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6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 专题14 种群与群落(测)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514053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 专题14 种群与群落(测)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6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 专题14 种群与群落(测)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6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 专题14 种群与群落(测)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16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 专题14 种群与群落(测)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16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 专题14 种群与群落(测)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2016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 专题14 种群与群落(测)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2016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 专题14 种群与群落(测)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2016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 专题14 种群与群落(测)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2016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 专题14 种群与群落(测)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2016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 专题14 种群与群落(测)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016年高三二轮复习讲练测之测案【新课标版生物】专题14 种群与群落总分 90分 时间 40分钟 班级 _ 学号 _ 得分_ 一、选择题(66=36分)1某种植物病毒V是通过稻飞虱吸食水稻汁液在水稻传播的。稻田中青蛙数量的增加可减少该病毒在水稻间的传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 B.水稻与青蛙是竞争关系C.病毒V与青蛙是寄生关系 C.水稻和病毒V是互利共生关系【答案】A【考点定位】群落的种间关系。2下列有关调查动物种群密度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A计数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不需要设置对照组,不需要做重复实验B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最好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C运用

2、标志重捕法调查时,个体被捕捉的概率应相等,而与标记状况、年龄和性别无关D对农作物上的蚜虫,植物叶片上的昆虫卵常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答案】C【解析】计数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不需要设置对照组,需要做重复实验,A错误;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最好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B错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标记不能过分醒目,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在重捕时被捕获的概率应该相同,C正确;农作物上的蚜虫、昆虫卵常采用样方法来调查种群密度,D错误。【考点定位】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3在一段新建公路的边坡(甲)上移栽灌木和草本植物以保护边坡,另一段边坡(乙)不进行移栽,其他实验条件相同,1 年后

3、两段边坡的检测结果如下表。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A. 可以推测移栽植物会降低该群落结构的稳定性B. 小型土壤动物的增多是移栽植物的预期结果C. 边坡甲上因没有移栽乔木而不可能自然长出乔木D. 边坡甲上的群落演替会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加剧【答案】B【解析】种植植物与不干预相比,生物数量及种类都明显提高,因此移栽植物会提高该群落结构的稳定性,A 错误;种植植物后小型土壤动物的明显增多 B 正确; 边坡甲实验时没有移栽乔木,但也有可能发生群落的演替自然长出乔木,C 错误;群落演替过程达到相对稳定阶段后不会再继续加剧,D 错误。【考点定位】此题考查群落的结构和演替相关知识和实验分析能力,难度不大。4如图为

4、某地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为有效防治蝗灾,应在a点之前及时控制种群密度Bab段,该种群的增长率与种群密度之间呈正相关C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性别比例可防止c点出现D控制种群数量在de水平,有利于维持该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答案】B【考点定位】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种群的数量变动。5在两块条件相同的退化林地上进行森林人工恢复和自然恢复的研究,20 年后两块林地的生物多样性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人工种植的马尾松人工恢复林植物种数为 137 种,无人工种植的自然恢复林植物种数为226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可采用样方法调查林地上植物的种群密度B.森林恢复提高了

5、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C.人工恢复林比自然恢复林的植物丰富度低D.自然恢复林的形成属于初生演替【答案】D【解析】样方法可以用来调查植物和活动能力弱的动物的种群密度,A 正确;森林恢复扩大了植被面积和垂直高度,提高了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B 正确;人工恢复林中植物种数为 137 种,无人工种植的自然恢复林植物种数为 226 种,自然前者的植物丰富度低,C正确;初生演替是发生在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等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过的地面,或者原来存在过植物,但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退化林地显然不属此例,应属次生演替,D 错误。【考点定位】群落演替、生态系统稳定性等知识。6下列关于群落的描述不正确的

6、是( )A水平结构上种群分布与土壤的湿度、光照强度及生物自身的生长特点有关B同一时间栽培,长势相同的人工马尾松群落不存在垂直结构的分层现象C自然群落往往是向物种丰富度越来越大的方向演替,而且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D沙丘上造林、围海造田等现象说明了人类活动可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答案】B【考点定位】群落的结构特征;群落的演替。二、非选择题(96=54分)7用一定量的培养液在适宜条件下培养酵母菌,将其数量随时间变化情况绘制如图甲。a表示每3 h换一次培养液的培养曲线,d表示不更换培养液的培养曲线。(1)曲线a表示种群呈“_ _”型增长。理论上讲,呈现这种增长模型的条件是 等。(2)曲线d表示的增长

7、为“_”型增长。属于这种增长模型的种群随种群密度(个体数量)的增加,种群的增长速率的变化是_。当种群个体数量达到最大值的一半时,种群的增长速率达到_。(3)在实际情况下,塔斯马尼亚绵羊种群增长情况如图乙所示,说明在自然界中,种群数量变化会出现_现象。(4)在研究种群数量时,需要调查种群密度。田鼠的种群密度可通过标志重捕法调查。在1hm2范围内,第一次捕获并标记40只田鼠,第二次捕获30只,其中有标记的15只。该种群密度是_只/hm2。若标记的田鼠有部分被鼬捕食,则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_。(5)在种群的特征中,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变化方向的是_;决定种群大小和密度的直接因素是_等。【答案】(1)J

8、 食物和空间充裕 气候适宜 没有敌害(2)S 先增大,再减小,最后为零 最大(3)波动(4)80 偏高(5)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出生率、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4)标志重捕法估算种群密度的计算公式是:该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标记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该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标记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4030)15=80只,由于调查是在1hm2范围内进行的,因此该种群密度是80只/hm2;若标记的田鼠有部分被鼬捕食,在公式该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标记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

