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广西玉林市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质量评价检测试题(含解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人类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持续推进,同时,人类也正处在一个挑战层出不穷、风险日益增多的时代。如何防止全球化的危机,使人类社会能够延续存在、和睦相处和持续发展,这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和课题。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这是中国把握历史规律和时代潮流,着眼人类共同和长远利益提出的中国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首先是一个现实。它反映了在新一轮全球化进程中,人类利益格局日益加深的相互依赖、休戚与共。在全球化的第一
2、阶段,先发国家利用自己的优势,通过不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获得超额利润,并导致巨大的国际贫富差距。在这一阶段,我赢你输的博弈使发达国家获得了巨大的收益,并导致了世界各国严重的贫富分化和强弱分化。然而,进入全球化的第二阶段,这种输赢分化的博弈正在衰退,代之而起的是命运与共。“命运”一词,按照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是指人的生死、贫富、祸福、苦乐遭遇。在全球化的新阶段,人类命运与共表现在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的各个方面。如,在经济上,任何国家的经济危机都会迅速传播和扩散,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再如,在政治和社会等层面,西方国家支持怂恿一些国家的反政府力量,而这些国家的社会动荡导致的难民潮,却使西方国家
3、本身的治安陷入紧急状态。所有这些现象都昭示着,输赢分化的全球化时代行将结束,命运与共的全球化新时代正在到来。在命运与共的全球化新阶段,只有相互扶助、相互促进、利益共享,才能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共保安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反映了在全球化新阶段世界利益关系格局的这种新变化。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是我们对未来人类社会的愿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求建立共商共建共享的新型全球治理结构。如,在经济上,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求合作共赢、共同发展、利益共享,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兼顾他方利益;各国同舟共济,而不是以邻为壑、搞贸易保护主义、画地为牢、损人不利己。推动建设一个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
4、的经济全球化,既要做大蛋糕,更要分好蛋糕,着力解决公平公正问题。人权是全球治理的重要维度。全球人权治理的目标,是促使各个国家尊重、保护和促进人权的实现。它既是全球治理所要达成的重要目标,又是对全球治理过程、方式和手段的重要“边际约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对全球治理提出了要求,也对全球人权治理结构提出了反思和重构的要求。总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世界人权事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它要求超越西方自由主义单纯强调个人人权的原子论视野,约束国际霸权主义的为所欲为,从人类命运休戚与共的视角调整个人人权、各国人民的集体人权和人类集体人权之间的结构关系,从而确保在全球化的新阶段,人类整体的生存、发展、
5、安全和健康。(选自常健解决人类现实挑战的中国方案,2017年6月15日人民日报海外版)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习主席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这是着眼人类共同利益和中国长远利益提出的方案。B.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求各国同舟共济,同心同德,开放贸易壁垒,不能搞贸易保护主义。C.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主要是针对全球人权治理结构提出了深刻反思和重构的要求。D.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的其中一个要求是超越西方自由主义单纯强调个人人权的原子论视野。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立论的前提是如何防止全球化的危机,使人类社会能够延
6、续存在、和睦相处和持续发展。B. 文章分析了在新一轮全球化进程中,人类利益日益加深的格局,并因此要求人们承认现实并直面现实。C. 文章在论证中,认为全球化分为两个阶段,并以大量篇幅阐述了第二阶段的特点以及对策。D. 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文章先交代时代背景,引出概念,然后逐层分析概念的内涵和要求。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全球化的第一阶段,虽然出现了严重的贫富分化和强弱分化,但是人类利益格局相互依赖感还不是很强。B. 当今世界任何国家在经济上都很难独善其身,如果荷兰国家的主权债务出现了危机,甚至会间接影响到我国的经济发展。C. 如果西方国家依旧秉持过去的做法,挥
7、舞人权大棒来干涉别国内政,“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永远无法实现。D. 只有超越西方狭隘的人权理论,按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世界才能变得和谐美好。【答案】1. D 2. B 3. A【解析】【1题详解】试题分析:A“中国长远利益”缩小原文含意;B“开放贸易壁垒”无中生有;C“主要是针对”主次不分。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等。【2题详解】试题分析:B. 文章分析了在新一轮全球化进程中,人类利益日益加深的格局,并因此要求人们承认现
