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进阶一 教材单元文本学习 第4课 大学之道 第二单元 百家争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 1掌握文中的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2通过分析人物对话,理解文章表达的“君子”之德及修身养性的观点以及它们的现实意义。3理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关系及其现实意义。4把握孟子“仁政”的观点及其现实意义。先秦儒家所讲的大都是人生的基本道理,如论语十二章明确了立身处事的原则,大学之道强调了“修身为本”;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论证了“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指出人有“四端”进而论述了四端对为人处世、治理天下的重要性。学习这三篇文章我们应注意其在论述道理方面的巧妙之处,思考先秦儒家思想对塑造中华民族精神
2、的作用。文言预习任务单 NO.1文意理解 知识梳理 文本对译(第1段)大学(穷理、正心、修身、治人)之道(根本原则),在明(彰明)明德(美好的德行),在亲民(亲近爱抚民众。一说“亲”当作“新”,“新民”即使天下人去旧立新,去恶向善),在止于至善(善的最高境界)。知止而后有定(志向坚定不移),定而后能静(心不妄动),静而后能安(性情安和),安而后能虑(思虑精详),虑而后能得(处事合宜)。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请概括段意:提出了大学的三条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第2段)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使整齐有序)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修养)其身。欲修其身
3、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获得知识。一说,把自己对事物的认识推到极致)。致知在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物格而后知至(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平民百姓),壹是(一概,一律)皆以修身为本(根本)。请概括段意: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一、古今异义致知在格物古义:。今义:规格,格式。推究二、一词多义1本(1)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根本)(2)此之谓失其本心(本来的,原来的)(3)若止印三二本(书册的计量单位)2诚(1)欲正其心者,先
4、诚其意(使诚实)(2)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实在,的确)(3)帝感其诚(真心,诚心)(4)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果真,如果)3则(1)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连词,那么)(2)年十岁则诵古文(连词,就,便)(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副词,就是)(4)于其身也,则耻师焉(连词,却)三、词类活用1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使动用法,使整齐有序)2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使动用法:正,使端正;诚,使诚实)3在明明德(使动用法,使明显,彰明)四、文言句式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省略句)译文:(我们)知道什么该先做,什么该后做,那么就接近于事物发展的规律了。文本鉴赏任务单 NO.2资料链接 文本鉴赏 大学,原是
5、礼记里的一篇,旧说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的儒家作品,这是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与中庸论语孟子合为“四书”。“四书”之首大学大学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过。传为孔子弟子曾参作。自唐代韩愈、李翱维护道统而推崇大学,至北宋二程百般褒奖宣扬,甚至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再到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把大学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并列,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大学”是相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讲“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而是讲治国安邦的“大学”。大学提出了“三纲领”和“八条目”。“三纲
6、领”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条目”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是实现三条纲领的途径。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之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本文介绍了儒学文化的主体“三纲”“八目”,两者层次分明、逻辑严密。文章告诉人们,只有通过格物致知,摆脱外在诱惑、困扰,真心诚意地培养高尚的情操,才能够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以提高,进而使自己家庭关系符合人伦道德,并最终完成为国建功立业、使天下太平的伟大理想。大学之道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知止定静安虑 八目国家身修身修身的方法: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的功用:齐家、平天下_ _答案 得 治国
