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四川省遂宁中学外国语实验学校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学段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436358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遂宁中学外国语实验学校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学段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四川省遂宁中学外国语实验学校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学段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四川省遂宁中学外国语实验学校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学段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四川省遂宁中学外国语实验学校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学段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四川省遂宁中学外国语实验学校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学段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四川省遂宁中学外国语实验学校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学段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四川省遂宁中学外国语实验学校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学段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遂宁中学外国语实验学校20162017学年度下期第二学段考试高二历史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第I卷(选择题 共48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8分)1、商鞅在商君书.说民中指出:“故贫者益之以刑,则富;富者损之以赏,则贫。治国之举,贵令贫者富,富者贫。”商鞅意在强调 A、人民富裕有利于国家稳定 B、抑制商业发展的合理性C、统治者应以严刑峻法治国 D、维持贫富均衡的重要性2、“不论西周氏族,乃及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全在此制度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在春秋时代,西周王室虽早已覆灭,但它所分封的诸侯们,却逐渐形成一坚强的同盟团体。”材料

2、旨在说明() A、宗法观念催生了中央集权制 B、分封制对后世统一国家的建立有积极意义 C、分封制形成了对“王权至上”的认同 D、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3、西周的礼乐文明使中国的政治有这样一种特征:族权和政权的结合。于是传统文化便有了伦理政治化和政治伦理化的倾向,家国同构,父为家君,君为国父,这样也就有了求忠臣于孝子之门的说法。在这种文化影响下产生的制度是 A、军功爵制 B、科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察举制 4、学者许倬云指出:“周代是中国百分之一百肯定同姓不通婚,要和外姓结婚。这个办法,使得其他国家的领袖都变成周人的亲属:女婿,或者外甥,姐夫、妹夫,或者内兄、内弟,舅舅,阿姨。”这表明周代的政

3、治特点之一是( ) A、按血缘宗族分配权力 B、以姻亲关系维系统治 C、规范大宗和小宗关系 D、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5、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贵族组织奴隶、平民进行农业生产;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这两种耕作方式( ) A、都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B、都引发了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 C、都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D、都实行家庭为单位的经营方式6、著名学者余秋雨在某次演讲中提到:“在甲骨文所刻画的商代之后,中华文化的第二个重大记忆应该放在哪里呢?他们为中华文化进行了精神奠基,所达到的高度让人叹为观止。”下列思想属于“中华文化的第二个重大记忆”的是 A、兼相爱,

4、交相利 B、罢黜百家 C、致良知 D、天下为主,君为客7、韩非子中记载,赵襄子被围在晋阳城中,解围后,他最先奖赏了没有大功的高赫,群臣不服。赵襄子说:“晋阳之事,寡人国家危,社稷殆矣。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惟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孔子听到对此十分赞赏,说道:“善赏哉!”材料体现了孔子什么思想主张 A、行仁政 B、法先王 C、重礼乐 D、正其名8、墨子说:“今也,农夫早出暮入,强乎耕稼树艺,多聚菽粟,而不敢怠倦者,何也?曰:彼以为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饱,不强必饥,故不敢怠倦。”上述引文反映出在战国时期 A、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生活悲惨困苦 B、奴隶地位低下,阶级矛盾日益激化 C、铁器牛

5、耕推广,奴隶主役使奴隶去开荒 D、生产方式改变,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9、东汉末年,由于中央集权的衰落,少数民族开始进入中原,农牧经济格局逐渐受到冲击。西晋灭亡后,游牧民族大批进入中原,畜牧带大幅度向南推移。由此推断魏晋时期 A、北方形成农牧并重局面 B、南北经济的互补性增强 C、少数民族完成汉化过程 D、北方生态环境相对恢复10、下图说明此画以释迦降生为中心,画中诸神、鬼皆着唐装唐吴道子的天王送子图又名释迦降生图 A、三教合流成为社会潮流 B、中外文明碰撞冲突不断加剧 C、艺术作品日益世俗化 D、外来文明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11、秦汉以后,中国存在一种“官无封建,而吏有封建”的政治现象。它指的是官

6、员和胥吏的职位均不得世袭,但胥吏却常常利用办事程序繁琐、官员不熟悉政务之机,使其职位实际成为自家的“封建”领地。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 A、分封制的长期存在 B、郡县制不能完全解决地方行政的弊端 C、中央集权制度的削弱 D、不重视对官员的选拔与考核12、汉武帝雄才大略,其在位期间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下列史实属于汉武帝时期的是 A、农业中一牛挽犁的推广 B、设五经博士 C、推广“蔡侯纸” D、水力鼓风冶铁装置的出现13、史载:“诸侯稍微,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上足以奉供职,下足以供养祭祀,以蕃辅京师。而今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邻强本干,弱枝叶之势,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这描述的

