B. 红山雀和蓝山雀杂交,后代有红色、蓝色和褐色,则亲本基因型为ZBZbZB1WC.

36、该山雀种群的褐山雀中,雄性个体所占比例低于雌性个体D. 基因型为Z B1Zb的雄性红山雀某些羽毛上有褐色斑点,则部分体细胞发生了基因突变【答案】C【解析】【分析】ZW型性别决定的生物,ZW是雌性,ZZ是雄性。【详解】A、该山雀种群中,红山雀基因型有ZB1ZB1、ZB1ZB、ZB1Zb、 ZB1W 四种,蓝山雀基因型有ZBZB、ZBZb、ZBW三种,褐山雀基因型有ZbZb、ZbW两种,所以控制羽毛颜色的基因型共有9种,A错误;B、若一只红山雀和一只蓝山雀杂交,后代出现红色、蓝色和褐色三种表现型,则双亲的基因型组成是ZBZbZBW或ZBZbZB1W,B错误;C、因雄性体细胞中的性染色体组成为ZZ,

37、雌性体细胞中的性染色体组成为ZW,只要雌性的Z染色体上有基因b就表现为褐色,而雄性必须是两条Z染色体上都有基因b才表现为褐色,所以该动物群体中,褐色个体在雄性中所占的比例低于雌性,C正确;D、基因型为ZB1Zb的雄性红山雀的某些羽毛上有褐色斑点,原因可能为部分体细胞发生了基因B1突变为b,使部分羽毛细胞的基因组成变为ZbZb,即发生了基因突变,使基因b控制的隐性性状表现出来,也可能部分体细胞中带有显性基因B1的染色体区段缺失,即发生了染色体结构变异,使基因b控制的隐性性状表现出来,D错误。故选C。【点睛】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染色体数目变异。染色体结构变异包括缺失、重复、倒位和易位。2

38、3. 下列关于植物染色体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染色体组整倍性变化必然导致基因种类的增加B. 染色体组非整倍性变化必然导致新基因的产生C. 染色体片段的缺失和重复必然导致基因种类的变化D. 染色体片段的倒位和易位必然导致基因排列顺序的变化【答案】D【解析】【分析】1、染色体变异可分为染色体结构异常和染色体数目异常两大类型。2、染色体结构变异可分为缺失、重复、倒位、易位。缺失:染色体中某一片段缺失引起变异。例如,果蝇缺刻翅的形成。重复:染色体中增加某一片段引起变异。例如,果蝇棒状眼的形成。倒位:染色体中某一片段位置颠倒引起变异。易位:染色体的某一片段移接到另一条非同源染色体上引起变异。例

39、如,夜来香经常发生这种变异。3、染色体数目变异可分为两种:个别染色体的增减; 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的增加或减少。【详解】A、染色体组整倍性变化必然导致基因数目增多,基因种类不增多,A错误;B、染色体组非整倍性变化不会导致新基因的产生,产生新基因的变异是基因突变,B错误;C、染色体片段的缺失和重复必然导致基因数目的变化,并未产生新的基因,C错误;D、染色体片段的倒位和易位必然导致基因排列顺序的变化,D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了学生的识记能力,难度不大,只要记住相关知识点即可得出正确答案。24. 如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食物网的简图。据图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所有生物构成了该地区的

40、生态系统箭头表示捕食关系和能量的循环方向蝗虫青蛙蛇,这条食物链有三个营养级该生态系统中青蛙和蜘蛛同化的总能量大于蝗虫同化的总能量如果蜘蛛种群的数量下降10%则蛇的数量不会发生明显变化A. B. C. D. 【答案】A【解析】【分析】每条食物链的起点都是生产者,终点是不被其他动物所食的动物,即最高营养级,中间有任何间断都不算完整的食物链。【详解】生态系统由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构成,错误;图中箭头表示捕食关系和能量的流动方向,错误;食物链的起点为生产者,故狗尾草蝗虫青蛙蛇有四个营养级,错误;能量流动的特 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该生态系统中青蛙和蜘蛛同化的总能量小于蝗虫同化的总能量,错误;在该食物网

