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东省济南市商河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政治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注意事项:1、 答题前填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 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再答题卡上。第I卷 (选择题)一、选择题1. 哲学自产生以来,就存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 )A. 对意识和物质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B. 对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C. 对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D. 对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答案】C【解析】【详解】AB: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且必须回答的问题,而不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2、的唯一标准,AB错误。C: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C正确。D:对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D排除。故本题选C。2. 下列选项和漫画寓意相反的是A. 存在即被感知B. 万物生于水,又复归于水C. 天地合而万物生D.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答案】A【解析】【详解】A: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是唯物主义观点,而“存在即被感知” 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两者观点相反,A符合题意。B: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是唯物主义观点,而“万物生于水,又复归于水”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B不符合题意。C: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是唯物主义观点,而“天地合
3、而万物生”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C不符合题意。D: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是唯物主义观点,而“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认为规律是客观的,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D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A。3.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即便是在自然观上相当坚定的唯物主义者,一旦进入社会领域,总是不可避免地陷入唯心主义;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却能在历史观上坚持唯物主义。这主要得益于它坚持( )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唯物辩证的自然观 意识决定物质A. B. C. D. 【答案】A【解析】【详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却能在历史观上坚持唯物主义,因为马克思主义坚持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坚持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
4、的,符合题意。:试题强调的是唯物辩证的历史观,而不是强调唯物辩证的自然观,排除。: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物质决定意识,错误。故本题选A。4.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这里的“客观实在”是指( )A. 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总和B. 所有有形的物体C. 自然界中客观事物的共性D. 客观存在的万事万物的共同属性【答案】D【解析】详解】D:辩证唯物主义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因此“客观实在”是客观存在的万事万物的共同属性,D应选。ABC:ABC说法均不是“客观实在”,要么缩小了其范围,要么将共同属性简单化为总和,均不选。故本题选D。5. 山海经
5、中追日的“夸父”,淮南子中射日的“后羿”,西游记中七十二变的“孙悟空”和聊斋志异中一个个善良的“狐仙”,这些虚构的形象在现实生活中都有其“原型”。这是因为意识本质上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能够在反映现实世界基础上创造幻想的世界观念中的形象并不需要现实的依据观念中的形象并不是人脑的加工的产物A. B. C. D. 【答案】A【解析】【详解】正确,这些虚构的形象在现实生活中都有其“原型”。这是因为意识本质上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能够在反映现实世界基础上创造幻想的世界;错误,物质决定意识,观念中的形象需要现实的依据;错误,观念中的形象是人脑的加工的产物。故选:A。6.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6、。”这句话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 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B. 运动是绝对的C. 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D. 静止是相对的【答案】A【解析】【详解】A:“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意思为大自然的运行有其自身规律,这个规律不会因为三皇五帝尧的圣明或者夏朝桀的暴虐而改变。这体现了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A正确且符合题意。BC:“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强调的是规律具有客观性,并不是反映运动和静止的关系的,即未体现运动是绝对的,也未体现静止是相对的,BC排除。C:“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强调的是规律的客观性,并不是强调规律的普遍性,C排除。故本题选A。7.
