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练四 意蕴探究题 考点风向小说探究题与散文探究题一样,都是基于文本内的探究,都是要从不同层次和角度探究文本意蕴的。不过,小说的探究点是多样的,可以是情节,可以是人物形象,可以是主旨,命题者总喜欢把探究点放在主旨意蕴上,放在思想内涵和情感内涵上。与深度相比,探究题更喜欢探究的广度,即多层面、多角度地思考。一轮回顾 试题再做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文后问题。天下第一桩凌鼎年在娄城收藏界,郑有樟是个怪人,他不藏字画不藏玉,不喜瓷器不喜陶,他只对那些似石非石、似木非木的硅化石感兴趣。一个偶然的机会,郑有樟从一个藏友嘴里得知,翰林弄的阮大头最近从安徽收到了一件好东西“天下第一桩”。郑有樟对树桩没啥兴趣,也
2、没往心上去。藏友见他如此,故意说道:“宝贝呢,少说也有六七千年历史了,已半成化石了。”这话像生了翅膀似的,一下子飞进了郑有樟的耳朵。他一把攥住藏友的手说:“走,去看看,马上就去。”郑有樟一见那树桩,就惊呆了,天下竟有如此好的东西。但见那树桩高1.8米,宽1.6米,因为上千年来被山泉湍流冲刷的缘故,那粗枝老根已被冲刷得百窍千灵,真正是浑然天成。郑有樟前看后看,左看右看,发现无论从哪个角度观之,都让人赏心悦目。更难得的是,这香樟木桩香气扑鼻,且香得柔和、高雅。郑有樟凝视着这天下第一桩,不言不语,也不离去。阮大头已看出了郑有樟的偏爱心思,不无得意地说:“我收藏几十年,这是我最得意的一件藏品,今后就是
3、我的镇宅之宝喽!”郑有樟从小缺木,所以取名“有樟”,偏偏自己的藏品中有松硅化石、桧硅化石、银杏硅化石、楠硅化石,就是没有樟硅化石。而今,这樟硅化石出现在眼前,这不是缘又是什么?郑有樟下决心非把这天下第一桩弄到手不可。他很有诚意地对阮大头说:“君子本不该夺人之爱,但我郑有樟既然命中注定有樟,岂能错过。您老成全我,割爱吧。您开个价,我郑有樟保证不会让您吃亏。”阮大头一听,笑笑说:“想看,尽管看;想买,则免谈!”郑有樟就这样碰了个软钉子。郑有樟不甘心,他实在太喜欢那天下第一桩了。以后的一段日子里,郑有樟吃饭想着这事,睡觉想着这事。想来想去他想到了个以物易物的主意。他打听到这阮大头搞收藏不在乎升值不升
4、值,只在乎自己喜欢不喜欢。他突然想起前不久在浙江东阳见过的一位老艺人创作雕刻的水浒人物根雕,印象中也是香樟木的,那108将栩栩如生,惟妙惟肖,据说已连续雕刻好多年了。对,买下来,送给阮大头,他八成会喜欢的。事不迟疑,郑有樟第二天就开了小车赶到浙江那位老艺人家,好说歹说,花了大价钱把那根雕买了下来,雇卡车运回了娄城。果然不出郑有樟所料,阮大头一眼就相中了这个大型根雕作品,请郑有樟爽快出价。郑有樟很坦率地说:“明人不说暗话,我只想换你的树桩。”阮大头没想到郑有樟来这一手,有点不快地说:“肯卖,价钱好商量;不肯卖,你抬走吧。”郑有樟也没想到阮大头如此固执,悻悻而回。藏友见郑有樟愁眉苦脸的,知道他还惦
5、着那天下第一桩,就给他出主意。藏友甲说:“阮大头的独生女今年 26 岁了,还没嫁人,干脆有樟兄娶了她算了,条件嘛,非天下第一桩做嫁妆不要”“缺德缺德,婚姻是儿戏啊?”郑有樟一票否决。藏友乙说:“派人冒充算命先生,凭三寸不烂之舌,说动他心甘情愿出手”“损、损、损,骗他老人家,于心何忍。”郑有樟依然不同意。藏友丙说:“那你干脆跪在阮大头面前,求他,不怕他铁石心肠。”“你们怎么尽出馊主意,难道就想不出一个金点子?”郑有樟脸色凝重了起来。郑有樟突然失踪了一段时间,后来,藏友们才知道,他去了安徽,去调查了解这天下第一桩的来历,他还翻阅了当地的地方志,回来后窝在家里写了篇流传有序的天下第一桩。郑有樟还收集