41、中,由于蛇以青蛙为食,青蛙以蝗虫和蜘蛛为食,因此如果蜘蛛种群的数量下降,青蛙、蛇的数量不会有明显的变化,正确。故选A。【点睛】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共54分。(一)必考题:共4小题,共39分。每小题都必须作答。25. 植物侧芽的生长受生长素(IAA)及其他物质的共同影响。有人以豌豆完整植株为对照进行了以下实验:实验一:分组进行去除顶芽、去顶并在切口涂抹IAA处理后,定时测定侧芽长度;实验二:用14CO2饲喂叶片,测定去顶8h时侧芽附近14C放射性强度和IAA含量。 (1)我们把植物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受到抑制的现象叫做_,该现象

42、体现了生长素的作用特点是_。(2)实验一中,去顶32h时III组侧芽长度明显小于II组,其原因是_。(3)实验二中,a、b两组侧芽附近14C信号强度差异明显,说明去顶后往侧芽分配的光合产物量_(填“增加”“减少”或“不变”)。(4)综合两个实验的数据推测,去顶8h时I组和III组侧芽附近的IAA浓度关系为I组_III组(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去顶8h时II组侧芽长度明显大于I组,请对此结果提出合理的假设:_。【答案】 (1). 顶端优势 (2). 具有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而高浓度抑制生长) (3). 涂抹的IAA运输到侧芽附近,高浓度的IAA抑制了侧芽的生长 (4). 增加 (5

43、). 等于 (6). 组去顶后往侧芽分配的光合产物增多,促进侧芽生长【解析】【分析】1、IAA在植物的顶端优势现象中体现了其两重性特点,即顶芽产生的生长素由于向侧芽运输,导致侧芽的生长素积累而抑制侧芽生长,所以实验一中32h后,去顶再涂抹生长素相当于未去顶,导致生长素在侧芽处积累生长慢,进而出现组侧芽长度明显小于组。2、对比实验二中a、b两组侧芽附近14C信号强度差异明显,说明去顶后往侧芽分配的光合产物多,生长快。综合两个实验的数据推测,去顶8h时,组(完整:在图2为a组)、组(去顶:在图2中为b组)的IAA浓度关系为:组(a组)等于组(b组);但去顶8h时组侧芽长度明显大于组,很可能是II组

44、去顶后往侧芽分配的光合产物增多,促进侧芽的生长。【详解】(1)把植物的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生长受到抑制的现象叫做顶端优势,该现象体现了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2)实验一中,去顶32h时,组侧芽长度明显小于组,其原因是人工涂抹IAA后,导致侧芽部位生长素浓度过高,起到抑制作用。(3)实验二中,a、b两组侧芽附近14C信号强度差异明显,说明去顶后往侧芽分配的光合产物量增加。(4)综合两个实验的数据可知,去顶8h时组侧芽附近的IAA浓度等于组,由实验二知:去顶8h后,侧芽IAA含量与是否去顶无关,故推测去顶8h后,组和组侧芽附近生长素浓度相等。综上所述知:影响侧芽生长的不是其IAA含量,而是其分配到的

45、有机物的量,去顶后侧芽有机物分配量增多,促进侧芽生长。【点睛】本题关键要结合顶端优势的产生机理,对比分析两组实验的结果,根据题干信息,推测出现该结果的生理原因,如“去顶8h时三个组的IAA浓度关系为:组等于组;但去顶8h时组侧芽长度明显大于组,很可能是II组去顶后往侧芽分配的光合产物增多,促进侧芽的生长”。尤其应注意将图1中组(完整)对应图2为a组、组(去顶)对应图2中b组。26. 研究发现,导致新冠肺炎患者死亡的原因之一是患者体内发生了“细胞因子风暴”。细胞因子是由免疫细胞等细胞分泌的具有信息传递与免疫调节等功能的一类蛋白质或多肽。请回答下列问题:(1)在维持内环境稳态时,人体细胞间进行信息

46、交流可通过_(至少答三种)等信息分子经过体液运输并作用于相关细胞受体的方式来实现。(2)新冠肺炎患者常会出现发热症状,原因之一是某些细胞因子刺激了下丘脑中的体温调节中枢,使有关腺体分泌的_(填激素名称)增加,从而使产热增加。(3)感染病毒后,某些免疫细胞能产生一些增强免疫功能的细胞因子,引导更多同类细胞前往患处,并激活它们从而产生更多同类型的细胞因子,这种调节方式属于_。淋巴因子就属于细胞因子,在它的作用下,已接受抗原刺激的B细胞可增殖分化为_,产生抗体。淋巴因子还可增强效应T细胞的作用,使其_,最终使得被病毒侵入的细胞裂解死亡。(4)持续感染会导致增强免疫功能的细胞因子超量分泌,使免疫系统失

