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9-2020新测控地理同步选修五福建专用版练习:第一章 第三节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WORD版含解析.docx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43989 上传时间:2024-05-2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483.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新测控地理同步选修五福建专用版练习:第一章 第三节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9-2020新测控地理同步选修五福建专用版练习:第一章 第三节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9-2020新测控地理同步选修五福建专用版练习:第一章 第三节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19-2020新测控地理同步选修五福建专用版练习:第一章 第三节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19-2020新测控地理同步选修五福建专用版练习:第一章 第三节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2019-2020新测控地理同步选修五福建专用版练习:第一章 第三节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2019-2020新测控地理同步选修五福建专用版练习:第一章 第三节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2019-2020新测控地理同步选修五福建专用版练习:第一章 第三节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2019-2020新测控地理同步选修五福建专用版练习:第一章 第三节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三节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课时过关能力提升基础巩固读图,完成第12题。1若图示为某条河流在a、b两个不同年份的流量变化曲线,其中,x表示月份,y表示流量,则在这期间该河流域可能()修建了水利工程开辟了运输航线加固了防洪大堤流域内植被遭到破坏A.B.C.D.2若图示为某地区城市化前后地面径流变化曲线,则表示城市化后的曲线和城市化对灾情产生的作用组合正确的是()A.a放大B.b放大C.a缩小D.b缩小解析:第1题,图中a、b线具有明显的差异,a曲线起伏和缓,说明流量季节变化小;b曲线起伏较大,说明流量季节变化大,汛期时易出现洪灾,枯水期易发生旱灾。由两条流量过程曲线可知,若是由b曲线变为a曲线

2、,说明径流受到了有效调节,有可能在河流上游修建了水库;若是由a曲线变为b曲线,有可能流域内植被遭到破坏,河流径流得不到调节,出现“大雨大水,无雨无水”的现象。第2题,城市化的过程会使得地表径流变化加大,且引发洪涝灾害,会“放大”灾情。答案:1.C2.B下图是“某地区大地震后救灾工作程序示意图”。读图,完成第34题。3图中所示救灾工作程序还可能适用于()A.鼠害B.洪涝C.旱灾D.寒潮4为降低大城市震后救灾活动强度,应采取的主要防灾减灾措施包括()完善城市功能区划调整产业结构人口外迁房屋加固组建志愿者队伍避灾自救技能培训A.B.C.D.解析:第3题,由图示信息知,地震对建筑物等基础设施产生毁灭性

3、的破坏,四个选项中只有B项符合条件。第4题,调整产业结构不会降低大城市震后救灾活动强度,大城市人口外迁不合实际,不属于主要防灾减灾措施。答案:3.B4.D5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类()A.抗灾能力不断提高B.财产损失总体上减少C.活动总是使灾情“放大”D.活动总是使灾情“缩小”解析:人类活动可使灾情“缩小”或“放大”;财产损失总体上是增大的。答案:A6下列人类活动属于降低受灾体易损程度的是()A.家里没人时关闭煤气阀门B.地震发生时跳窗逃生C.山区砍伐森林减轻对水流的阻力D.开垦草原,增加耕地面积解析:A项是灾前正确的防范意识,有利于降低受灾体的易损程度,而B项为错误的应急措施,C、D项为对自然环

4、境的破坏行为。答案:A7下列人类活动能“放大”灾情的是()A.恢复灾区的生产、生活B.政府高度重视,迅速救援C.在洪水高风险区开垦耕地D.修建水库,避开断层解析:灾害发生后,政府高度重视并及时组织救援,迅速恢复灾区的生产和生活,能“缩小”灾情。在洪水高风险区开垦耕地,势必对灾情有“放大”作用。在断层等地壳运动活跃的地带修建水库,增加了地表的重量,能诱发断层活动,从而产生地震。答案:C8社会经济基础雄厚、政治稳定的地区,能“缩小”灾情,主要是因为()有能力建设防灾系统灾害发生时能迅速救援能够把自然灾害消灭在萌芽状态能得到国际社会的援助A.B.C.D.解析:社会经济基础雄厚就有能力建设防灾系统。政