6、了明代至清初有人吟咏此桩的诗文。郑有樟把这篇考证文章打印后,交给阮大头斧正。阮大头没想到郑有樟对这天下第一桩有如此深的感情,很是感动,他拉着郑有樟说:“来,我俩在天下第一桩前留个影。”三天后,阮大头打电话给郑有樟说:“啥话别说,你来把天下第一桩搬走吧。”郑有樟去搬天下第一桩时,他特地沐浴焚香,极是虔诚,出屋进屋前,还点了鞭炮,放了高升。当时人群中说啥的都有,有说“神经病”的,有说“作秀”的,有说“文人怪癖”的郑有樟一点也不恼,他乐呵呵地说:“我全当补药吃。”解析 所谓“情感取向”,就是小说在赞扬什么,反对什么。该题探究可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人物,二是标题。人物主要从主人公角度,还可从次要人物角
7、度。小说的情感取向是赞扬、肯定,重点说清“赞扬”什么。这篇小说叙述了收藏爱好者郑有樟从另一位收藏者阮大头处弄到他最心爱的珍品“天下第一桩”的故事,请探究作者的情感取向。答案 从主人公郑有樟角度,赞扬了他认准目标、不畏困难、不怕风言风语、执著追求、从不放弃的精神,赞扬了郑有樟诚信、正直、乐观、豪爽的优秀品质,并肯定了他为追求美好事物而不懈努力的积极的生活态度。从阮大头角度,小说赞扬了他不重金钱,重真情、重收藏品格的可贵品质。从标题寄寓的角度看,两人的收藏品格才堪称“天下第一桩”,这是对收藏品格的肯定和赞美。一轮反思与二轮对策同散文“意蕴探究”部分。规范点拨 (2010江苏)溜索(原文见专练二“规
8、范点拨”部分)本文写了驮队飞渡峡谷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审题点拨答题点拨答题要求探究意蕴、情感取向探究点意蕴、情感关键词语深刻意蕴 情感取向答案 深刻意蕴:飞渡峡谷的情景:表现人在自然面前接受挑战,战胜艰险。驮队的人际关系:体现团结协作,相互信任,关心爱护。动物形象:隐喻人应该像雄鹰飞翔、像骏马奔驰,而不是像牛那样软弱畏缩。“我”与领队的对照:表示人会在艰苦磨炼中成长。情感取向:骏马、雄鹰、高山峡谷:对雄奇险峻崇高的赞美。领队、精瘦汉子:对乐观向上人生态度的赞美。牛的恐惧、发抖:对平庸、畏难的厌弃。本文所写生存画面:张扬了原始、野性的阳刚之美。答题区间 全文(飞渡故事)
9、提示暗示“本文写了故事”提示了探究的范围;“和”字表明两问两答,前一问与后一问的先后关系点拨 驮队飞渡峡谷的故事展现了哪些内容:人与自然的关系,飞渡情景、经过;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就这些内容作合理推断;第二问在第一问充分展开的基础上容易看出作者的价值取向。教你审题、答题 同散文“意蕴探究”部分。现场批改哑了的三角琴(原文见专练一“现场批改”部分)1小说题为“哑了的三角琴”,请结合全文,探究其蕴含了哪几层深意。现场答案 指拉狄焦夫爱情成为绝唱。指拉狄焦夫喜欢弹琴唱歌,对自由、幸福的渴望等美好愿望无法实现。像拉狄焦夫这样有美好天性、追求的人的毁灭。矫正指导 本题是对标题深层内涵的探究。“哑了
10、的三角琴”明显与拉狄焦夫相关,它有明显的象征意义,一是象征他的爱情,自由,二是象征他的歌喉。“哑了”,说明无法实现了。该答案前两点符合此意。第三点有了拔高。问题是它忽视了“三角琴”与“我”父亲、母亲的关系,因而这一层深意未答出。其实,阅读倒数第二段可提取出。正确答案 暗指拉狄焦夫永远地闭口,不能自由歌唱的苦痛与绝望。象征拉狄焦夫因失去美好爱情、自由幸福生活理想的破灭。表达了父亲对母亲无尽的哀思和因没有践行对拉狄焦夫的诺言而深怀歉意。德富老汉的最后结局(原文见专练二“现场批改”部分)2小说最后描写了德富老汉惨死在他心爱的那头牛的犄角下的场景,作者在结局上的这种处理是否合理?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谈
11、谈你的看法和理由。现场答案 我认为这种结局合理。本文前部分极力渲染了祥和环境并写了老汉对美好结局的设想,与这悲惨结局对比,更能深刻揭示主旨。前半部分对这个结局有多处伏笔、暗示,如此反常的举动,和老汉对牛的专制态度,是合乎情理的。这个意想不到的结局才更耐人寻味。矫正指导 该题是对小说人物命运结局安排合理性的探究,属艺术构思方面的探究。答案开放,关键在于说理由。而理由又可从情节、主题、人物等方面来说。该答案观点明确,并注意到了理由的充分。但第两点属答非所问,属处理合理的好处说明。第点是从情节技巧角度说的,很准。而第点后半句话就老汉与牛的关系来说的,很好,但应单列出其中,以示醒目。理由分析不能光这一