47、控,既杀死病毒,又杀死正常细胞,造成组织损伤,甚至器官衰竭,引发“细胞因子风暴”。依据以上信息和所学知识,如果你是主治医生,除了急救措施外,减轻或消除患者体内正在发生的“细胞因子风暴”的可行做法是_(写出其中一种思路即可)。【答案】 (1). 神经递质、细胞因子(淋巴因子)、激素、CO2、H+ (2). 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 (3). 反馈调节 (4). 浆细胞 (5). 与被病毒侵入的宿主细胞(靶细胞)密切接触 (6). 给患者注射(或服用)抑制细胞因子释放的药物(或阻断细胞因子与靶细胞受体结合的药物),以达到降低免疫功能的目的【解析】【分析】B细胞可以识别抗原、分化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T细

48、胞可以识别抗原、分化成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分泌淋巴因子。【详解】(1)在维持内环境稳态时,人体细胞间进行信息交流可通过神经递质、细胞因子(淋巴因子)、激素、CO2、H+ 等信息分子经过体液运输并作用于相关细胞受体的方式来实现。(2)新冠肺炎患者常会出现发热症状,原因之一是某些细胞因子刺激了下丘脑中的体温调节中枢,使有关腺体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增加,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可以使产热增加。(3)感染病毒后,某些免疫细胞能产生一些增强免疫功能的细胞因子,引导更多同类细胞前往患处,并激活它们随即产生更多同类型的细胞因子,这种调节方式属于正反馈调节。接受抗原刺激的B细胞,在淋巴因子作用下,可增殖分

49、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淋巴因子还可增强效应T细胞的作用,使其通过与被病毒侵入的宿主细胞(靶细胞)密切接触,使靶细胞裂解死亡。(4)根据题意分析,减轻或消除患者体内正在发生的“细胞因子风暴”的可行做法是降低免疫系统的功能,可以给患者注射(或服用)抑制细胞因子释放的药物或抑制细胞因子免疫效应的药物,或阻断细胞因子与靶细胞受体结合的药物,以达到降低免疫功能的目的。【点睛】免疫活性物质包括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27. 历史上塞罕坝林场由于过度采伐,土地日渐贫瘠,森林覆盖率只有114%。自1962年以来,塞罕坝林场三代建设者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使森林覆盖率达到

50、80%,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1)对遭受破坏的塞罕坝林场进行恢复,就是要恢复林场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在恢复过程中首先要恢复的成分是_。(2)恢复后的林场生态系统中,食物链也不会出现第六营养级的生物,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原因是_。许多食物链往往彼此相互交错,连接成食物网,原因是_。(3)塞罕坝林场的主要树种为针叶松,其常见虫害为松毛虫。林场建设者主要通过投放松毛虫的天敌松毛虫寄生蜂进行生物防治,与喷施高效农药相比,生物防治的好处是_。对于成虫阶段的松毛虫,林场建设者还施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雄性个体,有效降低了来年松毛虫的发生率,其原理是_。【答案】 (

51、1). 生产者 (2). 能量沿食物链是逐级递减的 (3). 多种生物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占有不同的营养级 (4). 放养松毛虫寄生蜂可以长期控制害虫数量,维持生态平衡,同时不会造成环境污染 (5). 破坏松毛虫正常的性别比例降低种群的出生率,从而降低松毛虫的种群密度【解析】【分析】1、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2、群落的空间结构: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3、目前控制动物危害的技术大致有机械防治、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详解】(1)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在生态系统的恢复过程中,首先要恢复的成分是生产者。(2)由于能量沿食物

52、链是逐级递减的,故食物链也不会出现第六营养级的生物。由于多种生物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占有不同的,使得食物链往往彼此相互交错,连接成食物网。(3)喷施高效农药属于化学防治,这种防治方法会降低生物多样性,导致虫害再次爆发;还会造成环境污染。投放松毛虫的天敌松毛虫寄生蜂属于生物防治,这种方法可以长期控制害虫数量,维持生态平衡,同时不会造成环境污染。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影响种群密度,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害虫正常的性别比例降低种群的出生率,从而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点睛】该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的应用的相关知识,较为基础。28. 某植物的叶型受五对等位基

