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邻水实验学校2019年春高一下第三阶段检测历史试卷一、单选题(共50小题,每小题1分共50分)1.下图是京师同文馆内学习外语的师生。图中教师是洋人,西装革履;学生拖着辫子,学的是英语。这表明A. 外国列强开始操纵中国的教育B. 中国社会的习俗渐趋文明开化C. 近代教育呈现新旧杂陈的特点D. 洋务教育专注于培养翻译人才【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京师同文馆是洋务运动在教育方面的成就之一。教师是洋人,不能反映外国列强开始操纵中国的教育,排除A;“学生拖着辫子”不能说明中国社会的习俗渐趋文明开化,排除B;由“学生拖着辫子,学的是英语”,可见近代教育呈现新旧杂陈的特点,故选C。洋务教育培养新式的军事,
2、外交和翻译人才,排除D。考点: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迁社会习俗的变迁的表现2.1869年,教会新报的一篇文章写道:“外国生产皆归男医接生,虽经此例,似不成规矩。男归男医,女归女医,岂不至善也!”材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A. 旧的风俗习惯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冲击B. 西方男女平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C. 虽已开放,但人们思想还比较保守D. 人们难以接受西方医学知识【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可知,作者认为外国虽然男医生可以做接生,但在中国男女还是有别的,应“男归男医,女归女医”,这反映了作者思想上传统的一面,所以选C。材料与民主思潮无关,排除A;材料中作者强调男女有别,而
3、不是男女平等,排除B;从材料可知,人们已经接受了西方医学知识,只是强调在运用西医时能注意男女区别则更好,排除D。【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近代风俗习惯的变迁,解题的关键信息是“男归男医,女归女医,岂不至善也”。3.顺治元年(1644年)五月初三日颁布剃发令,许多汉人誓死不从;1912年3月5日,孙中山颁布命内务部晓示人民一律剪辫令,却有很多汉人拒绝剪辫。这表明A. 剃发与剪辫是个人自由B. 社会习俗具有稳定性、凝固性C. 国人反对、排斥辛亥革命D. 二者都属于革除陋习的政策【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社会习俗的认识。依据所学,清代的“剃发”与民国时期的“剪辫”都是政府的强制行为,故A想
4、错误;清代人们拒绝剃发和民国时期拒绝剪辫,说明社会习俗一旦形成具有很强的稳定性,故B 符合题意;C、D说法错误。所以应选B。考点: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社会风俗的变化民国时期的剪辫4.“辛亥革命后,民国纪元,改用泰西历法(阳历)而民间于祖宗忌辰、自己生口,均必不肯改易,且亦与政体无关。况蜒人于潮水,农夫之于根植,尤有绝大关系,必不敢忘也。”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有辛亥革命缺乏群众基础中华民国有名无实传统观念的影响小农经济的需要A. B. C. D. 【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社会习俗的变迁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全面解读材料的能力。题干所给材料表明,南京临时政府一方面采取民国纪年方式以适应
5、政权需要,另一方面根据传统的小农经济特点、传统思想保留阴历纪年,故,正确 ,应选D项。辛亥革命缺乏群众基础;中华民国有名无实在题干所给材料中没有体现,故,错误,从而排除ABC。故选D。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社会习俗的变迁社会习俗的变迁的原因5.民国初年,镇江、扬州等地举行新式婚礼,有证婚人演说、新人行三鞠躬礼,围观者有上千人。时人有诗云:“无媒婚嫁始文明,莫雁牵羊礼早更。最爱万人齐着眼,看侬亲手挽郎行。”这一社会景象说明A. 包办婚姻仍是普遍现象B. 国人普遍接受西方礼仪C. 传统婚俗已经彻底废除D. 辛亥革命推动移风易俗【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无媒婚嫁始文明,莫雁牵羊礼早
6、更。最爱万人齐着眼,看侬亲手挽郎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国初年这一社会景象说明辛亥革命推动移风易俗,故D正确。自由恋爱结婚之风盛行,过于绝对,材料不能体现,故A排除。国人普遍接受西方礼仪,也过于绝对,且西方礼仪不等于婚礼习俗,故B排除。传统婚俗已经彻底废除,错在“彻底”,故C排除。考点: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婚礼6. 雅典执政官克里斯提尼在制定行政选取时,“把全村社分为三十区,十区在城市附近,十区在沿海,十区属于内地;并用抽签的办法把这些区指定给各个部落,每一部落有三区,这样就使一个部落在所有这些地区都占了一份。”他采取的这一措施A. 确立了依据财产多寡划分等级参政制度B
7、. 废除了债务奴隶制以使债务奴隶重获自由C. 打破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贵族专权局面D. 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进入到“黄金时代”【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把全部村社分为三十区,十区在城市附近,十区在沿海,十区属于内地”,结合所学可知,克里斯提尼改革,打破血缘部落,建立十个行政选区,基本铲除了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公民参政权扩大,雅典的民主政治确立起来,故C正确;AB项中确立财产等级制和废除债务奴隶制都是俊伦改革的内容,不符合题意,排除;伯利克里时期雅典民主政治进入到“黄金时代”,不符合题意,故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把全部村社分为三十区,十区在城市附近,十区在沿海,十区属于内地
8、”,联系所学克里斯提尼改革的内容分析解答。7. “梭伦促进了两个阶级之间的妥协。”如,梭伦改革虽对土地数量有所限制,但却没有像平民所希望的那样剥夺贵族的土地。下列各项,能够正确反映上述观点且符合史实的是A. 既废除了平民债务又未归还平民原有土地B. 既禁止了人身抵押又未规定个人土地限额C. 既解放了债务奴隶又保留了旧的社会等级D. 既照顾了平民利益又维护了贵族部分特权【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获取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促进了两个阶级之间的妥协”即在平民和贵族间取得平衡,限制土地数量是为了照顾平民利益,没有剥夺贵族的土地是在维护贵族部分特权,D项正确。A项只是反映一个阶级
