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3届高三岳麓版历史总复习课件1-1-2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与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ppt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421079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PPT 页数:85 大小:3.5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届高三岳麓版历史总复习课件1-1-2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与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5页
2013届高三岳麓版历史总复习课件1-1-2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与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5页
2013届高三岳麓版历史总复习课件1-1-2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与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ppt_第3页
第3页 / 共85页
2013届高三岳麓版历史总复习课件1-1-2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与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ppt_第4页
第4页 / 共85页
2013届高三岳麓版历史总复习课件1-1-2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与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ppt_第5页
第5页 / 共85页
2013届高三岳麓版历史总复习课件1-1-2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与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ppt_第6页
第6页 / 共85页
2013届高三岳麓版历史总复习课件1-1-2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与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ppt_第7页
第7页 / 共85页
2013届高三岳麓版历史总复习课件1-1-2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与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ppt_第8页
第8页 / 共85页
2013届高三岳麓版历史总复习课件1-1-2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与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ppt_第9页
第9页 / 共85页
2013届高三岳麓版历史总复习课件1-1-2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与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85页
2013届高三岳麓版历史总复习课件1-1-2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与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85页
2013届高三岳麓版历史总复习课件1-1-2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与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85页
2013届高三岳麓版历史总复习课件1-1-2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与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85页
2013届高三岳麓版历史总复习课件1-1-2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与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85页
2013届高三岳麓版历史总复习课件1-1-2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与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85页
2013届高三岳麓版历史总复习课件1-1-2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与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85页
2013届高三岳麓版历史总复习课件1-1-2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与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85页
2013届高三岳麓版历史总复习课件1-1-2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与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85页
2013届高三岳麓版历史总复习课件1-1-2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与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85页
2013届高三岳麓版历史总复习课件1-1-2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与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85页
2013届高三岳麓版历史总复习课件1-1-2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与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ppt_第21页
第21页 / 共85页
2013届高三岳麓版历史总复习课件1-1-2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与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ppt_第22页
第22页 / 共85页
2013届高三岳麓版历史总复习课件1-1-2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与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ppt_第23页
第23页 / 共85页
2013届高三岳麓版历史总复习课件1-1-2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与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ppt_第24页
第24页 / 共85页
2013届高三岳麓版历史总复习课件1-1-2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与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ppt_第25页
第25页 / 共85页
2013届高三岳麓版历史总复习课件1-1-2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与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ppt_第26页
第26页 / 共85页
2013届高三岳麓版历史总复习课件1-1-2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与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ppt_第27页
第27页 / 共85页
2013届高三岳麓版历史总复习课件1-1-2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与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ppt_第28页
第28页 / 共85页
2013届高三岳麓版历史总复习课件1-1-2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与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ppt_第29页
第29页 / 共85页
2013届高三岳麓版历史总复习课件1-1-2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与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ppt_第30页
第30页 / 共85页
2013届高三岳麓版历史总复习课件1-1-2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与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ppt_第31页
第31页 / 共85页
2013届高三岳麓版历史总复习课件1-1-2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与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ppt_第32页
第32页 / 共85页
2013届高三岳麓版历史总复习课件1-1-2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与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ppt_第33页
第33页 / 共85页
2013届高三岳麓版历史总复习课件1-1-2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与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ppt_第34页
第34页 / 共85页
2013届高三岳麓版历史总复习课件1-1-2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与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ppt_第35页
第35页 / 共85页
2013届高三岳麓版历史总复习课件1-1-2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与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ppt_第36页
第36页 / 共85页
2013届高三岳麓版历史总复习课件1-1-2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与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ppt_第37页
第37页 / 共85页
2013届高三岳麓版历史总复习课件1-1-2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与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ppt_第38页
第38页 / 共85页
2013届高三岳麓版历史总复习课件1-1-2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与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ppt_第39页
第39页 / 共85页
2013届高三岳麓版历史总复习课件1-1-2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与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ppt_第40页
第40页 / 共85页
2013届高三岳麓版历史总复习课件1-1-2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与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ppt_第41页
第41页 / 共85页
2013届高三岳麓版历史总复习课件1-1-2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与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ppt_第42页
第42页 / 共85页
2013届高三岳麓版历史总复习课件1-1-2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与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ppt_第43页
第43页 / 共85页
2013届高三岳麓版历史总复习课件1-1-2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与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ppt_第44页
第44页 / 共85页
