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7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课件:文言文阅读 专题十 备考怎么学学案2.ppt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455065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PPT 页数:40 大小:81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课件:文言文阅读 专题十 备考怎么学学案2.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2017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课件:文言文阅读 专题十 备考怎么学学案2.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2017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课件:文言文阅读 专题十 备考怎么学学案2.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2017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课件:文言文阅读 专题十 备考怎么学学案2.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2017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课件:文言文阅读 专题十 备考怎么学学案2.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2017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课件:文言文阅读 专题十 备考怎么学学案2.ppt_第6页
第6页 / 共40页
2017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课件:文言文阅读 专题十 备考怎么学学案2.ppt_第7页
第7页 / 共40页
2017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课件:文言文阅读 专题十 备考怎么学学案2.ppt_第8页
第8页 / 共40页
2017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课件:文言文阅读 专题十 备考怎么学学案2.ppt_第9页
第9页 / 共40页
2017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课件:文言文阅读 专题十 备考怎么学学案2.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40页
2017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课件:文言文阅读 专题十 备考怎么学学案2.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40页
2017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课件:文言文阅读 专题十 备考怎么学学案2.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40页
2017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课件:文言文阅读 专题十 备考怎么学学案2.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40页
2017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课件:文言文阅读 专题十 备考怎么学学案2.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40页
2017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课件:文言文阅读 专题十 备考怎么学学案2.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40页
2017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课件:文言文阅读 专题十 备考怎么学学案2.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40页
2017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课件:文言文阅读 专题十 备考怎么学学案2.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40页
2017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课件:文言文阅读 专题十 备考怎么学学案2.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40页
2017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课件:文言文阅读 专题十 备考怎么学学案2.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40页
2017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课件:文言文阅读 专题十 备考怎么学学案2.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40页
2017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课件:文言文阅读 专题十 备考怎么学学案2.ppt_第21页
第21页 / 共40页
2017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课件:文言文阅读 专题十 备考怎么学学案2.ppt_第22页
第22页 / 共40页
2017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课件:文言文阅读 专题十 备考怎么学学案2.ppt_第23页
第23页 / 共40页
2017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课件:文言文阅读 专题十 备考怎么学学案2.ppt_第24页
第24页 / 共40页
2017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课件:文言文阅读 专题十 备考怎么学学案2.ppt_第25页
第25页 / 共40页
2017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课件:文言文阅读 专题十 备考怎么学学案2.ppt_第26页
第26页 / 共40页
2017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课件:文言文阅读 专题十 备考怎么学学案2.ppt_第27页
第27页 / 共40页
2017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课件:文言文阅读 专题十 备考怎么学学案2.ppt_第28页
第28页 / 共40页
2017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课件:文言文阅读 专题十 备考怎么学学案2.ppt_第29页
第29页 / 共40页
2017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课件:文言文阅读 专题十 备考怎么学学案2.ppt_第30页
第30页 / 共40页
2017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课件:文言文阅读 专题十 备考怎么学学案2.ppt_第31页
第31页 / 共40页
2017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课件:文言文阅读 专题十 备考怎么学学案2.ppt_第32页
第32页 / 共40页
2017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课件:文言文阅读 专题十 备考怎么学学案2.ppt_第33页
第33页 / 共40页
2017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课件:文言文阅读 专题十 备考怎么学学案2.ppt_第34页
第34页 / 共40页
2017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课件:文言文阅读 专题十 备考怎么学学案2.ppt_第35页
第35页 / 共40页
2017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课件:文言文阅读 专题十 备考怎么学学案2.ppt_第36页
第36页 / 共40页
2017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课件:文言文阅读 专题十 备考怎么学学案2.ppt_第37页
第37页 / 共40页
2017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课件:文言文阅读 专题十 备考怎么学学案2.ppt_第38页
第38页 / 共40页
2017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课件:文言文阅读 专题十 备考怎么学学案2.ppt_第39页
第39页 / 共40页
2017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课件:文言文阅读 专题十 备考怎么学学案2.ppt_第40页
第40页 / 共40页
亲,该文档总共4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主要考查常见文言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在全国卷中,往往融合到语句翻译题和断句题中隐性考查。学习文言虚词,我们首先要把握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辨明虚词的实指意义和虚指意义(如鸿门宴中“谁为大王为此计者”中,前一个“为”是介词,虚指义为“替”“给”;后一个“为”是动词,实指义为“做出”“制定”),其次要掌握虚词的推断方法,准确、快速地翻译好语句中的虚词。解答文言虚词题最根本的方法就是熟练掌握虚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然后把意义和用法代入到原文语境中去验证。比如“以”作介词时有“因”“用”“拿”等意思,当遇到文言语句中有“以”作介词的时候,就可把这几个义项代入原文中验证推断。