8、实并直面现实。强加因果,据对原文的理解没有因果关系。【3题详解】试题分析:A. 全球化的第一阶段,虽然出现了严重的贫富分化和强弱分化,但是人类利益格局相互依赖感还不是很强。“依赖感不是很强”错,于文无据。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不速之客梁晓声几天前,我家来了一位不速之客,是我1985年在新疆认识的一位青年石油工人。吃过饭,他吞吞吐吐地请求:梁老师,我想住在你家,只住一宿,明天一早就走。当时已是晚上九点半了。我爽快地说:当然可以,好不容易见上一面,你住下,在北京玩几天吧!他笑着摇头:那可不行。只有半个月假。在沧州住三五天,还想回家见我母亲呢。我奇怪地问:那么你到沧州去,并不是他又摇了摇头:您
9、忘了我家在大庆?到沧州农村去,是探望我奶奶。我父亲在天津站上车找我。我们一起去沧州。我不但奇怪,而且糊涂了。在我记忆中,他奶奶早已去世了。他见我困惑,于是娓娓道来:梁老师,您是知道的,我们石油人中,有不少父子兵。别人以为,父子可以天天在一起似的。其实不尽然。有时调令一下,一走就是几千里,一别就是七八年!他问我:您还记得我们队上的小侯么?我说:记得,那个下了班就抱着吉它弹起来没完,外号叫观赏猴的小伙子,对不对?他说:对。就是他。人们都说我俩长得像双胞胎。但去年他死了。我不禁一怔,不知道小侯为什么死,更不知和到沧州去探望奶奶之间有什么联系。他吸了两口烟,说:小侯是在大风暴中,为了保护十几万美金进口
10、的器材而死的,他用外衣保护好器材,自己却被沙暴埋住了。人们从一米多深的沙丘下把他扒出来,在他的遗物中发现了一封信,是他父亲写给他的。他父亲是胜利油田的一位老工人,父子俩九年没见面了。父亲在信上说,因公要路过兰州,希望可以在兰州站见上一面。火车在兰州停车二十分钟,可以叙叙父子情。队友们传看了那封信,都哭了。大家都觉得,还是暂不告诉他父亲真相好。自然而然的,大家将目光集中到了我身上。我也明白了大家的意思,于是我就去找队里的领导,请求批准我冒充小侯一次。领导当即就批准了,还方方面面地嘱咐了我一通,怕我和小侯的父亲见面之后露出破绽,把小侯遗物中的他父亲的一张照片交给我。在车站,他望着我,我望着他。过了
11、好一阵儿,他问我:儿子,是你么?我说:爸,是我啊!我和那人就拥抱在一起。我忍不住哭了,仿佛我们真的九年没见过面了。他也落泪了。我们找了个僻静的地方,蹲下,互相望着,都不停地吸着烟。聊了一会儿之后,父亲似乎起了疑心,从兜里摸出我的照片,也就是小侯的照片,低头看看照片又看看我,犹豫好一阵儿,终于单刀直入的问:小伙子,别演戏了。说吧,你为什么冒充我儿子?我无奈,只有老实交待。听完我的话,他将一只手拍在我肩上,说:儿子,不,对不起,我现在已经不该叫你儿子了。既然你老实交待了,那么我也老实交待吧。我也不是小侯的父亲。小侯的父亲死在工作岗位上了。和你一样,我也是被大家推选出来,经领导批准,专为完成这一项任
12、务的。我们彼此再也不知道说什么好,互相望着,都默默流泪。列车即将启动,我们不得不都站起。两双手紧紧握在一起,彼此约定要常往家里写信。小侯有一个双目失明的奶奶,和他的伯父婶子们住在沧州乡下。一周前,我收到了老孟,也就是当年冒充小侯父亲那个人写给我的信。信上说,小侯八十三岁双目失明的老奶奶,既想儿子,又想孙子,想得整天磨磨叨叨的。老孟在信中跟我商量,无论怎样,也应该了却老人家的心愿,使她在归天之前,和儿子、孙子,团圆上几天。我想,这一路上,能节省几元钱,就节省几元钱吧!唉。这些石油人哪!怎么是这么奇特的人啊!我流下了泪,默默从冰箱里取出了朋友送给我的几盒蜂王浆,递给他,诚挚地说:把我这点儿心意,也
13、给老人家带去吧! (选自梁晓声文集,有删改)4. 下列对小说的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不速之客”本略带贬义,小说以此为题,题目与内容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B. “唉,这些石油人哪!”是作者对石油工人家国情怀的慨叹,表现了作者深沉的赞颂之情。C. 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是因为“我”作为关键性人物,能直接抒情,增强小说的真实感和亲切感。D. 小说语言质朴平实,生活气息浓郁,体现了鲜明的纪实风格。5. 小说在形象上比较特别,它不是塑造鲜明的个体形象,而是刻画了石油工人的群体形象,请根据小说内容,概括这个群体的形象特点。6. “我也不是小侯的父亲,小侯的父
14、亲死在工作岗位上了。”有人说这一情节完全可以删去,因为没有这一情节不影响小说的表现力;也有人说要保留这一情节,因为正是这一情节使小说更具震撼力。你认为有必要保留这一情节吗?请结合内容谈谈你的看法。【答案】4. C 5. (1)无私奉献、责任感强。石油工人经常是一走几千里,一别七八年;小侯为了保护器材牺牲了自己;小侯父亲也是死在了工作岗位上。(2)团结友爱。为了父子能相聚,为了家人能团聚,从油田领导到普通工人,上下一心,出钱出力。(3)善良有担当。为了小侯的家人的心愿,“他”“老孟” 约定要常往家里写信,继续冒充父子回老家团聚。 6. 示例一:没有必要保留。从情节上看,上文对小侯父亲的死没有任何
15、暗示和铺垫,老孟的话显得很唐突,而下文“彼此再也不知道说什么好”、“他”被认出是冒充的也更合情理;从人物上看,删掉这一情节,更能突出“他”善良友爱的形象特征,照应题目;从主题上看,通过“他”已能表达作者对石油工人高尚可贵精神品质的赞颂之情,没有这一情节不影响主题的表达。示例二:有必要保留。从情节上看,小侯父亲死在工作岗位上之前一直不知道,直到这时才说出,使情节跌宕起伏,出乎读者意料。从人物上看,这一情节有利于突出石油工人善良友爱的群体特征,而不仅仅是个体。从主题上看,这一情节深化了主旨,更深刻表现了石油工人们的家国情怀和作者深沉的赞颂之情,更具震撼力。【解析】【4题详解】试题分析:该题属于综合
16、考查文学类文本的基本体裁特征。考查内容涉及作品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作品主旨,小说的语言,表现手法等各个方面。做此类题须细心和耐心,结合选项具体分析。仔细阅读选项,然后逐一到原文中搜索相关内容。理解后和选项加以比对,看看是否有出入。C项,“关键性人物”不当,“我”只是作为引出事件的见证者,不是关键人物。故选C【5题详解】试题分析:该题考查概括人物形象特点。首先,要分析人物的典型性格。其次,借助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第三,分析矛盾冲突,把握人物性格特征。第四,借助描写方法分析人物形象。第五,借助环境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分析环境描写,探究形成人物命运和性格的社会原因)。第六,通过人物间的关系分析人物