9、,不符合题目中的“两个阶级”;“未规定个人土地限额”,不符合“对土地数量有所限制”,B项错误;梭伦废除了债务奴隶制,按照财产重新划分等级来代替血缘等级,C项错误。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梭伦改革【备考指南】梭伦改革奠定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克里斯提尼改革,雅典民主政治初步形成;伯里克利,雅典民主政治达到黄金时期。8. “法律条文没有作出规定的,法官就不能受理。譬如有公民的奴隶被人拐走或偷跑掉,此公民要求法律受理就要找法官,向他申明:根据某某法律,我认为此奴隶应归我所有。法官确认后才能受理。”这一描述主要说明罗马法A. 重视法律程序B. 保留习惯旧俗C. 强调法官至上D. 体现人
10、人平等【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罗马法的特征。依据材料可知,罗马法规定,法律条文没有作出规定的,法官就不能受理,这说明罗马法高度重视法律程序。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习惯旧俗下贵族可以随心所欲地解释法律,材料中并未体现;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罗马法重视法律程序而非要强调法官至上;D选项错误,罗马法律强调的是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而公民权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具有局限性,不可能人人平等。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9.光荣革命之前,国王大权独揽,议会是一种节制力量,但它服从国王;光荣革命后,国王需要服从议会,议会是最高的主权。 这表明光荣革命后的英国A. 国家行政大权已经牢牢掌握在议会的
11、手中B. 国王只保留了最高国家权力象征性的地位C. 制度变迁以暴力革命的方式顺利完成了权力的交接D. 在不改变政权形式的前提下实现了权力的转移【答案】D【解析】A选项错误,光荣革命之后国王权力也有一定的反复;B选项错误,国王还有任命首相等其他权利;C选项错误,光荣革命的形式是以和平的方式解决了问题,并没有暴力革命;D选项正确,这是光荣革命的特点。10.下表是美国制宪会议中出现的三个国会建设方案。方案一(弗吉尼亚方案)方案二(新泽西方案)最终方案(康涅狄格方案)设立一个按人口比例分配表决权的国会设立一个各州无论大小有同等表决权的国会设立各州享有同等表决权的参议院和按人口数确定代表名额的众议院最终
12、方案的形成过程体现了A. 选举是民主原则的基本体现B. 国会是代议政体的权力中枢C. 妥协是现代政治的重要机制D. 分权是共和制度的关键措施【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最终方案既兼顾了州又兼顾了人口的数量,这是一个伟大的妥协,也就体现了妥协是现代政治的重要机制,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自身正确,但材料无从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美国是三权分立不存在权力中枢的问题,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自身也正确,但材料无从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理解方案一只兼顾人口,方案二只兼顾州,最终方案是二者均兼顾,这其实是两种方案相互妥协的
13、产物。11.萧功秦认为现代化有三种模式:原生型在社会内部发展起来的;次生型原封不动地被殖民者从其母国带入;感应型一些传统君主国在承受西方挑战后开始了现代化。下列国家现代化模式对应准确的是A. 英国、法国原生型B. 日本、英国感应型C. 美国、德国次生型D. 中国、日本次生型【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英国和法国的现代化是本国的资本主义萌芽由小到大逐渐发展起来的,在发展过程中打击、推翻封建势力,建立属于资产阶级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故A项正确;英国是原生型而不是感应型,故B项错误;美国作为英国的殖民地,它的现代化基本上是从英国照样带过来的,属于次生型,德国属于开明专制型现代化类型,故C项错误;中
14、国和日本都属于感应型,故D项错误。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12.1862年俾斯麦在议会中说:“只要看一眼地图就清楚,普鲁士瘦长身躯不可能单独地、较长地承担确保德意志安全的军备,这必须由所有的德意志人来承担。”俾斯麦的这段话说明A. 德意志地区主要是由普鲁士及其邦国构成B. 德国统一必须由奥地利和普鲁士共同完成C. 必须完成德意志统一以武力维护国家安全D. 资产阶级和议会是德意志统一的主要力量【答案】C【解析】材料信息表明俾斯麦认为,德意志必须在普鲁士的领导下完成统一,并不是说德意志地区主要是由普鲁士及其邦国构成,故A项排除;德国统一由普鲁士领导完成,
15、故B项排除;据材料“只要看一眼地图就清楚,普鲁士瘦长身躯不可能单独地、较长地承担确保德意志安全的军备,这必须由所有的德意志人来承担”得出必须完成德意志统一以武力维护国家安全,故C项正确;材料信息中没有提及资产阶级和议会,故D项排除。13. 共产党宣言说:“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人的体系看到了阶级的对立,以及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本身中的瓦解因素的作用。但是,他们看不到无产阶级方面的任何历史主动性,看不到它所特有的任何政治运动。”这段话反映了A. 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必要性B.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必要性C. 资本主义从发展到灭亡的必然性D. 工人运动从自发到自觉的必然性【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
16、是对比分析空想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圣西门、傅里叶、欧文等空想社会主义者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设想了没有剥削的理想社会,但不能指明实现这些理想的正确道路。马克思主义肯定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为工人阶级自我解放指明正确的方向,社会主义实现了从空想社会主义到科学社会主义的转变。14.下图是巴黎公社委员成分结构图材料反映出巴黎公社A. 群众基础比较广泛B. 无产阶级妥协退让C. 建立民族统一战线D. 经过民主选举产生【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根据图示可知,巴黎公社委员成分结构主要是由工人、记者和政论
17、家、教师学者和画家、职员等多数组成,体现了群众基础比较广泛,A正确;图示无法体现无产阶级妥协退让,排除B;图示无法体现建立民族统一战线,排除C;图示无法体现经过民主选举产生,排除D。所以选A考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巴黎公社巴黎公社的特点15.列宁说:“俄国革命之所以如此容易发生,只是因为俄国受到沙皇政府极其野蛮的压榨,任何一个国家也没有像俄国那样严重地受到战争的磨难和痛苦。”这表明A. 俄国二月革命后的社会矛盾日益尖锐B. 俄国农奴制是二月革命爆发的历史根源C. 十月革命是俄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D. 沙皇专制和帝国主义战争激发二月革命【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俄