2013届高三岳麓版历史总复习课件1-1-2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与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ppt_第45页
第45页 / 共85页
2013届高三岳麓版历史总复习课件1-1-2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与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ppt_第46页
第46页 / 共85页
2013届高三岳麓版历史总复习课件1-1-2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与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ppt_第47页
第47页 / 共85页
2013届高三岳麓版历史总复习课件1-1-2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与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ppt_第48页
第48页 / 共85页
2013届高三岳麓版历史总复习课件1-1-2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与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ppt_第49页
第49页 / 共85页
2013届高三岳麓版历史总复习课件1-1-2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与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ppt_第50页
第50页 / 共85页
2013届高三岳麓版历史总复习课件1-1-2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与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ppt_第51页
第51页 / 共85页
2013届高三岳麓版历史总复习课件1-1-2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与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ppt_第52页
第52页 / 共85页
2013届高三岳麓版历史总复习课件1-1-2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与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ppt_第53页
第53页 / 共85页
2013届高三岳麓版历史总复习课件1-1-2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与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ppt_第54页
第54页 / 共85页
2013届高三岳麓版历史总复习课件1-1-2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与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ppt_第55页
第55页 / 共85页
2013届高三岳麓版历史总复习课件1-1-2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与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ppt_第56页
第56页 / 共85页
2013届高三岳麓版历史总复习课件1-1-2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与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ppt_第57页
第57页 / 共85页
2013届高三岳麓版历史总复习课件1-1-2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与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ppt_第58页
第58页 / 共85页
2013届高三岳麓版历史总复习课件1-1-2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与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ppt_第59页
第59页 / 共85页
2013届高三岳麓版历史总复习课件1-1-2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与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ppt_第60页
第60页 / 共85页
2013届高三岳麓版历史总复习课件1-1-2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与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ppt_第61页
第61页 / 共85页
2013届高三岳麓版历史总复习课件1-1-2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与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ppt_第62页
第62页 / 共85页
2013届高三岳麓版历史总复习课件1-1-2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与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ppt_第63页
第63页 / 共85页
2013届高三岳麓版历史总复习课件1-1-2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与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ppt_第64页
第64页 / 共85页
2013届高三岳麓版历史总复习课件1-1-2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与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ppt_第65页
第65页 / 共85页
2013届高三岳麓版历史总复习课件1-1-2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与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ppt_第66页
第66页 / 共85页
2013届高三岳麓版历史总复习课件1-1-2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与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ppt_第67页
第67页 / 共85页
2013届高三岳麓版历史总复习课件1-1-2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与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ppt_第68页
第68页 / 共85页
2013届高三岳麓版历史总复习课件1-1-2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与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ppt_第69页
第69页 / 共85页
2013届高三岳麓版历史总复习课件1-1-2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与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ppt_第70页
第70页 / 共85页
2013届高三岳麓版历史总复习课件1-1-2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与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ppt_第71页
第71页 / 共85页
2013届高三岳麓版历史总复习课件1-1-2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与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ppt_第72页
第72页 / 共85页
2013届高三岳麓版历史总复习课件1-1-2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与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ppt_第73页
第73页 / 共85页
2013届高三岳麓版历史总复习课件1-1-2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与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ppt_第74页
第74页 / 共85页
2013届高三岳麓版历史总复习课件1-1-2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与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ppt_第75页
第75页 / 共85页
2013届高三岳麓版历史总复习课件1-1-2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与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ppt_第76页
第76页 / 共85页
2013届高三岳麓版历史总复习课件1-1-2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与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ppt_第77页
第77页 / 共85页
2013届高三岳麓版历史总复习课件1-1-2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与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ppt_第78页
第78页 / 共85页
2013届高三岳麓版历史总复习课件1-1-2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与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ppt_第79页
第79页 / 共85页
2013届高三岳麓版历史总复习课件1-1-2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与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ppt_第80页
第80页 / 共85页
2013届高三岳麓版历史总复习课件1-1-2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与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ppt_第81页
第81页 / 共85页
2013届高三岳麓版历史总复习课件1-1-2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与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ppt_第82页
第82页 / 共85页
2013届高三岳麓版历史总复习课件1-1-2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与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ppt_第83页
第83页 / 共85页
2013届高三岳麓版历史总复习课件1-1-2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与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ppt_第84页
第84页 / 共85页
2013届高三岳麓版历史总复习课件1-1-2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与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ppt_第85页
第85页 / 共85页
亲,该文档总共8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必考内容必修一第1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2讲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与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目 标 定 位1基 础 梳 理2互 动 探 究3课后强化作业6典 题 示 例4课 堂 巩 固5目 标 定 位课标展示考纲要求考点聚焦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至元中央集权的发展汉至元君主专制的演进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宰相制度的废除内阁的出现军机处的设立基 础 梳 理考点1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一、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1确立(1)职权:隋唐时期在中央实行三省

