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语文:《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案例(苏教版必修二).doc

上传人:a**** 文档编号:41988 上传时间:2025-10-2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案例(苏教版必修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语文:《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案例(苏教版必修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语文:《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案例(苏教版必修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语文:《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案例(苏教版必修二).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案例一、 案例背景这首词是苏轼的代表性词作,进而也是豪放派的代表作,并且在立意、写法、题材上也极具典型性,是怀古词的代表作。诗词鉴赏切入的方式可以很多,但无论哪一种都是尽可能还原文本本身的情感内涵,触摸到文字背后那颗美好鲜活的灵魂。这首词在苏教版(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6月第2版)中被放在必修二第三专题“历史的回声”第二板块“千古江山”里,专题的主要学习方式为文本研习,与人教版中放在唐诗宋词单元在婉约词的对照下作为豪放词的代表作进行学习的背景不同,它更强调感性体验基础上的理性思考、研习。我想,这样高一层次的要求倒恰恰符合我所面对的学情,作为省一级重点中学的学生,他们对这

2、首词并不陌生,甚至对苏轼的生活背景、人生经历和他的其它词作也有一定程度的了解。那么这一课的教学应该做的就是对已熟悉的文本做进一步的研习,在感受的基础上提升感受,在朗读吟诵的基础上增加理性的知识,甚至是反思自己的感受、理解。这一篇中有几个字向来有不同的版本,由此作为一个切入口揣摩词作的内蕴、意境可能比较容易;另外利用其它的途径,比如:相近、相关主题的词句、绘画作品及评论来印证、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也不错;当然,所有的诗词,涵咏吟诵的功夫必不可少。总之,营造适当的氛围,激发诗词鉴赏的兴致,获得一些鉴赏诗词的基本常识,并且在前人对历史的认识、评价和记录中,发挥联想和想象,泯灭时空界限,与古人对话,指点评

3、说、感悟体认,从而积淀自己的历史记忆、文化记忆,更好地拓展个人的生命宽度。二、案例描述板块一(准备)我在课前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曲,营造开阔雄浑之意境。然后在铃声响起后解说:“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面对滔滔江水,总会让人想起这河流所承载的人类文明的喧嚣。伟大的诗人苏轼面对黄冈城外赤鼻矶处的滚滚长江水心潮澎湃、思绪万端,写下了千古华章两赋一词。”用自己的语言把学生推进本词的大背景。然后借引导回顾必修一学的前赤壁赋,自然牵出对词作写作背景的回忆,点明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写于同一时期同一地点的词作。做了这样的铺垫后,与学生一起翻开课本,齐读全词。板块二(研习)(一)品“豪放”齐读后推出一个有充分的

4、开放性和自由度的大问题:“这首词向来被视为豪放派的代表作,豪放即气魄大而无所拘束的意思。那大家觉得这首词的大气魄体现在哪些地方呢?能不能结合文本中自己感触最深的词句来说一说呢? ”学生会从“豪放”的角度谈自己对一些词句的品读,品读也往往深浅不一,但一定是比较个性和感性的,这个时候老师就要适时地展开师生对话,深化或拓展对一些关键处的理解,比如,在学生品读“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句时,可以展开这样的对话:师:大家考虑,这三句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来写的?譬如,“乱石穿空”是从形角度写的,写出了石头那种奇形怪状,那种参差交错。只有这样来写石头,才能写出战场的景观特点。 生:“惊涛拍岸”是从声

5、音的角度来写。 师:“惊”的繁体字怎么写?只有知道繁体字才知道这个“驚”的意义,这里是“驚馬”的意思,如惊马一样的波涛,拍击着岸边,非常凶猛,非常暴烈,翻江倒海,这是一江怒涛。 考虑,这两句分别从什么视角来写的。 生:“乱石穿空”是仰视,“惊涛拍岸”是俯视。 师:一个往高处写,一个往低处写。而“卷起千堆雪”是往深处写,写颜色。 穿空、惊马一样的波涛、浪花如雪,都是往极处写。 这样,由岸边到江面,由江面到大江深处。“赤壁”古战场的雄伟、壮丽、波澜壮阔的画面就形成了。另外,老师还可以利用版本的不同引导学生用“字词替换法”鉴赏诗词:“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句有另一版本(很权威,在上海辞