18、国十月革命。从材料“沙皇政府极其野蛮的压榨、战争的磨难和痛苦”可知D项符合题意。故应选D。考点: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俄国革命的背景16.“冷战格局是人类社会在应对现代性矛盾和危机过程中依据不同的政治理念追求不同的发展目标所导致的制度性裂变”。材料认为“冷战格局”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 不同国家之间的利益冲突B. 美苏推行霸权主义C. 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对立D. 战时同盟关系结束【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比较、分析,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关键信息“依据不同的政治理念”、“导致
19、的制度性裂变”等,本题实际上考查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相关内容美苏冷战的形成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BD三项的表述均有一定道理,但不符合题干材料核心意思,故,排除ABD。进一步分析,可知,C项表述符合史实和题干材料核心意思,正确。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C。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美苏冷战美苏冷战的原因17.1963年,法国总统戴高乐直言不讳地告诉美国记者苏兹贝克:“首先必须要有个欧洲啊!现在对美国来说是很惬意的。有一个法国、一个德国、一个意大利和一个英国,而美国可以利用他们来相互反对必须要有一个有自己的经济、自己的政策、自己的防务的真正的
20、欧洲。”戴高乐总统所要表达的主要思想是A. 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B. 欧洲要脱离北约,建立自己的防务C. 欧洲的现状对美国有利D. 希望欧洲联合,以摆脱美国的控制【答案】D【解析】【详解】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在两极格局下,西欧处于美国的控制下,无法维护自己的切身利益,故戴高乐强调“必须要有一个有自己的经济、自己的政策、自己的防务的真正的欧洲”,即希望欧洲联合起来,摆脱美国的控制,故答案为D。欧洲经济共同体在1958年已经成立,排除A;欧洲在部分利益上与美国仍然一致,故至今仍未脱离“北约”,由此可以看出脱离北约不是戴高乐的诉求,排除B;C项是当时欧洲与美国关系的现实,不是戴高乐强调的重点,无法体现其主
21、要诉求,排除。【点睛】本题从材料“现在对美国来说是很惬意的”可知C项也是对的,但需要注意的是每一种思想主张的提出,其重点都不会在于只是表达现状,而应在于如何去改变这种现状。18.澳大利亚前总理霍克认为,苏联解体后,美国对亚欧政策的理论失去了基础,美国在寻找新的对亚政策过程中,患上了“敌手缺乏综合征”,就把中国作为了美外交政策需要的新假想敌。这说明A. 世界霸权的争夺日益激烈B. 西方阵营对华政策出现分歧C. 意识形态仍影响美国外交D. 世界多极化趋势日趋明显【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美国把中国作为了美外交政策需要的新假想敌,是美国冷战思维的延续,体现了意识形态仍影响美国外交,故C项正确。
22、材料强调冷战思维影响美国外交,没有体现世界霸权的争夺日益激烈,排除A。材料只涉及美国的信息,而不是西方阵营,故B项说法错误,排除。材料强调冷战思维影响美国外交,没有体现世界多极化趋势日趋明显,排除D。19.某班同学在对东欧剧变的研究性学习中提出:德国通过剧变完成了民族的统一,结束了分裂状态。因此,对东欧剧变不能一概否定。这一观点A. 否定了东欧剧变给社会主义运动带来的挫折B. 没有用阶级分析的方法洞察历史C. 是站在客观的角度审视东欧剧变的历史评价D. 是一种没有是非观念的落后史观【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
23、料不难发现,“德国通过剧变完成了民族的统一,结束了分裂状态”,这是东欧剧变这个不幸中的又幸运的事情,所以本题是站在客观的角度审视东欧剧变的历史评价。既看到东欧剧变这个不幸,又看到“德国通过剧变完成了民族的统一”这个幸运的事情。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东欧剧变20.北方地区流行这样的俗语: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从本质上反映了A. 农民富裕安逸的生活B. 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C. 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征D. 商品经济极端落后【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A项中的“富裕安逸”与题干“丑妻薄地破棉袄”不合,BD在题干中都未有体现;“人生有三
24、宝,丑妻薄地破棉袄”反映了家庭为单位拥有土地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特征,所以选C。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小农经济21.郭沫若在奴隶制时代中国古代史分期问题一文中认为:春秋在鲁宣公十五年(前594年)有“初税亩”的记载,虽然仅仅三个字,却含有极其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这里所说的“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主要是指A. 客观上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B. 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C. 土地国有制度不断完善D. 井田制在历史上完全消失【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土地私有制的理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知这里所说的“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主要是指承认了私人
25、对土地的所有权。其它选项与材料不相符合。所以选A。22. 汉初,官方禁止商人“衣丝乘车”,但后来一些商人“假二千石(官员级别)舆服导从作倡乐,奢侈日甚”。这反映出A. 朝廷的抑商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B. 休养生息造成消费观念的改变C. 官员与商人的社会地位渐趋一致D. 原有规制受到商业发展的挑战【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题干内容可以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说的是汉初政府抑制商人的举措,后半部分强调的是汉初对商人的限制在现实生活中已经被打破了,故答案D最符合题意。A与C中叙述的内容严重不符合史实,B的结论与材料内容没有必然联系。考点:中国古代史秦汉汉代的社会经济23.唐朝后期夜市不断发展繁荣,唐诗“