2、六部制。三省是_、_、_,其职责分别是_、_、_。其长官都是宰相。_下设六部,分别负责处理日常事务。(2)作用:提高办事效率,加强了_。2演变(1)宋朝:“_”作为宰相办公机构,军政归_掌管,财政归_掌管,宰相只保留_权。(2)元朝:废除_只设_。六部归入_。3影响:三省六部制的确立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发生了深刻变化,_、_、_权力的分解,既明确了_,又使三省_,对后世的国家体制产生了深远影响。参考答案:1中书省 门下省 尚书省 起草诏令 封驳审议 负责执行 尚书省 皇权 2.中书门下 枢密院 三司 行政 三省 一省制 中书省 3.决策 审议 执行 行政分工 相互牵制二、选官制度1战国时期:

3、用_制度替代西周以来贵族世袭的“_”制,秦和汉初基本沿袭。2汉武帝:实行_和_。3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_制。4科举制(1)创立隋朝:隋炀帝时设_,以策取士。_就是科举制的来历。唐代:科举制成为中央统一分科、定期举行的考试选官制度。(2)影响科举制的创立为不具有贵族身份的士人提供了参政机会,不仅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也促进了_的进一步成熟,为官僚队伍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成为_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参考答案:1军功爵 世卿世禄 2.察举制 征辟制 3.九品中正 4.进士科 分科举人 官僚体制 中华帝国三、监察与谏议1演革(1)_时期,官员监察制度便确立起来,成为中华帝国政治体制建设的

4、重要方面。(2)隋唐正式确立三省六部制,其中门下省负责_和_。(3)宋代出现了独立的谏官机构_。(4)_时期监察制度达到顶峰。中央设有_,设立_,又设_,与六部相对应,合称“_”;地方,省级机构还专门设有负责司法、监察的_。2评价(1)不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效现象。(2)对加强政府对官吏的监督,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它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成为强化皇权、巩固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3)以_为代表的中央行政体制、以_为代表的选官用人制度、维护_的监察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高度成熟的体现。参考答案:1秦汉 谏议 封驳 谏院 明清 都察院 都察御史 六科给事中 科道 按察使

5、司 2.三省六部制 科举制 官僚队伍廉洁高效特别提示:1唐朝的三省六部制是封建权力机关,通过分散相权来加强皇权,实质上是封建社会皇权独裁专制加强的表现;近代的三权分立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民主制度,通过分权来防止专制独裁和集权。2宋朝的宰相:宋朝沿用唐制,也设三省,但三省长官大部分时间空缺,即使设置也仅仅是只拿俸禄、没有权力的虚职。宋朝设置“中书门下”,作为宰相办事机构,其长官为宰相。考点2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一、汉唐时期的地方割据与集权措施1汉武帝的集权措施(1)背景:_建立汉朝后,分封同姓诸侯王引发了王国问题。公元前154年,_采纳晁错的建议着手削藩,引发“_”,三个月后平定叛乱。(2)措施:实

