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6年高考历史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 专题08 近代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命题探究(解析版)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511934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67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年高考历史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 专题08 近代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命题探究(解析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16年高考历史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 专题08 近代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命题探究(解析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16年高考历史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 专题08 近代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命题探究(解析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2016年高考历史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 专题08 近代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命题探究(解析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2016年高考历史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 专题08 近代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命题探究(解析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2016年高考历史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 专题08 近代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命题探究(解析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2016年高考历史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 专题08 近代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命题探究(解析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2016年高考历史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 专题08 近代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命题探究(解析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2016年高考历史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 专题08 近代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命题探究(解析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2016年高考历史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 专题08 近代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命题探究(解析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2016年高考历史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 专题08 近代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命题探究(解析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2016年高考历史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 专题08 近代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命题探究(解析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2016年高考历史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 专题08 近代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命题探究(解析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2016年高考历史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 专题08 近代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命题探究(解析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高频考点解读】一个核心: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两大阶段: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与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的改革开放时期。 三个时期: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491956年)、社会主义探索时期(19561976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1978年至今)。 四大重点:“一五”计划与社会主义改造;“大跃进”、人民公社化与“八字”方针;经济体制改革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热点题型】题型一 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到全面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趋势例1、(2014课标全国,31)“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

2、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这一制度的实行()A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C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D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答案B 【提分秘籍】新中国成立后,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下,我国开展“一五”计划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956年,中共八大的召开,奠定了社会主义探索道路的良好开端;1958年“大跃进”、人民公社化的“左”倾失误,导致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20世纪60年代初,党中央提出“八字”方针,国民经济有所好转,但“文化大革命”带来经济的劫难。题型二 从计划经济体制到改革开放为核心社会主义现代化特色道路的探索 例2、1983年4月国

3、务院在关于城镇劳动者合作经营的若干规定等文件中规定:允许个体工商户购买机动车船从事客货运输,允许长途贩运和批量销售;个体户可以起字号、刻图章,在银行开立账户等。这一措施()A提高了劳动生产率B实现了城乡之间的人员交流C活跃了城乡商品市场D建立起市场经济新格局 答案C 【提分秘籍】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开展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了城市国有企业改革的全面展开,逐渐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积极实行对外开放,逐渐形成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中国最终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推动了中国社会经济高速、稳定、繁荣发展。题型三 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

4、社会主义探索中的“左”倾思想 例3、 (2014山东文综,20)下图为商务印书馆1978年12月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的一个词条。它反映出当时() 【大跃进】d yu jn指1958年在毛主席亲自制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光辉照耀下,我国在工业、农业等各方面出现的飞跃发展,也泛指社会主义建设高速度发展。A对“大跃进”运动有了客观认识B“拨乱反正”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C“左”倾思想影响依然比较严重D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解析解答据图文中“光辉照耀”的信息,说明“左”倾错误思想仍然有影响,故选C项。从图片材料中“总路线”说明评价不是很客观,故A项错误;图片中反映不出“拨乱反正”的信息,故B项错误;

5、材料图片中反映不出实事求是思想确立,故D项错误。 答案C 【提分秘籍】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国进入了全面探索社会主义阶段。中共八大后,中央在指导思想上犯了“左”倾错误:在所有制形式上追求“一大二公”;在建设速度上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造成了国民经济的三年严重困难;随后延续十年的“文化大革命”,以阶级斗争为纲,偏离了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造成了国民经济的劫难。题型四 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新时期社会主义探索的指导思想例4、据统计,1992年全国辞去公职经商者达12万人,未辞职而以各种方式投身商海者超过1 000万人,这种现象被称为“下海潮”。这反映了()A市场经济改革成为社

6、会共识B多种经济成分开始共同发展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D计划经济开始转向市场经济 答案A 【提分秘籍】 新时期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经济为中心,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如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题型五 中国社会主义的探索、改革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及改革的比较例5、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这一认识的依据是两者都()A处于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B面临着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C巩固了农村的集体所有制经济D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答案B 【提