26、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夜雨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如今不似时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就描写了夜市的繁荣景象。当时夜市的繁荣表明A. 其对当时管理制度提出了挑战B. 江南地区成为全国经济重心C. 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蓬勃兴起D. 全国性的商业中心已经形成【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唐诗“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夜雨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纭。如今不似时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对商业管理严格,当时夜市的繁荣表明其对当时管理制度提出了挑战,故A正确。江南地区成为中国经济重心,在宋代,故B错误。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蓬勃兴起,在明清时期,故C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全国
27、性的商业中心已经形成,故D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商业的发展坊市管理【名师点睛】唐朝国家统一、强盛;农业发展和商品化程度的提高,以及手工业的发展为商业繁荣提供了条件;交通发达,为商业提供便利条件;市场较前代发达;对商业虽有限制,但对商业较开明,对外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各民族经济交流频繁;柜坊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开元通宝成为通用的货币。24. “从宋代起,棉花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纺织原料到了元代,丝、麻、棉鼎足而三,明代以后,棉花的重要性超过麻。”出现这些变化的前提条件是A. 政府的大力推广B. 棉纺织技术的改进C. 商品经济的发展D. 棉花成为经济作物【答案】B【解析】此题考查
28、了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以及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考查了学生对我国古代棉纺织业发展的相关知识的掌握。通过材料可知“这些变化”指的是从宋代起棉花日益成为重要的纺织原料且到明代最终超过了麻。A项的表述与从宋到明的事实不符;从宋朝到明朝,我国的棉纺织技术不断进步,例如元朝的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导致棉纺织品产量增多,改变了丝、麻、棉的纺织品比例。因此造成“这些”变化的前提条件是棉纺织技术的进步,故B正确;棉纺织业的发展推动了从宋到明商品经济的发展,也促使棉花成为经济作物,因此C、D两项是材料中的变化所导致的结果而非条件,因此C、D错误。【考点定位】我国古代棉纺织业的发展。25.明清时期,“(欧洲
29、)银器、精陶和其他器皿,被送到中国作为瓷器模型之用,以致中国提供到欧洲市场上的瓷器也包括了地道的欧洲风格的器皿”。这说明A. 传统手工业发展受世界市场影响B. 明清官窑的瓷器大量投放市场.C. 官窑瓷器工艺制作水平越来越高D. 欧洲普遍采用中国的制瓷技艺【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中国提供到欧洲市场上的瓷器包括欧洲风格的器皿是因为欧洲的银器、精陶和其他器皿,被送到中国作为瓷器模型,说明当时中国制瓷业注重开拓海外市场,中国传统手工业发展受到世界市场的影响。故A正确。官窑的瓷器仍然是供应官府使用,不在市场上流通,B错误;材料并不是说明官窑瓷器工艺制作水平越来越高,C错误;D中普遍使
30、用说法绝对,排除。26.明代漳州名士张燮在东西洋考一书中提到:“顾海滨一带,田尽斥卤,耕者无所望岁,贫者为佣,亦博升米自给。一旦戒严,不得下水,断其生活,若熟悉自古力势不肯抟手困穷,于是所在连结为盗,溃裂以出,其久潜踪于外者,既接纳不敢归又连结外夷,乡导以入。”材料主要反映了A. 重农抑商的必要性B. 沿海居民生活艰难C. 小农经济的脆弱性D. 海禁政策后果严重【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海禁政策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材料“一旦戒严,不得下水,断其生活,若熟悉自古力势不肯抟手困穷,于是所在连结为盗,溃裂以出,其久潜踪于外者,既接纳不敢归又连结外夷,乡导
31、以入”可以反映由于实行海禁政策,海滨一带无法生活,于是连结为盗。这说明海禁政策的恶果。故选D。A项明显错误,材料主要是说的禁海政策;C项错误,小农经济的脆弱性指的是容易破产;B并不是材料的直接反应。故选D。考点:中国古代的经济 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 海禁政策27.汉书食货志认为,“治田勤谨则亩益三斗。”东汉王充提出了“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南宋陈旁认为,对待不同土壤要对症下药,可使土地更加精熟肥美,这反映了古代农业A. 需要大量劳力B. 适时增加肥力C. 提倡精耕细作D. 善于积累经验【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材料没有强调劳力,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对待不同土壤只要对症下药,增加肥力只是一个方面
32、,故B项错误;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勤谨,则亩益”、“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对待不同土壤只要对症下药”等,分析、判断选项,可知材料强调的是精耕细作,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积累经验,故D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古代农业的特点。【名师点睛】精耕细作是对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在小块土地上靠精细的劳作和高投入增加亩产量,是精耕细作发展的主要动力。28.宋人诗云:“小麦青青大麦黄,原头日出天色凉。妇姑相呼有忙事,舍后煮茧门前香。缫车嘈嘈似风雨,茧厚丝长无断缕。今年那暇织绢着,明日西门卖丝去。”诗中反映了A. 手工产品质量低下B. 农业生产规模庞大C. 农民家庭生活闲适D. 农户