7、 随着中央惠农政策的贯彻落实,科技种植在农村的广泛推广,大棚种植在农村得到广泛应用。大棚种植消除了传统种植方式的不利因素,蔬菜四季栽种,季季都能高产。这说明()A. 人们可以改造和利用规律,造福人类B. 科学越发达,规律客观性的决定作用越弱C. 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谋福利D. 科学技术可以改变规律的决定作用【答案】C【解析】【详解】A:规律是客观的,人不能改造规律,A错误。B:规律是客观的,不能说科技越发达,规律客观性的决定作用越弱,B错误。C:随着中央惠农政策的贯彻落实,科技种植在农村的广泛推广,大棚种植在农村得到广泛应用。大棚种植消除了传统种植方式的不利因素,蔬菜四季栽种,季季都
8、能高产。这说明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创造条件,为人类谋福利,C正确。D:规律是客观的,科学技术不可以改变规律,D错误。故本题选C。【点睛】规律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的方法论要求(1)原理: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惩罚。(2)方法论:要求我们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但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8. “杀伤性叫醒”是用惊醒的方式,切断启动过程,让人从睡梦中立即恢复意识。这种粗暴的方式会给孩子带来情绪失控、冷漠麻木、哭闹等负面影响
9、。这说明( )A. 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联系B. 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C. 联系是普遍的,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D. 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无条件的【答案】C【解析】【详解】AD:联系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但并不是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联系 ,因为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有条件的,AD错误。B:“杀伤性叫醒”并不是自在事物,材料也就未体现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否是客观的,B排除。C:材料反映了“杀伤性叫醒”会给孩子带来情绪失控、冷漠麻木、哭闹等负面影响,这体现了联系是普遍的,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C正确且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C。9. “如果你把一个烂苹果留在一桶好苹果里,结果你将得到一桶烂苹果。”
10、“烂苹果法则体现的哲理是( )A.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做好各项工作的起码要求B. 联系是普遍的、多样的和无条件的C. 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影响整体的功能D. 人们不能把主观联系强加给客观事物【答案】C【解析】【详解】C:“如果你把一个烂苹果留在一桶好苹果里,结果你将得到一桶烂苹果。”这说明这个烂苹果影响了这一桶好苹果,反映的哲理是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到整体的功能,C应选。AD:材料强调的是部分影响整体,AD均不符合题意,不选。B:联系具有条件性,B错误。故本题选C。10. 推动京津翼协同发展,着力加强顶层设计,调整优化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构建现代化交通网络系统,真正实现1+1+13的效果。京津
11、翼协同发展要求我们A. 把握多样联系,基于自身需要建立自在事物的联系B. 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C. 运用综合思维方式,注重系统内部结构优化趋向D. 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用整体的发展替代部分的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A:“基于自身需要建立自在事物联系”说法错误,违背了事物联系的客观性,A排除。B:“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说法正确,但与材料不符合,B排除。C:题干中的材料“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调整优化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构建现代化交通网络系统,真正实现1+1+13的效果”,强调的是要坚持系统优化的方法,注重事物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
12、认识事物,C正确。D:“用整体发展替代部分发展”说法不对,D排除。故本题选C。11. “超越常在弯道处”,速滑比赛在直道上很难甩开对手,速滑比赛高手对其他选手的超越常常是在弯道处。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也一样,“弯道”跑好了,能跨越式前进;“弯道”跑不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将进一步拉大。这给人们的人生哲学启示与下列诗词蕴涵的哲理相一致的是( )A.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B.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C.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D. 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答案】B【解析】【详解】“弯道”跑好了,能跨越式前进;“弯道”跑不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将进一步拉大说明要抓住时机,
13、促成事物的质变。B:“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符合题意,故正确。A:“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说明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A与题意不符。C:“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说明联系是普遍的,C与题意不符。D:“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说明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D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B。12. 节能型住宅具有冬暖夏凉、隔音隔热等特点,它能有效地降低人们取暖或降温的能源消耗,因而在世界上的许多国家都广受欢迎,被许多政府列为推广项目。从哲学上看,这说明了( )A. 新事物一出现就会受到人们的欢迎B. 新事物应该符合社会上每
14、个人的要求C. 新事物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D. 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答案】C【解析】【详解】A:新事物被认可需要一个过程,A错误。B:新事物应该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不是符合社会上每个人的要求,B错误。C:节能型住宅因其自身的特点和功能而在世界上的许多国家都广受欢迎,被许多政府推广,这体现了新事物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C符合题意。D:材料并未涉及新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D排除。故本题选C。13. 曹植七步诗中有“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诗句。其实,曹植和曹丕如果不是“同根生”,曹植的才华和抱负就不会对曹丕的皇位构成威胁。故两兄弟的真实关系应该