17、性格。第七,借助作者倾向分析人物形象(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或联系小说主题分析)。石油工人经常是一走几千里,一别七八年;石油工人小侯为了保护器材牺牲了自己;小侯父亲也是死在了工作岗位上。表现他们的牺牲奉献精神,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用感为了帮助父子团聚,油田的领导和工人一块出钱出力,表明他们团结友爱互助的精神。“他”“老孟”常往家里写信,冒充父子回老家团聚,就是为了满足小侯的家人的心愿,表明石油工人的善良。【6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能力层级为探究F。这类题型可以任选其中的一个角度来回答,前题是自己要能理解并认同,回答时能自圆其说,并结合文本时行
18、分析。答题前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对于“我也不是小侯的父亲,小侯的父亲死在工作岗位上了”这一情节,考生可答删去,顺应题干的角度“这一情节不影响小说的表现力”分析。从情节的角度分析,上文对小侯父亲的死作交代,老孟的话很突兀,而下文“彼此再也不知道说什么好”、“他”被认出是冒充的也合情理;从表现人物形象的角度看,没有这一情节,更能表现“他”的善良,有同情心。再者,“他”已能表达作者对石油工人这个群体的赞颂之情,没有这一情节不影响主题的表达。当然也可以选择保留。强调这一情节的震撼力、重要性。从情节上看,之前一直不说小侯父亲死在工作岗位,这时说出,出乎读者意料。这一情节也能突出石油工人美
19、好的群体形象。也更能表现石油工人们的家国情怀和作者的赞颂之情,更具震撼力。考生无论选择哪个观点,分析时,都要从小说的情节,人物形象,小说的主旨等角度试着去分析。【点睛】分析探究不同观点和看法的题目,要注意以下方法:读全文,概括主要内容;理清线索,理清内容层次,概括主要内容。第一步:整体感知。明确文章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评价的基础。文章的主旨是指文章的主要意义或目的,整体把握中要抓住文章的主旨,这是评价的根本。要认真阅读和深入分析文章,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取得对作品的全面认识和深刻理解,才能真正避免在评价中出现以偏概全、主观片面等问题。第二步:评价要具体、客观,不可含糊笼统。分析和评价都必须紧
20、密结合文学作品实际,避免离开作品去进行漫无边际的分析。分析和评价要以正确的思想为理论基础,以辩证法为基本的分析法,并结合文学作品创作特有的艺术规律,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而不应依据个人的好恶去随意评说。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中小学生”是否在培训班学习过”调查情况家长对孩子参加课外辅导支出意愿(摘编自中国产业信息网)材料二:今年“两会”,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问题成为一个热点。政府工作报告专门提到”着力解决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重问题”,显示了政府对这一问题的重視和解决问题的决心。据3月10日吉林日报报道,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邵志豪代表认为,校外培训机构应该发挥补充学校教育、丰富教育类型
21、、促进个性成长的功能,成为教育领域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一笔,以解决教育发展中不充分的问题。“这需要我们加大校外培训机构的規范和监督”。日前,某机构负责人称,要将内容研发作为重中之重,以“能力”“素养”为目标,坚决避免超纲和超前,并表示,通过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精准辅导,通过科技和互联网降低学生的学习时间和学习成本,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减少家长的经济负担。“科技减负”的愿景虽然很动听,但是,葫芦里卖的究竟是什么药,也需要继续观察。(摘自2018年3月10日新京报)材料三:学生减负问题今年“两会”期间成为一个热词。“减轻学生学业负担,指的是违背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超出教学大纲、额
22、外增加的这一部分负担。”陈宝生说,为学生“减负”要从学校、校外培训机构、考试评价方式、老师教学、家长和社会多方面进行。他指出,要加强学校科学管理,治理整顿各类培训机构,改变、完善考试评价方式和学业考试办法,不以分数高低对学生排名,不炒作高考状元;老师要按照大纲足额授课,绝不允许课上不讲课下讲,引导学生参加培训班班;整个社会都要提高教育素养,树立正确的成才观、成功观。“这些年各种校外培训机构的广告满天飞,带来的结果就是家长的口袋空了,学生的负担重了,学校的教学秩序乱了。”陈宝生说,“有一些不符合教育规律、不符合孩子健康成长需求的理念到处流传,给家长制造焦虑,给孩子制造负担,这种现象绝不允许”。
23、(摘自2018年3月17日新京报)材料四:在“校内减负”初见成效的当下,校外培训机构却裹挟家长和孩子一路狂奔,成了“校外增负”的主力军。2018年2月,教育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通知,对此进行专项治理,本次专项治理行动是全面治理的开端,下一步将进一步斩断校外培训机构与中小学校招生的联系,研究制订促进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机构有序发展的意见,缓解广大学生和家长对校外培训的依賴。(摘自2018年3月22日人民日报)7. 下列对四则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B. BC. CD. D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 材料一显示现在的中小学生大部分有过在课外培训机