6、行“_”,强干弱枝,_地方。(3)作用: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2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1)背景唐朝后期,形成了_林立的局面;唐朝灭亡后,出现了_的分裂局面。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建立宋朝,并实现了相对统一。(2)措施收精兵。实现了_和_的分离。削实权。废除_管辖驻地以外州郡的制度,规定州郡直属中央,_掌地方行政,设_监察。制钱谷。规定州郡的财赋,除自留一小部分外,其余由_控制掌握。(3)影响积极方面: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_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消极方面:但通过“分化事权”来加强中央集权,又造成了严重的国家财政危机。参考答案:1刘邦 汉景帝 七国之乱 推恩令 监察2藩镇 五代十国 统兵权 发兵权

7、 节度使 文臣 通判 中央 藩镇割据二、明清专制皇权的加强1丞相制度的废除(1)原因:元朝中后期宰相权势过重。(2)过程:明朝建国之初,对中书省和丞相权力严加控制。1380年,明太祖下令裁撤_,废除丞相,由皇帝掌管_。(3)影响:在中国历史上实行了1600多年的丞相制度被废除,专制皇权发展到了新的高度。2明朝的内阁与清朝的军机处(1)明太祖:废除丞相后,设立_,仅备顾问兼协理章奏,并不参与决策。(2)明成祖:设立_,地位逐渐上升,逐渐取得了“_”权。最后再由皇帝用朱笔批示、裁定,称为“_”。(3)清初承袭明制,设立内阁,负责处理日常事务。重要的军国大事,由满洲贵族组成的_处理。(4)清雍正年间

8、,设立_,它简化了处理政务的手续,提高了行政效率,使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标志着专制皇权的高度发展。(5)中央官僚制度变化的特点及其评价特点:自唐宋以来政治制度的变化,表现出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遭到压制的历史特点。评价:专制皇权的不断强化是传统_发展的产物,虽然有可能提高_,但却导致了_,最终成为社会发展的桎梏。参考答案:1中书省 六部 2.殿阁大学士 内阁 票拟 批红 议政王大臣会议 军机处 官僚体制 决策效率 一人独尊特别提示:1推恩令并没有废除分封制,它只是分割了封国的领地,从而削弱地方势力以加强中央集权。郡国并行制是整个汉朝时期的地方行政制度。2明朝以前,宰相被赋予决策大权;明朝

9、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或决策机构,而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无决策权,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英国的内阁是君主立宪制下的最高行政机构。互 动 探 究探究1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皇帝称号确定以后,嬴政自称“始皇帝”。他还规定,自己死后传位给子孙,“传之无穷”。材料二 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一方面以皇位世袭显示了权力的不可转移,另一方面以皇权至上显示了地位的不可逾越。材料三 国家的法律、政策,都决定于皇帝一人的意志。“主独制于天下而无所制也”。材料四 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为封建统治找到了较为理想的意识形态。他的学说为

10、稳定和巩固大一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起了重要作用。田昌五、安作樟主编秦汉史材料五 宋朝对地方采取极端限制的措施,“收乡长、镇将之权悉归于县,收县之权悉归于州,收州之权悉归于监司,收监司之权悉归于朝廷。”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问题: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点拨提示:(1)以君权为中心,权力高度集中,且皇位世袭。(2)人治高于法治。(3)政权与神权相结合,儒家经典是其君主专制制度的理论基础。(4)中央集权和专制皇权不断加强。探究2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从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

11、开始,到1840年鸦片战争为止,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在这期间,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即使出现分裂也能够重新走向更高度的统一,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材料二 明史邢法志“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资本主义萌芽从明中后期出现到鸦片战争前夕,始终在萌芽状态中徘徊。“八股取士和大兴文字狱是明朝统治者用以钳制知识分子的一种手段。”中古史问题: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点拨提示:(1)积极影响: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2)消极影响经济上,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

12、主义萌芽发展。政治上,专制统治的空前强化,剥夺了人民的政治权利和言论自由,民主思想和行动受到压制和打击。思想文化上,专制统治使知识分子脱离实际,阻碍了科技创新和文化的进步。减缓了社会发展的步伐,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典 题 示 例(2010山东10)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这反映出()A宰相职权范围扩大 B专制皇权达到顶峰C君权对相权的制约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解析】“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说明宰相的权力受到分割,排除A项;专制皇权达到顶峰是在清朝,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中央内部皇权与相权的关系,与地方无关,排除D项;权力

