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九 戊戌变法二 百日维新119世纪末中日战争的结果,激起了国内几年间的一系列反应。下列事件按照发生顺序排序准确的是()十五日,命各省督抚整饬吏治士有上书言事者,赴都察院呈递廿一日,电到北京,草万言书,请拒和、迁都、变法三者廿三日,下定国是之诏,以宣示天下。上谕曰:廿四日,复八股取士之制,罢经济特科,废农工商总局ABC D解析:“十五日,命各省督抚整饬吏治士有上书言事者,赴都察院呈递”指的是1898年8月光绪帝鼓励上书言事;“廿一日,电到北京,草万言书,请拒和、迁都、变法三者”指的是1895年的公车上书;“廿三日,下定国是之诏,以宣示天下。上谕曰”指的是1898年6月颁布定国是诏;“廿四日,
2、复八股取士之制,罢经济特科,废农工商总局”指的是1898年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戊戌变法失败,选择B项符合题意。答案:B2在百日维新期间,山东烟台的学子张子昭得知变法的消息后痛哭流涕,当即手写血书,痛骂康、梁。在维新的措施中,最令他反感的应是()A设立京师大学堂 B废除八股C派留学生出国留学 D在各地设立中小学堂解析:解答本题,要注意材料中的“学子”。当时的读书人,均期望通过八股取士取得功名,以光宗耀祖。戊戌变法的法令中,明确规定废除八股,这就断了其当官之路。答案:B31898年光绪帝颁布的明定国是诏有如下内容:“京师大学堂为各行省之倡,尤应首先举办以期人才辈出,共济时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3、A公车上书直接推动诏书的颁布B“共济时艰”指八国联军侵华C诏书指示立即筹办京师大学堂D筹办京师大学堂已成社会共识解析:题干中并未提到公车上书,故A项错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发生于1900年,故B项错误;根据题干中“京师大学堂为各行省之倡,尤应首先举办”可知诏书的意思是立即筹办京师大学堂,故C项正确;题干中只提到光绪帝颁布诏书决定筹办,但并不能代表此举已成为社会共识,故D项错误。答案:C4东方杂志记载:“当戊戌四五月间,朝旨废八股改试经义策论,士子多自濯磨,虽在穷乡僻壤,亦订结数人合阅沪报一份。而所谓时务策论,主试者以报纸为蓝本,而命题不外乎是。”材料反映了()A废除八股导致社会习俗根本改变B科举
4、考试命题均以报纸为蓝本C改试策论促使士子广泛阅读报刊D改试策论得到士人的普遍拥护解析:A项中的“根本改变”与史实不符,故A项错误;B项中的“均以报纸为蓝本”过于绝对,故B项错误;从“亦订结数人合阅沪报一份”“主试者以报纸为蓝本,而命题不外乎是”可知C项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D项错误。答案:C5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人士对西方的议会制颇为赞赏,但在百日维新中并没有开国会、定宪法。这是因为他们()A不敢彻底触动封建制度B认为这一政治主张不符合中国国情C认为中国“民智未开”,难以立宪D对封建势力作出了一定的妥协解析:从百日维新内容上看,变法的内容与维新派的主张有差距,维新派与康有为的设议院、开国会、定
5、宪法等政治主张,在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帝颁布的诏令中没有体现,表现了资产阶级的局限性。因此选D。答案:D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尽管当时很闭塞,严家弄又在乡下,像“戊戌政变”这样的大事,我们也不知道,可是皇帝和皇太后“驾崩”就不同了,“地保”打着小锣挨家挨户地通知。(注:严家弄,作者故居所在地,原为杭州城郊)夏衍懒寻旧梦录材料二维新党的计划太轻率了,太危险了,每一个步骤都需要一位强者的勇气皇帝的方向是正确的,但是他的顾问康有为和其他人等都缺乏工作经验,他们简直是以好心肠扼杀了“进步”他们把足够九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就填塞给它吃了。美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1)材
6、料一中“这样的大事,我们也不知道”反映了戊戌变法运动的什么情况?(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皇帝的方向”是什么?为什么说维新派“是以好心肠扼杀了进步”?答案:(1)普通民众连戊戌政变都不知道,更不用说整个戊戌变法运动了。由此可见,戊戌变法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严重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2)救亡图存,变法图强。维新派缺乏经验,计划轻率,急于求成,只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皇帝,结果适得其反。基础巩固1纵观整个历史,每逢较弱的社会受到较强的、好战的社会威胁时,会产生两种反应:一种是割断同入侵势力的一切联系,撤回到与世隔绝的境地中,在传统的信念和习惯中寻求安慰;另一种却是力图采纳外国社会的许多特别吸