7、历史事件是 A、西周封邦建国 B、秦朝设郡置县 C、汉朝行“推恩令” D、元朝广设行省14、关于古代统治者“抑商”的理由,吕氏春秋上农中有言“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其产约则轻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民舍本而事末则好智,好智则多诈,多诈则巧法令,以是为非,以非为是。”下列不属于材料观点的是 A、民营工商业的发展争夺了大量的农业劳动力 B、民营工商业的发展会使得民众淡化乡土观念 C、民营工商业的发展增加政府管理人民的难度 D、民营工商业的发展将会冲击法律和道德体系15、史书记载:“岁以九月,令、佐分地计量,验地土肥瘠,定其色号,分为五等,以地之等,均定税数。”这条材料反映的是

8、() A、为田开阡陌封疆B、方田均税法 C、均田制和租调制D、宗主督护制16、 公元997年,宋廷岁收2200万缗,收支相抵还余大半;到王安石变法前两年,收入已高达11000万缗,收支却亏1500多万缗,“民贫乏食”而反。造成这种统治危机的根源是 A、经济衰退B、起义频繁 C、兵力不足 D、吏治腐败17、南北朝时期,南朝君主面对强大的地方豪强势力,一方面派皇家子弟到地方出任各州的牢事行政长官刺史;另一方面又派出身低微、品级低下的官员到地方各州出任典签。典签职微权重,“一州之事,悉以委之”,州镇要事须典签批准方能实行,“诸州闻有典签,不闻有刺史”。上述史实表明南朝A、皇室贵族势力下降 B、地方权

9、力收归中央C、中央集权衰落 D、庶族地主政治地位提升18、欧洲宗教改革期间,德国萨克森的一位天主教徒曾问马丁路德“你不信教皇,不信教阶和圣礼,那么你说,有罪的灵魂如何才能得救呢?”马丁路德的回答应是( ) A、因行称义 B、不信教皇,也不信人有灵魂 C、依靠信仰才能得救 D、教皇是“两足禽兽”,人民应起来粉碎教会这个邪恶势力19、宗教改革前,关于教皇和皇帝的权力,有这样一种形象的比喻:教皇是太阳,皇帝是月亮;宗教改革发生,人们换了一种说法:上帝的归上帝,恺撒(泛指皇帝)的归恺撒。这种认识的改变反映了( )。 A、教皇和皇帝的权力一直是平等的 B、教皇的权力在上升,皇帝的权力在下降 C、教皇的权

10、力始终大于皇帝的权力 D、皇帝的权力在上升,教皇的权力在下降20、从工业化角度看,名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反映了19世纪中期的俄国() A、农奴从封建庄园逃到西伯利亚 B、内河航运仍以人力为主 C、农奴生活极端贫困 D、俄国的工业生产比较落后21、公元前593年,雅典鞋匠斯比亚去参加公民大会,但在选举低级官员时,却被告之他只能有选举权却没有被选举权。由此判断,斯比亚可能属于() A、第一等级 B、第二等级 C、第三等级 D、第四等级22、下列材料与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史实结论A北魏孝文帝采取措施移风易俗推动了黄河流域的统一B本草纲目首创按药物的自然属性逐级分类的纲目体系中国明代的科技发

11、展水平世界领先C1861年后的30年间俄国粮食产量增加了2/3,其欧洲部分的耕地面积增加了1/4俄国废除农奴制后出现了大量自由劳动力D19世纪末,日本建成第一个大型冶金企业八幡制铁所。它第一年生产的钢铁占日本钢铁产量的53%,钢材产量的82%日本钢铁行业出现了垄断23、日本没有把率领舰队粗暴踢开国门的佩里当作侵略者,反而把他塑造成英雄,民间每年都自发地举行纪念活动。对此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 ) A、日本人没有民族意识B、日本缺乏远见卓识 C、日本认为开国非常重要D、日本崇拜对外侵略的人24、茅海建说:“在宏观的历史叙述中,细节经常被无意或有意的忽略。如此这般的直接结果是,历史被叙述为运动方向

12、明确的具有某种必然性的潮流。由此引发的直接思考是,戊戌变法若真是顺应历史潮流的必然事件,其结局似不应如此。连续13年的观察使我感到,戊戌变法很可能是一偶发的事件,其发生、发展到最后的结局,充满着变数,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很可能就存在于那些历史的细节之中。”这表明( ) A、戊戌变法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 B、宏观史学缺乏必要的研究价值 C、研究戊戌变法需要更加重视细节 D、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地表现历史第卷(非选择题 共52分)二、非选择题(1题25分,2题12分,3题15分,共52分)25、教育的发展,与一个国家政府的政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有关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教育,回答下列问题

