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二】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一】课程目标(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2)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3)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及意义、工作中心的转移、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2)培养学生利用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方法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工作重心转移的重要决定;(3)运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
2、原理,分析和理解经济体制改革的各项措施。2过程与方法(1)阅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内容,从历史的角度,讨论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利弊;(2)通过比较法,探究市场经济与现代化的关系;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2)生产关系改革只有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才能推动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3)社会主义初期阶段需要长期坚持市场经济体制,使学生认识到坚持改革开放政策一百年不动摇。【三】重点和难点1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的伟大转折;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2难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和作用;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解。【四】知识体系构建与
3、问题探究分析一、伟大的历史转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1、背景(1)文革结束后经济处于停滞状态;(2)真理标准大讨论实现思想大解放。2、内容(1)思想: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2)政治: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 ,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3)经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3、历史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二、经济体制改革(改革生产关系)原因:计划经济体制阻碍生产力发展。【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内容:废除人民公社体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安徽、四川开始推广到全国)2、影
4、响:农民获得生产和分配自主权,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2、管理体制:政企分开,简政放权,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3、所有制:变单一的公有制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4、分配制度: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背景(1)经济:计划经济体制束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政治: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我国改革进入关键时期。(3)思想:1992年春邓小平南方谈话冲破了思想束缚。(4)决策: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
5、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过程(1)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确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3)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4)21世纪初,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四】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1)社会生产力高速发展,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史上的奇迹,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2)中国经济与世界接轨,加快中国现代化发展进程。【思维拓展】新中国农村生产关系变
6、革原因背景核心内容结果土地改革19501952封建土地制度阻碍生产力发展。废除封建剥削,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解放农村生产力。农业合作化19531956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化。建立农业合作社:土地公有,集体经济。为国家工业化开辟道路。人民公社化19581978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建立农村人民公社,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一大二公”)严重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经济严重困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年起)1、总结建设经验教训;2、现代化建设,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公有,农民享有生产和分配自主权。解放农村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计划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计划经济体制特点市场配置资源行政配置资源,否定市场机制管理体制宏观调控高度集中管理经济制度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单一公有制经济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平均主义、大锅饭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