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后检测融会贯通作业时限:30分钟 作业满分:5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分)1利用航天搭载的种子已培育出水稻、小麦、青椒、番茄等植物的新品种。其中航育1号水稻新品种平均株高降低14厘米,生长期缩短13天,增产5%至10%,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这是()A基因突变的结果B染色体数目改变的结果C基因重组的结果D染色体结构改变的结果2太空育种是指利用太空综合因素加强辐射、微重力等,诱导由宇宙飞船携带的种子发生变异,然后进行培育的一种育种方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太空育种产生的突变总是有益的B太空育种产生的新性状是定向的C太空育种培育的植物是地球上原本不存在的D太空育种与其他诱变方法在本质上
2、是一样的3对下列有关实例形成原理的解释,正确的是()A培育无子西瓜是利用了单倍体育种的原理B无子番茄的获得利用了多倍体育种的原理C培养青霉素高产菌株过程中利用了基因突变的原理D“多利”羊的诞生是利用了诱变育种的原理4下列关于作物育种的叙述,正确的是()A把两个小麦优良性状结合在一起常采用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B改良缺乏某种抗病性的水稻品种常采用单倍体育种C培育无子西瓜可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处理三倍体西瓜雌蕊柱头D袁隆平培育的高产、抗逆性强的杂交水稻是基因突变的结果5.下列有关育种的说法,正确的是()A杂交育种所依据的主要遗传学原理是染色体变异B利用单倍体育种可以培育无子西瓜C诱变育种可以把两个或多个
3、品种的优良性状集中到一起D人工诱导多倍体,目前最有效的方法是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6育种专家在稻田中发现一株十分罕见的“一秆双穗”植株,经鉴定该变异性状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这种现象是由显性基因突变成隐性基因引起的B该变异株自交可产生这种变异性状的纯合个体C观察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形态可判断基因突变发生的位置D将该株水稻的花粉离体培养后即可获得稳定遗传的高产品系7用纯种的高秆(D)抗锈病(T)小麦与矮秆(d)易染锈病(t)小麦培育矮秆抗锈病小麦新品种的方法如下,下列有关此育种方法的叙述中,正确的是()高秆抗锈病矮秆易染锈病F1雄配子幼苗选出符合生产要求的品种A过程
4、的作用原理为染色体变异B过程必须经过受精作用C过程必须使用生长素处理幼苗D此育种方法可选出符合生产要求的品种占1/48如图所示,某植株F1自交后代花色发生性状分离,下列不是其原因的是() 9 6 1AF1能产生不同类型的配子B雌雄配子随机结合 C减后期发生了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D减后期发生了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和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9单倍体育种是植物育种手段之一。以下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普通小麦的配子培养产生的植株是单倍体植株B单倍体是具有一个染色体组的植物体C可以利用花药培养的方法直接产生有活力、能正常结实的纯合体D单倍体育种的方法可用来培育新的物种10下列有关花药离体培养过程的说法,错误的是
5、()A依据了染色体变异的原理B应用了植物组织培养技术C体现了细胞的全能性D得到的植株都是纯合子且性状极相似答案1A太空中由于存在宇宙射线、超真空、微重力等与地面截然不同的环境,会使种子产生生物学效应。一般认为航空育种作用机理与常规辐射相似:太空中存在各种高能粒子,高能粒子击中后,引起生物遗传物质DNA的断裂、损伤。若损伤不能及时修复,便会导致生物产生可遗传的变异,这些可遗传性的变异大多为基因突变。2D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并不都是有益的,太空育种培育的植物是地球上原本存在的,只不过个别基因突变导致个别性状改变而已。太空育种与其他诱变方法在本质上一样,都是使生物发生基因突变。3C培育无子西瓜是利用