7、任务探究一 一语见真章 理解文中的重要概念任务导引大学之道是讲治国、平天下的学问,对儒学作了一个高度概括,我们作为初学者要对其中的概念有一个准确的理解,才能更深入地学习文章的内涵。任务设计1你是如何理解“大学之道”之中的“大学”的?_答案 所谓“大学”,是与“小学”相对而言的。按照朱熹的说法,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基础的社会生活知识与礼仪;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很明显,“大学”和“小学”阶段的任务是不同的。“小学”学习的内容更多是立足社会所需要的生存和生活技能,而大学则在于道德的提升,这种提升,不仅指自我提升,也包括影响
8、别人,对社会起到推进和示范作用,使整个社会都能达到一种完美的道德之境。2“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其中的“道”,你是如何理解的?_答案 这个“道”就是“根本原则”的意思。大学之道,就是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3朱熹认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大学之条目也”。试简要说明你对这几个概念的理解。_格物“格物”是“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大学章句集注),就是全面透彻地研究世界上的万事万物。致知“致知”是“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大学章句集注),就是要获得对世界上万事万物的认识。格物致知的过程就是通过对事物的探究而获得对世界的
9、正确认识的过程,前者是手段,后者是目的。格物、致知被认为是“为学入手”或“大学始教”,是为下一步诚意、正心奠定基础。诚意“诚意”指的是在修养自身的过程中,能够做到诚实、不自欺。要慎独,在与别人相处时是这样,在独处时也应该是这样。内心如此,表现于外更是如此,即所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使人向善为善之意达到“如恶恶臭,如好好色”的境界,善的意向时时在,处处在,发自内心并表现在外。慎独是一种主观的道德修养方法,注重的是内在善的动机和外在善的表现的一致。正心所谓“正心”,就是教人防止个人感情的偏向。人们的内心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愤懑、恐惧、好乐、忧患等感情,这些思想感情如果不能发现并得到控
10、制,它们就会战胜理智,就会影响道德修养,影响人固有善性的发挥。所以诚实、不自欺后,还要端正内心,防止“欲动情胜”的情况出现。修身“修身”是“八条目”之中最重要的内容,它的意思是使个人修养达到完善的程度,是大学中对人的培养的最高要求,它处在“八条目”的中枢地位,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所要达到的目的,也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齐家“齐家”是指善于处理好家庭或家族内部的关系,它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齐家与修身的内在联系在于,如果不能修身,内心就有所偏颇,内心有了偏颇,就无法处理好家庭或家族内部的关系。治国、平天下“治国”和“平天下”是“齐家”的扩大和延伸。大学说:“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
11、”又说:“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大学把家教与国治自然地、顺理成章地联系到一起,充分体现了儒家政治伦理化、伦理政治化的一贯特点。儒家一贯提倡在家庭教育中要做到子孝、弟悌、父慈,倘若每家都做到了孝、悌、慈,并且把孝、悌、慈运用到处理“国”与“天下”的各种关系上,也就自然能够实现国治,天下太平了。4.大学之道中“三纲领”“八条目”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_答案 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八条目”是实现“三纲领”的具体步骤,“三纲领”是“八条目”的指导思想。“八条目”是对“三纲领”的补充和发挥,“八条目”的目的是实现“三纲领”。5大学之道中“修、齐、治、平”四者的关系是怎样的?_答案“修
12、、齐、治、平”是礼记大学的核心思想。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治其国在齐其家,齐其家在修其身。这四者是一一递进的关系,而修身要先正心,正心要先诚意,诚意要先致知,致知在格物,乃是“修、齐、治、平”的根本。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修、齐、治、平”的范围未免大了些。现在的我们,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诚意、如何正心、如何修身。任务探究二 传统文化的精髓 理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关系及其现实意义任务导引在长期占据中国封建统治思想主导地位的儒家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乃文人志士之所向往,个人、家族、民族、国家、天下联系密切。在古代中国人看来,个人、家族、民族、国家、天下并无具体刻意化分割,因而得以
13、连接。学习时要注意多加体会并理解其现实意义。任务设计6本文阐述了什么道理?具有怎样的意义和作用?_答案 本文第一段阐明“大学之道”在于“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从“知止”到“能得”,“知止”是开端,“能得”是结果。告诉人们要明白每件事物都有本末始终,要知道事物发展的规律。第二段从明德修身和治国理政方面层层推进,最终推到人要学习并掌握知识、明白事理、修身养性、培养道德情操。这段话强调通过学习知识建立自己的道德人格,修养自己的品性,仁德修养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也是关键。本文阐述的是“修己以安百姓”的道理,将“大学之道”阐述得非常透彻。本文深刻地体现了儒家学派“内圣外王”的思想,打通了个人与社会、道德与政治之间的关系,带有强烈的道德理想主义色彩。这一思想经宋明理学的大力提倡,对以后的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点击右图进入 文 本 对 应 练 谢谢观看 THANK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