5、治稳定的地区能在灾害发生后及时地进行救援,但不能把自然灾害消灭在萌芽状态。无论社会经济基础是否雄厚、政治是否稳定,都会得到国际社会的援助。答案:A9同一强度的自然灾害,经济发达且防灾措施完善的地区 ()A.绝对损失大,相对损失小B.绝对损失小,相对损失大C.绝对损失大,相对损失大D.绝对损失小,相对损失小解析:经济发达地区,经济密度大,同一强度的自然灾害,绝对损失大,但又因其有较强的抗救灾能力,因此相对损失小。答案:A10泥石流是我国一种多发的地质灾害,常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极大的威胁。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图1华北某山区泥石流危险性区划示意图图2华北某山区AB剖面示意图(按21编制)

6、一批地理工作者对我国华北某省山区进行泥石流危险性评估,划定了该地区泥石流的高危区、中危区和低危区分布范围。(1)该地区泥石流哪几个月份发生的概率比较高?为什么?(2)判断图中所示区域哪一个是泥石流高危区,并说明理由。解析:第(1)题,该地区泥石流发生的时间,主要取决于降水时间,华北地区7、8、9月为一年中降水频度和强度比较大的月份,这段时间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所以更容易发生泥石流灾害,一年中发生的概率最高。第(2)题,从水源条件分析,该地降水主要受东南季风的影响,图中所示区域为东南风的迎风坡,降水频度和强度大于西北坡;从地形条件分析,所示区域坡度更陡,易使泥石流形成;从物质条件分析,所示区域有

7、一断层,且松散碎屑物更多,断层活动更易诱发松散碎屑物稳定性变差,因此更容易发生泥石流灾害。因此判断所示区域为高危区。答案:(1)月份:7、8、9月。原因:该地地处华北地区,7、8、9月为一年中降水频度和强度比较大的月份,在其他条件基本相同的情况下,这段时间更易发生泥石流灾害。因此发生泥石流灾害的概率也较其他月份高。(2)所示区域为高危区。理由:与西北坡相比,该山脉东南坡坡度更陡,松散碎屑物更多;且东南坡为迎风坡,降水频度和强度大于西北坡,东南坡有一断层,断层活动更易诱发松散碎屑物失稳,因此更容易发生泥石流灾害。(降水活动与断层两点任答一点即可)能力提升读某河流修建水库前后径流量变化示意图,完成

8、第12题。1修建水库后()河流径流量增加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减小降水量季节变化增加旱涝灾害的发生概率减小A.B.C.D.2可调节河流径流量变化以降低洪涝灾害发生概率的措施还有()植树造林人工降雨疏浚河道退耕还湖A.B.C.D.解析:第1题,水库具有调节河流径流量的作用,修建水库后,径流量季节变化会减小,旱涝灾害发生概率也会降低。第2题,可调节河流径流量变化以降低洪涝灾害发生概率的措施除了修建水库外,还有植树造林、退耕还湖等。答案:1.D2.B3不能减小地震时受灾体易损程度的做法是()A.用现代抗灾技术加固房屋B.当地政府要保守地震灾情秘密,以免造成社会失稳C.搞好防震知识的宣传和教育D.进行抗震

9、演习解析:加固房屋是通过工程措施改变受灾体的易损程度;防震知识的宣传和教育,以及抗震演习可以影响到人自身的易损程度。答案:B经核定,2017年上半年,我国各类自然灾害共造成全国4 557.6万人次受灾,204人死亡,83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518.9亿元。据此完成第45题。4材料充分反映了()A.建设防灾减灾工程可改变受灾体的易损程度B.人以各种行为来影响其他受灾体的易损程度C.人类通过生态建设,可以增加环境的稳定性D.自然灾害可造成人类社会和自然资源的损失5随着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日趋强烈。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人类可以对地面状况施加影响从而改造局部地区环境,影响