53、因(A、a)、(B、b)、(C、c)、(D、d)、(E、e)控制,当显性基因A、B、C、D、E同时存在时叶型为裂叶,其余情况为圆叶。现有甲、乙、丙三株纯合的植株,其中甲、乙为圆叶植株,丙为裂叶植株,相互杂交后代的表现型如下表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杂交组合F1F2甲乙裂叶裂叶:圆叶=243:781甲丙裂叶裂叶:圆叶=3:1(1)控制该植物叶型的五对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_定律。(2)请写出符合杂交实验结果的甲和乙的一组基因型:_(任写一组即可)。乙和丙植株杂交产生F1,F1自交后代中裂叶植株所占的比例为_。(3)现发现一个纯合新圆叶植株品系,该纯合新圆叶品系是由纯合野生型裂叶的一个新的隐性突变基因

54、f导致的,且该基因不在五对等位基因所在的同源染色体上。请设计实验验证基因f不在五对等位基因所在的同源染色体上(除该新品系外,还有基因型分别为aaBBCCDDEE、AAbbCCDDEE、AABBccDDEE和AABBCCddEE、AABBCCDDee的五种纯合圆叶植株供选择)。要求写出实验方案、预期实验结果和结论。实验方案:_。预期实验结果和结论:_。【答案】 (1). 自由组合 (2). aaBBCCDDEE和AAbbccddee(或AAbbCCDDEE和aaBBccddee、AABBccDDEE和aabbCCddee、AABBCCddEE 和aabbccDDee、AABBCCDDee 和aa

55、bbccddEE) (3). 81/256 (4). 让该纯合新圆叶植株品系分别和基因型为aaBBCCDDEE、AAbbCCDDEE、AABBccDDEE、AABBCCddEE、AABBCCDDee的五种纯合圆叶植株杂交产生F1,F1再分别自交产生F2 (5). 若所有的组合的F2中裂叶:圆叶=9:7,则证明基因f不在五对等位基因所在的同源染色体上【解析】【分析】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适用范围:适用两对或两对以上相对性状的遗传,并且非等位基因均位于不

56、同对的同源染色体上。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因此只有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才能出现基因的自由组合。按遗传基本定律遗传的基因,均位于细胞核中的染色体上。所以,基因的分离定律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均是真核生物的细胞核遗传规律。【详解】(1)根据甲乙杂交得到F1,F1自交后,F2中裂叶:圆叶=243:781,可得:243+781=1024=45,即F1的这雌雄配子结合方式共有45种,由此可知,F1的雌雄配子各有25种,根据F1的表现型为裂叶,说明F1基因型为AaBbCcDdEe,因此五对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2)丙为纯合裂叶植株,故其基因型为AABB

57、CCDDEE,甲丙杂交得到F1,F1自交后,F2中裂叶:圆叶=3:1,可知甲的基因型可以是五对等位基因中任意一对为隐性纯合,其余4对等位基因为显性纯合,即aaBBCCDDEE、AAbbCCDDEE、AABBccDDEE、AABBCCddEE或AABBCCDDee;又因为甲乙杂交得到F1,且F1基因型为AaBbCcDdEe,所以亲本甲、乙的基因组合有aaBBCCDDEE和AAbbccddee、AAbbCCDDEE和aaBBccddee、AABBccDDEE和aabbCCddee、AABBCCddEE和aabbccDDee、AABBCCDDee 和aabbcddEE。乙和丙植株杂交产生F1,即:丙

58、AABBCCDDEE与乙AAbbeeddee(其他符合乙的基因型结果一样)杂交产生F1,F1的基因型为AABbCcDdEe,F1自交后代中裂叶植株占3/43/43/43/4=81/256。(3)实验思路的得出:根据假说演绎法,若要设计实验验证基因f不在五对等位基因所在的同源染色体上,因此先假设基因f不在五对等位基因所在的同源染色体上,然后让其与五种纯合圆叶植株分别杂交得到F1,F1自交后,得到F2,然后演绎推理出各组F2中的性状分离比,因此,只要在实验中发现F2中的性状分离比符合演绎推理的各组性状分离比,即可证明基因f不在五对等位基因所在的同源染色体上。因此,实验方案:让该纯合新圆叶植株品系分