15、是“只缘同根生,相煎分外急”。由此可知矛盾的同一性寓于斗争性之中矛盾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矛盾的同一性为斗争性所制约矛盾的斗争性为同一性所制约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分析可见,矛盾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排斥和斗争,项符合题意;矛盾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D。【点睛】矛盾的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14. 战国时公
16、孙龙说:马名形也,白名色也,色非形也,形非色也,白马非马。“白马非马论”的错误在于A. 否认了事物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联系B. 否认了事物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区别C. 否认了事物矛盾的特殊性D. 夸大了事物矛盾的普遍性【答案】A【解析】【详解】题目中,战国时公孙龙认为白马不是马,即他否认了白马存在着马的共性,即否认了事物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联系,故A选项入选。题目中没有涉及到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区别,没有体现否认了事物矛盾的特殊性以及夸大了事物矛盾的普遍性,排除BCD。故选A。15. 我国目前在坚持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同时允许和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存在,这不会改变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从哲学上看,这
17、是因为A. 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只是短期存在B. 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事物的主要矛盾决定的C. 非公有制经济只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补充D. 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答案】D【解析】【详解】A: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并不是短期存在,A说法错误。B: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B错误。C: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补充,C说法错误。D:我国目前在坚持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同时允许和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存在,这不会改变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因为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D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16. 长期以来,画家笔下的马往往是四
18、蹄齐伸、腾空飞奔。然而,高速相机连拍的照片显示,飞奔时的马蹄是交替地移动的。但是,当画家画出马蹄交替移动的奔马时,有人却批评画得不像。这表明在艺术领域( )A. 认识的发展与认识工具的进步没有直接关系B. 以往的认识经验阻碍认识的发展C.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客观的评价标准D. 人们的主观世界对认识的影响更加显著【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中提到照相机和画家的笔,都充分说明认识的发展与认识的进步有直接的关系,至于当画家画出马蹄交替移动的奔马时,有人却批评画得不像。这充分说明人们的主观世界对认识的影响更显著,无论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认识事物时,是有一定的客观标准的,D符合题意。“认识的
19、发展与认识工具的进步没有直接关系”说法错误,A排除。以往的认识经验也可能是正确的,不一定阻碍认识的发展,B表述错误。“没有客观的评价标准”说法错误,C排除。故本题选D。17.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与之相关的人口、资源、环境、生态等一系列社会问题接踵而至,人类居住环境承载力受到前所未有的考验。由此在融合建筑学、城市规划学、风景园林学等学科基础上,形成了人类环境学。这表明实践是( )A. 认识的重要来源B. 认识发展的动力C. 人类认识的目的D. 检验认识的标准【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实践是认识的动力,主要表现在: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的新问题、产生的新要求,推动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
20、研究;实践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材料中随着城镇化的加快,形成了人类环境科学表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适合题意;A、C、D材料没有体现,排除。【考点定位】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8. 习近平强调,要从推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增强国家软实力的战略高度,把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切实抓好。重视智库建设的认识论依据是脑力劳动者的认识活动越来越具有直接现实性任何具体的认识主体总是具有自身的局限性不同认识主体相互取长补短有利于发现真理得到不同认识主体认同的知识才具有真理
21、性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此题考查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实践的概念、真理的含义。本题需要学生准确把握题干主旨,结合教材所学,选出答案。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脑力劳动者的认识活动属于认识范畴,不具有直接现实性,故错误;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主体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总要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因此,任何具体的认识主体总是具有自身的局限性,故符合题意;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
22、素质等条件的限制。因此,一个认识主体的认识是不完美的、片面的,多个认识主体之间相互取长补短更有助于形成对事物的全面认识,有利于发现真理,故符合题意;真理具有客观性,人的认识都是对客观对象的反映,其中与客观现象相符合的认识就是真理,而非得到不同认识主体认同的知识才具有真理性,故错误。故选C。【点睛】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1)原理内容: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则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2)方法论:我们既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