13、分割的结果是加强了君权对相权的制约,只有C项符合题意。【答案】C【拓展】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演变。秦朝的时候,丞相就一个,协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务,“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权力很大;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的实行,使传统的“首长制”宰相变成了“委员制”宰相,宰相的权力被分散了,权臣无法独揽大权,皇权得到了加强;北宋在分权方面继承了隋唐的“优良传统”,财、军、政权分别归属不同的部门;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六部归皇帝直接掌控,专制皇权发展到了新的高度;清朝雍正帝设立军机处,使专制皇权发展到了顶峰。【规律】历史选择题的四种解题技巧:(1)限定语突破法:首先要仔细审读题干,这是解题的关键。抓住题干中的每一个字,

14、尤其要抓准限定答题要求的字词,从而明确题目的时空限定以及特殊的解题要求,并以此作为解题的突破口,排除错误选项得出正确的选项。(2)背景切入法:对于原因类的选择题,把历史事件放在发生前的特定历史背景中去,从中找到根本原因、具体原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等。(3)参照法:按照题干要求,先想一下正确的答案以及与之有关的史学界权威观点,把它标注在一旁,但不盲从于权威,而是以之为参照,对比选项,找出正确答案。(4)两种思路结合法:首先,读懂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其次,联系学过的与材料有关的史实或选项所涉及的有关知识分析选项,排除错误选项,做出正确的选择。(2011新课标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

15、春秋战国时期,按“官有能而禄有功”的原则,废除血缘世袭的贵族制,建立起官僚行政制度。秦至汉初,秉承法家理念,功与能为官吏升迁任免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儒生出生的官吏地位上升,官吏个人品行对于引导、教化百姓的功用日益受到重视。东汉时,士大夫追逐基于德行的“名”,官吏矫情虚伪而无实际才能成为普遍现象。曹操执政,强调“唯才是举”,功、能者优先,“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西魏北周选任官吏,突出思想品行的重要性:“凡所求材艺者,为其可以治民。”强调对官员的品行与政绩考核:“其志行善者,则举之;其志行不善者,则去之凡求贤之路,自非一途。然所以得之审者,必由任而试之,考而察之。”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

16、要材料二 唐代将品德与任职态度方面的“四善”作为考察官员最重要的内容:“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同时规定各类职务的最佳业绩标准,称作“最”。每年考核,公开结果。考核分为九等:“一最四善为上上,一最三善位上中,一最二善位上下居官谄诈,贪浊存状,为下下。”“善”是获得薪酬奖励与迅速提升的关键。据新唐书材料三 取士概归学堂,固已明示天下以作新之基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且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其才高者,固足以佐治理,次者亦不失为合格之国民。查科场试士,但凭文字之短长,不问人品之贤否,是以暗中摸索,最足为

17、世诟讥。今学堂定章于各项科学外,另立品行一门,用积分法,与各门科学一体核考,同记分数,共分言语、容止、行动、作事、交际、出游六项,随处稽察,第其等差,至考试时,亦以该生平日品行分数,并合计算。凡算学、地理、财政、兵事、交涉、铁路、矿务、警察、外国政法等事,但有一长,皆可保送。俟考时分别去取其取定者,酌量用为主事、中书、知县官。摘编自袁世凯、赵尔巽、张之洞等会奏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暨上谕立停科举以广学校(1905年)(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至唐官员选拔所体现的“德”、“才”观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清末对“德”、“才”的新认识。【解析】本题考查人

18、才选拔。第(1)问考查秦至唐人才选拔的依据变化和原因。变化从材料中依次归结,不要漏掉内容。原因要从社会背景、官员选拔、传统思想影响等方面分析。第(2)问首先注意从材料中归结出清末对德才的看法,然后综合前面的德才观进行评价。【答案】(1)变化:秦至汉武帝时,以功勋、能力为选拔官吏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选拔官吏越来越注重官吏的个人品行;曹操强调“唯才是举”;西魏北周时强调德行优先,同时注重能力考察;唐代形成一套完善的德才兼顾、以德优先的考核制度。原因:儒家思想对制度建设的影响日益深入;具体历史背景影响人才选拔的标准;建设高素质的官吏队伍。(2)德和才都是国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强调学校在德才培养中