59、别和基因型为aaBBCCDDEE、AAbbCCDDEE、AABBccDDEE、AABBCCddEE、AABBCCDDee的五种纯合圆叶植株杂交产生F1,F1再分别自交产生F2;预期实验结果和结论:若所有的组合的F2中裂叶:圆叶=9:7,则证明基因f不在五对等位基因所在的同源染色体上。【点睛】本题考查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性状分离比的变式和实验设计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根据基因的分离定律和乘法定则来解决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相关问题,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二)选考题:共15分。请从给出的2道小题中任选一小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

60、小题计分。29. 生物技术拥有巨大的发展空间,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深刻的变化。请回答下列问题:(1)无菌技术是实验室获得纯净培养物的重要措施,无菌技术除了防止实验室的培养物被其他外来微生物污染外,还可以_;实验过程中防止被其他外来微生物污染的措施有_(至少答两点)。(2)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在生物技术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从土壤中分离纯化细菌常用的接种方法是_和_两种。通常对获得的纯菌种还可以依据菌落的形状、大小等菌落特征对细菌进行初步的_。(3)橙子的果肉可用于制备果酒和果醋。用橙子加工橙汁过程中加入_可使混浊的果汁变得澄清,酿制的橙子酒没有酒味只有醋味,可能的原因是_。(4)某同学计划统计橙子酒

61、中发酵菌的总数,他选用稀释104、105、106倍稀释液进行涂布,每种稀释液设置3个培养皿。从对照实验的角度看,还应设置一组对照组是_,设置对照组的目的是_。【答案】 (1). 避免操作者自身被微生物污染 (2). 对实验室的空间、操作者的衣着和双手进行清洁和消毒、将用于微生物培养的器皿、接种用具和培养基等进行灭菌(或实验操作应该在酒精灯火焰附近进行、操作时应避免已经灭菌处理的材料用具与周围物品接触) (3). 平板划线法 (4). 稀释涂布平板法 (5). 鉴定 (6). 果胶酶 (7). 发酵时处于通气状态,醋酸菌将橙汁中的糖分解成醋酸,或是将乙醇转变成醋酸 (8). 不接种(或接种等量无

62、菌水)的空白培养基 (9). 检验培养基灭菌是否合格(或证明培养基制备过程中是否被杂菌污染)【解析】【分析】1、无菌技术除了防止实验室的培养物被其他外来微生物污染外,还可以避免操作者自身被微生物污染。为防止杂菌污染需要对实验室的空间、操作者的衣着和双手进行清洁和消毒,将用于微生物培养的器皿、接种用具和培养基等进行灭菌,实验操作应该在酒精灯火焰附近进行,操作时应避免已经灭菌处理的材料用具与周围物品接触。2、分离纯化微生物常用的接种方法是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两种。3、不同微生物形成的菌落特征不同,可以根据菌落特征进行菌种的鉴定。4、参与果酒制作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其新陈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型

63、。(1)在有氧条件下,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 (2)在无氧条件下,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5、参与果醋制作的微生物是醋酸菌,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醋酸菌是一种好氧性细菌,只有当氧气充足时,才能进行旺盛的生理活动。【详解】(1)无菌技术除了防止实验室的培养物被其他外来微生物污染外,还可以避免操作者自身被微生物污染。为防止杂菌污染需要对实验室的空间、操作者的衣着和双手进行清洁和消毒,将用于微生物培养的器皿、接种用具和培养基等进行灭菌,实验操作应该在酒精灯火焰附近进行,操作时应避免已经灭菌处理的材料用具与周围物品接触。(2) 从土壤中分离纯化细菌常用接种方法是平板划线法和稀

64、释涂布平板法两种。通常对获得的纯菌种还可以依据菌落的形状、大小等菌落特征对细菌进行初步的鉴定。(3) 果胶酶能分解植物细胞壁和胞间层,用橙子加工橙汁过程中加入果胶酶可使混浊的果汁变得澄清。果醋发酵需要有氧环境,果酒发酵需要无氧环境,因此酿制的橙子酒没有酒味只有醋味,可能的原因是发酵时处于通气状态,醋酸菌将橙汁中的糖分解成醋酸,或是将乙醇转变成醋酸。(4) 从对照实验的角度看,还应设置-组对照组是不接种(或接种等量无菌水)的空白培养基,目的是检验培养基灭菌是否合格(或证明培养基制备过程中是否被杂菌污染)。【点睛】本题考查微生物的培养和分离、无菌技术、果酒和果醋的制作,要求考生识记参与果酒和果醋制作的微生物及其特点;掌握果酒和果醋制作的原理、条件等,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回答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