10、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B.人口是最活跃的受灾体,能以各种行为影响其他受灾体的易损程度C.社会经济基础雄厚、政治稳定的地区,往往受灾严重,“放大”灾害效应D.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影响人类的灾害种类不断增多,影响范围也在扩大解析:第4题,通过阅读材料可知,自然灾害造成的影响包括人类社会和自然资源的损失。第5题,社会经济基础雄厚、政治稳定的地区,一般有足够的财力和物力来建设防灾系统,在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救援,恢复灾区的生产,“缩小”灾害影响。答案:4.D5.C6下列自然灾害中,可能由人为因素诱发的是()滑坡、泥石流洪涝火山喷发台风地震寒潮A.B.C.D.解析: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如破坏植被,在山区可诱发滑坡

11、和泥石流,同时由于森林涵养水源能力下降,遇到暴雨还能诱发洪涝灾害;另外修建水库等人类活动可能诱发地震。答案:B7人类活动给我国南方农业带来的灾害性影响有()A.湖面萎缩,土壤盐渍化B.河道淤积,稻田减少C.毁林开荒,坡地盲目垦耕D.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贫瘠解析:我国南方的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如毁林开荒,会加剧水土流失,使土壤贫瘠。答案:D8当今世界,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率不断增高的主要原因是 ()A.修建水库、植树造林等生态环境建设B.人类排放二氧化碳过多,温室效应日趋严重C.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D.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解析: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使得地质灾害发生的频

12、率不断增高。答案:D9日本建筑业所需石材多依赖进口的原因可能是()A.日本多平原,石材缺乏B.别国的石材质量更好C.日本处在地震带上,采石可能导致地震发生D.为保护生态,且能防止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解析:日本虽然石材资源不缺乏,但是为了保护本国的生态环境不受破坏,多进口石材。答案:D10人是最活跃的受灾体,主要是因为()灾害损失中人员伤亡最重要人以各种行为来影响其他受灾体的易损程度人能影响到自身的易损程度人能够避免灾害的发生A.B.C.D.解析:人之所以是最活跃的受灾体,是因为人的各种行为既能影响自身的易损程度,也能影响其他受灾体的易损程度。答案:B下图为一组“剖面示意图”,反映了我国华北某

13、地区土地利用状况由图1时期至图4时期的历史变化过程(图1时期至图4时期气候变化甚微,可忽略不计;图中河流断面位于中游处)。据此完成第1112题。11图4时期图示河流断面处的河流年内径流量变化情况与图1时期相比,可能出现的现象是()A.丰水期流量增大,枯水期流量减少B.年内径流量分配趋于均匀C.洪峰流量和出现频率减少D.夏秋季流量减少,冬春季流量增大12造成该河流下游地区洪涝灾害多发的主要人为原因是 ()过度放牧致使草场涵养水源、调节径流的功能下降围湖造田导致湖泊调蓄洪峰的能力降低过度砍伐、开垦山地,使地表植被减少,水土流失加剧城市化面积扩大,加大了地表径流量和径流汇集的速度A.B.C.D.解析

14、:第11题,由图可以看出,图4与图1相比,林地面积减少,耕地、城镇、村落增多,这样使得植被涵养水源的功能降低,从而使河流的丰水期流量增大,枯水期流量减少。第12题,由上题分析可知,该区林地的减少会使河流的丰水期流量增大,导致洪涝灾害多发;同时因城镇数量的增加,加大了地表径流量和径流的汇集速度,也会导致洪涝灾害的多发。答案:11.A12.B广东省河源市新丰江水库大坝工程于1958年7月动工,翌年10月蓄水。蓄水后不久,这个以往地震极少的地区,地震活动开始频繁发生。从1960年5月开始不断有有感地震发生。下图是“1962年3月19日河源地震(里氏6.1级)等震线分布图”。据此完成第1314题。13

15、以上材料说明()A.地震活动具有平静期与活跃期交替的特点B.图示地区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C.各种地质灾害在成因上有关联性D.人类活动可能诱发地震14本次地震对图中A、B两地造成的影响和破坏强度不同的原因可能是()A.B地的经济更发达B.B地的震级小于A地C.A地城市分布更密集D.震中距A地大于B地解析:第13题,由材料可知,该地地震的发生与修建新丰江水库大坝关系密切,因此说明人类活动可能诱发地震。第14题,A、B两地与震中距离大致相等,但A地烈度大于B地,是因为A地城市分布更密集。答案:13.D14.C下图示意三峡库区滑坡频率(月滑坡次数占全年滑坡次数的百分比)与月均降水量关系。读图,完成