7、分秘籍】 (1)相似之处 都面临由农业国过渡到工业国的任务,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道路。 都对斯大林模式进行过改革。工业化建设都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实施五年计划;改革农村生产关系与国有企业。 (2)不同之处 工业化方针提出:中国是在1953年的过渡时期总路线中;苏联是在1925年的联共(布)十四大上。 开始改革:中国是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苏联是在1956年苏共二十大以后。 改革结果:中国成功,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苏联改革相继失败,苏联解体。 结果不同的原因a指导思想不同:中国有邓小平理论的正确思想作指导;苏联缺乏科学的思想指导。 b具体做法不同:中国经济改革力度比较大,完

8、全突破了“斯大林模式”。苏联的经济改革是小修小补,政治改革背离社会主义方向,引起思想混乱。c对待“和平演变”的态度不同:中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苏联混淆社会主义民主与资产阶级自由化界限。d对改革认识不同:中国把改革当作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改革成就突出;苏联把改革当作缓和国内矛盾、对外争霸的工具,经济改革的一点点成果也化为乌有。 题型六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美贸易折射出的两国政治外交、思想关系例6、1961年美国总统肯尼迪曾表示,如果中国向美国表达需要粮食的愿望,美国愿意认真考虑。实际上中国政府没有主动要求美国政府供粮,只是同美国民间商业机构洽谈进口粮食的可能性。据此推论合理的是()A中国建立农业生产

9、合作社,实现粮食自给B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C美国经济出现“滞胀”,急需打开中国市场D意识形态的对立影响两国关系 答案D 【提分秘籍】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美贸易大体经历了四个时期:封锁、禁运时期(19491971年)、坚冰突破时期(19721978年)、正常贸易发展时期(19791992年)、贸易快速增长时期(1993年至今)。 (1)从政治外交折射点看:封锁、禁运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成立,由于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矛盾,美国对中国实施封锁和禁运的政策,中美贸易处于完全割裂状态。坚冰突破时期: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中美政治上的坚冰被打破,中美贸易的航船正式起航。正常贸易发展时期:197

10、9年7月,中美签署中美贸易协定,规定两国相互给予最惠国待遇,奠定了中美经贸往来的法律基础,两国贸易进入正常贸易时期。贸易快速增长时期: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中美贸易进入了快速增长时期。随着贸易的快速增长,中美之间关于贸易不平衡问题越来越突出。(2)从思想折射点看:封锁、禁运时期,美国推行全球霸权的“冷战”思维,国家利益与意识形态对立;从1972年至今,虽然国家利益、意识形态仍然影响着两国贸易的发展,但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美贸易总体呈现向前发展的趋势。题型七 新时期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折射出的政治、外交、思想特点 例7、(2014广东文综,39)(节选)历史发展阶段可以从

11、不同的角度概述、标识或划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1978年以来的中国历史,有的学者以1992年为界将其划分为两个阶段,有的学者以2001年为界将其划分为两个阶段。 (3)推断材料三中两种历史分期各自所用的角度,并结合史实分别加以说明。 解析解答可以联系1992年和2001年我国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事件来分析说明。 答案(3)以1992年为界:经济改革的角度。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后,中国经济改革进入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阶段;以2001年为界:对外开放的角度。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进入全方位开放、与世界经济全面接轨的阶段。 【提分秘籍】 十一

12、届三中全会至今,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思想外交等都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经济体制上从计划经济向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转变;倡导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强调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的理念。(1)从政治外交折射点看:纠正“文化大革命”的“左”倾错误,恢复和完善中国的民主制度,健全法律制度;提出了和平统一的方针,形成了“一国两制”的策略,香港、澳门回归;外交策略由革命外交转变为全方位的不结盟外交政策,坚持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2)从思想折射点看: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技教育上:科技快速发展,特别