2、在牢记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基础上,灵活运用一些推断方法,则更能提高解题的效率。技法一 句意分析法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如“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句子的大意是“堆积土石成为高山,风雨(就会)在这里兴起”,由此确定“焉”是兼词“于之”“于此”,“兴焉”即“在这里兴起”。又如:2015 年天津卷中的“于凉州造浮图”一句,根据句意“在凉州建造佛塔”,就可确定“于”是介词,译为“在”。应用体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崔瑗字子玉,早孤,锐志好学,尽能传其父业。年十八游学京师,遂明天官、历数、京房易传。主儒宗之。年四十余,始为郡吏。以事系东郡发干狱。狱掾善为礼,瑗间考讯

3、时,辄问以礼说。其专心好学,虽颠沛必于是。后事释归家,为度辽将军邓遵所辟。居无何,遵被诛,瑗免归。1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注意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翻译)(1)以事系东郡发干狱。解析:此句中的“以”,根据句意“崔瑗被关进东郡发干县的监狱”是因为某些事情判断,应为“介词,因为”。(2)狱掾善为礼,瑗间考讯时,辄问以礼说。解析:此句中的“为”和“以”,根据句意“监狱长善于学习礼经”和“他常常向监狱长请教礼经的有关问题”可确定,分别为“动词,学习”“介词,拿”。参考答案:后来因事被关进东郡发干县的监狱。参考答案:监狱长善于学习礼经,崔瑗受审讯之外,常常拿礼经中的有关问题向监狱长请教。(3)后事释归家,

4、为度辽将军邓遵所辟。解析:根据句意“被度辽将军邓遵征召”可判断此句为被动句,“为”和“所”连用,表被动。参考答案:后来官司结案回到家乡,被度辽将军邓遵征召。参考译文:崔瑗字子玉,在他幼年时父亲去世,他专心好学,全能继承他父亲的学业。他十八岁时来到京师洛阳交游问学,于是通晓天文、律历、数术、京房易传,诸多学者们把他当作宗师。崔瑗在四十多岁时,才任为郡衙的办事吏员。后来因事被关进东郡发干县的监狱。监狱长善于学习礼经,崔瑗受审讯之外,常常向监狱长请教礼经的有关问题。他专心好学,即使身处颠沛流离之中也一心从事学问。后来官司结案回到家乡,被度辽将军邓遵征召。不久,邓遵被杀,崔瑗免职而归。技法二 标志识别

5、法有些虚词是构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标志词,其用法是固定的。如 用“者”“也”“乃”“为”表 判 断,用“见”“于”“为”“为所”表被动,用“之”“是”表宾语前置。如:“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和“何陋之有”。应用体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王浚,字士治,弘农湖人也。家世二千石。浚博涉坟典,美姿貌,不修名行,不为乡曲所称。晚乃变节,疏通亮达,恢廓有大志。尝起宅,开门前路广数十步。人或谓之何太过,浚曰:“吾欲使容长戟幡旗。”众咸笑之,浚曰:“陈胜有言,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州郡辟河东从事。守令有不廉洁者,皆望风自引而去。刺史燕国徐邈有女才淑,择夫未嫁。邈乃大会佐吏,令女于内观之。女指浚告母,邈遂

6、妻之。武帝谋伐吴,诏浚修舟舰。浚乃作大船连舫,方百二十步,受二千余人。以木为城,起楼橹,开四出门,其上皆得驰马来往。又画鹢首怪兽于船首,以惧江神。舟楫之盛,自古未有。浚造船于蜀,其木杮蔽江而下。寻拜浚为龙骧将军,监梁益诸军事。时朝议咸谏伐吴,浚乃上疏曰:“臣数参访吴楚同异,孙皓荒淫凶逆,荆扬贤愚无不嗟怨。且观时运,宜速征伐。若今不伐,天变难预。令皓卒死,更立贤主,文武各得其所,则强敌也。臣作船七年,日有朽败,又臣年已七十,死亡无日。三者一乖,则难图也,诚愿陛下无失事机。”帝深纳焉。(节选自晋书列传十二,有删节)2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注意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翻译)(1)浚博涉坟典,美姿貌,不修