13、。(25分) 材料一 宋代至清代我国不同性质书院比例分配表 据邓洪波中国书院史整理材料二 晚清出国留学教育高潮出现于20世纪初的那场最后一场急剧变革中,其发展深受特定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废科举前,出国留学者为新学堂青年学生,士绅、官僚及女子留学风气未开。废科举后,留学教育突破社会阶层和年龄、性别的界限,大量负有科举功名者、在职官员、亲贵子弟纷纷远游,女子留学也开始获得一席之地。20名湖南留日女学生,年龄在20岁以上者13人,其中最大者已48岁,最小者仅14岁。士绅留学生年龄普遍较大。如:蔡元培首次留德已逾不惑之年;入读日本法政大学的进士、举人,平均29.1岁。留学生群体的多样性及文化、年龄层次

14、的差异性对留学课程的选择产生直接影响。1904年,中国留日1300名学生中,习文科(包括法政、师范和普通科)者达1100余人,学武科者200余人。1909年清学部举行游学毕业生考试,录用225人,即有168人习法政科(其中出身举贡监者128人),占总数的65.88%。其后几次留学毕业生录用考试,合格者中习法政专业者均占60%以上。 张亚群论清末留学教育的发展材料三 数据来源中国教育统计年鉴(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至清我国书院发展的主要变化。(3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4分)(2)依据材料二,概括晚清留学教育的特点及其影响(10分),概括材料三体现的历史信息。(2分)(3)

15、综合上述材料,联系不同历史时期的史实,概述中国教育的主要特征。(6分)26、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12分)材料 无论中国或是西方,在政治制度发展的进程中,都体现着对权力制约,来维护执政体本身的稳定,同时更好地实现对于国家的治理。中国古代从周公“以德配天”、孟子的“民贵君轻”的主张,到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从朱熹求君主收拾身心去其私念、主张加强宰相和谏官的职权,到黄宗羲等思想家的“君臣共治、地方分治”,都闪耀着分权制约光芒的思想,对封建君主专制多少起到限制作用。近代中国的分权思想来源于西方,雅典权力制约机制自梭伦改革始,如公民大会的决议有的尚需经陪审法庭审议并最后批准。陪审法庭主要职能在于司法

16、,但它同时也拥有一 定的立法权。从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论述。(12分)27.(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回顾戊戌重温历史(光明日报2008年12月7日)材料二 在明治维新期间,我们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一方面日本全面学习西方,从军事、技术、政治体制一直到生活习惯,日本的精英阶层善于学习,全力促进日本的现代化和西化;另外一方面明治政府在改革

17、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矛盾和不符合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改革措施,其改革过程中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的因素。 刘涛中国崛起策十四:从“万世一系”的宗教神话看曰本的崛起(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史学界部分学者将戊戌变法看作是“中国现代化进程起点”的主要依据。(9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明治维新“融人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的因素”的主要表现。(6分)遂宁中学外国语实验学校20162017学年度下期第二学段考试高二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8分)15CBDBC 610ACDDD 1115BBCAB 1620DDCDD 2124DDCC一、 非选择题(1题

18、25分,2题12分,3题15分,共52分) 1、 (1) 变化:从宋代到清代,官办书院比例总体上升,民办书院比例总体下降。到明清时期,官办书院在比例上超过了民办书院。(3分)主要原因: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强化;思想控制加强。(4分) (2) 特点:留学生群体涵盖面广泛,传统士绅占有重要地位;留学生年龄层次跨度大;在留学科目结构上,法政科盛极一时。(答出3点即可,6分)影响:培养了大量的专业人才;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政治、经济、思想解放、社会风俗、教育等);(4分)信息:新中国成立到文革前我国高等教育中女性比例逐年增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中女性比例迅速增加。(2分)(3) A.古

19、代教育被儒家思想垄断,学习内容单一,教育对象狭窄,教育目的为封建专制统治服务;B.近代教育带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色彩,学习内容多样,教育对象不断扩大;C.新中国发展人民教育,逐步形成独立完整的教育体系,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了大量人才。(6分)2、(12分)答案:观点: 无论中国或是西方,在政治制度发展的进程中,都体现着对权力制约,来维护执政体本身的稳定,同时更好地实现对于国家的治理。(3分)古代中国:从制度上制约君权,如秦朝时确立的以宰相为核心的三公制度,开启了相权对君权的制约。而历朝的谏议制度直接对于君主的言行进行制约。(3分)从思想上:中国的儒家思想中的“德治”、“仁政”、“天人感应”、“正君心”则是从道德与治理言行方面直接制约君主。(3分)古代雅典:公民大会、陪审法庭、五百人会议的机构,分别实行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相互制约,同时实行陶片放逐法来保障民主,制约权力。(3分)(其他的史实可说明观点的也可给分)3.(15分)(1)提倡君主立宪,推进政治民主化;(3分)宣扬民主思想(民权、平等、进化论),促进思想启蒙,(3分)影响近代民主革命。(3分)(2)宪法赋予天皇绝对权力;宣扬忠君思想(武士道精神)。(6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