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时作业4太平天国运动及辛亥革命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5兰州一中期中考试)“推动了这次大爆炸(指太平天国运动)的毫无疑问是英国的大炮”,“太平天国运动是鸦片战争炮声的回声”。下列理解正确的是()A鸦片战争激化了中国社会矛盾,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B太平天国运动反对鸦片战争中清政府的卖国行为C太平天国运动以反对外国侵略为主旨D鸦片战争是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源解析: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推动了这次大爆炸(指太平天国运动)的毫无疑问是英国的大炮”强调的是英国侵略(民族矛盾)促使中国社会矛盾的激化并最终使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太平天国运动是鸦片战争炮声的回声”强
2、调的是太平天国运动是对英国侵略的反抗,故选A项。B项不符合材料意思,排除;C、D两项不符合史实,排除。答案:A2(2015江苏无锡期末考试)太平天国领导人曾对在华的外国使节说:“尔等如帮助满人,真是大错,但即令助之,亦是无用的。”“平定时不惟英国通商,万国皆通商(但)害人之物为禁。”这说明太平天国在外交上()A对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本质有了正确认识B主张自由贸易,无论何种商品都不限制C已经形成了成熟的外交方针D奉行独立自主、反对侵略的外交政策解析: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和获取信息及阐释理解的能力。材料反映了太平天国反对外国列强支持清政府,同时主张与外国进行自由贸易但是害人之物必须
3、禁止,说明其在外交上奉行独立自主、反对侵略的政策,故选D项。A项错误,当时太平天国的领导人没有看清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本质,还抱有幻想。B项错误,贸易是有限制的,禁止害人之物。C项表述不准确,由于农民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太平天国的外交方针不可能成熟。答案:D3(2015重庆万州期中考试)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共同点是()反映了向西方寻求救国道路的探索具有反封建性质推动了太平天国形势的发展是农民革命斗争实践的产物A BC D解析:本题考查资政新篇和天朝田亩制度的比较,考查学生比较能力。资政新篇反映了向西方寻求救国道路的探索,具有反封建的性质,并没有推动太平天国形势的发展,也不是农民革命斗争实践的
4、产物;天朝田亩制度具有反封建性质,推动了太平天国形势的发展,也是农民革命斗争实践的产物,综合比较,答案为A。答案:A4(2015江苏无锡一中期中考试)天朝田亩制度中规定生产者“除足其二十五家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余则归国库”,由国家统一支配,甚至连鸡狗等禽畜也不例外。这实质上表明太平天国()A试图保持社会的公正无差B实行绝对平均主义C安排一切经济和社会生产活动D彻底消灭人们的私有观念解析:本题考查天朝田亩制度,考查学生综合的能力。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天朝田亩制度强调了绝对的平均分配,故答案为B。答案:B5(2015福建四地六校联考)忠王李秀成被清军俘虏后,清方的记载说:“伪干王(洪仁玕)所编各书,
5、李酋皆不屑看也。”李秀成和太平天国其他领导人不重视“干王所编各书”的主要原因是()A军情紧急,无暇顾及B该书和农民政权没有必然联系C太平天国将领排斥西方文明D太平天国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重重解析:本题考查资政新篇,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干王所编各书”指洪仁玕编著的资政新篇,联系所学,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性质,但与农民革命的阶级属性没有联系起来,脱离实际。故选B项。答案:B6武昌三日:谣言下的革命中写道:“10月10日的武昌城盛传清政府正在捉拿没有辫子的革命党的谣言不管是有罪还是无罪,汉族士兵都害怕自己会在大清洗中丢掉性命,意识到投入叛乱比丢掉