13、是计算机、载人航天事业等逐渐达到或接近世界水平;教育事业全面发展。 【高考押题】 1下图所示为1953195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变化,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A实施了“一五”计划B开展“大跃进”运动C组织了人民公社D确定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答案A2下图是“信谊化学制药厂股份有限公司”1948年发行的股票。在股票的背面盖有“1955年度股息红利及1956年一、二季度定息发讫的印章”。印章中“股息红利”到“定息”的变化,主要因为()A国民经济的调整 B“一五”计划的完成C土地改革的完成 D全行业公私合营完成解析根据材料关键信息“股息红利”“定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涉及内容为对资本

14、主义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只有D项与此相关,故选D项。答案D31959年12月,毛泽东和工作人员一起过66岁生日,生日宴会实行“三不主义”:不吃肉,不吃蛋,吃粮不超定量。席间他说:“现在全国遭灾,有些地方死人呀,人民公社、大办食堂到底好不好?群众有什么意见?正确情况搞不到”。以下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A毛泽东反对祝寿,因此材料真实性不足B造成“全国遭灾”的主要原因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C毛泽东认识到自己的“左”倾错误,并立即纠正D为解决物资匮乏,采用凭“票”供应的计划经济答案B41961年,我国开放了集市贸易41 437个,1962年为38 666个,在大中城市也相继出现了一些农副产品的自

15、由市场。下列各项中对这一举措解读正确的是()A目的是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 B有利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C解决了市场机制的运作问题D政府对经济政策进行调整解析据题干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国民经济混乱,中央开始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开放农副产品的自由市场,故D项正确。A项仍然是以公有制为主,B、C两项出现在改革开放之后。答案D51982年,我国全年社会生产总值为9 894亿元,比上年增长9%,1983年,我国全年社会生产总值为11 052亿元,比上年增长10%。其主要原因是()A生产关系的调整初见成效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C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6、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解析B项开始于1984年,C项形成于1984年,D项提出于1992年,均晚于“19821983年”,排除B、C、D三项。答案A6学者宋圭武在评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说:“对中国发展而言,小岗村既是成功的,也是沉重的。小岗村的成功主要是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但小岗村的发展也是沉重的,也代表着一种小和不足。”该“不足”是指()A没有促进农村经济的规模发展B没有形成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C没有解决农村生产经营权D没有改变农村的生产关系答案A7下图中数据的变化从实质上表明()A产业结构调整趋向合理化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初步建立C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D公有制经济不再占主导地位解

17、析观察图中数据可知多种所有制并存,体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初步建立,故B项正确;题中数据只涉及到所有制比重的变化,未涉及产业结构的变化,故A项错误;C项是现象而非实质,故排除;图中集体工业和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的比重仍占较大的比重,故D项错误。答案B820世纪80年代初期,陈云说:“计划是鸟笼,市场是小鸟,如果鸟笼太小,小鸟就会窒息;如果没有鸟笼,小鸟就会飞走。”该材料说明()A计划与市场都是搞活经济的手段,必须把二者结合起来B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D引入市场机制,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加快中国现代化进程 答案A9中共十一

18、届三中全会被称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这里的“伟大转折”主要是指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A确定了对外开放的方针B明确了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C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D确定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析注意关键词“转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做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A项是为了实现这一转折而采取的措施;C项是这次转变的结果;B项是中共十三大的内容。答案D10 198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设立了四大经济特区,下边珠三角地区示意图中甲、乙两处分别是()A甲深圳,乙珠海B甲汕

19、头,乙厦门C甲汕头,乙深圳D甲珠海,乙深圳答案D11邓小平在1984年的一次讲话中说:“我国是以社会主义经济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很大,吸收几百亿、上千亿外资,冲击不了这个基础。”这一讲话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下列改革举措直接受惠于此的是()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决定在广东等地设立经济特区C逐步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D在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解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于1978年,决定在广东等地设立经济特区是1979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B项。在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属于对内改革,不属于引进外资,排除D项,故答案为C项。答案C1220世纪90年代,中国政府提出对外开放的沿海、沿边、