6、书出版社出版的唐宋词鉴赏辞典里)写作“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大家觉得哪个版本好?(不迷信权威,有理有据地形成自己个人的见解,也是做学问应持的态度。)然后,在小结中让学生明白:“结论不重要,重要的是大家在咬文嚼字中体会古人对文字的谨严态度。古代人写诗文,是很讲究炼字的,就算苏轼这样的大文豪,笔下的杰作也是炼出来的。所以我们在鉴赏诗文时,也要有“炼字”意识,在反复揣摩中体会词的真味。”同时点明“字词替换法”是诗词鉴赏的有效途径之一。接着让学生个人配乐朗读,尝试用自己的声音来表达一下这种大气魄。个人朗诵一两位再放声齐诵一次。(二)读“怀古”引导学生换个角度,从词作的题材内容(怀古词)的角度

7、切入再次审视这篇作品,提出系列问题供小组研习探讨:由词题可知,很明显,这是一首,所以放在这个以“历史的回声”命名的专题里,诗人兀立江边,思接千古,想起了心目中的英雄周瑜。据老师对相关资料的搜集整理,发现了一个大问题;苏轼“遥想”中的公瑾与历史上的周瑜不符。( PPT展示问题)1、赤壁之战在建安十三年,小乔出嫁已十年,不是初嫁,小乔都成老乔了。2、羽扇纶巾的打扮。三国志记载,等曹操的水军船只着火后“瑜等率轻锐寻继其后”,所以应是一身戎装才对。3、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赤壁之战形势很严峻,并非如此轻松,杜牧诗云“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问:苏轼为什么在众多三国英雄中独取周瑜一人,又为什么

8、特意修改史实塑造周瑜呢?(你能否逐一地给个说法?如果大家一时还没有头绪的话,不妨前后左右交流探讨一下) 在小组交流探讨后由小组推举代表起来发表看法。大致得出三点:周瑜的年轻衬苏轼的早生华发,周瑜的建功立业衬苏轼的壮志难酬,周瑜深得主君的信任器重,衬苏轼的身贬黄州,前途未卜。准备自己的分析,有合适的机会可以拿出来参与课堂讨论。我的分析:1、以美人烘托英雄,更见周瑜的丰姿潇洒、韶华似锦、年轻有为。再由小乔想到周瑜与主君的姻亲关系,想到他的大展鸿图背后有着强大稳固的精神支持,更是令人艳羡。(突出他少年英雄、儿女情长的一面)2、(突出他的儒将风范)按现在我们的印象,以为诸葛亮才是拿着一把羽毛扇。其实,

9、拿着羽毛扇在魏晋之间而言,一些儒将风流的人常常都是如此的。就是说,指挥作战的将军,不只是勇武的将军而已,而且是读书(腹有诗书)的儒将。生说是一种当时流行的打扮时,应该引导:是当时的“风流人物”之间流行的打扮。(穿插对“风流人物”的探讨。请问:“风流人物”跟“英雄人物”一样吗?)3、(突出他的军事才能)试想,在滚滚奔流的大江之上,才华卓越的青年将领周瑜,谈笑自若地指挥水军,抗御横江而来的不可一世的强敌,使对方的千里舳舻,顿时化为灰烬,这是何等的气势。(三)思“幽情”最后以一个问题带出对文本结尾句的解读,实现拓展,以文化的大视野挖掘情感表达背后的精神世界的呈现。问题:看来苏轼重塑周瑜形象实际上是寄

10、寓了一个文人的英雄梦。你看周瑜,英俊儒雅,既勇武有力又儿女情长,既能文又能武,而且年纪轻轻就建立了如此的功业,怎不令人羡慕,再想想自己早生华发,老大无成,屡遭贬谪,前程未卜。如果我们是苏轼,经过这样一番遥想,也不禁要感慨万端了,于是千般滋味化做一句咏叹“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此时词人又是怎样的心情呢?这里有两种译法,你会取哪一种呢?(PPT展示)(1) 人生像是一场短促的梦,就让我举起手中的酒杯,祭奠见证这逝水流年的江月吧!(2) 人生几何,何苦让种种“闲愁”萦回我心,还是放眼大江,举酒赏月吧!自己的理解:我觉得我们完全可以联系赤壁赋来理解此时东坡的精神世界(思想状态)。赤壁赋中有印证,“