6、性命更合算。”这则材料实际上反映了()A辛亥革命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B清政府的失控与信用破产C谣言有时候能推动历史的发展D武昌起义带有一定偶然性解析:本题考查武昌起义爆发的背景。由材料信息可知,参与革命的士兵,并非完全是接受了革命思想,更多的是由于害怕满族统治者对汉族人进行屠杀,因此投入革命,由此可见,武昌起义是具有较强的偶然性的。答案:D7(2015天津六校联考)辛亥革命10周年之际,梁启超撰文写道:“辛亥革命有什么意义呢?简单说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这反映出他认为辛亥革命()A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B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7、C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D扩大了人民的民主自由权利解析: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关键是理解材料,第一句话是强调,反对帝国主义干涉中国内政,体现了民族意识;第二句话强调,主权属于人民,人人有权利来管理自己的国家,体现了民主意识。所以选A。答案:A8(2015湖南雅礼中学)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一书中指出:“革命与民国并未带来预期的和平与秩序,民国时期较以前经历更多的痛苦与失序,它重现了传统上紧随王朝衰亡而来的失序与混乱。”这表明()A相较于推翻旧制而言,建立新制更难B辛亥革命没有带来社会进步C革命比建国更重要D民国时期的社会重建没有任何成效
8、解析:本题考查辛亥革命后的政局,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由材料信息可知,作者认为,辛亥革命后,人们期望的“和平和秩序”并未实现,民国时期经历了更多的痛苦和失序,社会秩序依然“混乱”。这说明,相较于推翻旧制而言,建立新制更难。故选A。B、D与史实不符;C项表述错误。答案:A9(2015湖南师大附中期末考试)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A总统 B议会C内阁 D全体国民解析:本题考查辛亥革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全体国民,D项正确。A、B、C三项属于国家机关的组成,不能拥有国家主权。答案:D10(2015湛江模拟)1913年袁世凯在一次演说中提出临时
9、约法,“即其内容规定,束缚政府”,让他“身受苦痛”。由此可见临时约法()A扩大总统权力 B维护民主共和C限制内阁权力 D赞成独裁专制解析:从题干中分析得出,临时约法中的内容束缚了总统的权力,维护共和政体。A、C、D表述均不正确,故选B。答案:B11(2015北京顺义综合素质展示)以下对于辛亥革命历史作用的评价,正确的是()A张扬民主意识 B实现民族独立C结束专制独裁 D确立民主宪政解析: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判断即可。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推翻了清朝统治,沉
10、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对近代亚洲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产生了广泛的影响。B、C、D三项说法错误,都没有实现,本题选A项“张扬民主意识”。答案:A12(2015石家庄模拟)辛亥革命前后,中国一直处在一种“国家危机”或“权威危机”之中,不论是改革派还是革命派一直都在努力探索一种新的国家形式。辛亥革命及民国的建立,意味着传统集权官僚体制崩溃。民国实质上是一个“军绅政权”,新的中央政府仍徒具形式,在“共和”的招牌下,国家实际陷于军阀割据和长期分裂状态。材料主要说明()A辛亥革命不具有实质意义B强化中央政府权威的重要性C中华民国的局限性D共和制是社会进步的重要保障
11、解析:材料中“新的中央政府仍徒具形式”“国家实际陷于军阀割据和长期分裂状态”说明了新的中央政府没有实际权力,使国家不能真正统一。因此材料强调的是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性,故B项正确。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故A项错误。“中华民国的局限性”和“共和制是社会进步的重要保障”并不是材料论述的主要方面,故C、D项与材料不符。答案:B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的连绵不断的起义已延续了十年之久,现在已经汇合成一个强大的革命”,“可以大胆预言,中国革命将把火星抛到现代工业体系的即将爆发的地雷上,使酝酿已久的
12、普遍危机爆发”。马克思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材料二“运动一开始就带着宗教的色彩。”“除了改朝换代以外,他们没有给自己提出任何任务。”“他们给予民众的惊慌比给予旧统治者们的惊慌还要厉害。他们的全部使命,好像仅仅是用丑恶万状的破坏来对立停滞与腐朽。”“显然,太平天国就是中国人的幻想所描绘的那个魔鬼的化身。但是这类魔鬼是停滞的社会生活的产物。”马克思材料三太平天国“只知有民族,不知有民权;只知有君主,不知有民主。即使成功了,也不过是历史上的又一个封建王朝而已”。孙中山材料四洪秀全是中国近代向西方探索真理的先进人物之一。毛泽东(1)材料二、三都否定了太平天国运动,各自的依据是什么?(6分)(2)与前三则材