23、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又要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19. 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到提出“中国梦”,从把握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到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蕴藏鲜明时代内涵的治国理政总体方略与时俱进、不断发展。治国理政总体方针略的发展所体现的哲理是A. 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B. 真理反映的对象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C. 真理性的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D. 理论是否正确一定要经过实践的检验【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治国理念总体方略与时俱进、不断发展”体现了认识的发展与丰富,C符合题意;材料体现的是认识的发展,而不是人类社会的发展,A和题意不符;B是对真理概念的
24、理解,和题意无关;材料强调了认识的发展,但是没有涉及到检验认识正确与否,D和题意不符。考点: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20. 2016年9月,袁隆平领衔的超级杂交稻第五期攻关项目第二次测产验收在湖南某地进行,攻关品种“广湘24S/R900”的测产没有达到预期目标,未能通过验收。面对失败,袁隆平坦然接受。这一事例反映的认识论道理是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主体对于获得真理性认识没有影响不成功的实践对认识的发展没有价值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袁隆平领衔的超级杂交稻第五期攻关项目第二次测产验收在湖南某地进行,攻关品种“广湘24
25、S/R900”的测产没有达到预期目标,未能通过验收。面对失败,袁隆平坦然接受。这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适合题意,是错误的;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是错误的;故本题答案选D。21.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指出,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
26、为转移,上述论断说明的认识论道理有( )认识的真理性依主体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认识的真理性不受时间、空间、条件的制约真理性认识能够经受住不断发展着的实践的检验真理性认识只有与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推动实践发展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指出,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但是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严厉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这说明真理性的认识能够经受住不断发展这的实践的检验,应选。:材料指出,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说明真理性的认识只有与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推动实践的发展,应选。:材料未体现认识的真理性受主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不选。:
27、说法错误,认识的真理性受到时间、空间和条件的制约,不选。故本题选D。22. 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是世界上迄今发现的画面最大、图像数量最多的涂绘类岩画。花山岩画主要描绘了各式各样的人物和剑、钟、铜鼓等器物,以及日月星辰等天体图形,记录了古代先民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材料表明( )A. 生产方式制约社会发展进程B. 生产关系是对生产力的反映C. 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D. 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答案】D【解析】【详解】D:花山岩画描绘的各种人物、器物以及天体图形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对古代先民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反映,体现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D正确且符合题意。
28、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ABC排除。故本题选D。23. 截至2016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1. 7%。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经常上网看看,潜潜水、聊聊天、发发声,了解群众所思所愿,收集好想法好建议,积极回应网民关切、解疑释惑。材料给我们的启示是( )要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要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权益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了解群众所思所愿,收集好想法好建议,积极回应网民关切”材料给我们的启示是要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要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权益,故正确,
29、材料给我们的启示是强调我们应该怎么办,而不是启示我们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不选,故本题答案选择B。【点睛】“材料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一般是强调我们应该如何去做,强调如何做,做什么,而不是强调事物是什么,事物怎么样的内容。24. 由于我国人口老龄化严重等实际社会发展状况的需要,2016年1月1日起我国正式实施全面放开“二孩”政策,这就意味着,2016年元旦以后出生的二孩,都是合法的。从唯物史观看,上述材料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规律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具有决定性作用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有反作用A. B. C. D. 【答案】D【解
30、析】【分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的知识。设问是从唯物史观看,是唯物论排除A;与题意无关,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有两层意思:一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二是社会意识可能超前也可能落后于社会存在发展,材料都没体现,所以选D。【点睛】25.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是党中央根据国际国内环境变化,特别是我国发展条件和发展阶段变化做出的重大判断。基于这一判断,党中央进行重大战略部署,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对于引领我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上述材料表明(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上层建筑一定会适
