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城镇交通问题是指道路交通中带有普遍性的、经常性的和周期性的一种无效而有害的状态,据统计大城镇70%污染都来自城镇交通。下图反映了城镇车速与污染程度的关系。读图完成12题。1有关污染程度与车速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C)A污染程度与车速呈正相关B污染程度与车速呈负相关C车速适中时耗能最少D车速中等时车流量最小解析:根据图示曲线的变化分析可知,图中污染程度先随车速增加而下降之后再随车速的增加而增大。据此,污染程度与车速并没有正相关或负相关关系。车速适中时污染程度低,说明此时尾气排放量
2、最小,即车速适中时耗能最少。图中只显示了车速并没有显示车流量。据此分析选C。2根据图示,减轻交通污染的主要措施是(D)A推广新能源汽车B鼓励公交出行C合理规划城镇路网D车辆限速行驶解析:根据图示,车速适中时污染最轻,说明车速适中时耗能最少,尾气排放量最小,故减轻交通污染的主要措施是车辆限速行驶,D正确;推广新能源汽车、鼓励公交出行、合理规划城镇路网都是解决此时问题的措施,但并不能由图中信息推知,故本题选D。树池是指在城镇中硬化的地面上栽种树木时,在树木的周围保留一块没有硬化的土地,下图为城镇中常见的两种树池样式。读图完成34题。 3.在城镇中大量建设树池可以(B)增加大气湿度 防止水土流失 加
3、大地表径流 缓解城镇内涝 降低大气温度ABCD解析:树池是树木的周围保留的一块没有硬化的土地,树池截留雨水后,利于下渗,减少地表径流,缓解城镇内涝;没有硬化的土地可以增加蒸发,增加大气湿度、降低大气温度;城镇不会发生水土流失。因此正确,错误,故选B。4关于图中两种树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A乙树池主要分布在高速公路两侧,工整美观,轻质耐压B城镇主干道附近最常见的是甲树池,美化市容环境效果显著C甲树池中铺设的卵石有利于抑制杂草,减少地表水分蒸发D乙树池盖板减弱了土壤的通气透水性能,生态环境效益差解析:高速公路两侧的树池最好有较好的排水效果,美观、耐压不是考虑的主要因素,A错误;甲树池不美观,B
4、错误;甲树池中铺设的卵石有利于抑制杂草,减少地表水分蒸发,C正确;乙树池盖板不影响土壤的通气透水性能,D错误。故选C。“就地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在原有的居住地,通过发展生产和增加收入,完善基础设施,改变生活方式,拥有和城镇人一样的生活,这是城镇化的一种新趋势。据此完成56题。5就地城镇化可能带来的影响是(C)A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B中心城镇人口压力加大C劳务输出数量减少D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就地城镇化是通过发展生产和增加收入,完善基础设施,改变生活方式,过上和城镇人一样的生活,它将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故A错误;就地城镇化能减少人口进入城镇,减轻中心城区的人口压力,故B错误;就地
5、城镇化使大量的农村人口在原有的居住地完成城镇化的转变,会减少当地的劳动力向外输出,故C正确;就地城镇化会减少当地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故D错误。故选C。6关于推进就地城镇化的措施,最可行的是(B)A压缩耕地面积B加强教育培训C严格户籍制度D吸引外来人口居住解析:我国是人口大国,粮食需求量大,压缩耕地面积不符合我国的农业基本国策,A错误;加强教育培训,能够增强农村人口再就业的能力,利于促进当地剩余劳动力就地转行发展生产,促进当地就业,利于推进就地城镇化,故B正确;就地城镇化往往是自发形成的,不能通过严格户籍制度来限制人口迁移,C错误;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就地城镇化的主体是当地农村人口,吸引外来人口居住
6、不符合要求,D错误。故选B。传统城镇公园主要是通过铺设草地、种植鲜花灌木等增加城镇绿化面积。城镇森林公园则是通过模拟自然来恢复自然,让城镇居民能融入自然。2018年起,北京城区开始建设城镇森林公园,园内地面大部分由园林树木修剪下来的树枝打碎后压制而成。据此完成78题。7园内采用细碎树枝铺就地面的作用是(A)A有效截留雨水B缓解热岛效应C循环利用树枝D吸附空气尘埃解析:园内采用细碎树枝铺就地面的作用是有效截留雨水,增加地表下渗,A对;结合材料可知树枝已经打碎,不能起到缓解热岛效应的功能,B错;树枝被利用起来,但还没有做到“循环利用”,C错;不是为了吸附空气尘埃,D错。8北京城区建设城镇森林公园面
7、临的困难可能是(A)A城镇用地紧张B树木成活率低C建设资金不足D园林工人不足解析:北京城区土地面积有限,在北京市打造大面积的城镇森林公园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城镇用地紧张,A对;北京市是季风气候,水热条件较好,树木成活率高,B错;北京市经济发达,建设资金充足,C错;北京市人口众多,园林工人充足,D错。共享汽车是一款不用花大价钱买车,不必考虑车险、保养,只需低价租用的出行工具。每一辆共享汽车都是纯电动汽车,市民通过手机“FVCARD”APP就能快速实现汽车全天开的梦想。据此完成910题。9通过APP,查询到共享汽车即时位置后,选择取用路线的技术是(C)AGPS和GISBGIS和RSCGISD数字地球解
8、析:汽车即时位置的查询需要GPS技术;查询到共享汽车即时位置后,选取路线需要GIS技术;RS和数字地球不能获取路线信息。故C正确。10推出共享汽车的主要目的是(D)A缩减居民消费支出B减少交通压力C替代城市公共交通D低碳环保出行解析:共享汽车是多人合用一辆车,多为纯电动汽车,因此共享汽车的推广可以减少烧油汽车的使用量,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实现低碳环保出行,减轻城市污染,D正确;推出共享汽车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为缩减居民消费支出,A错;共享汽车是城市公共交通的补充,但是不能替代城市公共交通,C错;也不能解决城市交通的问题,B错。故选D。北京时间2018年11月19日2时7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9、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以“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发射第42、43颗北斗导航卫星。