24、构学习的经历,可见课外培训机构已经成为增加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源头。B. 从材料- -看有绝大部分家长对课外培训机构还是认可的,愿意为孩子掏钱,这也成为近几年课外培训机构迅猛发展的一个原因。C. 减轻中小学生负担问题已经成为一个社会热点,得到了政府的重视,今年“两会”期间政府工作报告专门提到要着力解决这一问题。D. 课外培训机构开设的某些课程,超出了教学大纲的要求,违背了教学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成为学生负担,这些内容必须减掉。E. 材料二、材料三出自同一家媒体,都对同-问题进行了各自侧重报道,表明这家媒体对这一问题比较关注。9. 校外培训机构成为众矢之的,如何才能让其更好地为教育服务,请从不同的
25、角度谈谈你的看法。【答案】7. B 8. BE 9. 从政府层面:加大对校外培训机构的规范和监督,如出台相关的政策和规定,对超纲、超前教强化应试等不良办学行为进行明确的界定,同时加强办学行为的引导和监督;从学校层面:规范办学,老师要按照大纲足额授课,决不允许课上不讲课下讲,引导学生参加培训班,斩断校外培训机构与中小学招生的联系;从家长和社会层面:提高教育素养,树立正确的成才观、成功观,正确看待校外培训机构的作用。【解析】【7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
26、,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B项,“大力发展”错。结合文本内容“科技减负的愿景虽然很动听,但是,葫芦里卖的究竟是什么药,也需要继续观察”分析可知,还需要继续观察。故选B。【8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及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A项,“可见课外培训机构已经成为增加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源头”错误。结合材料一图表内容分析,“源头”没有体现。C项,“减轻中小学生负担问题已经成为
27、一个社会热点”错误。结合文本内容“今年两会,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问题成为一个热点”分析可知,应是“减轻课外负担问题”,而且是“两会”热点而不是“社会热点”。D项,“课外培训机构开设的某些课程,超出了教学大纲的要求,违背了教学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错误。结合文本内容“减轻学生学业负担,指的是违背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超出教学大纲、额外增加的这一部分负担”“为学生减负要从学校、校外培训机构、考试评价方式、老师教学、家长和社会多方面进行”分析可知,“超出了教学大纲,违背了教学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不是课外培训机构开设的某些课程。故选BE。【9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及探究
28、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本题答案来源于材料,但高于材料,现有材料是寻找解决实际问题的依据,但现有材料的原句绝不是最佳答案,更不是最佳答案的全部,这就考查了考生真正读懂多文本的内涵、联系社会生活现实而解决实际问题的高层次能力。本题题干问的是“校外培训机构成为众矢之的,如何才能让其更好地为教育服务,请从不同的角度谈谈你的看法”,联系文中与政府、学校、社会和家长等相关论述的句子作答。结合“这需要我们加大校外培训机构的规范和监督”“但是,葫芦里卖的究竟是什么药,也要继续观察”分析可知,政府加大对校外培训机构的规范和监督,如出台相关的政策和规定;结合文本内容“减去超出教学大纲、额外增加的
29、这一部分负担”“老师要按照大纲足额授课,绝不允许课上不讲课下讲,引导学生参加培训班班”“要加强学校科学管理,治理整顿各类培训机构,改变、完善考试评价方式和学业考试办法,不以分数高低对学生排名,不炒作高考状元”“下一步将进一步斩断校外培训机构与中小学校招生的联系,研究制订促进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机构有序发展的意见”等分析,学校需要规范办学,老师要按照大纲足额授课,引导学生参加培训班,将进一步斩断校外培训机构与中小学校招生的联系等;结合“整个社会都要提高教育素养,树立正确的成才观、成功观”“研究制订促进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机构有序发展的意见,缓解广大学生和家长对校外培训的依赖”分析可知,家长和社会树立正确
30、的成才观,正确看待校外培训机构的作用。【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省。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
31、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黄廉,字夷仲,洪州分宁人。第进士,历州县。熙宁初,或荐之王安石。安石与之言,问免役事,廉据旧法以对,甚悉。安石曰:“是必能办新法。” 白神宗,召访时务,对曰:“陛下意在便民,法非不良也,而吏非其人。朝廷立法之意则一,而四方推奉,纷然不同
32、,所以法行而民病,隆下不尽察也。河朔被水,河南、齐、晋早,淮、渐飞蝗,江南疫疠,陛下不尽知也。”帝即命廉体量振济东道,除司农丞。还报合旨,擢利州路转运判官,复丞司农。为监察御史里行,论俞充结王中正致字属并言中正任使太熏常曰人才盖无类顾驾御之何如耳对日虽然臣虑渐不可长也。河决曹村。 受诏安抚京东,发廪振饥,远不能至者,分遗吏移给,择高地作舍以居民,流民过所毋征算,转行者赋粮,质私牛而与之钱,养男女弃于道者,丁壮则役其力,凡所活二十五万。相州狱起,邓温伯、上官均论其冤,得谴去,诏廉诘之,竟不能正。未几狱成,始悔之。加集质校理,提点河东刑狱。辽人求代北地,廉言:“分水画境, 失中国险園,启豺狼心。”
33、其后契丹果包取两不耕地,下临雁门,父老以为恨。王中正发西兵,用一而调二,转运使又附益之,廉曰:“民股剥至骨,斟酌不乏兴,足矣!忍自竭根本邪?”即奏云:“师必无功,盍有以善其后?”既,大军潰归,中正嫁罪于转饷。廉诣上党对理,坐貶秩。元祐元年,召为户部郎中。明年,进为左司郎中,迁起居郎、集贤殿修撰、枢密都承旨。上官均论其往附蔡确为狱,改陕西都转运使。拜给事中,卒,年五十九。(节选自宋史.黄廉传)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论俞充结王中正致宰属/并言中正任使太重/帝曰/人才盖无类/顾驾御之何如耳/对曰/虽然臣虑/渐不可长也/B. 论俞充结王中正致宰属/并言中正任使太