31、应经济基础状况社会经济的发展取决于生产关系的调整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党中央根据国际国内环境变化,特别是我国发展条件和发展阶段变化做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一重大判断,表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正确且符合题意。:基于这一判断,党中央进行重大战略部署,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对于引领我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表明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正确且符合题意。:材料放映的是发展方式的调整,这不属于上层建筑,因此,材料未体现上层建筑一定会适应经济基础状况,排除。:生产关系的调整影响社会的经济发展,但不是决定
32、社会的经济发展,错误。故本题选B。26. 2018年4月13日,习近平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海南要牢固树立和全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上先行一步,为全面生态文明建设作出表率,这一论述包含的哲学道理有:社会意识的变革往往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先进的社会意识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意识的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变化具有同步性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相互融合,没有确定的界限A. B. C. D. 【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社会意识的作用。海南要牢固树立和全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表明社会意识的变革往往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先进的社会意识是推动社
33、会发展的动力,符合题意。表述错误,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选项“没有确定的界限”的表述错误,故排除。故本题答案为A。27.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从唯物史观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上层建筑改革的必然要求不断解决社会基本矛盾、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对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认识由自发到自觉转变的标志我国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由不适应走向适应的标志A. B. C. D. 【答案】A【解析】
34、【分析】详解】“依法治国”属于上层建筑领域的变革,直接影响是适合经济基础的变化,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促进社会进步与发展,符合题意入选;我国对社会基本矛盾的认识早已进入自觉的状态,表述错误;从总体来说,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使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是相适应的,中的“由不适应走向适应”说法不正确,排除;故答案为A。【点睛】28. 马克思说“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是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对这一论述理解正确的是( )劳动是人特有的实践活动和存在方式 人的发展以物质生产的发展为基础生产工具决定人类社会的性质
35、和面貌 生产方式决定于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A. B. C. D. 【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这一论述说明人是什么样的由人怎么样生产和生产什么所决定的,体现了生产和劳动决定了人的发展,进而表明劳动是人特有的实践活动和存在方式,人的发展以物质生产的发展为基础,正确;生产方式决定人类社会的性质和面貌,题肢说法;生产方式决定人的生存和发展,而不是人的生存与发展需要决定生产方式,题肢说法因果颠倒,排除,故本题答案选A。【点睛】29. 某地作为全国33个农村土地改革试点地区之一,正在逐步完成从“确权到人”到“确权到户”的制度转变,从而更好地让集体土地入市流转,使农户更好地分享工业化收益。这一做法表明
36、A. 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经济基础B. 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C. 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D. 改革的目的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逐步完成从“确权到人”到“确权到户”的制度转变,更好地让集体土地入市流转,土地是生产资料属于集体所有,土地流转是在进行生产关系的变革,目的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故C项正确,故不选ABD。故选C。30. 从唯物史观看,之所以讴歌劳动者,是因为劳动者是创造历史的社会主体和真正英雄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者在劳动创造中的作用日益融合劳动者的知识结构随社会的发展而不断优化劳动者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A. B. C.
37、 D. 【答案】B【解析】【详解】符合题意,材料强调中国工人的精湛技艺和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和极致的“工匠精神”,之所以讴歌劳动者,是因为劳动者是创造历史的社会主体和真正英雄,劳动者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不合题意,材料内容体现不出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者的融合;不合题意,材料不体现劳动者的知识结构优化的内容。故选:B。【点睛】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劳动群众是人民群众的的主体部分。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广大劳动群众是物质生产的承担者和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他们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民群
38、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源泉、物质条件、直接创造)。第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不断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和发展。第卷 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3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创作了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该节目以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谈话中引用的古代典籍和经典名句为切入点,旨在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阐释与广泛传播。播出后就圈粉无数,热议无休。 这一档电视文化节目特别火,有其历史必然性。文化“娱乐至死”的时代已成
