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南方新课堂》2015年高考生物总复习课时检测:必修3 第4章 第1、2节 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423931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方新课堂》2015年高考生物总复习课时检测:必修3 第4章 第1、2节 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南方新课堂》2015年高考生物总复习课时检测:必修3 第4章 第1、2节 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南方新课堂》2015年高考生物总复习课时检测:必修3 第4章 第1、2节 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南方新课堂》2015年高考生物总复习课时检测:必修3 第4章 第1、2节 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南方新课堂》2015年高考生物总复习课时检测:必修3 第4章 第1、2节 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南方新课堂》2015年高考生物总复习课时检测:必修3 第4章 第1、2节 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doc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4章种群和群落第1、2节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一、选择题1(2013年韶关摸底)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A种群数量的变化包括增长、稳定、波动和下降等B种群数量的变化主要是由迁入、迁出、出生和死亡引起的C在自然界中,种群数量的增长一般呈“S”型曲线D当一种生物迁入到新的环境后,其数量的增长一定会呈“S”型曲线2下图表示某种野兔进入某草原后的种群增长情况,对该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AAB段兔群数量较少的原因是性别比例失调BBC段兔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CCD段兔群不存在生存斗争DDE段兔群的增长率几乎为03甲、乙、丙是同一物种的三个种群,其年龄组成见下表。三个种群年龄结构的类型为()

2、年龄期个体数甲乙丙幼年期600400200成年期400400400老年期200400600A.甲是增长型,乙是稳定型,丙是衰退型B甲是稳定型,乙是增长型,丙是衰退型C甲是增长型,乙是增长型,丙是衰退型D甲、乙、丙三个种群都是稳定型4(2013年东莞统考)下图所示为在理想状态下和自然环境中,某生物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对阴影部分的解释正确的是()环境中影响种群增长的阻力环境中允许种群增长的最大值其数量表示种群内迁出的个体数其数量表示通过生存斗争被淘汰的个体数A B C D5下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在t1时经调查该种群数量为N,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在t2时

3、种群个体的数量与在t0时种群个体的数量相等B在t0t2时间内,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C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负荷量约为2ND在t1t2时,该物种的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6某动物种群的年龄结构组成图的基部比较狭窄而顶部较宽,下列哪个特征是错误的?()A这是一个衰退型的种群 B幼体比例较大,而老年个体比例较小C种群的死亡率较大 D种群的出生率较小7用牛奶瓶培养黑腹果蝇,观察成虫数量的变化,结果如下表所示,根据表中数据分析,下列结论正确的是()时间/天15913172125293337成虫数/只6102871131207270302327341A.第1325天,成虫数量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个体生长加快B第

4、2533天,成虫数量增加,种群增长率快速上升C第2137天,成虫增长率的下降与种群密度的增加导致种内斗争加剧D第137天,成虫数量呈“J”型增长8某同学在对一块面积为5000 m2的野生草坪进行野外调查时,选取了5个样方,每个样方4 m2,发现5个样方中某种草药的株数依次为12、15、14、17、12株。可估算出这块草坪中这种草药的株数为()A15 000 B16 250 C17 500 D70 0009某小组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时,同样实验条件下分别在4个试管中进行培养(见下表),均获得了“S”型增长曲线。根据预测的实验结果从理论上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试管号

5、培养液体积/mL105105起始酵母菌数/103个105510A.4个试管内的种群在K/2时增长最快 B4个试管内的种群达到K值的时间C试管内种群的K值与试管不同 D试管内的种群数量先于试管开始下降10下图为野生绵羊种群在1800年早期被引入某岛屿后种群数量的变化。下列对1850年前种群数量增长方式的判断及1850年后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是()A“S”型;种群将超过K值,因为在1850年以后,种群数量呈现波动状态 B“J”型;1850 年后趋于稳定,因为主要受密度制约因素的调节 C“S”型;种群数量趋向灭绝,因为在1930年出现了种群“爆炸” D“J”型;受非密度制约因素的调节,

6、因为种群大小每10年呈现快速下降趋势11(双选)某研究机构对某区域的一种田鼠进行了调查,所调查样方的总面积为2 hm2(1 hm210 000 m2),统计所捕获的鼠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3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下表,以下是某同学对数据的分析结果,你认为正确的是()捕获数/只标记数/只雌性个体数雄性个体数初捕50502822重捕50103218A.该地区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125只/hm2B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统计的种群密度比实际低C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约为32D此调查方法可以用来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物种的丰富度12(双选)某生态系统中生

7、活着多种植食性动物,其中某一植食性动物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如下图所示。若不考虑该系统内生物个体的迁入与迁出,下列关于该种群个体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A若a点时环境因素发生变化,但食物量不变,则a点以后个体数量变化不符合逻辑斯蒂增长B若该种群出生率提高,个体数量的增加会大幅高过b点C天敌的大量捕食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下降,下降趋势与bc段相似D年龄结构变动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发生波动,波动趋势与cd段相似二、非选择题13下图是1845年至1935年的90年间,北美加拿大森林中猞猁和雪兔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据图回答有关问题。(1)雪兔的种群数量变化用曲线_表示,其种群数量波动表现出_。(2)使