6、多倍体育种的方法,无子番茄是利用生长素的作用原理,“多利”羊的诞生是利用无性繁殖的原理。4C选项A常采用杂交育种;选项B常采用基因工程;选项D应该是基因重组;选项C一般采用花粉刺激,如果用生长素处理亦能达到目的。5D杂交育种依据的主要遗传学原理是基因重组,故A错;利用多倍体育种可以培育无子西瓜,故B错;诱变育种可以大幅度改良生物的性状,而把两个或多个品种的优良性状集中到一起是通过杂交育种实现的,故C错。6B因突变性状在当代显现,若该突变为隐性基因变为显性基因引起的,突变株为杂合子,故该变异植株自交可产生有“一秆双穗”这种变异性状的纯合子;因显微镜下不能观察到基因,故观察有丝分裂中期细胞染色体,
7、无法判断发生基因突变的位置;将该株水稻的花粉离体培养后还需诱导染色体加倍,再筛选获得稳定遗传的高产品系。7D图示为单倍体育种,过程原理为基因重组;是将花药培养为幼苗,属于植物组织培养;过程应该用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幼苗。8C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从而形成不同类型的配子,雌雄配子随机结合,进而形成了一定的性状分离比;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导致相同因的分离,不是后代发生性状分离的原因。9A由配子培养成的个体,无论含有多少个染色体组,均属于单倍体,所以单倍体不一定只含有一个染色体组。由于单倍体通常是含有奇数染色体组,所以是高度不育的。单倍体育种手段培养成的个体与原有
8、物种之间不会产生生殖隔离,不是新物种。10D本题主要考查单倍体育种的花药离体培养技术。依据了染色体变异的原理,属于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最终形成了单倍体植株,体现了细胞的全能性,得到的植株都是纯合子但性状不一定相似。11.假如水稻高秆(D)对矮秆(d)为显性,抗稻瘟病(R)对易感稻瘟病(r)为显性,两对性状独立遗传,用一个纯合易感病的矮秆品种(抗倒伏) 与一纯合抗病高秆品种(易倒伏)杂交得到F1,F1自交得到F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该育种方法的原理是基因重组B用秋水仙素处理F1只能得到1种表现型的后代C利用F1的花药进行离体培养可以提前获得既抗病又抗倒伏的纯合子DF2中既抗病又抗倒伏类型的基
9、因型为ddRR和ddRr,所占比例分别为1/16、1/812科学家将豌豆染色体片段导入玉米细胞,培育出具有豌豆优良性状而染色体数目不变的玉米新品种。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新品种玉米的培育原理是染色体结构变异B新品种玉米表现出的豌豆性状一定是单基因控制的性状C新品种玉米自交后代仍然都具有豌豆优良性状D新品种玉米能表现出玉米和豌豆的所有性状二、非选择题(共26分)13(8分)以下各项是产生新个体的几种方法。图中涉及小麦的两对相对性状均独立遗传。请据图回答问题:A高秆白粒小麦矮秆红粒小麦F1F2稳定遗传的矮秆白粒小麦B高秆抗锈病小麦矮秆易染锈病小麦F1花粉a稳定遗传的矮秆抗锈病小麦C普通小麦黑麦
10、F1小黑麦D.DNADNARNA氨基酸谷氨酸:GAA亮氨酸:CUU丙氨酸:GCA精氨酸:CGUE.(1)在A组的处育种工作者应采用的方法是_。(2)B组a代表的个体叫做_。B组的育种方法与A组的育种方法比较,最大优点是_。经过处理后的个体基因型按理论计算共有_种。(3)若是转录的模板链,则代表的氨基酸是_。(4)E组中丙个体的性状多数与_相似。(5)D组的辐射引起组成生物基因的脱氧核苷酸的_发生了改变,从而改变了_。14(8分)在玉米中,控制某种除草剂抗性(简称抗性,T)与除草剂敏感(简称非抗,t)、非糯性(G)与糯性(g)的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有人以纯合的非抗非糯性玉米(甲)为材料
11、,经过EMS诱变处理获得抗性非糯性个体(乙);甲的花粉经EMS诱变处理并培养等,获得可育的非抗糯性个体(丙)。请回答:(1)获得丙的过程中,运用了诱变育种和_育种技术。(2)若要培育抗性糯性的新品种,采用乙与丙杂交,F1只出现抗性非糯性和非抗非糯性的个体;从F1中选择表现型为_的个体自交,F2中有抗性糯性个体,其比例是_。(3)采用自交法鉴定F2中抗性糯性个体是否为纯合子。若自交后代中没有表现型为_的个体,则被鉴定个体为纯合子;反之则为杂合子。请用遗传图解表示杂合子的鉴定过程。15(10分)验证基因突变的实验设计思路 探究矮秆性状出现的原因普通小麦中有高秆抗病(TTRR)和矮秆易感病(ttrr