16、第1516题。15上图表明该区滑坡多发的诱因是()A.年降水量少B.夏季降水多C.冬季降水少D.降水季节分配均匀16三峡水库蓄水后库岸滑坡概率增大,主要是因为水库水体的()A.流速减小B.流速加大C.水位涨落D.水位稳定解析:第15题,图示三峡库区滑坡频率与月均降水量基本上呈正相关,降水多的夏季滑坡频率高,故B项正确。第16题,三峡库区蓄水后,水位急剧升降会导致岩土的抗压强度降低,从而增加了滑坡发生的概率。答案:15.B16.C17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北京时间2004年12月26日8时58分,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西北近海(3.9N,96E)发生里氏8.7级地震。震中距海岸约30千

17、米。地震引发强大的海啸,给印度洋沿岸国家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材料二吉大港红十字会主席拉巴尼说:“这次(印度洋海啸灾难),千百年流入孟加拉湾的河流救了我们;同时我们也做了充分准备。因此我们没有发生像邻国一样严重的灾难。”材料三印度洋海域属于地震多发地带,本身就存在海啸等自然灾害发生的潜在威胁,然而,印度洋海域的国家几乎都没有加入世界海啸预警系统。因而,印度洋海啸灾难发生,是天灾更是人祸。材料四海啸发生后,中国救援队第一时间赶到受灾现场参与救援,受到东南亚人民的高度赞扬。(1)简析孟加拉国“没有发生像邻国一样严重的灾难”的自然和人为原因。(2)根据以上材料,试从影响自然灾害的人文背景角

18、度分析印度洋海啸灾难的严重性。(3)结合材料,简要说明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积极影响。解析:第(1)题,自然原因为恒河挟带的泥沙沉积物使沿海海床变浅,缓和了海啸的冲击力。人为原因可从本国易受飓风、风暴潮的袭击,人们有很强的防范意识角度分析。第(2)题,可从经济、社会、人口、生态的角度加以阐述。第(3)题,可从人类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对灾害研究、预报、防灾减灾能力以及各国及相关职能部门对灾害的重视程度等角度说明。答案:(1)自然原因:入海河流数以亿万吨计的沉积物,使沿海海床变浅,成为抵御海啸的天然屏障,缓和了海啸的冲击力;人为原因:由于过去经常受飓风及风暴潮袭击,有着比邻国更充分的应急准备。(2)

19、印度洋海域各国经济较为落后,缺乏海啸预警系统,社会整体对于自然灾害的承受能力和防灾减灾能力较低;该地区人口稠密,城镇、村庄多分布于沿海地带,经济密度相对较高;对海岸生态环境破坏及不合理利用使海岸林木破坏严重;海底珊瑚礁的破坏加剧了海啸的破坏强度。(3)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类对灾害研究、预报、防灾减灾能力的提高,会使灾情不断“缩小”;各国政府及相关部门对灾害的重视程度、协作抗灾能力的不断增强,使灾情不断“缩小”;人们对灾害防范意识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也“缩小”了灾害造成的损失。18阅读材料,完成下题。材料一“蓉欧快铁”货运直达列车于2013年4月26日开始运行。“快铁”线路西端的欧

20、洲中部地区有世界著名的传统工业区,钢铁、汽车制造工业历史悠久;东端的成都平原地区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电子工业、汽车产业发展较快。两端广阔的货物集散区域经济互补性强。材料二“蓉欧快铁”运行线路图(图1);甲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图2)。根据图示信息,分析“蓉欧快铁”运行沿线可能发生的主要自然灾害。解析:本题考查自然灾害的分布。解答本题需要明确“蓉欧快铁”运行沿线的自然地理环境。西段纬度较高,冬季气候寒冷,多暴风雪。中段途经亚欧大陆内陆地区,气候干旱,多风沙。东段属于季风气候,夏、秋季节多暴雨;途经山区,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答案:较高纬度地区,冬季气候寒冷,多暴风雪;内陆地区,气候干旱,多风沙;季风气候的山区,夏、秋季节多暴雨,易发生滑坡、泥石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