33、经营方式多样【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据题干情境及所学知识可知,农户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也从事家庭手工业,并在市场上销售,故D项正确;“西门卖丝”可见手工产品质量不一定低下,故A项错误;小农经济以家庭为单位,故B项错误;题干说明农民家庭生活很忙碌,故C项错误。29.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近代经历了产生、初步发展和进一步发展的“三大热潮”,它们的共同点包括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以轻工业为主都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一直受到中国反动政府的严格限制始终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但又往往对外国资本主义有依赖性A. B. C. D. 【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可知,近代民族工业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
34、其发展主要是在轻工业方面,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但都促进了近代社会的发展,正确; 说法错误,在产生阶段中国的旧政府对民族工业的发展持认可态度,允许民族工业发展,可以排除;中国资本主义工业是在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从一开始就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与剥削, 说法正确。故排除ABD,本题答案为C。 30.张謇说:“二十年来,所见诸企业之失败,盖不可以卒数,推原其故,则巾创立之始,以至于业务进行,在皆伏有致败之衅,则无法律之导之故也。无公司法,则无以集厚资,而巨业为之不举;无破产法,则无维信用,而私权于以重丧。”据此,他认为民族工业
35、进程迟缓的主要原因是A. 缺乏必要的法律保障B. 受中外反动势力双重压迫C. 官僚资本的经济垄断D. 缺乏充足货币资本的支持【答案】A【解析】据材料“诸企业之失败推原其故,则由创立之始无法律之导之故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謇认为民族工业进程迟缓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必要的法律保障,故A选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中外反动势力双重压迫的问题,故B选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官僚资本的经济垄断,故C选项错误;材料也没有体现资本和技术的支持的问题,故D选项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无法律之导之故也”,同时,应该认识到:缺乏必要的法律保障,仅仅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个表现,据此即可正确判
36、断。31.李鸿章的一生事业与洋务相连,久被清议攻诘,晚年曾心酸地自谓:“三十年来无时不在诽谤”。李鸿章这段话道出了A. 守旧官僚势力的强大B. 最高统治者的排斥猜疑C. 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源D. 中国社会的愚昧与落后【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李鸿章生存在旧的官僚体制下,他所受的“诽谤”也应出自官僚体制,结合“清议攻洁”等可以得出,守旧官僚势力的强大,故A项符合题意;结合“清议攻洁”判断,可以否定B项;C项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是制度和体制方面的,排除;李鸿章的话只能映出官僚体制集团的愚昧,没有体现出社会的落后,故D项排除。32.20世纪初,安徽泾铀矿务公司招股章程规定:“本公司但收华股,非
37、华股者查出作废。”商办安徽全省铁路有限公司章程也规定:“本公司拟全招华股,不招洋股,以合自办二字。”上述材料体现出安徽A. 民族工业是全国最发达的B. 民众比较强的“实业救国”意识C. 民众排斥西方文明,维护国家政权D. 驱逐了西方侵略势力【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A项是无关项,与材料内容不符合。C项是错误项,对材料内容理解不正确。D项也是错误项,与材料内容无关。材料中两个安徽企业都排斥外国的股份表明是实业救国的现象,所以答案选择B项。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的表现33. 据研究,1853年,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9.0
38、9便士,而中国是0.94便士。这反映出当时中国A. 经济受到鸦片战争的破坏B. 实行保护本国经济的政策C. 经济发展水平低于印度D. 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9.09便士,而中国是0.94便士”说明中国对英国的棉纱的消费量很低,其根本原因是中国自然经济的抵制。鸦片战争对中国经济有两方面作用,同时中国小农经济能够实现自给自足,鸦片战争不会使中国棉花的消费量瞬间减少,所以A不选。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打开国门,开始半殖民半封建社会,中国的民族企业受到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压迫,所以B不选。该时期中国
39、的经济水平整体上是高于印度的 ,C说法排除掉。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古代农业的特点34. 荣德生等刊登宣言:“东(三)省沦亡,于今两月,我国民政府迁延无措且于国际联盟中让步同人等以匹夫有责之义,谨先发起国难自救会之组织“,相约”监督政府之外交进行,对于一切有碍于国家利益之行动,共抗争之。“这可作为直接史料来说明( )A. 国际联盟对日本侵略中国东北的迁就B. 民族工业在夹缝中求生存的历史命运C. 近代实业家具有较强的民族救亡意识D. 国民政府对日本侵华采取不抵抗政策【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材料能够
40、“直接”反映的是反映的是面对日本侵华所造成的民族危亡,荣德生等近代实业家奋起抗争、挽救民族危亡,足以证明材料是在强调近代实业家具有较强的民族救亡意识,材料中的“匹夫有责之义,谨先发起国难自救会之组织”“ 共抗争之”也足以说明实业家的确具有危机意识,其他三个选项也能体现出来,但均不是直接体现出来的,所以本题的四个选项中可作为直接史料来说明的只能是C。【考点定位】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荣德生等近代实业家的民族救亡意识35. 下图显示以下年份外国资本、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在中国产业资本总额中所占比例。据此分析,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民族资本主义处于初步发展阶段B.