12、)两个品种,控制两对性状的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实验小组利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了如下三组实验:请分析回答:(1)A组由F1获得F2的方法是_,F2矮秆抗病植株中不能稳定遗传的占_。(2)、三类矮秆抗病植株中,最可能产生不育配子的是_类。(3)A、B、C三组方法中,最不容易获得矮秆抗病小麦品种的是_组,原因是_。(4)通过矮秆抗病获得矮秆抗病新品种的方法是_。获得的矮秆抗病植株中能稳定遗传的占_。(5)在一块高秆(纯合子)小麦田中,发现了一株矮秆小麦。请设计实验方案探究该矮秆性状出现的可能原因(简要写出所用方法、结果和结论)。_答案11.C利用单倍体育种方法:F1的花药进行离体培养对单倍体幼
13、苗进行秋水仙素处理,可以提前获得既抗病又抗倒伏类型。12A由题意可知,玉米的某染色体上加入了豌豆的染色体片段,发生了染色体结构的变异。导入的染色体片段上有多个基因,所以新品种玉米表现出的豌豆性状是多基因控制的性状,且该玉米自交后可能会发生性状分离,不一定具有豌豆优良性状,该玉米不能表现所有性状。13(1)自交(2)单倍体明显缩短育种年限,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4(3)丙氨酸(4)甲(5)种类遗传信息解析:由题意知:(1)A表示杂交育种,其中表示自交方法。(2)B表示单倍体育种,表示花粉离体培养成a单倍体植株,表示用秋水仙素处理,若高秆(A)抗锈病(B),则B过程可图解为:AABBaabbF1:Aa
14、Bb花粉:AB、Ab、aB、ab单倍体植株AB、Ab、aB、abAABB、AAbb、aaBB、aabb四种稳定遗传的个体,筛选出aaBB矮秆抗锈病小麦。(3)D表示射线引发的基因突变,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上的碱基组成为CGT,转录产生的mRNA链上密码子为GCA,翻译成的氨基酸为丙氨酸。(4)E图表示克隆;丙的性状与提供细胞核的亲本甲相似。14(1)单倍体(2)抗性非糯性 3/16(3)非抗糯性如下图所示抗性糯性:非抗糯性3:1解析:本题中丙的表现型为非抗糯性,是由甲的花粉经EMS诱变处理并培养而成的,因此其基因型为ttgg,同时采用了诱变育种和单倍体育种两种技术。本题的关键信息是“采用乙与丙
15、杂交,F1只出现抗性非糯性和非抗非糯性的个体”,由此判定乙的基因型为TtGG。(1)丙是由甲(ttGG)的花粉(tG)经EMS诱变处理并培养而成的,因此该过程运用了诱变育种和单倍体育种技术。(2)丙的表现型是非抗糯性,因此基因型为ttgg,乙的基因型为T_G_,由于乙与丙杂交所得F1只出现抗性非糯性和非抗非糯性的个体,故乙的基因型为TtGG。若要得到抗性糯性个体,可在F1中选择表现型为抗性非糯性(TtGg)的个体自交,F2抗性糯性个体所占比例是(3/4)(1/4)3/16。(3)F2中抗性糯性个体的基因型为TTgg或Ttgg,因此若其自交后代出现非抗糯性,说明是杂合子,否则为纯合子。采用自交法
16、,纯合子自交不会发生性状分离,杂合子自交后代会出现性状分离。F2中抗性糯性T_gg的个体有可能为TTgg,其自交结果不会发生性状分离。如果出现性状分离且抗性糯性:非抗糯性3:1,则被鉴定个体为杂合子Ttgg。15(1)自交(2)(3)C基因突变频率低且不定向(4)秋水仙素(或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100%(5)将矮秆小麦与高秆小麦杂交;如果子一代为高秆,子二代高秆矮秆31(或出现性状分离),则矮秆性状是基因突变造成的;否则,矮秆性状是环境引起的。或将矮秆小麦与高秆小麦种植在相同环境条件下,如果两者未出现明显差异,则矮秆性状由环境引起;否则,矮秆性状是基因突变的结果。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点是:(1
17、)生物育种方法的判断:杂交育种和单倍体育种的第一步都是选取亲本杂交,所不同的是从F1开始,杂交育种选用连续自交的方法,而单倍体育种则选用花药离体培养和秋水仙素处理幼苗或萌发的种子。诱变育种则选用物理因素或化学因素进行人工诱变处理。(2)验证基因突变的实验设计思路:验证生物变异是基因突变还是环境影响:可以把矮秆植株与原始亲本种植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观察比较两者的表现型是否相同,若相同则说明变异是由环境不同引起的。验证生物变异是基因突变还是染色体变异:观察处于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在光学显微镜下能观察到细胞内染色体的变异。验证基因突变的显隐性:可让矮秆植株和原始亲本杂交,若出现性状分离,则说明为显性突变,若没有出现性状分离,F1所表现出的性状为显性性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