7、名行,不为乡曲所称。(2)守令有不廉洁者,皆望风自引而去。解析:此句为被动句,句中的“为所”,是被动句的标志词,译为“被”。解析:为定语后置句,句中的“者”为标志词语,无实义,可不译。参考答案:王浚博通典籍,姿貌俊美,但不注意修养品行博取名声,不被乡里人称道。参考答案:一些不廉洁的官吏(听到他来上任),都望风而去。(3)又画鹢首怪兽于船首,以惧江神。舟楫之盛,自古未有。浚造船于蜀,其木杮蔽江而下。(4)令皓卒死,更立贤主,文武各得其所,则强敌也。解析:“又画鹢首怪兽于船首”“浚造船于蜀”为状语后置句,翻译时需要变换成现代汉语的正常语序,即“又于船首画鹢首怪兽”“浚于蜀造船”。解析:“则强敌也”

8、为判断句,“则”表判断,译为“是”。参考答案:又在船头画上鹢首怪兽,以恐吓江神,船舰规模之大数量之多,自古未有。王浚在蜀地造船,削下的碎木片浮满江面,顺流漂下。参考答案:如果孙皓突然死去,吴人更立贤主,文武各得其所,人尽其才,那么吴国就是我们的强敌。参考译文:王浚,字士治,是弘农湖人,家中世代为二千石。王浚博通典籍,姿貌俊美,但不注意修养品行博取名声,不被乡里人称道。稍后才改变志节,爽朗旷达,恢宏有大志。曾经修建宅第,在门前开了一条数十步宽的路。有人对他说路太宽有何用,王浚说:“我打算使路上能容纳长戟幡旗的仪仗。”众人都笑他,王浚说:“陈胜说过,燕雀哪能知道鸿鹄的大志呢?”州郡征召王浚为河东从

9、事。一些不廉洁的官吏听到他来上任,都望风而去。刺史燕国人徐邈有个才貌俱全的女儿,因选择夫婿而未嫁。徐邈便大会同僚佐吏,令女儿在内观看,女儿看中了王浚,并指着告诉了母亲,徐邈便把女儿嫁给了王浚。晋武帝谋划灭吴,下诏让王浚修造舟舰,王浚造连舫大船,方一百二十步,每艘可装载二千余人。大船周边以木栅为城,修城楼望台,有四道门出入,船上可以来往驰马。又在船头画上鹢首怪兽,以恐吓江神,船舰规模之大数量之多,自古未有。王浚在蜀地造船,削下的碎木片浮满江面,顺流漂下。不久晋武帝拜王浚龙骧将军,监梁益诸军事。当时朝中大臣对伐吴纷纷议论谏阻,王浚给皇帝上疏说:“臣多次查访研究吴楚的情况,孙皓荒淫凶暴,荆扬一带无论

10、贤愚,没有不怨恨的,观察目前形势,应从速伐吴。今日不伐,形势变化不可预测。如果孙皓突然死去,吴人更立贤主,文武各得其所,人尽其才,那么吴国就成了我们的强敌。再者,臣造船已经七年,船日渐腐朽损坏,另外臣年已七十,死期临近。以上三事如不遂人愿,伐吴更加困难。诚恳希望陛下不要失去良机。”武帝对王浚的意见深表赞同。技法三 句位分析法一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那么它所起的作用也就不同。如“其”,在句首一般作代词,如“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在句首还常作语气副词(表反问或揣测),如“其(表揣测语气)皆出于此乎”(师说)。在句中动词后一般是代词,如“秦王恐其(代蔺相如)破璧”(廉颇蔺相如

11、列传)。在名(代)词后一般是语气副词(表商量、期望、祈使语气),如“吾其(语气副词,还是)还也”(烛之武退秦师)。应用体验(2013四川高考,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金履祥字吉父,婺之兰溪人。幼而敏睿,父兄稍授之书,即能记诵。比长,益自策励。及壮,知向濂洛之学,事同郡王柏,从登何基之门。基则学于黄榦,而榦亲承朱熹之传者也。自是讲贯益密,造诣益邃。时宋之国事已不可为,履祥遂绝意进取。然负其经济之略,亦未忍遽忘斯世也。会襄樊之师日急,宋人坐视而不敢救,履祥因进牵制捣虚之策,请以重兵由海道直趋燕、蓟,则襄樊之师,将不攻而自解。且备叙海舶所经,凡州郡县邑,下至巨洋别岛,难易远近,历历可据

12、以行。宋终莫能用。及后朱瑄、张清献海运之利,而所由海道,视履祥先所上书,咫尺无异者,然后人服其精确。3翻译下列各组句子。(注意每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位置和翻译)(1)而榦亲承朱熹之传者也译文: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译文:解析:第一句中的“也”位于句末,是表判断的语气词;第二句中的“也”位于句中,是表舒缓语气的句中助词。而黄榦是朱熹的亲传弟子。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2)然负其经济之略译文:其孰能讥之乎译文:解析:第一句中“其”放在动词之后,是代词,译为“他”;第二句中的“其”放在句首,作副词,表反问语气,译为“难道”。但是他身怀经世济民的韬略。难道还有谁能去讥笑他吗?(3)基则学于黄榦译文:

13、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译文:解析:第一句中的“于”位于人名之前,引出对象,为介词,译为“向”;第二句中的“于”位于地点名词之前,引出处所,为介词,译为“在”。何基就是向黄榦拜师学习的。我和客人在黄州赤壁下划船游玩。(4)难易远近,历历可据以行译文: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译文:解析:两句中的“以”都位于动词之前,引出动作行为的结果或目的,均为连词,译为“来”。难易远近,都标记得清清楚楚,可以根据他的请允许我拥立太子做赵王,来断绝秦国的念头。策略来前行。参考译文:金履祥,字吉父,是婺州兰溪县人。金履祥少时聪敏明睿,父亲和兄长稍微教授给他一点文字,他就能默记背诵。等到长大以后,他更加自我鞭策激励。

14、等到他壮年之后,知识方面崇尚周敦颐、程颐、程颢的理学,师事同郡王柏,随从王柏向何基请教。何基就是向黄榦拜师学习的,而黄榦是朱熹的亲传弟子。从此他的讲习更加谨密,学术造诣越发精深。当时宋朝的国势已经到了无法挽回的境地,金履祥于是断绝了进取功名的念头。但是他身怀经世济民的韬略,也不忍心立刻就遗忘这世间生活。恰逢襄樊的蒙古军队一天天地逼近,宋朝的官兵坐看祸乱发生却不敢援救,金履祥于是进献牵制敌人乘虚而击的策略,请求派大量兵力从海道直奔燕、蓟二州,那么襄樊的蒙古军队,将会不攻而自破。并且详细地叙述海船途经的地方,凡是州郡县邑,下到大洋孤岛,难易远近,都标记得清清楚楚,可以根据他的策略来前行。宋朝当权者

15、最终没能采用他的谋略。等到后来朱瑄、张清献上海运的好处,而他们所经由的海道,跟金履祥先前所呈献的奏疏相比,没有一点不同的地方,这样后人才敬服他的谋划精确。技法四 语法切入法根据虚词在句子中所作的成分来判断其大概含义。不同的句子成分决定了词语的词性和用法,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句中有三个“为”,前两句的主语是“人”和“我”,宾语是“刀俎”和“鱼肉”,句中的两个“为”应为动词作谓语,译为“是”;末句“何辞”,即“辞何”,是个动宾结构,主语承前省略,可见句末的“为”是表疑问的语气助词,因为它不表示实在意义。应用体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楚人卞和得玉璞楚山中,奉

16、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砍掉)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泪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4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注意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翻译)(1)楚人卞和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2)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解析:“之”放在动词“献”之后作宾语,代词,代指

17、“玉璞”。解析:“以”处在谓语的位置,动词,意为“认为”;“其”修饰“左足”,与“左足”合在一起作动词“刖”的宾语,代词,意为“他的”。参考答案:楚人卞和在楚山得到一块璞,捧着它去献给厉王。参考答案:厉王认为卞和是说假话,于是叫人砍掉了卞和的左脚。(3)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解析:“其”修饰“故”,与“故”合在一起作动词“问”的宾语,代词,意为“其中的”;第一个“之”为助词,的;第二个“之”为代词,指代“(被砍足)这件事”。参考答案:文王听说后,派人特意前来询问其中的缘故,说:“天下被砍掉脚的还有很多,你为什么哭得如此悲痛呢?”参考译文:楚人卞和在楚山得到一

18、块璞,捧着它去献给厉王。厉王让玉人察看那块璞,玉人说:“这是块石头。”厉王认为卞和是说假话,于是叫人砍掉了卞和的左脚。等到厉王死去,楚武王即位后,和氏又拿着那块璞去献给武王。武王让玉人察看那块璞,玉人又说:“这是块石头。”武王也认为卞和是说假话,于是就叫人砍掉了他的右脚。武王死后,楚文王即位后,卞和抱着璞在楚山脚下哭,哭了三天三夜,泪水流干了,接着又流出血泪来。文王听说后,派人特意前来询问其中的缘故,说:“天下被砍掉脚的还有很多,你为什么哭得如此悲痛呢?”他说:“我不是为自己被砍掉的双脚而感到悲痛,我是为先王把宝玉当成石头,把忠贞的人当成骗子而感到悲痛。”文王于是叫匠人雕琢那块璞,果然得到一块