11、人间如梦”对应赤壁赋里“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而“一樽还酹江月”又让我想起“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可见苏轼虽然有失意有不甘但最后仍在雄奇壮美的山水之间寄寓了一份超脱旷达。苏轼之所以为苏轼也在于这种沉郁之后的自我开解。(教师的小结可以从这里开始)所以这一句体现了苏轼在悲慨之中的一种超脱,一种跟高远的天地,跟江水与明月的物我交融。那么我们学习苏轼的文章,大概更应该体认他这种做人的态度吧,在顺境中心怀天下、积极进取,在逆境中把持自我、超越自我,从而无论面对怎样的人生变故都能宠辱不惊,继续我们自己的

12、生命逆旅。让我们一起回顾这首“千古绝唱”,让这篇华美乐章直抵我们心灵的彼岸,成为我们个人的文化积淀、历史记忆,请大家尝试背诵此词。领诵,并播录音演唱。三、案例反思2006年12月,我接了个任务,到苍南中学开一节温州地区的新课程样本课。为此我就自己选定的课题共上了五节课,这五节课教学的基本思路没变,偶尔做一点细节的修改。前两次在自己任教的班级,第三、四次在瑞阳(民办中学)的两个班,最后一次在苍南中学(省一级重点中学)。这是我任教以来“巡回”次数最多的一节课,因此体会颇深,现就教学的有效性做一点反思。1、 要使自己在课堂的教学行为更有效,了解学生很重要。本校几位老师听了三次课,比较一致的意见是,在

13、自己班上的那次效果最好,在瑞阳上的效果最差,苍南那次居中。我个人也这样认为,事后静心回想,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我了解自己的学生,与他们最默契,我的“教学设计”首先是以他们为预定的授课对象的,我甚至能推测他们对一些问题的反应,包括预想他们的某些课堂表现。所以同样的问题我的学生探讨得广度、深度和到位程度都是与我相对陌生的学生所无法比拟的。当然学生自身的素质也有些微区别,然而我相信前者还是最主要的原因。因此,我认为了解学生是实现课堂有效教学的前提。2、 相机而教是推动课堂有效教学的关键。我们的课堂是千变万化的,学生种种反应你要及时的做出判断、评价和引导,才能使课堂摇曳多姿。不要固守自己的预设,而忘记

14、回应学生在课堂中的反应,也千万不要急于呈现自己的一些思考所得,而应该多考虑怎样让学生多思考多表达。时时记住自己只是个引路人,不要太爱表现自己,哗众取宠。同样的教学设计我上了五次,所呈现的完全是不同的课堂状态,因为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是不同的,每个班级、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体验,这些是你无法预料的,你只能根据学生的选择、学生的思考随机应变地进行你的教学。从这点来说我很开心,因为我的课堂是由学生做主的,我的课所谓的精彩不精彩取决于学生的表现。从这一角度去评价,我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是有效的。3、 课堂提问的质量是影响课堂有效性的一大因素。问题怎么问很重要,问题太大会让学生找不着方向,问题太简单会让学生觉

15、得多此一举,问题的指向性不明确会让学生误入歧途。不要去抱怨“学生怎么不会回答”,一般情况下都是自己问得有问题。比如:我这节课有一个问题是这样的,“这首词向来被视为豪放派的代表作,豪放即气魄大而无所拘束的意思。那大家觉得这首词的大气魄体现在哪些地方呢?”当我这样问的时候,学生起来基本上会一口气把他所认为的体现大气魄的句子都列出来,然后说个大概的感觉。所以后来我在这个问题后加了句“能不能结合文本中自己感触最深的词句来说一说呢?”那学生的回答就具体多了。4、 提高自身修养是实现课堂有效教学的根本。课堂真的是一门须精雕细琢的艺术,很多时候也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甚至老师的情绪,老师跟学生暗合的一种默契都会大大影响整堂课的效果。但是一个语文老师他自身的综合素质,他腹内的诗书,将最终决定他的课堂魅力。无论教什么,无论怎么教,无论思考怎样的教学问题,我觉得最后都会归结到这一点。所以,一个语文老师惟有勤读书、多思考、修身养性,才能立足讲台、无愧于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