20、沿江、沿路的“四沿战略”。其中“沿江”战略的目标是推动长江流域的全面开放,以贯通东西,辐射南北。据此判断,实施“沿江”战略的龙头举措是()A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B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C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D开放长江三角洲地区答案A131958年我国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到1983年中央决定撤销人民公社。在此期间,党和政府对农村经济体制不断进行改革调整。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生产队是人民公社中的基本核算单位。它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直接组织生产,组织收益的分配。这种制度定下来以后,至少30年不变。生产队范围内的土地,都归生产队所有。生产队集体所有的大牲畜、农具,公社和大队都不能抽调。生产队有权因地制

21、宜、因时制宜地进行种植,决定增产措施。在保证完成国家规定的农副产品交售任务的前提下,生产队经营所得的产品和现金,在全队范围内进行分配。摘自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1962年9月中共八届十中全会通过)材料二在那些边远山区和贫困落后的地区,群众对集体丧失信心,因而要求包产到户的,应当支持群众的要求,可以包产到户,也可以包干到户。在生产队领导下实行的包产到户是依附于社会主义经济,而不会脱离社会主义轨道的,没有什么复辟资本主义的危险,因而并不可怕。在一般地区,集体经济比较稳定,生产有所发展,就不要搞包产到户。这些地方领导的主要精力应当放在如何把集体经济进一步加以巩固和发展。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

22、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几个问题的通知(1980年)材料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其中,影响最深远的是联产承包制采取了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原则,使集体优越性和个人积极性同时得到发挥。这一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必将使农业社会主义合作化的具体道路更加符合我国的实际促进农业从自给半自给经济向着较大规模的商品生产转化,从传统农业向着现代农业转化。中共中央关于印发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的通知(1983年1月)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国家调整农村生产关系的政策举措。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这一调整的主要原因。(7分)(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有何

23、进展?据材料二,指出在推广农业生产责任制的过程中存在哪些不足?(8分)(3)据材料三,分析中央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意图。综合上述材料,对比改革开放前后农村经济体制的调整,说说你得到的认识。(5分)答案(1)政策:生产队作为基本核算单位长期不变;主要生产资料归生产队所有;生产队有生产经营和分配的自主权。原因:“左”倾错误造成了农村生产力的巨大破坏。(2)进展:突破了生产队集中统一的经营方式(或在生产队领导下可实行包产到户);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不足:只在贫困地区和边远山区推广包产到户;对包产到户等生产责任制的认识仍存在分歧(或包产到户仍受姓“社”姓“资”的束缚)。(3)意图:解决人民

24、公社体制的弊端;推动农业社会主义合作化的正确发展;促进农业生产向商品化、现代化方向发展。认识:经济体制的调整要适应生产力的水平;要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14中国经济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烙下多届三中全会的印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现在我国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缺点是权力过于集中,应该有领导地大胆下放,让地方和工农业企业在国家统一计划的指导下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应该坚决实行按经济规律办事,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应该在党的一元化领导之下,认真解决党政企不分、以党代政、以政代企的现象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材料二邓小平促使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批准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

25、定,这是当时对经济改革最全面的阐述。它既包括宏观理论分析,也概述了为全面扩大市场铺路的措施。决定采纳了邓小平“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说法,宣布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不在于搞不搞计划经济,而在于是否实行公有制。社会主义的目标不是平均主义,而是共同富裕。美傅高义邓小平时代材料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20世纪80年代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实践的深化历程。(4分)(2)材料二、三显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

26、深入,我国对外开放的哪些举措发挥了推动作用?(4分)(3)有学者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是“去苏联模式”,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理解这一观点。(12分)答案(1)历程: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改革的重心从农村到城市,从农业到国有企业。(2)举措:设立深圳等经济特区(或宁波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地区(或经济开放区的开辟)。(3)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否定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肯定权力下放(扩大经营管理自主权);重视经济规律。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把增强企业活力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实行政企职责分开,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方针。 - 14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