19、璧,命名为“和氏之璧”。技法五 词性界定法有些文言词兼有实词和虚词两种性质,可借助上下文的语境,推断其词性和用法。词性不一样,用法也不一样。如兰亭集序中的两个句子“及其所之既倦”和“不能不以之兴怀”:前一个“之”是动词,“往、到达”;后一个“之”是代词,代指“向之所欣已为陈迹”。应用体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太祖尝弹雀于后园,有群臣称有急事请见,太祖亟见之,其所奏,乃常事耳。上怒诘其故,对曰:“臣以尚急于弹雀。”上愈怒,举柱斧柄撞其口,堕两齿,其人徐俯拾齿置怀中。上骂曰:“汝怀齿欲讼我邪?”对曰:“臣不能讼陛下,自当有史官书之。”上悦,赐金帛慰劳之。(节选自涑水纪闻,有删改)5翻译文

20、中加横线的句子。(注意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翻译)(1)有群臣称有急事请见,太祖亟见之,其所奏,乃常事耳。解析:“之”既可以作动词,也可以作代词,还可以作助词,常见多用作代词,此句“之”放在动词“见”之后作宾语,是代词,代指“求见的大臣”;“其”既可以作代词,也可以作副词,还可以作助词,常见多用作代词,此句中的“其”为代词,作主语,代指“他们”。参考答案:(1)有几个大臣称有急事求见,宋太祖立刻召见了他们,但是他们上奏的都是很普通的事情。(2)上怒诘其故,对曰:“臣以尚急于弹雀。”解析:“以”既可以作动词,也可以作介词,还可以作助词,常见多用作介词,此句中作动词,译为“认为”。“于”为介词,译为

21、“比”。参考答案:宋太祖大怒,责问他们(说有急事)的原因,一个大臣回答说:“我认为这些平常的事情也比打鸟雀更紧急些。”参考译文:宋太祖曾经在皇宫的后园打鸟雀,有几个大臣称有急事求见,宋太祖立刻召见了他们,但是他们上奏的都是很普通的事情。宋太祖大怒,责问他们(说有急事)的原因。一个大臣回答说:“我认为这些平常的事情也比打鸟雀更紧急些。”宋太祖更加生气了,用长柄斧子的柄打在大臣嘴上,打掉两颗门牙,那人慢慢捡起牙齿揣在怀里。太祖骂道:“你把牙齿揣在怀里是想告我的状吗?”回答说:“我不能告陛下的状,可陛下的所作所为自然会有史官记载它。”太祖高兴了,赏赐给大臣金帛抚慰他。技法六 对称分析法语言结构相同或

22、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由此可从句中熟悉的虚词的用法推断对应位置的疑难虚词的用法。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归去来兮辞(并序)中“以”和“而”处于对应位置,“而”是表修饰的连词,由此可推断“以”也是表修饰的连词。再如“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中“因”和“乘”处于对应位置,“乘”是介词“趁着”的意思,由此可推断“因”也是“趁着”的意思。此句的“利”“便”也是对文,都是指“有利的形势”。应用体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士不以利移,不为患改,孝敬忠信之事立,虽死而不悔。智而用私,不如愚而用公,故曰巧伪不如拙诚。学问不倦,所以治己也;

23、教诲不厌,所以治人也。所以贵虚无者,得以应变而合时也。(选自说苑)6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注意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翻译)(1)士不以利移,不为患改。(2)智而用私,不如愚而用公,故曰巧伪不如拙诚。解析:“以”,可根据对称分析法推断。“以”和后半句“为”处于同一位置,“为”是介词,因为,由此推知“以”也是介词,因为。解析:此句中的两个“而”处于同一位置,意义相同,均为表转折的连词,译为“却”。参考答案:士大夫的志向不因为受到利益的诱惑而转移,不因为祸患灾难而改变初衷。参考答案:拥有大智慧却用来谋取私利,比不上那些愚钝却用于为公共利益的,所以说虚假巧妙的伪装比不上守拙的诚心。参考译文:士大夫的志向不因为受到利益的诱惑而转移,不因为祸患灾难而改变初衷,孝顺父母、尊敬长辈、忠于职守、信义为先,这四种美好的品德建立起来,即使死了也不会感到后悔。拥有大智慧却用来谋取私利,比不上那些愚钝却用于为公共利益的,所以说虚假巧妙的伪装比不上守拙的诚心。不厌倦地求学和问道,是用来严格要求自己的原则;辛勤地教诲他人,是用来要求别人的原则。(士人)崇尚谦虚的原因,是这样能够顺应变化而又符合时宜。“文言文翻译题”分点练1实词、虚词”见“检测(十)”(单击进入电子文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