34、重/帝曰/人才盖无类/顾驾御之何如耳/对曰/虽然/臣虑渐不可长也/C. 论俞充结王中正致幸属/并言中正任使太重/帝曰/人才盖无类顾/驾御之何如耳/对曰/虽然臣虑/渐不可长也/D. 论俞充结王中正致宰属/并言中正任使太重/帝曰/人才盖无类顾/驾御之何如耳/对曰/虽然/臣虑渐不可长也/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进士,指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唐设进士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B. 熙宁是年号,是中国历代帝王用以纪年的名号,往往也是时运变化的标志。C. 中国,是指中原河洛地区(河,黄河;洛,洛水、洛阳)。因其在四
35、方之中,以区别其他四方而称为中国。D. 文中的“除”“擢”“进”“迁”都与官职变动有关,且这里都指官职升迁。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黄廉为人正直,敢于直言进谏。他被王安石问及免役的事,用旧法对答。并上报神宗说新法不是不好,只是地方推行走样,让百姓深受其害。B. 黄廉恪尽职守,为官坚持原则。他担任监察御史里行时,评论王中正任职的事,皇帝没有听取他的意见,但他仍然坚持自己的意见。C. 黄廉办事灵活,生性宽厚仁慈。他在黄河曹村决口受灾后,打开粮仓赈济灾民,并能根据灾民具体情况灵活应对,使大量灾民存活下来。D. 黄廉认识精辟,理案效果欠佳。他对辽国人要求得到代
36、北地区分析到位,因没能纠正相州的冤案,加之王中正将失败的罪名转嫁他而获罪贬官。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质私牛面与之钱,养男女弃于道者,丁壮则役其力,凡所活二十五万。(2)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答案】10. B 11. D 12. D 13. (1)抵押私人的牛要给他们钱,养活那些被抛弃在路上的男女孩子,年轻力壮的灾民则役使他们的力量,一共使25万灾民活下来。(2)后世(人)弄错了它的流传文字,而没有人能够说明白的(情况),哪能说得完呢!【解析】【10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
37、、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类”是分类、种类的意思,“故”是只是的意思,结合句意内容分析,应该断开,排除C项、D项。“虑”的主语应该是“臣”,宾语为“渐不可长”,排除A项。句意:评论到俞充勾结宦官王中正而担任宰相的属员,并且说王中正担任正使一类的官职权柄太重。皇帝回答说:“人才是不分种类的,就看上位者使用人才的能力如何。”黄廉回答道:”虽然道理如此,臣忧虑的是这样助长了不好的风气”。故选B。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
38、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11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D项,“且这里都指官职升迁”错误。结合“帝即命廉体量振济东道,除司农丞”“迁起居郎、集贤殿修撰、枢密都承旨”分析,“除”指授予官职”,“迁”可指升职,也可指降职。故选D。【12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
39、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D项,“因没能纠正相州的冤案,加之王中正将失败的罪名转嫁他而获罪贬官”错误。结合文本内容“相州狱起,邓温伯、上官均论其冤提点河东刑狱”“既,大军溃归,中正嫁罪于转饷。廉诣上党对理,坐贬秩”分析可知,没能纠正相州的冤案没有贬官,中正嫁罪于转饷,而未转嫁给黄廉。故选D。【13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
40、词、保留、省略。(1)“质”,以财物或人作抵押;“之”,代词,他;“养”,养活;“于”,介词,在;“养男女弃于道者”(定语后置句);“役”,动词,驱使、役使、服劳役;“其”,代词,指年轻力壮的灾民;“凡”,总共,所有的;“活”,使动用法,使活。(2)“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谬”,弄错,使错,名词活用作动词;“其”,代词,它的;“传”,流传的文字,动词用作名词;“而”,连词,表并列;“名”,说出,名词活用作动词;“道”,说、讲,名词用作动词。【点睛】参考译文:黄廉,宇夷仲。洪州分宁人。考中进士及第,历任州县官职。熙宁初年时,有人将他举荐给王安石。王安石跟他对话,问及免役法的事情,黄廉根
41、据旧的法律来回答,答得很详尽。王安石说:“这个人肯定能办理新法的事情。”于是向神宗皇帝报告,皇帝下诏询问关于新法的时事要务,黄廉回答说:“陛下的本意是要方便百姓,新法不是不好,只是任用的官吏不得其人。朝廷立法的本意统一,但是各地推行时各不相同,所以法令实行,却让百姓疲惫(深受其害),陛下无法完全察觉到。所以河北地区发生水灾,河南、山东、山西发生旱灾,而淮南.浙江发生蝗灾、江南地区发生瘟疫,陛下也无法一一知道。”于是皇帝让黄廉去体察民衡量(灾情),赈济济东道地区,并任命他为司农丞。回来后向皇帝报告情况,很合皇帝的心意,提拔他为利州路的转运判官,兼任司农丞。担任监察御史里行时,评论到俞充勾结宦官王
42、中正而担任宰相的属员,并且说王中正担任正使一类的官职权柄太重。皇帝回答说:“人才是不分种类的,就看上位者使用人才的能力如何。”黄廉回答道:“虽然道理如此,臣忧虑的是这样助长了不好的风气。”黄河在曹村这个地方决口了,黄廉接受诏命安抚京东地区的灾情,打开粮仓赈济灾民,距离粮仓太远,无法到来的灾民,分别派遣官吏送去。又选择地势高亢的地方给灾民居住,灾民经过关卡不征税,外地转运商人征收粮食冲抵赋税,抵押私人的牛要给他们钱,养活那些被抛弃在路上的男女孩子,年轻力壮的灾民则役使他们的力量,一共使25万灾民活下来。相州的冤案发生时,邓温伯、上官均都上书陈述冤情,以致因此贬官,皇帝让黄廉审理这个案件,却最终没
43、能纠正这个冤案。没过多久,案件判决,才开始后悔。后来加官集质校理,并负责提举检点河东地区的司法刑狱。辽国人要求得到雁门关附近的代北地区,黄连说道:“按分水岭划分边界,让中国失去了险要的地形,反而让契丹人起了狼子野心。”后来契丹人果然吞并了两国边界的缓冲地带,一直到了雁门关下,地方百姓对此深以为憾。王中正征发西军,往往征调两倍的人数,负责后勤的转运使又在这个人数上,征调更多的人,黄廉说道:“对百姓的盘剥都剥削到骨了,斟情酌理不乏军兴就足够了! (乏军兴:古代违反军律的一种罪名,主要指耽误军事行动或军用物资的征集调拨),难道就不怕使自己的根本枯竭吗?”黄廉随即上奏说:“军队一定不会有战功,怎么用什