8、雪兔的数量在一段时间内能够急剧增加的生物因素有:_;_。(3)猞猁和雪兔的数量变化是相互制约的,体现了调节种群数量的_因素。(4)在所研究的1890年 1935年期间,该生态系统中雪兔的K值为_左右。从图中任意一时段可以看出,当雪兔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猞猁种群的K值变化是_(填“早于”或“晚于”)雪兔的K值出现(注:不考虑其他生物因素)。14(2013年重庆选摘).某山区坡地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人们根据不同坡度,分别采取保护性耕作、经济林种植和封山育林对其进行了治理。 (1)陡坡在封山育林后若干年内,经历了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其典型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如上图所示。调查植物种群密度

9、常用的方法是_。图中0a,物种密度上升,原因是在适宜条件下,物种的_;bc,物种逐渐消失,物种密度逐渐降低到相对稳定,原因是物种能耐受_;c 点后,在适宜气候条件下群落中最终占主导地位的植被类型将是_。 (2)该坡地经治理后,既扩大了植被覆盖面积、增加了对大气中_的固定,又提高了经济产出,初步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步发展。 第4章种群和群落第1、2节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1D解析:在自然界中,资源、空间是有限的,并受其他生物的制约,生物种群数量的增长一般呈“S”型曲线。当一种生物迁入新的环境后,如果该地的条件不适合此生物生存,则其数量将逐渐减少,最终为零。2D解析:DE段兔群种群数量

10、达到K值,增长率几乎为0。3A解析:甲的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是增长型;乙三者都一样多,是稳定型;丙的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是衰退型。4C解析:“J”型曲线因环境阻力增大而呈“S”型曲线,即阴影部分可以表示环境阻力。按自然选择学说,阴影部分也可表示通过生存斗争被淘汰的个体数。5C解析:t2与t0时种群增长率相等;在t0t2时间内,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在t1t2时,该物种的种群数量增长,但增长率呈下降趋势。6B解析:基部为幼年个体数,当基部比较狭窄而顶部较宽时,此种群为衰退型。7C解析:第1325天,成虫数量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个体繁殖加快,个体数量增多;第137天,成虫数量呈“S”型增长

11、。8C解析:每4 m2草坪中草药的数量(1215141712)/514(株);5000 m2草坪中草药的数量145000/417 500(株)。9B解析:决定达到K值时间的因素是培养液体积和起始菌数,体积越少、起始菌数越多,就越快达到K值;4个试管内的种群达到K值的先后次序为I、。10B解析:开始阶段为“J”型,1850 年后趋于稳定,因为主要受种群密度制约。11AC解析:A项,N505010,则N250只/2 hm2,即125只/hm2;B项,被捕捉过的田鼠更难捕捉,则统计的种群密度比实际高;D项,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物种丰富度的方法是取样器取样法。12AB解析:当外界环境改变、出生率和死亡率的

12、变化、天敌的捕食、年龄结构的变动,种群个体数量还是在K值附近左右波动,所以a点环境因素发生变化时,个体数量变化还是符合逻辑斯蒂增长。13(1)A周期性(2)可食的食物增加猞猁急剧减少(3)外源性(4)60千只晚于解析:根据曲线分析,曲线A的数量高于曲线B的数量,由于捕食关系,可确定曲线A代表雪兔,曲线B代表猞猁。两种动物明显地表现为每隔9至10年出现一次数量高峰,呈现数量周期性变化;使雪兔的数量在一段时间内能够急剧增加的生物因素主要是食物的增加和天敌的减少;猞猁和雪兔的数量变化是由于食物和捕食相互影响,属于外源性调节因素;在1890年1935年期间,该生态系统中雪兔的最大数量在60千只左右波动

13、,所以其K值为60千只左右,猞猁的K值受雪兔的影响,将晚于雪兔的K值出现。14.(1)样方法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弱光乔木(2)碳元素(CO2) 解析:(1)对植物和活动能力比较弱的动物,一般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结合题中材料,图中表示一年生草本植物,表示多年生草本植物,表示灌木。决定种群密度最直接的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图中0a,物种的密度上升,数量增多,说明该时间段内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bc 段,群落由多年生草本阶段向灌木阶段过渡,灌木取代了多年生草本植物,多年生草本植物逐渐降低到相对稳定的水平,说明能耐受灌木丛导致的弱光环境,并在该环境下保持种群数量的相对稳定;c 点后,若气候条件适宜,高大的乔木能获得充足的光照取代灌木的优势,成为该地区占主导地位的植被类型。 (2)该地区经过治理,增大了植被覆盖面积,同时增加的植被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固定更多的碳元素(CO2),增加了农林产品的产出,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步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