12、个角度,还应多点。正确答案 观点一:作者在结局上的处理是合理的。从情节上说,结局让德富老汉最后死于他精心饲养、调教、钟爱的那头牛的犄角下,前文是作了层层铺垫的,如“天上的那轮暖阳正在缓缓西移,为德富老汉的人生烘托着一个结局前的氛围”,“他发现老牛的眼睛比平常要亮一些,一束犀利的光穿透了他”,以及重笔描写祖先“坟茔”的文字等等,都为小说的结局设下了伏笔,这样的处理可以产生既在情理之中又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从主题上说,这样的结局处理强调了“专断的、不平等的爱”的悲剧性,也表明了“世事难料,命运无常,有时甚至结局与愿望相反”的生活常理,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观点二:作者在结局上的处理是不合理的。从情节
13、上说,前文虽有铺垫,但伏笔不足,交代不够,不能必然地发展到德富老汉最后死于他精心饲养、调教、钟爱的那头牛的犄角下这一结局,缺乏艺术上的逻辑性。从主题上看,这一血淋淋的悲剧性的结局,与前文具有诗情画意的描写反差太大,这种悲剧只是偶然现象,作者夸大了悲剧的性质,有违生活的逻辑。类题精做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一棵树谢志强年轻的国王登基,他打算在广场作一次演讲。他有一张能言善讲的嘴。大臣便按国王的意图去张罗。可是,广场没有演讲台。国王必须站在高处来演讲,那得搭个演讲台。最后,大臣选定了广场旁侧一棵古老的大树。没有记载那是什么树。不过,大树的姿态就是一个演讲台。大树的年龄没谁能说得清。似
14、乎都城还没建立,它已存在了。或许是它的存在吸引了居民,为得到它的庇护,聚居起来,渐渐繁衍出一个城市。它的周围都是最老的房子。大臣带领几个木匠来锯树。只要齐树腰砍断,再用树枝树杈搭个护围,便是一个理想的演讲台了。大树很粗壮,须五六个汉子牵手围定。离大树不远居住的一个老人出面阻止,他不让砍树。老人平时沉默寡言,据说,他只跟树讲话,早早晚晚,他坐在树阴下独语,也不知他说些什么,居民已习以为常,以为他神经失常。奇怪的是,树似乎有反应,老人讲一阵子,树的枝叶便抖擞着发出喧响,似乎听懂了老人的话语,还有点激动。或者,大树发出声音,老人嚅嚅地说起什么。老人和大树之间有着惟有双方知道的秘密。老人终于阻拦不住了
15、。大树不属于他。老人默默地流泪。演讲台转眼便搭起来了。老人的身影不再出现。居民并没有留意。国王出现在广场,大树改装的演讲台一下子托起了他的形象,他站在大树剖面的圆台上,话语开了闸一样滔滔不绝。广场上人山人海。国王正讲在兴头上,忽然听到一个声音,是哭泣的声音,很低微的呜咽,似乎又远且近。接着,国王的脚下在震抖,像沙漠的风暴刮过来那样,却没有风,而枯萎的大树确实在颤抖,那哭泣有了来源,在国王的脚下。国王无法继续演讲了,他想着:这是一个什么兆头。哭泣声传扬开去,广场的激昂情绪低落下来,人们感到冥冥之中的惩罚即将降临。广场骚动了。国王走下了演讲台。大臣进言:可能是老头在作祟。国王来到老头的土坯屋。老人
16、已病卧在床。老人的嘴不停地嚅动着,像在诅咒,或倾诉。老人似乎没看到国王驾到。大臣动怒,欲指示手下拉起老人。国王摇了摇头。国王俯身,凑近老人的嘴巴。国王闻到一股淡淡的苦涩气味,国王想起了那是剖开的大树的气味。国王依稀听见了老人的叙说:这是一棵经历了数代王朝的古树,现在大树不能再倾听和感受来自沙漠的声音,大树伤心了,大树说永恒的是沙漠。它幼小的时候,听着风声、沐着阳光生长着,它吸引了人们。国王记起了父王的遗愿:要找到名叫一棵树的地方,那是父王的先辈开创王国的地方。他没料到他站在那个发源地一棵树,一棵古树,一棵默默地见证了一代一代国王的大树。国王发现他的演讲像云影一样刹时消逝。国王忽感自己衰老了许多