44、么方法来妥善处理后事呢?”不久,大军溃败回来,王中正将失敗的罪名转嫁给负责后勤转运粮饷的人。黄廉被派到上党负责共同审理此事。最终因此获罪贬官。元祐元年,将他召回担任户部郎中。第二年,又升任尚书省左司郎中,又调任起居郎、集贤殿修撰官、枢密都承旨。上官均评定他过往附会蔡确制造冤狱的罪行,贬官陕西都转运使,并担任给事中,在任上过世,终年五十九岁。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赋得蓉雨送李胄韦应物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14.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这是一首咏暮雨的送别诗。首联写送别之地,紧扣“雨”“暮”的
45、主题。B. “微雨里”的“里”字,既显示雨丝缠身之状,又描绘出一个细雨笼罩的朦胧浪漫场面。C. 诗中的雨虽是微雨却下得细密,以致船帆涨满,鸟儿飞缓。D. 暮雨中航行江上,鸟飞空中,海门不见,浦树含滋,意境开阔渺远。E. 尾联中将沾襟的别泪与散丝般的密雨交融在一-起,十分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送别之情。15. 诗中“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两句历来为人称道,请结合诗句赏析它的表达技巧。【答案】14. BE 15. 动静结合。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帆来鸟去为动,但帆重犹不能进,鸟迟似不振翅,这又显出相对的静来。表现出离别之时的依依不舍之情。运用叠词。“漠漠”、“冥冥”生动地展现了细雨朦胧的景象,渲染出浓
46、浓的离愁别绪。更为诗歌增添音韵美,是感情更加缠绵浓重。运用寓情于景(或“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手法。那冥冥暮色,霏霏烟雨,渲染出自己沉重的心境,帆的形象寄托作者的遥念,羽湿行迟的去鸟,也是远去行人写照。【解析】【14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B项,“浪漫的场面”错误。首联“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起句点“雨”,次句
47、点“暮”,直切诗题中的“暮雨”二字。以楚江点“雨”,表明诗人正伫立江边,这就暗切了题中的“送”字。“微雨里”的“里”字,既显示了雨丝缠身之状,又描绘了一个细雨笼罩的压抑场面。E项,“十分含蓄”错误。尾联为“直抒胸臆”,又在结句用一个“比”字,把别泪和散丝交融在一起。诗人再也抑止不住自己的感情,不禁潸然泪下,离愁别绪喷涌而出。故选BE。【15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诗中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两句历来为人称道,请结合诗句赏析它的表达技巧”,需要指出运用了哪种表达技巧。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表达技巧。第三步,简析这种表达
48、技巧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动静结合。“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细雨湿帆,帆湿而重;飞鸟入雨,振翅不速。虽是写景,但“迟”、“重”二字用意精深。从景物状态看,有动,有静;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帆来鸟去为动,但帆重犹不能进,鸟迟似不振翅,这又显出相对的静来。表现出离别之时的依依不舍之情。“漠漠”、“冥冥”生动地展现了细雨朦胧的景象,雨丝繁密船帆显得沉重,天色错暗鸟儿飞得迟缓,渲染出浓浓的离愁别绪。寓情于景,从画面设置看,帆行江上,鸟飞空中,显其广阔。整个画面富有立体感,而且无不笼罩在烟雨薄暮之中,无不染上离愁别绪。【点睛】诗歌的表达技巧: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
49、、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3、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赤壁赋中,苏轼用“_,_。”两句写曹操洒酒祭奠,持矛吟诵,能文能武的英雄气慨。(2)陶渊明归园田居从天性的角度表明自己从少年时代就钟情于山川田园的诗句是:“_,_”(3)兰亭集序中王羲之在兰亭聚会时看到宇宙的无穷和事
50、物的繁多的句子是:“_,_”【答案】 (1). (1)酾酒临江, (2). 横槊赋诗 (3). (2)少无适俗韵, (4). 性本爱丘山 (5). (3)仰观宇宙之大, (6). 俯察品类之盛【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酾”“韵”“盛”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如何给高考作文命题, 。有人反对作
51、文题太贴近现实,也有人认为作文题还是应该多接接地气,接洽时代风采,两种观点都有可取之处。很显然,无论怎么出题,都不难达成这样的基本共识:读死书、死读书。“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_观念该改变了, 不能让考生缺席于这个时代的进程,不能让考生拘泥于个人情感中不能自拔。通过作文题呼唤考生的身份意识,引导他们关注时代潮流,并热切参与其中,这应是高考作文的“附加”功能所决定的。事实上,这一代年轻人是有抱负的,更有社会责任,也更有资格享有出彩人生。究其因,他们处于一个更多元的新时代,他们将遇到一个更好的自己。如果说作文题只是 ,那么步入大学或踏入社会之后,更应该身体力行地融入时代征程之中,走好属
52、于自己的长征路。置身 的新时代,只要不负所托,不辱使命,把个体理想与时代需要相契合,( )。从这个意义上说,青年人需要写好高考作文,更要写好人生大作文。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A. 各执已见 不合情理 坐而论道 推陈出新B. 见仁见智 不合时宜 坐而论道 日新月异C. 见仁见智 不合情理 坐面空谈 推陈出新D. 各执已见 不合时宜 坐而空谈 日新月异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也为时代进步贡献应有的公民责任。B. 才能为时代进步贡献应有的公民责任,也能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C. 就能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也为