19、的重要性;德可以通过课程教育、日常考察等方法养成;在官员选拔中更重视专业知识与技能。继承古代德才兼备的人才观;适应时代需要;有利于新式人才的培养。【拓展】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到公开考试;人才选拔逐渐趋向制度化,形式日益严密,体现了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规律】从近几年的高考情况看,考生在材料解析题上的失分较为明显。除了因为该项试题的发展呈现材料源广、信息量大、设问角度活、考查功能全、能力要求高的趋势外,还有,一些学生在解答此类问题时,没有掌握一套实际有效的解题方法、能熟练解题的步骤。现系统介绍一下非选择题的解题技巧。(一

20、)读是解答的前提阅读理解材料是解题的必要前提,读懂、读透、弄清材料,是解好题的第一步。1先读设问,后读材料。先读题目设问,给材料内容定位,明确答题方向、目标,带着问题阅读材料更显思路清晰明确。2阅读材料的基本原则:看两头,找信息。材料的首尾两头,一般是命题者对材料的出处和内容作简要介绍的地方,内容一般包括材料的背景、时间、国别和作者,甚至材料的中心等一个或多个信息。这些说明性文字,往往给解题者某种暗示和引导,有可能埋伏着解题所需的信息,有一定的启发作用,不可漏读。读懂、读透材料。对材料的阅读,一般情况下应读三遍:第一遍粗读,找到材料叙述的核心内容。第二遍细读,正确理解材料的观点,获取有效信息,

21、要防止似是而非,一知半解就匆忙答题的毛病。第三遍重点读,带着设问有重点地阅读,提取有效信息,搁置无效信息,并确定材料与相关知识的联系,破解命题的考查方向。(二)找是解答的关键“找”就是从材料和有关知识中,找取解题的信息点、信息源,它往往是与“读”交织在一起的,而且方向是一致的,无需将两者截然分开。1从材料内容本身找取有效信息。在找取每段每句的含义时,要注意抓取关键词语,不论题目所给的材料文字多少,无效信息和虚假信息的干扰程度多强,材料的含义往往就在几个关键词语上,它们是信息的集中表现,是解题时所用的重点。当然,也别忘了有时关键信息还可能出现在材料的首尾,即材料的介绍和出处上,它有时会给解题以一

22、定的暗示和启发。2从材料与课本的关联找取相似点。试题虽然是新材料、新情景和新设问,但迄今为止,任何一道材料题的解答,都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不管材料多新,必定与课本有不可分割的关联,“貌离神合”于课本知识。这里的关联一是指试题以课本知识为背景或依托,二是指试题的一两处设问需用课本知识来回答或确定大方向。确定了材料与课本的某个或某方面重要知识的关联,这样材料便与课本联系在一起,回答问题就不难了,甚至有的设问可以在课本中“对号入座”。3从材料内容与设问角度找取相关点。材料解析题,顾名思义是要求把对问题的回答建立在对材料的分析应用上,突出运用材料论证,说明问题的特征和坚持“论从史出”

23、的原则,以充分发挥材料本身在解题中的价值。所以读材料时要处处想着设问,把设问放到材料中互相对照,从材料中找出回答设问的信息,或从设问的行文中重新获得读材料时忽略了的重要之处,以纠正在答题时抛开材料或设问,随意发挥、答非所问的错误倾向。(三)答是解答的落点材料解析题的读、找只是为最后的解答作准备,答才是最终的落点。这个落点是否准确、恰当、完美,是否能够充分体现命题的意图,还要做到“六个注意”:1注意答好第一问。除了材料小论文外,每道材料解析题基本上有多个设问,设问间往往是相互紧密联系着的,而第一个设问的定位作答是否准确完整,直接影响着下一问的作答。因此,第一问作答要细心推敲,力求全面准确。对起点

