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课 窦娥冤主备人:胡慧萌【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典戏剧相关知识,重点掌握元杂剧的知识。2、掌握关汉卿的文学常识知识,了解他的生平和创作。3、认识窦娥悲剧的社会根源,控诉贪官横行,黑暗腐败的封建社会。4、欣赏作品,品味韵文的独特风采,培养学生初步的戏剧鉴赏能力。5、领会戏剧通过唱词、科白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欣赏激烈的戏剧冲突。【教学重点难点】 1、在曲子的欣赏中,品味人物形象。2、理解曲子的内涵,体会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多媒体。【教学时数】三课时【教学步骤】第二课时【教学要点】欣赏曲子,理解曲子的内涵,品味人物形象,欣赏激烈的戏剧冲突。【教学过程】一、检查预
2、习情况。作业布置完成情况。二、导入新课,明确课时目标。1欣赏曲子,理解曲子的内涵。2品味人物形象,欣赏激烈的戏剧冲突。三、自主学习。1学习第一层。(1)理解“天”这个意象。在这里“天”隐喻的是什么?明确:统治者。在封建社会,人民不仅在人身权利及政治经济上受压迫,而且在思想上受毒害。按当时观念,天地鬼神明察世上是非,主持人间公道。封建官吏为了愚民,也每每以青天自况。(2)滚绣球中有一句是说命运不由自己掌握,这句话是哪一句?它采用了什么诗歌手法?明确:“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采用了兴的手法。(3)滚绣球中有一句话揭露了社会的严重不公,是哪一句?明确: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
3、延。(4)概括地说,滚绣球一曲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提示:既表达了对天地不公的不满,又表现了主人公的反抗精神。2学习第二层。(1)在押赴刑场的路上,窦娥要求刽子手走后街不走前街,这一细节刻画对塑造窦娥形象和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明确:自己已走在通向死亡的路上,想到的还是如何不使年迈孤寂的婆婆伤心,这是何等的善良啊!而剧作家越是刻画她的善良,也就越发显出其冤屈,她的抗争与反抗也就越发令人同情。因此,这一细节的描写不仅使窦娥这个形象更其丰满动人,也使剧作对封建社会的批判更为有力和深刻。(2)窦娥临死前反复叮嘱婆婆要祭奠她,是出于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这个问题可从这几方面考虑:这正是体现窦娥难以舍别婆
4、婆,表现了她对婆婆的挂念;安排婆婆做这些事,是让婆婆有所寄托,以免婆婆孤独痛苦或生轻生之念;可以增强悲剧气氛;白发人送黑发人,白发人祭奠黑发人,更加突出社会黑暗,无公道可言。)3学习第3层。(1)阅读第3层,分析窦娥临刑时发出的三桩誓愿,说明她所希望的是什么?明确:第一个誓愿是血溅白练:她希望刑场上的人们能立刻了解她的冤屈。第二个誓愿是六月飞雪:她希望自己的冤屈会在上天得到反应;第三个誓愿是亢旱三年;她不仅希望个人的冤屈得到申张,而且希望上天能够惩治邪恶。(2)三桩誓愿的实现采用了什么手法?说说这种手法的艺术效果?明确:浪漫主义手法;既能证明窦娥冤情实在是真,有能增强悲剧气氛。从观众来看,符合
5、一般民众善恶有报的心理,反映了人民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能引起观众更多的共鸣;也表现了作者鲜明的爱憎。四、合作探究。1她的三桩誓愿与第1层对天地的指责是什么关系呢?是否矛盾呢?明确:这显然是矛盾的。可见,窦娥诉冤过程中对天的怀疑和依赖是始终交织在一起的。这正反映了作家的历史和阶级的局限。 一方面,他通过窦娥指天斥地从根本上批判封建统治阶级,表达自己变革现实的愿望。 另一方面,又不能从根本上提出救民于水火的办法,只能靠天地动容来昭雪窦娥的冤案。2剧作家为什么要在这折戏的结尾安排“三大奇愿”这样的情节呢?明确:这三愿充分揭露了当时社会官吏昏聩,法制腐败,人民蒙受奇冤而又呼告无门的真实情况。它着力表现主人公至死不屈的斗争精神,这种精神甚至产生了感动天地的力量。 三桩奇愿充分体现了人民伸张人间正义,杀尽贪官污吏,洗雪冤屈的良好意志与愿望。3赏析概括窦娥娥人物形象。明确:窦娥是一个饱受封建压迫与摧残的充满反抗精神的劳动妇女的形象。他善良勤劳、孝顺贤惠,同时又刚毅顽强,敢于与恶势力拼斗到底。她生于严酷的腐败的封建统治之下,注定要走向悲剧的结局。五、精彩展示,师生评价。1、学生小组派代表上黑板展示,其他小组相互对照。2、师生点评,确定评分。六、检测反馈。【课堂小结】【作业布置】反复朗读课文,完成文后习题。【教学反思】备 课 札 记备 课 札 记备 课 札 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