53、时代进步贡献应有的公民责任。D. 就能为时代进步贡献应有的公民责任,也能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19.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通过作文题呼唤考生的身份意识,引导他们关注时代潮流,并热切参与其中,这应是高考作文的“附加”功能。B. 通过作文题呼唤考生的身份意识,引导他们关注时代潮流,并热切参与其中,这是因高考作文的“附加”功能所决定的。C. 通过作文题唤起考生的身份意识,引导他们关注时代潮流,并热切参与其中,这是因高考作文的“附功”能所决定的。D. 通过作文题唤起考生的身份意识,引导他们关注时代潮流,并热切参与其中,这应是高考作文的“附加”功能。【答案】17. B
54、 18. C 19. D【解析】【17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各执已见”,各自坚持自己的意见、见解。“见仁见智”,指对于同一个问题各人有各人的见解。根据语境“两种观点都有可取之处”,应填“见仁见智”。“不合情理”,指不符合事情所约定俗成的发展规律,不符合众人所认同的处事法则。“不合时宜”,不符合当时的情势或需要。根据“两耳不
55、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观念该改变了,不能让考生缺席于这个时代的进程”判断,应为“不合时宜”。“坐而论道”,原指坐着议论政事,后指空谈大道理。“坐而空谈”,没有实际行动。由“更应该身体力行地融入时代征程之中”判断,此处强调的是实践,所以应填“坐而论道”。“日新月异”,每天每月都有新的变化,形容进步、发展很快。“推陈出新”,指去掉旧事物的槽粕,取其精华,并使它向新的方向发展,多指继承文化遗产。修饰“新时代”的应用“日新月异”。故选B。【18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
56、。命题者在题干所给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选出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的干扰性,难度适中。根据前后语境“只要不负所托,不辱使命,把个体理想与时代需要相契合”分析,此处应选择表充分条件关系的“只要”可排除A项、B项;再从语言逻辑的角度,由小到大的顺序,先“实现人生价值”,后“为时代进步贡献应有的公民责任”,可排除D项。故选C。【19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注意病句的常见类型。命题这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题题型新颖,但是,只是在词语搭配这个
57、考点上设置陷阱,难度不大。搭配不当,“呼唤考生的身份意识”搭配不当,排除A项、B项;结构混乱,“这是因高考作文的附加功能所决定的”句式杂糅,排除B项、C项。故选D。【点睛】此类考查句子语病的题目,在分析思考时,要注意题目中“语病”“句意明确”的要求,“句意”常指句子存在语意方面的语病。做题时首先根据自己训练中积累的经验、语感判断,这样可以判断一般难度的语病。然后语法分析,划分句子成分,先看句子主干是否存在结构问题,然后看句子枝叶是否存在结构问题,句子在结构上的语病主要有以下几个:搭配不当、多余、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句式混乱杂糅、中途易辙。最后分析语意,看看是否存在语意上的语病,语意语病有以下几
58、个:歧义、自相矛盾、指代不明、不合逻辑(否定失当、主客观颠倒)。同一个题中,三个选项中的语病类型一般不会相同,可以用排除法分析下一种语病类型,从而判断正确选项。20.下面是一幅被打乱了顺序的为语文老师而写的对联,请你按照正确顺序把它排列正确。叙情怀 谈古论今 品明月 讲人生 沐清风 吟诗作赋上联:_下联:_【答案】 (1). 品明月叙情怀吟诗作赋 (2). 沐清风讲人生谈古论今。【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以对联的形式考查。解答此类试题,解答此题,需要明确对联的要求,一般需要具备以下特点: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要内容相关,上
59、下衔接。做本题要认真提干要求,提干要求“下面是一幅被打乱了顺序的为语文老师而写的对联,请你按照正确顺序把它排列正确”,阅读题目要求要我们做到:明确对联内容,根据对联中的关键词选取对联。要明确抓住关键词语判断对联所写的内容,最后根据题目要求排序。解答本题首先明确对联是写给语文老师的。其次根据对联“平进仄出”的知识,平仄最起码的要求是:上联末字必仄,下联末字必平。平仄相协,富于音乐美。确定对联的上、下联,“吟诗作赋”应该为上联的结尾内容,对应的下联结尾内容为“谈古论今”。第三,根据对联字数相等、词性相反或相对的要求,结合所给词语对出对联即可。21.下面是某校图书馆借阅系统的工作流程图,请把该工作流
60、程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达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0字。【答案】借阅系统首先要识别学生姓名,未识别需请求再测;若识别通过,可进入学生证件照识别,若识别未通过,也需请求再测。若学生姓名,证件照识别都通过,则验证通过,借阅成功。【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图文转换的题目,图文转化的题目主要有解析徽标、解说题片、描述图片、分析统计图表和漫画等,此题属于图片类,图片有解说和描述,解说注意照顾到图片中的所有的内容,然后理清各个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描述图片注意抓住题干要求的重心,重点描述图片中的对象的特征,内涵等,同时注意一些修辞的要求,此题属于概括图片类的题目,此题是流程图的题目,注意环节要全,顺序
61、不要颠倒。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四季有春夏秋冬,人生有酸甜苦辣。我们总是在品味人生滋味中懂得了人生,不断成长。请以“_的滋味”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要求:将题目补充完整,选取一个主要事件,综合运用表现手法,体现人生某- - 方面的滋味,写成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答案】成长的滋味成长的滋味是什么?这是一到没有标准答案的自由发挥的习题。我给的答案是:成长的滋味,如同人生的滋味。是那厨房里翻倒的五味瓶。有酸、有甜、有苦、有辣,还有咸,它是人生的缩影。在成长中,我也品味了、认识了人生成长中,我在不断地触碰着新鲜的事物。这个成长用时间、各种不同市的时间磨练着我们,将我送上走向社会的旅