41、 民族资本依然受到外国资本挤压C. 国民政府的官僚资本体系开始崩溃D. 国际局势决定着中国产业资本发展【答案】B【解析】A项民族资本主义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是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因此A错误。C项国民政府的官僚资本体系开始崩溃,是在解放战争时期,因此C项错误。D项国际局势决定着中国产业资本发展,这个说法太过绝对,错误,应是内因。B项民族资本依然受到外国资本挤压,从图片中我们可以一直看到外国资本占有重要成分。【考点定位】必修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36. 在20 世纪20 年代浙江上虞县的下管村,“ 生产上它是一个农业社会, 下管人除粮食和菜蔬肉类等还能自给自足,并有毛竹和茶叶等山货可以外销外,日
42、常生活的工业品,几乎全是外来的洋货 除了制造和修理农具和家具的一些手工业外,家庭纺织业等已被淘汰殆尽。”据此可知,近代以来下管村自然经济瓦解的征象是A. 毛竹和茶叶等山货的外销B. 农具等制造业和修理业的存在C. 粮食和菜蔬肉类等的生产D. 纺织和部分土产加工业的淘汰【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中国小农经济解体的标志是家庭手工也与农业的分离,材料中“粮食蔬菜自给自足” “家庭纺织业已被淘汰殆尽”说明该地区自然经济已经瓦解,故本题选择D项。A、B和C均不是小农经济解体主要标志。考点: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小农经济解体。37
43、.开始于1914年的这一轮实业投资热,被史家认为是中国第二次工业化浪潮。在过去的40多年里,外国公司已经在众多民生领域进行了大量的投资并引发了消费的空间,民族资本正是在这一前提下,靠生产成本的低廉以及对本土市场的熟悉而逐步发展起来的。材料说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的前提是A. 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与国内市场的扩大B. 洋务运动的刺激与诱导C. 经济作物种植的增加D. 政府的鼓励与扶助【答案】A【解析】依据“外国公司已经在众多民生领域进行了大量的投资”(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侵略)“引发了消费的空间”(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市场需求扩大)分析,可知本题选A项。洋务运动与19世纪90年代破产,排除B;CD题干没
44、有体现。38.1935年国民党五届一中全会通过的确定国民经济建设实施计划大纲案,明确了“建设国民经济,必须为全盘之统制”的政策。该政策受国家干预经济思潮影响消除了列强经济压迫有利于构建战时经济体制遏制了官僚资本势力A. B. C. D. 【答案】A【解析】解答本题注意关键信息“1935年” 。当时我国处于半殖民半封建社会,正处于列强经济压迫,排除,故排除C、D。当时以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官僚资本与国家政权相结合,巧取豪夺,所以“全盘之统制”反而便利于官僚资本势力的发展,排除,故排除B。故选A。39.下图为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美国、英国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的比较。据此可以推知A. 中国
45、原有工业基础很薄弱B. 冷战制约美英工业发展C. 中国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D. 美英传统工业产业衰落【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图表反映出在一五计划期间中国的工业指标增长率要远远高于美国和英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中国的工业基础很薄弱,所以发展速度较快。所以本题答案为A项考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一五计划40.顺口溜是民间流行的一种口头韵文,承载着时代脉动的气息。以下是某地曾流传的顺口溜,它们出现的先后顺序是“踢得好,砸得对,一村一个革委会”“深翻二尺五,麦秸能打鼓,深翻三尺三,麦秸做扁担”“吃有油,穿有绸,住有楼,还有余钱去旅游”“骑着摩托满街跑,乐坏王庄小大嫂
46、,联产计酬发了家,多卖粮食买手表”A. B. C. D. 【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踢得好,砸的对,一村一个革委会”反映的是文化大革命时期,阶级斗争扩大化,到处“闹革命”;“深翻二尺五,麦秸能打鼓,深翻三尺三,麦秸做扁担”反映的是大跃进时期,浮夸现象严重;“吃有油,穿有绸,住有楼,还有余钱去旅游”反映的是改革开放深入开展时期,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休闲娱乐方式更加多样;“骑着摩托满街跑,乐坏王庄小大嫂,联产计酬发了家,多卖粮食买手表” 反映的是改革开放初期,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故选C。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大跃
47、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文革”动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改革开放。41. 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面临的困难是“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为改变这一状况,中国政府A. 推行了土地改革B. 组织了人民公社C. 实施了“一五”计划D. 发动了“大跃进”【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新中国成立时中国政府采取措施的理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知为改变这一状况,中国政府实施了“一五”计划。所以
48、选C。42.1953年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规定,用三个五年计划或更多的时间完成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但到1956年底,加入合作社的农户达到全国总农户的963,加入高级社的农户占全国总农户的878。这说明A. 人民公社化运动迅速发展B. 农村经济“左”倾错误严重C. 农业改造中存在冒进倾向D. 农业集体化目标已顺利完成【答案】C【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三大改造,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在1953年规定用三个五年计划完成社会主义改造,但到了1956年农业改造就几乎完成,显然是指农业改造中存在冒进倾向,正确的选项是C项,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在1958年
49、,排除A项;B项中的“左”倾错误表述错误,D项中“完成”错误。43.2008年,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吴晓波说:“自1978年以来,中国企业有三次创业的高潮点,分别是1984年、1992年和2001年”。推动中国企业三次创业高潮出现的因素分别是A. 建立经济特区邓小平南方谈话确立市场经济体制目标B. 确立市场经济体制目标“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C. 开放沿海港口城市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确立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D. 扩大企业自主权确立市场经济体制目标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答案】D【解析】【详解】1984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主要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该改革的核心是扩大企业所有权,1992年