7、引人的东西,作为以平等地位对付、抵抗的工具。下面属于“另一种”反应的是()A鸦片战争B义和团运动C戊戌变法 D解放战争解析:鸦片战争是英国试图打开中国的市场大门的战争,而中国却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与第一种反应类似,故A项错误;义和团运动存在盲目排外的行为,试图“割断同入侵势力的一切联系”,故B项错误;戊戌变法是中国在民族危机深重的时候,试图通过学习西方挽救民族危亡,故C项正确;解放战争属于中国内战,与“较弱的社会受到较强的、好战的社会威胁”没有关系,故D项错误。答案:C2戊戌政变后,倾向于变法的总理衙门大臣张荫桓遭到弹劾并充军新疆,在路过保定时,观者数万,直呼他为“大奸臣”。材料主要表明()A维
8、新危害了广大人民利益B变法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C总理衙门出卖了民族利益D列强侵略激起国人的反抗解析: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还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过于弱小,而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再加上资产阶级维新派又脱离广大人民群众,注定了戊戌变法的失败。答案:B3从中国近代化的历程看,戊戌变法突出的历史功绩在于()A挽救了民族危亡 B实现了政治变革C引进了西方技术 D促进了思想启蒙解析:戊戌变法的结局是失败的,因而其并没有挽救到民族危亡,故A项错误;戊戌变法的结局是失败的,因而其并没有改变中国政治面貌,故B项错误;洋务运动期间就已经引进了西方技术,故C项错误;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但是其在宣传改革思
9、想的过程中促进了中国思想的启蒙,故D项正确。答案:D 4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后,反对之声甚嚣尘上:有上书慈禧要求诛杀康梁的;有跪请太后“垂帘听政”的等等,如果分类,这些反对派应来自 ()闲散重叠机构的官员名列裁撤的绿营官兵享有特权的旗人谙习八股的文人A BC D解析:都是戊戌变法中的利益受损者,故都可能是反对派。答案:D 能力提升5读图,图中内容是著名学者虞和平对某一事件的评价。这一事件是()A洋务运动 B义和团运动C戊戌变法 D新文化运动解析:A、B、D三项不符合题意,从运动的影响看,特别是思想上的启蒙作用与戊戌变法最符合,C项符合题意。答案:C6戊戌新政提出后,山西省成立了商务局,承办山西的
10、矿务、铁路,还集白银45万两兴办轻工业。如在盛产棉花的地区,开设纺纱、织布厂,引入进口机器生产。以上材料反映出的信息正确的是()A戊戌变法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工业发展B戊戌变法法令得到广泛落实C戊戌变法取得了成功D维新变法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解析:材料信息反映的是新政提出后,山西省工业发展的史实,体现了戊戌变法对工业发展的影响,选项A是正确的。B项“变法法令得到广泛落实”不符合史实,C项明显是错误的,D项与题干无关。答案:A7著名的史学家戴逸根据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指出:“人们久处在封建闭塞的发霉气氛中,忽然从那里吹过来一股新鲜的气息,麻木不仁的头脑开始清醒过来了,僵硬的四肢逐渐动弹起来了。”这强调
11、了戊戌变法的意义是()A挽救民族危亡 B实现富国强兵C引领思想启蒙 D建立民主政治解析:戊戌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也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同时是近代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结合材料关键信息“头脑开始清醒”,强调了戊戌变法引领思想启蒙的意义,故C项说法符合题干材料含义。A、B、D三项说法与题干材料不符。答案:C8在百日维新期间,谭嗣同自述:“京居既久,始知所愿者皆虚,一无可冀(期望)。慨念横目,徒具深悲。平时所学,至此竟茫无可倚。”这段话表明谭嗣同 ()A放弃了变法维新救国救民的抱负B脱离群众,找不到变法的出路C悲观失望,准备向顽固派妥协D
12、对维新派不满,开始转向革命解析:解答本题关键是要理解该段文言文材料。“茫无可倚”反映了谭嗣同对于变法没有强大的依靠力量而感到前途茫然的一种心态。答案:B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戊戌变法是在甲午战后朝野上下求变思潮推动下发生的自上而下的社会变革,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思想、教育、新闻及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实际上是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中国近代化的继续和发展,是这一历史进程的重要环节。郭汉民放开眼界看“戊戌”材料二我认为今后对维新派与维新运动的深入研究,应充分吸取以往的经验教训,进一步解放思想,打开思路,特别是要坚持正确的评价标准。对于包括维新派与维新运动在内的一切历史事件与人物,既要