9、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减少,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偏大。(5)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变化方向是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是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考点定位】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8稻鱼共生系统”中,鲤鱼冲撞稻秧导致稻飞虱等害虫落入水中并食之,同时使清晨水稻叶片上的露水坠入水中,减少稻瘟病原孢子产生和菌丝体生长;鲤鱼的游动,又可引起水浑浊,抑制水中杂草的生长;稻叶在给鲤鱼提供食物的同时,还为鲤鱼生长创造良好环境。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 ;该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 ;该生态系统中的鲤鱼与稻飞虱的关系为 。(2)该生态系统

10、的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结构特点是 ,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 。(3)科学家通过研究该生态系统中生物间的捕食关系,构建了一个捕食者,猎物模型,如右图所示(图中箭头所指方向代表曲线变化趋势),仅从模型分析,最可能代表猎物和捕食者K值的数据分别是 和 ;其曲线变化趋势反映了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的 调节。【答案】(1)生态系统的成分和食物链、食物网(或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 水稻和杂草 捕食和竞争 (2)分层 物种组成 (3)N2 P2 (顺序对才给分) (负)反馈【考点定位】种群的数量变化。9请回答关于群落演替的问题:(1)“在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和“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前者属于_演替

11、。群落演替是指随时间的推移,_。(2)一般来说,若要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上述两个演替中次生演替所需的时间短,其主要原因是形成森林需要一定的_条件。上述次生演替起始时即具备该条件,而从裸岩开始的演替要达到该条件需要漫长的时间。(3)据调查,近5万年以来,某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这也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近50年来,由于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该现象表明:与该地区具有的自然演替相比,人类的开垦活动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_(填“未发生改变”“变慢”或“变快”),演替的方向_(填“发生改变”或“未发生改变”)。【答案】(1)初生 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

12、代替的过程(2)土壤(3)变快 未发生改变【考点定位】群落的演替。10下图中,曲线、分别表示某野生动物种群数量超过环境容纳量后,其未来种群数量变化三种可能的情况。(1)环境容纳量是指 (2)图中曲线 说明该种群对其栖息地的破坏程度较轻。形成曲线后,该种群数量 (填“增加”或“减少”),若建立保护区可以 (填“增加”或“减少”)该种群数量。当曲线趋近于零时,对该动物种群已不宜采取 (填“就地”或“易地”)保护的措施。图中阴影部分可能引起该种群的 发生变化,进而导致物种形成。(3)若图中物种为食草动物,当看到青草明显减少时,部分个体会另觅取食地,这属于生态系统中的 信息,体现了生态系统的 功能。(

13、4)若该动物种群中AA、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20%、60%和20%,该种群中A基因的频率为_。如果该种群满足四个基本条件,即种群_、不发生_、不发生_、没有迁入迁出,且种群中个体间随机交配,则理论上该种群的子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_;如果该种群的子一代再随机交配,其后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_(会、不会)发生改变。【答案】(1)略(2)I 减少 增加 就地 基因频率(3)物理信息 信息传递(4)50% 足够大 基因突变(或突变)选择 25% 不会【考点定位】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种群的特征;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11小叶章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入侵某苔原生态系统形成斑块。科研人员采用样方法对

14、小叶章入侵斑块进行群落调查,结果如下表。植物种类高度(cm)生长型对照轻度入侵中度入侵重度入侵高山乌头20-40多年生草本+藜芦50-100+毛蕊老鹳草30-80+大白花地榆50-80+小叶章60-90+牛皮杜鹃10-25灌木+笃斯越桔10-15+(1)调查时,科研人员要在小叶章入侵斑块_选择若干个1m1m 的样方,统计样方内的植物_、株数、高度等信息,通过记名计算统计出整个群落中植物的_。以相邻的本地牛皮杜鹃群落为对照组进行研究分析。(2)随着入侵程度的加深,灌木逐渐消失,多年生草本植物种类明显_,植株的高度_。(3)小叶章不同入侵程度下,群落的_空间结构发生明显变化,表明小叶章入侵会使群落

15、发生演替,这种群落演替的类型为_。【答案】(1)随机 种类 丰富度(2)增多 增加(3)垂直和水平 次生演替【考点定位】本题主要考查种群和群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12某研究小组以酵母菌为对象探究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根据所学知识回答:(1)每隔24小时定时取样,再用血细胞计数板进行计数,并以多次计数的平均值估算酵母菌种群密度,这种方法称为 法。取样前,要将培养液摇匀,目的是 。制片时,首先 ,再 ,最后用吸水纸吸去多余的培养液。(2)下图是一块血细胞计数板正面示意图,其上有 个计数室。右下图是计数室中个中格的酵母菌分布示意图,该中格内酵母菌数

16、量应计为 个。(3)该同学将试管中的培养液摇匀后取样并制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到下图所示的现象,则应采取的措施是 。(4)探究“温度对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请你简要写出实验的主要思路: 。【答案】(1)抽样检测法 使酵母菌在培养液中均匀分布 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 将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 (2)2 24 (3)适当稀释后,再观察计数(4)在0-40之间设立等温度梯度,在相同的条件下培养相同的时间后,分别取样、观察、计数,统计结果,得出结论。(2)图中的血细胞计数板上有2个计数室。统计酵母菌个数时,样方内部全部计数,四条边计左边和上边,四个角值计数左上方一个顶角,所以该中格内酵母菌数量为24个。【考点定位】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