50、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积极融入世界贸易潮流,故D项正确;A中经济特区是1979年,排除;B中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是1992年,排除;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是1990年,故C项错误。44.曾任四川广汉县委书记的常光南回忆道:“在人民公社20年时间里,向阳公社人均分配从68元到74元,只增加了6元钱。”1980年,该地区撤销人民公社,成立“广汉县向阳乡人民政府”。1997年,向阳农民人均收入2677元,比1978年净增2000多元。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 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变化B. 农业生产技术获得突破C. 土地私有促进农业发展D. 确定了
51、农业的基础地位【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撤销人民公社”、“1997年,向阳农民人均收入2677元,比1978年净增2000多元”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主要原因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不是此时期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C选项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的是土地公有制;D选项错误,农业自古以来就占据基础地位。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45.据下图判断:中国进出口总额开始出现较快增长的年代,与此同步发生的重大事件是A. 设立四个经济特区B. 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C. 开发上海浦东地区D.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题干图示可知,中
52、国进出口总额开始出现较快增长的年代是1984年,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84年开放了14个“沿海港口城市”,故答案为B项。A项设立四个“经济特区”的时间是1980年,与图表时间不相符,排除; C项开发上海浦东地区是在1990年,与图示时间不符,排除; D项加入世贸组织是在2001年,与图示时间不符,排除。【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仔细解读图示得出时间,结合所学知识解答即可。需要掌握对外开放的过程。46.“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这里拉开序幕,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从这里开始形成社会主义在遭受严重挫折之后开始在这里重新焕发生机。”材料中的“这里”是指A. 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B. 农
53、村乡镇企业异军突起C. 小岗村农民实行“大包干D. 深圳等经济特区建立【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确定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开端,并且奠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基础,故A项正确;BCD项都晚于A项,排除。47.观察下图解放后市场米价衔接数据图,分析造成90年代中国市场大米价格波动的主要因素是A. 建立市场经济体制B.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C.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D. 科技兴农成效显著【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别图片等历史素材,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比较、分析,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图片相关信息,结
54、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B项表述错误,不符合史实,中国2001年才加入世贸组织的;C项表述不正确,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20世纪80年代已经开始;D项表述具有片面性,不能够作为20世纪90年代中国市场大米价格波动的主要因素。1992年,中共十四大召开,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即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建立,在很大程度上要影响到大米的价格(价值规律的作用)。故,本题正确答案选A。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48.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W.舒尔茨认为:“小农的经济行为,绝非西方社会一般人心目中那样懒惰、愚昧或没
55、有理性。事实上,他是一个在传统农业的范畴内,有进取精神并对资源能作最适度运用的人。”按照这一学者的观点评价下列历史事件,相对符合这一观点的是A. 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B. 中国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C. 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D. 中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答案】D【解析】【详解】中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将土地承包给了以家庭为单位的农民,这与中国古代的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有些不谋而合,但因为它符合了当时中国生产力发展水平,所以获得了成功,显然这与材料“小农的经济行为,绝非懒惰、愚昧或没有理性。事实上有进取精神并对资源能作最适度运用的人”的描述是一致的,故选D。AB两项与小农经济的特征无
56、关,排除;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只是对农业集体化的简单调整,其结果以失败告终,故也应排除C。49.民族资本家“火柴大王”刘鸿生说:“我在重庆办的中国毛纺织厂、火柴原料厂等都有官僚资本的投资,我原来在上海是大老板,到了重庆却成了大老板的伙计。”刘鸿生的话说明了()A. 官僚资本对民族资本进行排挤和打击B. 官僚资本壮大了民族企业C. 刘鸿生不适合当大老板D. 毛纺织厂、火柴厂等轻工业不适合在重庆发展【答案】A【解析】从材料中的“我原来在上海是大老板,到了重庆却成了大老板的伙计”可以看出,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官僚阶层控制经济命脉,压榨民族企业,民族工业受到官僚资本的排挤和打击。故答案为A项。材料信息说
57、明官僚资本控制民族工业而不是壮大民族工业,排除B项;C项材料信息不能反映,排除;材料反映的是民族工业与官僚资本的关系,D项对材料信息理解错误,排除。50.1937年9月至1940年6月,国民政府为转移工业经济的重心实施工业大撤退,致使迁入内地的民营厂矿共计639家,国民政府的兵工厂18家,重庆由此建成为门类齐全的工业基地。中国实业史上“工业撤退”的主要作用是A. 打破日军对沿海地区的资源掠夺B. 一定程度上调整了中国工业格局C. 保存了争取抗战胜利的物质力量D. 西部经济依“战争之手”得到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内迁主要是保存民族工业,为抗战提供物质力量,故
58、C选项符合;材料中是实施工业内迁,防止对中国工业的掠夺,与掠夺资源无关,故A排除;工业内迁,其主要目的保存工业,保存抗战的物质保障,不是调整工业布局,故排除B;D项内容不是工业撤退的主要目的故排除D。二、主观题(共两小题50分)5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摘自黄梅戏天仙配材料二 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全是自己的。摘自北师大版历史材料三 2013年,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加强土地承包经