13、弄清楚其起因和思想动机又绝不能止步于此,而应深入、具体地考察其在社会实践中所产生的效果而且,对于社会效果的考察,也应当着重在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具体发展变化上,而不是笼统、抽象地谈论所谓的“斗争精神”云云。赵春晨坚持实践第一,重在社会效果的评价标准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戊戌变法是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中国近代化的继续和发展”这一观点的理解。(2)阅读材料二,指出作者关于维新变法的评价标准,并结合史实予以论证。解析:第(1)问,抓住近代化的含义,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领域分别阐述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作用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评价标准从材料二中
14、直接归纳即可;第二小问论证其社会效果可以结合戊戌变法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方面采取的措施来分析其进步性,同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局限性。答案:(1)政治:洋务运动维护清朝专制统治,戊戌变法推行君主立宪制,有利于政治民主化。经济:洋务运动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戊戌变法继续采取发展经济的措施,有利于经济工业化。军事:洋务运动创办军事企业,发展海军,戊戌变法推动编练新式陆海军,有利于中国军事近代化。教育:洋务运动期间创办新式学堂和支持留学生出国,戊戌变法设立京师大学堂,有利于教育的近代化。(2)标准:社会实践的效果。论证:(进步性)政治方面,兴民权、设议院,裁汰冗官,有利于资产阶级参与政治,打击封建
15、官僚;经济方面,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措施,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思想方面,改革科举,设立京师大学堂,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观念,推动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局限性)操之过急,脱离民众,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戊戌政变后,大部分改革措施并没有付诸实施。10阅读材料:又一次的幻灭昙花一现的“现代化”(图1)千余名为求官而来的“三分钟慷慨派”(史学家胡绳语),在已成定局的悲剧面前,以“成事不说”为由纷纷散去。但是,他们共同签名的激扬文字却流传甚广,以致成为一场“现代化”运动的先声。(图2)在忧时七上皇帝书的感召之下,年轻国君在颐和园行宫(而非紫禁城内正式议政的勤政殿)与一位“秀才”共谋国是。(图3)但
16、是,这场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现代化”运动,却在京城菜市口的刑场上画上了“休止符”图1图2图3请在上述图文启发下联系历史,完成下列问题:(1)具体解释“已成定局的悲剧”和图1暗喻的历史事件及其影响。(2)年轻国君与“秀才”共谋国是指的是什么事件?为什么说上述历史事件是一场“现代化”运动?(3)这场“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现代化运动”失败的原因何在?(4)图3释文没有用“画上了句号”,而是用“画上了休止符”,这里的深层含义何在?解析:本题以戊戌变法的过程为线索,综合考查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影响等知识点。第(1)问,考查公车上书的背景与影响。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图文材料即可作答;第二小问考查维
17、新派的思想主张,从政治、经济等方面来归纳。第(3)问,考查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从内因与外因两个角度来分析归纳。第(4)问,实际上是要求回答戊戌变法运动的深远历史影响。答案:(1)清政府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公车上书”;推动了当时维新运动的兴起。(2)光绪帝召见康有为讨论维新变法事宜。戊戌变法是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情况下发生的。资产阶级维新派试图通过实行君主立宪、发展民族工商业来摆脱民族危机,光绪帝颁布的变法法令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维新派的主张。因此,戊戌变法是一场通过变法而进行的现代化运动。(3)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4)戊戌变法使维新思想得以广泛传播,使“变革”成为不可遏止的思想潮流,中国的近代化并没有因戊戌变法的失败而止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