24、设问的错认,将会误及后面的答案。2注意审准设问。在好多设问中,都有一些引导性、限制性词语对问题的回答作出限制要求,如“依据材料概括提炼”“不得照抄材料原句”“根据材料谈谈认识”“综合材料得出结论”“比较材料”“如何评价材料的观点”等。这些限制词语大体上代表了设问的本质含义和考查的能力要求,要给予充分注意,以防“南辕北辙”,造成“劲没使到点子上去”的局面。3注意设问分值。每个设问后的括号里都有一定的分值,分值大,回答要详尽一点;分值小,回答要简省一点;不能置分值于不顾,自己熟悉的问题虽分值小也大肆铺张,不熟悉的问题虽分值大却片言只语。4注意解析的完整性、层次性。材料题解答的完整性和层次性如何,直

25、接决定着得分差别。5注意史学观点的运用。运用基本的史学理论观点分析材料的本质和规律,这是历史阐释能力的最高要求,在高考题中的考查呈上升趋势。6注意答案的简明扼要。材料解析题的答案要求言简意赅,条理清楚,逻辑严谨,问什么答什么,不必展开。另外,答案用语要规范,准确使用“应试语言”,不能滥用文学性的修饰语,历史卷不能当成语文卷。课 堂 巩 固1(2011广东13)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A宗法制的终结B察举制的完善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D科举制的推行【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科举制。隋唐前实行九品中正制,按出身门第选官,隋唐时期,随着庶族地主力量壮

26、大,九品中正制度无法满足庶族地主参政的要求,由此实行按考试成绩录取官员的科举制,不再以出身选官,由此导致门弟出身逐渐被淡化,因此选D项。A项与材料信息不符,B项是两汉时的选官制,C项是隋唐时期的中央机构。2(2011山东9)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的某制度时说:“它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全国之地域于一个中国之统治。”这一制度是()A郡县制B察举制C科举制D行省制【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科举制。科举制通过考试入仕,从而能培养人民对政治的兴趣,而且选拔仕人决定权掌握在中央手中,各地域按名额获得其进士参政权,全国各地士子群集中央会试,从而把各地域集于一个中央统治之下。而A、D两项

27、起不到培养人民政治兴趣的作用。察举制的决定权在地方不在中央。3(2011汕头一模)唐中宗曾未经三省同意封过一些官职,事后,这些官员大都被人瞧不起。这说明()A唐代君主专制高度强化B皇权一定程度受到三省制约C三省六部制加强了君主专制D唐代出现君主立宪制的雏形【答案】B【解析】“唐代君主专制高度强化”明显不符合材料中的信息,排除A项;三省六部制加强了君主专制符合史实,但与材料中“皇帝未经三省同意而任命的官员大都被人瞧不起”这一信息不符,排除C项;D项明显不符合史实,排除。4(2010北京12)下图是一幅古代北京地区的政区示意图。图中反映的地方行政制度实行于()A西周B秦朝C汉朝D唐朝【答案】C【解

28、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特别是汉代的郡国并行制,考查再认、再现历史知识及处理和解读历史图片信息的能力。难度较小。示意图中的行政区划,既有郡,又有广阳国等封国,这种郡国并行制出现在汉初。5中国象棋中“楚河汉界”的来历与历史上的“楚汉之争”(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相关。这场战争发生于()A公元前2世纪早期 B公元前2世纪晚期C公元前3世纪早期D公元前3世纪晚期【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公元纪年与世纪纪年的换算,公元纪年的第一位(三位数时)或第一二位(四位数时)加1即为世纪纪年,如本题是2加1为公元前三世纪,本题还要注意,公元前的纪年数字是倒数的,即本题206202年是晚期。6服饰是一个时代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具体体现。下面三图是明太祖命制并颁行全国的三种男子帽式,你从中得到的确切信息是()A朱元璋关心民众生活B朱元璋鼓励发展纺织业C明朝极力加强专制皇权D明朝百姓服饰都有统一规范【答案】C【解析】本题以服饰为切入点,考查学生从图片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作为封建最高统治者,其一切活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加强专制皇权。由三种男子帽式的名称可判断其与国家统一、中央集权加强等因素相关,选项C与题意相符。课后强化作业(点此链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