此次任务的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北斗三号”基本系统星座部署圆满完成。据此,回答1112题。11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可以广泛用于(D)A灾害评估B作物估产C勘测矿产D抢险救灾解析: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主要用于定位、导航等领域,在抢险救灾过程中,需要对受灾地点进行精确定位,因此选项D符合题意。灾害评估、作物估产、勘测矿产一般由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结合完成,因此选项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12基于北斗系统,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对城市轨道线路规划需要用到的图层是(B)A大气质量图层B人口分布图层C矿产分布图层D土壤类别图层解析:对
10、本题进行分析后可知,本题题意就是“对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规划有密切关系的因素是哪一个?”,城市轨道交通主要是客运交通,很明显人口分布直接影响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规划,选项B符合题意。大气质量、矿产分布、土壤类别与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规划没有直接联系,排除选项A、C、D。故选B。二、非选择题(共2题,共40分)13读长江三角洲部分区域城镇化水平示意图(2010年),完成下列问题。(20分)(1)描述图示区域城镇化水平的空间分布特征,并说明地形因素对加快长江三角洲地区城镇化进程的有利影响。(10分)(2)近年来,上海等城镇出现城镇人口向乡村和小城镇回流的现象。简要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10分)答案:(1)
11、南北低,中部高。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势平坦,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成本低,技术难度小;地形开阔,便于城镇用地规模的扩大;平原地形有利于农业发展,为城镇发展提供农副产品;河网密布,水源充足,有利于城镇人口集聚。(任答三点即可)(2)城区环境恶化、交通拥挤、就业紧张、住房拥挤等问题严重;农村及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生活方便;交通、通信先进快捷,缩小了城乡差距。解析:(1)据图可知,太湖沿岸以及南京、上海等地城镇化水平高,北部泰州、南通以及南部的湖州、嘉兴等城镇化水平较低,所以城镇化水平的空间分布特征是南北低,中部高。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该地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形以平原为主,平坦开阔,便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城镇
12、用地规模的扩大;平原地区农业往往比较发达,农副产品丰富,为城镇发展提供良好的物质保障;平原地区人口集中,经济发达,城镇发展迅速。(2)上海等城镇出现城镇人口向乡村和小城镇回流的现象,实质是出现了逆城镇化。逆城镇化一般是城镇发展到较高水平后出现的现象。其产生原因通常是两方面的,一方面大城镇出现了环境恶化、交通拥挤、就业紧张、住房拥挤等问题,部分人口的生活质量下降;另一方面乡村和小城镇经济发展,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交通、通信快速发展,使城乡差距缩小,吸引城镇人口回流。14读图,回答下列问题。(20分)(1)依据图示,说出1985年至2002年期间珠江三角洲地区城镇化的表现。(6分)(2)说出珠江三角
13、洲地区城镇化会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7分) (3)针对该地区过快的城镇化容易出现的环境问题,请你提出合理建议。(7分)答案:(1)城镇数量增多;城镇等级提升;城镇人口数量增加;城镇用地规模扩大;城镇人口比重增加。(2)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壤质量下降;水文地表径流增加、下渗量减少、地下径流减少、蒸发减少;热岛效应增强。(3)加强城镇科学合理规划;建设卫星城镇、开发新区;改善城镇交通和居住条件;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发展绿色交通,减少城市各类环境的污染;建设节能建筑等。解析:(1)描述城镇化的特点应联系城镇化的标志(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城镇规模、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从城镇
14、数量、等级、人口和用地规模等角度分析。仔细读图,从图中的信息分析可以看出珠三角地区,城镇的数量增多;城镇等级提升;城镇人口数量增加;城镇用地规模扩大;城镇人口比重增加。(2)自然地理环境包括气候、地形、土壤、水文和生物等要素。珠江三角洲地区城镇化的发展会改变土地利用方式,改变了水循环(或大气环流)模式,生物栖息地及其多样性减少。在市政建设过程中地面高度硬化、建筑物高大密集,对植被、天然水面等造成破坏,城镇水文地表径流增加、下渗量减少、地下径流减少、蒸发减少,易造成城镇内涝、空气干燥。城镇车辆、人口、二三产业集中,产生大量人为热,高大建筑物不利于热量散失,硬化地面升温快等因素形成城镇“热岛效应”。(3)该地区过快的城镇化容易出现交通拥挤、环境污染严重、能源消耗大、地价高昂、居住条件差等环境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需要加强城镇科学合理规划;建设卫星城镇、开发新区;改善城镇交通和居住条件;保护和改善城镇环境;发展绿色交通,减少城镇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建设节能建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