17、,只说:老人不能死。1文中的大树有哪些象征意义?“老人”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解析 本题为作品内涵赏析题(相当于句意体会题,不过要体会的语句需要自己寻找)。从选文的倒数第二段我们可以揣摩到大树的象征意义。“老人”是大树的化身(选文第十二段),据此可以分析出“老人”在文中的作用。答案(1)大树象征着国家民族的历史,大树象 征着国家民族的根基。(2)老人是大树的化身,通过老人才能暗示出大树的 象征意义。2这篇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小说第四段说“齐树腰砍断”对下文情节展开有什么作用?解析 本题为结构分析题。要对“齐树腰砍断”作出解释后才能具体说明其在结构上的作用。答案(1)明线是国王的演讲,暗
18、线是古树的命运。(2)“齐树腰砍断”,意为割断历史,暗讽了国王的演 讲是割断历史的;也为国王最后的悔悟提供了基础。3小说中的“大臣”“居民”是怎样的人?解析 本题为人物形象欣赏题。由于这篇小说具有象征意义,我们在赏析人物形象时要在这个前提下进行。答案 大臣:割断历史的实施者,是帮凶。居民:盲从,只能承受苦难(灾难)。4这篇小说能从多方面给我们以启示,请结合文本,对此作出探究。解析 本题为意蕴探究题。要在理解象征意义的前提下说明本文的主旨,同时向文本“内容层面”开掘,因为题目要求“结合文本”。答案(1)要记住历史,不忘传统。否定历史就会陷入 虚无,不知道我们从哪里来。(2)要做好宣传和教育工作。
19、不能让历史、传统为少数 人所拥有,“老人和大树之间有着惟有双方知道的秘 密”,带来的结果只能是大众的盲从。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8 题。山乡的五月金 光天刚蒙蒙亮,根西就听见父亲窸窸窣窣地起了床,他翻了一个身又睡着了。这一觉他睡得好香,醒来已经是上午 10 点了。他洗了把脸,就坐在屋檐下看书。妈从灶房出来时说:“根西,去窑场地叫你大回来吃饭。”根西放下手中的书,朝窑场地走去。五月的山乡,到处都是金灿灿的颜色,田里熟透了的小麦散发出醉人的芳香。根西走在田埂上,看到了他童年的影子。18岁那年,在父亲的奔忙中,他从这里走出去,上了市技校,毕业后就到市一家化工厂当了一名化验员。根西走着走着,禁不
20、住随手掐了一颗麦穗在手中揉搓起来,然后展开手掌用嘴一吹,留下一把嫩嫩的青麦,嘴一张嚼将起来。父亲正弯着腰在那里割麦,他的身后,已倒下去大片的麦子,裸露的地面上摆着整齐的麦铺。父亲手上的镰刀飞舞着,弄得周围一片呼呼啦啦的声响。“大,回家吃饭。”根西喊了一声。父亲根本没有听见,仍然在飞舞着镰刀割麦子,白色的汗衫已变得昏黄且湿漉漉地贴在了他的脊背上。“大,回去吃饭哩。”根西又叫了一声,嗓门比刚才高了些。“啊,喔,饭熟了?”父亲终于醒悟过来,缓缓地站起身,用肩膀上的毛巾擦了一把脸上的汗水。根西上前接下镰刀。父亲用极快的速度将两铺麦合在一起,扎了一捆就要往肩上扛。根西说:“我来拿吧。”父亲说:“还是让我
21、扛,小心弄脏了衣服。”说完扛起麦捆就走。根西用手拈掉沾在衣服上的一根麦芒,拿着镰刀跟在父亲的后面。饭桌上,根西对父亲说:“大,我看不如把咱那几亩地让给别人种去。”“为啥?”父亲有点吃惊。根西木木地说:“不为啥,种田不划算,一年忙到头,一亩地就说打 700 斤麦子,6 毛钱一斤才 420块,抵不上在外干一个月的收入。”父亲没有说话。根西又说:“你把地包出去,我到我们厂里给你找个临时活,一月能开 500 多块,行不?”父亲这才说:“娃,大是庄稼汉,一辈子跟土坷垃打交道,习惯了,没觉着受罪,我跟你妈在一起挺好,想家了你就回来看看我们。”根西在家停了一周,父亲不让他沾庄稼的边儿,他是眼看着父亲割了麦再