59、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什么经济模式?这一模式有何弱点?何时开始瓦解?其主要因素是什么?(2)材料二反映了我国什么经济政策?该政策对我国农村经济建设产生什么影响?(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如何推动我国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答案】(1)类型:小农经济(或自然经济)。弱点:生产分散、规模小;难以抵御自然灾害和沉重的剥削,具有脆弱性。时间:鸦片战争以后主要因素: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入侵促使其瓦解。(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60、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生产力,使农民逐步富裕起来。(3)改进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关注民生,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要适应市场需要;农业生产要走向规模化和社会化。【解析】第(1)问,“经济模式”,由材料一信息“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得出:小农经济或自然经济。“弱点”,依据所学知识得出:生产分散、规模小;难以抵御自然灾害和沉重的剥削,具有脆弱性。“时间”,依据所学知识得出:鸦片战争以后。“主要因素”,依据所学知识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入侵促使其瓦解角度分析。第(2)问,“经济政策”,依据材料二信息“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全是自己
61、的”得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影响”,依据所学知识从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生产力,使农民逐步富裕起来角度分析第(3)问,“如何推动”,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改进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关注民生,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要适应市场需要;农业生产要走向规模化和社会化等角度分析。52.历史人物的生平是研究历史的有效材料,分析下表,回答问题。张謇生平简表(1)当代学者普遍认为,张謇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知识分子转型的典型代表。说明张謇“转型”指的是什么?(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知识分子转型的主要因素有那些?(3)简述“转型”后的张謇对中国近代化进程做出的贡献。【答案】(1
62、)从状元到实业家从传统士大夫(读书人)到近代新型知识分子从热衷科举和做官到投身实业,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2)列强的入侵,民族危机的空前严重受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清政府放松了民间设厂的限制个人观念的转变(3)兴办实业,推动了经济近代化创办学堂、博物馆;推动了文化教育近代化兴办慈善事业,促进了社会事业的近代化【解析】第(1)问,“转型”,依据材料“1894-1896”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从状元到实业家;从传统士大夫(读书人)到近代新型知识分子;从热衷科举和做官到投身实业,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第(2)问,“主要因素”,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民族危机的空前严重、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清政府放松了
63、民间设厂的限制、个人观念的转变等角度分析。第(3)问,“贡献”,依据材料并所学知识从兴办实业,推动了经济近代化;创办学堂、博物馆,推动了文化教育近代化;兴办慈善事业,促进了社会事业的近代化等角度分析。5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最初的改革思路比较简单,就是放权让利,调动积极性,搞活经济,充其量是适当引入市场机制和竞争,以增加计划经济的活力。放权让利是以往经验的延续,实质上是重拾论十大关系和中共八大前后的一些想法,不同的是放权的范围扩大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之路材料二 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强调物质利益在调动工人农民积极性上的重要性,但是仍沿着计划经济的思路用政府的力量来调整农轻重的
64、比例;后来承认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作用,但是强调“计划为主、市场为辅”;再到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正式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当时的定位是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这次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林毅夫:转型国家需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的“放权让利”在改革初期的工业生产中是如何体现的?(2)材料二说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什么?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我国经济体现改革的历程呈现出怎样的特点?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我国改革的认识。【答案】(1)体现:实行政企分开,使国有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
65、生产者和经营者;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政策;实行按劳分配为主的分配方式。(2)问题: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特点: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推进、不断深入。认识: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应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改革应以维护和提高民众的切身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改革应不断解放思想、克服各种阻力。【解析】(1)本小问考查调动与运用所学知识能力,据材料一“放权让利,调动积极性,搞活经济”和“充其量是适当引入市场机制和竞争,以增加计划经济的活力”,注意设问时间“改革初期”和角度“工业生产中”,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主要涉及改革初期的国有企业改革,即从放权角度来看实
66、行政企分开,使国有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生产者和经营者,从所有制结构角度来看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政策,从分配角度来看实行按劳分配为主的分配方式。(2)第一小问考查获取与解读材料能力,据材料二“仍沿着计划经济的思路用政府的力量来调整农轻重的比例”、“后来承认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作用”和“强调计划为主、市场为辅”可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第二小问考查历史比较能力,同时考察获取与解读材料,从材料一“最初的改革思路”到材料二“十一届三中全会”、“十四届三中全会”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变化可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呈现出逐步推进、不断深入的特点;第三小问考查探讨和阐释历史事物能力,联系所学知识从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关系角度可知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应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从改革出发点角度可知;改革应以维护和提高民众的切身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从改革与思想变化角度可知改革应不断解放思想、克服各种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