39、过去式,主旋律文化、正能量节目不仅叫好,亦能叫座;在大众文化讲坛上,严肃的治国理政思想和传统的中华文化精髓同频共振,传统文化节目也可以轻快活泼;以接地气的文风直抵人心,以讲故事的方式架起古今桥梁,引导公众从“平语近人”中见贤思齐。运用辩证唯物论的知识,结合材料对这档电视文化节目特别火的原因加以说明。【答案】物质决定意识,要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达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文化“娱乐至死”的时代已成过去式,主旋律文化、正能量节目不仅叫好,亦能叫座。这档电视文化节目把握了时代特征和变化的客观实际。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平“语”近人,思想解放,与时俱进,遵循文化发展的规律,把
40、严肃的治国理政思想和传统的中华文化精髓相结合,使传统的文化节目轻快活泼。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具有促进作用。平“语”近人以接地气的文风直抵人心,以讲故事的方式架起古今桥梁,引导公众从“平语近人”中见贤思齐。充分发挥了正确意识的指导和促进作用。【解析】【分析】本题以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创作了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辩证唯物论等知识的把握,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详解】本题设问指向运用辩证唯物论的知识,结合材料对这档电视文化节目特别火的原因加以
41、说明。解答时首先明确考查的知识范围是唯物论,主要包括:物质与意识的关系、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然后调动运用上述知识,结合这档电视文化节目特别火的做法分析,按照世界观、方法论和材料分析的顺序组织答案。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国家主席习近平强调,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千家万户都好了,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同时,国家好,民族好,家庭才能好。只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家庭梦才能梦想成真。广大家庭都要把爱家和爱国统一起来,把实现家庭梦融入民族梦之中。国家主席习近平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涉
42、及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要把美好的道德观念从小就传递给孩子,引导他们有做人的气节和骨气,长大后成为对国家和人民有用的人。广大家庭都要重言传、重身教,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要在家庭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积极传播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推动人们在为家庭谋幸福、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提高精神境界、培育文明风尚。(1)结合材料,运用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的知识,谈谈对“中国梦”与“家庭梦”关系的认识。(2)努力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成为人们梦想启航的地方,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请你为推动幸福家
43、庭建设,设计两条宣传标语。(要求主题鲜明,朗朗上口,每条不超过20字)【答案】(1)“中国梦”与“家庭梦”体现了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关系。整体在事物发展中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整体的功能会影响部分。只有立足整体,实现中国梦,家庭梦才能梦想成真。整体由部分构成,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影响整体功能。因此,应重视部分的作用。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千千万万个“家庭梦”的实现,将推动“中国梦”的实现。(2)示例:争创幸福家庭,共建和谐社会。尊老爱幼,幸福美满。【解析】【分析】此题以习近平总书记论“中国梦”与“家庭梦”的关系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运用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现实生活问题,培养学生的
44、政治认同素养。【详解】第(1)问要求“结合材料,运用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的知识,谈谈对中国梦与家庭梦关系的认识。”属于认识类试题。考生在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明确此题的知识范围为“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的知识,属微观考查。其次,要明确“中国梦”与“家庭梦”的关系即为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然后结合材料进行具体分析即可。根据材料信息“国家好,民族好,家庭才能好”、“只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家庭梦才能梦想成真”,考生可从“整体统率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部分,我们要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等方面进行具体分析。根据材料信息“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
45、明。千家万户都好了,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考生可从“整体由部分构成,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影响整体功能,我们要重视部分的作用”等方面进行具体分析。第(2)问要求“为推动幸福家庭建设,设计两条宣传标语。(要求主题鲜明,朗朗上口,每条不超过20字)”,属于开放性试题。此类试题答案具有开放性,只要学生围绕“幸福家庭建设”的主题和字数要求,任意设计两条宣传标语即可。示例:争创幸福家庭,共建和谐社会。【点睛】“探究类”主观题解答策略1.题型介绍探究类材料题立足思维和知识的开放性,凸显了对生活案例的解读,对知识的综合理解与运用,主要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多以生活案例为背景,围绕一定的核心内容,
46、引导考生对问题的深刻思考。常采用的设问方式主要有:对上述做法的看法、提出建议、如何参与等。2.解题规律解答探究型题目必须善于发现问题。这类题目给出的材料往往较多,要求考生在阅读材料时,必须正确把握其主题,从中发现要解决的问题。针对从材料中抽象出来的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这类题目的重点。组织答案时,要看清题目中有没有对所运用理论的限制,如果有限制,一定要按照题目要求的理论进行分析;如果没有限制,则需要考生从所学的知识中寻找合适的理论。探究型题目涉及的内容一般跨度较大,甚至有可能在文科综合试卷中会用到政治、历史、地理等不同学科的知识。33. 海洋是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21世纪,人