22、脱粒,然后扬麦、晒场,一点点将麦子弄回家里的。临走时,他无可奈何地摇了摇头。世上的事就这么不如意,两年后,根西所在的那家化工厂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困境:化工原料价格猛增,化工产品却销不出去,全厂 1 000 多名职工几个月发不下工资。厂里实在抵挡不住了,就痛下了改革的决心,决定减员增效。第一批减员百分之二十,根西首当其冲。下岗了,根西好几天不吃不喝地躺在床上,他毕竟已跳出农门了哇,现在怎么办?想来想去想不出个好法子来,根西只好爬起来狠狠地抽烟,但烟抽了一支又一支,还是没有好法子,根西就回到了家。父子俩静静地对坐着,良久,父亲终于开口了:“娃,土地是人的根啊,不行咱回来,只要有地就饿不死!”根西掐灭
23、了手中的烟,无奈地点了点头。根西上地了。起初,那双稚嫩的手打出了许多血泡,他咬牙挺了过来。一年时间,他重新跟着父亲学会了种麦子,种玉米,种大豆,种各种蔬菜,根西成了种庄稼的好把式。第二年,根西和父亲商量,说要种地就要种出名堂来,小打小闹不行。父亲赞许地点了点头。根西就承包了村里的 60 亩红土坡地,他雇了两个帮手在上面栽上烟苗,一天到晚忙碌起来。秋后,除了交清承包费、付清雇工的工资外,净挣两万元。根西成了当地有名的种田大户,当上了县里的劳动模范。又是五月,山乡的小麦一片金黄,根西家的窑场地里,一条大汉正挥舞着镰刀在割麦,身后的空地上,码放着一排排整齐的麦铺。上午 10 点多,根西父亲来到地头,
24、喊:“娃,回去吃饭。”根西仍然弯着腰在那里割麦,他根本没听见父亲在叫他。父亲提高嗓门又喊了一声。“啊,喔,饭熟了?”根西这才醒悟过来,缓缓地站起身,用肩膀上的手巾擦了一把脸上的汗水。父亲上前接下镰刀,用极快的速度将两铺麦合在一起,扎了一捆就要往肩上扛。根西抢过说:“我来拿。”然后手一提将麦捆放在了肩膀上。五月的田埂上,走着一老一小两个庄稼汉。(选自语文世界2009 年第 6 期)5小说前后两次设置了割麦的情节,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解析 主要扣住表现人物答题。答案 第一次写的是父亲割麦,儿子不割;第二 次写的是儿子主动割麦,前后对比中突出根西情 感的化,体现了两代农民对土地的不同(价值观)态度。
25、6概括小说中根西父子这两个人物形象。解析 答题先概括一下“他是形象”,然后,扼要介绍形象特点。答案 根西父亲:老一代农民形象,他勤劳朴实,对土地怀有深挚的感情。根西:新一代农村青年形象,他有文化,有理想,对土地由冷漠到热爱。7根据要求,回答问题。(1)文章第二段画线的句子在结构上有何作用?请简要概述。(2)文章写根西“无可奈何地摇了摇头”,又“无奈地点了点头”,“摇头”和“点头”的含义是否相同?请简析。解析 答第一问的前提是弄清内容及使用的手法。第二问是通过神态描写揣摩人物心理。答案(1)用插叙的手法交代人物身份,为刻画人物形 象作铺垫。(2)在文字上看似矛盾,其实都是表现他不 热爱(不屑)种
26、田的心理。8小说结尾写道:“五月的田埂上,走着一老一小两个庄稼汉。”这一剪影式的描写给人无尽的想象,其中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请你结合全文加以探究。解析 虽说答案较开放,但感情基调是赞美,这一点不能改变。答案 欣赏、赞美、热爱。对这一老一小父子俩的 欣赏,因为他们是最朴实的劳动者;用“庄稼汉”一词来形容根西,则是对他的赞美;这其中也包含 着作者本人对农村、农民,对劳动的热爱之情。(言 之有理即可)阅卷忠告答探究题的关键有两点:一是选准探究角度,二是多层深入思考。小说的探究角度大体可以从情节、环境、人物、主旨等来选择。大角度选准了,还可以在大角度里选择小角度,即分层深入思考。如从形象角度探究,就可以分为人物形象和动(景)物形象两个角度,而人物形象又可分为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更小角度。另外,掌握好情节、人物形象、主旨等探究角度和探究思路。如探究情节安排合理性一般可以从哪些角度探究;探究谁是主人公,一般可以从哪些角度入手;探究主旨的基本方法是什么。这些可以通过练习中的典型来积累、总结。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