62、途。它不断地将一个个困难派到我的身边,它让我不断地去面对从未面对过的新鲜事物,独立的去解决问题,脱离父母的保护伞,独自去解决困难。当这些问题刚刚来到时,当我第一次与各种不同的难题正面交锋时,我的心底总会生出一丝丝恐慌,总会觉得无助。而这些,则同成长派给我的一个个困难同时来到。这种感觉,就像每一次我吃下一口辣椒酱,伴随着辣椒进肚儿来的火辣辣的感觉。当我克服了那困难迎头劈来一刻心底的恐慌与恐惧,当我终于有勇气与困难正面交锋时,我却发现自己无从下手。我像是身陷在巨大的迷宫中,不知道前进的方向。但是,我却无从选择,只有前进、向前。那种说不出、道不明的焦急、迷茫、丢失方向的恐惧,便都汇成了一种感觉:就像
63、是一口咬下去,却不是一个甜美的香橙,而是一个柠檬。那种酸,并非出自舌尖触碰柠檬汁液的一霎那,而是出自心底,出自内心的最深处。那种酸酸的感觉,是迷惘与焦急的混合品。酸酸的,是正视困难时却无从解决的焦急于迷惘。酸劲蔓延了我的全身,渗透进了我体内的每一细胞。当这种酸劲进入我的鼻腔的那一刹那,我像是长城崩溃一半,这种酸劲冲垮了我的全部防线。我的脸颊滑落着颗颗晶莹的泪,这是便是那冲垮了的防线。当它们流进我口中的一刹那,我知道了成长的另一个滋味-咸。他们进入我的口腔,流进我的体内。我尽情地放纵着它们,任它们不断地从我的眼眶夺窗而出,冲洗着我的脸颊,洗礼着我的口腔,浸泡着我体内的细胞。咸咸的,是困难前失败所
64、带来的代价与心底防线被冲破时的滋味。苦苦的,是在寻求解决困难的道路上永恒也是唯一的味道。阳光总在风雨后: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这时,才深深地明白了这些话的含义。这些话在此时此刻从我嘴里说出,没有任何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味道。当经历了辣、酸、咸、苦之后,我尝到了最终的滋味-甜,比蜜糖还要浓的甜。或许,这就是成长真正,也是最本质的滋味-甜。我很庆幸,我没有在尝到辣、酸、咸、苦的时候选择放弃。如果那样,我或许永远也尝不到甜,永远也不知道成长真正的答案,人生真正的滋味【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写作的能力。以半命题作文的形式考查。弄清了题意之后,就要考虑补充文题了。补充文题就是将半命题作文变
65、为命题作文。补写文题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要易写作。我们要充分利用半命题作文选材自由的特点,填上自己认为较容易写的内容。2要确定体裁。在补充题目时要考虑你所写文章的体裁。3要内容健康。半命题作文给我们以自由选择材料的余地,但同时也放宽了题目本身的一些要求。有的考生往往填上一些消极、不健康的内容,给半命题作文带来了一些负作用,自然也降低了作文的品位。以“_的滋味”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结合“我们总是在品味人生滋味中懂得了人生,不断成长”分析可见,写作的“滋味”并不是饭菜的滋味,而是成长体验。题目要求是写记叙文。这样学生应该在自己的生活中寻找典型的事件进行记叙,以突出在这次事件中自己品味到的或甜或酸的
66、滋味,自己的成长经历,成长感悟。具体学生可以写读书的滋味、亲情的滋味、苦难的滋味等。对某一种活动某一种生活的感受,即“滋味”。“滋味”就要品尝,所以这样的作文在写作时要“细”,人物的描写要“细致”,情节要有“细节”,表现的情感要“细腻”,多使用心理描写。深挖“滋味”的内涵。如能扣住“滋味”的深刻内涵,掘而深之,那文章的立意就会高人一筹。扣住“滋味”的含义,掘而深之,写出打工的滋味得奖的滋味当干部的滋味掏污水沟的滋味,则既深又新。再进一步,如能逆向填题:作弊的滋味心惊肉跳,说谎的滋味惶惶不安,挨批的滋味打翻五味瓶,则文章的新鲜度、吸引力就更不同凡响。如可以写读书,可描写读书的情形,表达读书的感受
67、,抒发读书的情怀;写失败或成功,把失败或成功的事件写清楚写完整,在叙述中夹入心理活动描写。总之,文章的内容要有滋有味,文章的语言也要有滋有味。如棉花糖的滋味,可以不仅写棉花糖本身的甜甜的滋味,还可以写棉花糖的其他滋味,如由“棉花糖”引出对往事的回忆,对人物的思念,引发自己的思考等,如“棉花糖”寄托了对阿姨的怀恋和时刻提醒我我也要像阿姨那样,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有需要的人等。突出“滋味”一词,不可平平淡淡地“交代”,要仔仔细细地叙说真真切切地表达。【素材】滋味酸、甜、苦、辣、咸,感受心酸、甜蜜、苦涩、辛辣、痛苦,我们在长大的过程中经历了一些事,体会到了一些感受,慢慢的懂得许多,从而长大。我们的生活
68、就像五味瓶,每天开几瓶便会令我们的生活有滋有味。生活,是永远让我们猜不透的东西,即使他是预言师,也无法预测我们可以把握生活的滋味,烹饪出一道生活的好菜,感受生活。涩涩的苦,淡淡的甜,浓浓的香,这便是咖啡的味道。其实,仔细一想,生活的味道又何尝不与这苦咖啡一样呢?“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园缺,此事古难全。”这是古代文人对人间世事不能全尽人意的叹息。其实,何止古事才是不完美的呢?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有太多太多不尽人意的事了。我们对人生的不如意,又能怎样呢?是抱怨,哭泣,还是无所谓地一笑,然后一笔带过呢?我想这就是生活滋味中的无奈吧。【点睛】话题作文:是一种用一段导引材料启发思考,激发想象,用话题限
69、定写作范围的作文题型。“话题”,就是指谈话的中心;以所给的话题为中心,并围绕这个中心内容而进行选材写出的文章就是“话题”作文。这类作文题表面上一般不含有观点,内容上不予限制,形式上往往也是体裁不限。“话题”作文其实只是提供了一个话题,即规定了表达的中心内容,而不限制取材范围和表达方式的作文形式。话题作文只提供写作的话题,而没有中心、材料、结构、文体、语言等等的限制;给了考生一个比较开放的构思空间,使考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但是,如果不注意把握话题,缩小写作的口子,就会出现“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毛病。因此,不管所给的话题多么宽泛,我们都要善于缩小“包围圈”,要选择一个小小的切入口,如一件事、一个人、一样物品、一种感受、一点看法等等,集中笔力加以突破,把你所选择的话题角度写细写深写透,做到“以小见大”。以话题为内容的开放式命题与以往的命题作文相比较,它的好处是给考生写作的空间更大,发挥的余地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