47、类进入了大规模开发利用海洋的时期。我国是拥有300万平方公里主张管辖海域、18万公里大陆海岸线的海洋大国。当前,我国对外贸易运输量的90%是通过海上运输完成的。据初步核算,2017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77611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4%。随着第一次可燃冰试开采成功、“深海勇士号”探索深海4500米区域的神秘资源、第一艘国产航母下水我国走向海洋的步伐越来越快。同时,我国也面临着海洋权益争夺加剧、海洋安全形势日趋尖锐,以及因不合理开发而导致的海洋生态环境恶化、海洋资源枯竭等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依海富国,以海强国,建设海洋强国的“蓝色中国梦”才会越来越近。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分析今
48、天我们重视海洋强国建设原因。【答案】(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国家战略利益和战略空间不断向海洋拓展和延伸,我们越来越意识到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性。(2)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重视海洋强国建设对于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具有重要意义。【解析】【分析】本题以海洋为话题设置试题情境,以人类对海洋的利用以及产生的问题为材料,从生活与哲学的知识角度设置问题,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考生研读材料获取信息能力,考查考生描述阐释事物、运用知
49、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详解】本题要求考生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分析今天我们重视海洋强国建设的原因。知识限定比较具体,属于微观考查。考生可先回顾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的相关知识,主要两个层次: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社会意识的反作用。考生运用这些知识要点结合材料分析,形成答案要点。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角度:联想主干知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国家战略利益和战略空间不断向海洋拓展和延伸,我们越来越意识到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性。社会意识的反作用角度:联想主干知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
50、社会存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重视海洋强国建设对于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具有重要意义。【点睛】本题属于“意义类”主观题。考生应简要分析试题设问指向理论依据,即知识要点可简写,或不写,“意义”的解答要遵循由近及远,由表及里、由直接到间接的思维顺序,一般用“有利于”的句式或者动词(促进、推动、增强、保障,等等)引领的句型表达。解答时要求学生吃透教材的基本观点并具有调动运用知识以及分析和阐述观点的能力,审题的关键是抓住有效信息和设问要求,调动相关知识进行分析作答。3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湖北省武汉市等多个地
51、区发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疫情来势汹汹,已经出现人传人和医务人员感染,病毒存在着变异的可能,疫情存在进一步扩散的风险。人们对病毒的认识和斗争是不断前进的。最早暴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时人们不知道病毒的来源和传播方式,因此没有有效防制手段;随着研究的深入,现在可以确定病毒来源于动物,人与人主要是通过接触传播,因此主要防止疫情蔓延的办法是把患者隔离,切断传染源,控制疫情。目前尚无有效抗病毒疫苗和治疗药物,防止疫情暴发也无有效办法,人类对该病毒的认识防控还是一个相当长期艰巨的任务。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相信人类与病毒的斗争会在不远将来最终取得成功。结合材料,运用“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的知
52、识,说明人们对新型冠状病毒的研究历程。【答案】认识具有反复性。认识受各种条件限制,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人们从对新型冠状病毒的一无所知,到逐步认识,体现出人认识具有反复性。认识具有无限性。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人类认识能力也是无限发展的,人们对疫情的认识防控是长期的艰巨的任务,随着条件的不断变化,逐步认识到病毒的来源、传播等,今后还会不断深入认识,体现了认识的无限性。认识具有上升性。认识运动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人们对新型冠状病毒的认识和预防,逐步深入和取得成效,体现了认识的上升性。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向前发展的,人们对新型冠状病毒的研究是一个永无
53、止境的过程。【解析】【分析】本题以人们对新型冠状病毒的认识和斗争过程为背景材料,考查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的知识,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可结合材料中新型冠状病毒的出现,到逐步认识其来源、传播方式、防御办法、疫苗研制等,说明人们对新型冠状病毒的研究历程。【详解】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的知识,说明人们对新型冠状病毒的研究历程。解答本题可从材料中人们对新型冠状病毒研究过程的信息入手进行分析。“人们对病毒的认识和斗争是不断前进的”这体现了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向前发展的;“从最初人们从对新型冠状病毒的一无所知,到逐步认识”这体现了认识具有反复性
54、;“随着研究的深入,现在可以确定病毒来源于动物,人与人主要是通过接触传播,因此主要防止疫情蔓延的办法是把患者隔离,切断传染源,控制疫情”这体现了认识具有无限性;“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相信人类与病毒的斗争会在不远将来最终取得成功”这体现了认识具有上升性。【点睛】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原理内容:(1)认识具有反复性。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需要一个过程,因此人们对其本质的认识同样需要一个过程。(2)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3)认识具有上升性。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并不表明认识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相反,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那些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已经确定的真理并没有被推翻,而是不断向前发展。)认识的发展是一个辩证否定的螺旋式上升过程,(4)(方法论要求:)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