13、料不同,材料四是如何肯定太平天国运动的?(4分)(3)根据材料一、二,马克思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评价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变化?分析马克思认识发生变化的原因,并说明我们可以从中学习马克思怎样的治学态度。(10分)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第(1)问依据材料二中的“太平天国就是中国人的幻想所描绘的那个魔鬼的化身这类魔鬼是停滞的社会生活的产物”和材料三中的“即使成功了,也不过是历史上的又一个封建王朝而已”进行概括;第(2)问依据材料四中的“向西方探索真理”进行概括;第(3)问依据材料一、二中的信息并结合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过程来概括。答案:(1)材料二认为太平天国运动是建立在落
14、后的经济基础上的。材料三认为太平天国运动是片面的排满斗争。(2)肯定了太平天国运动是先进的中国人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3)从赞扬到否定。原因:太平天国运动刚开始的时候,马克思对其了解很少,从反对封建主义的角度赞扬中国革命;随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和走向失败,马克思对其进行深刻分析,客观地总结出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治学态度:实事求是的历史研究态度。14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其革命的一生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当时的清政府,正如孙中山所形容的那样,像“一座即将倒塌的房屋,整个结构已从根本彻底的腐朽了”,“全国革命的时机,现已成熟”。可见,辛亥革命
15、的发生,是客观情势使然,而不是什么“激进主义思潮”的产物。因此,辛亥革命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伟大事件,“无疑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飞跃,它推翻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结束了在中国绵延几千年并被奉若神明的君主专制制度,破天荒地宣布了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从而扫清了中国社会前进的巨大障碍,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其政治意义是决不能低估的。陈其泰近代史上有关重大是非的两个问题的评价材料二辛亥革命后,某人翻译一本书名叫平民政治,但现在却准备易名为共和政治后再出版。国粹学报过去一段时间销路不畅,但最近改名共和杂志,重新变得抢手。摘编自徐兆玮棣秋馆日记革命后地方不同了一点,绿营制度没有改变多少守兵当值的,到
16、时照常上衙门听候差遣。马兵仍照旧把马养在家中。衙门前钟鼓楼每到晚上仍有三五个吹鼓手奏乐沈从文辛亥革命的一课材料三若夫革命主义为吾侪所昌言,万国所同喻,前此虽屡起屡踬,外人无不鉴其用心,八月以来,义旗飚发,诸友邦对之抱和平之望,持中立之态,而报纸及舆论,尤每表其同情,邻谊之笃,良足深谢。临时政府成立后,当尽文明国应尽之义务,以期享文明国应享之权利。孙中山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故辛亥之役,吾人虽能推倒满洲政府,曾不须臾,帝国主义者已勾结军阀,以与国民革命为敌,务有以阻止国民革命目的之进行。十三年来,军阀本身有新陈代谢,而其性质作用,则自袁世凯以于至曹锟、吴佩孚,如出一辙。北伐之目的,不
17、仅在推倒军阀,尤在推倒军阀所赖以生存之帝国主义。孙中山1924年北上宣言(1)材料一是从什么角度评价辛亥革命的?据此指出辛亥革命最大的历史功绩。(6分)(2)归纳材料二的两段材料关于辛亥革命影响的不同看法,对此应如何理解?你认为在研究历史时应该注意什么?(8分)(3)根据材料三分析孙中山对西方列强认识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孙中山认识发生变化的因素。(6分)解析:第(1)问角度依据材料判断,其功绩结合材料的角度迁移辛亥革命的功绩作答。第(2)问看法从材料中分别指出,结合当时社会环境进行理解;其注意研究的角度从看待历史的正确方法角度说明。第(3)问据材料三结合孙中山对列强的态度,结合时代背
18、景分析变化的因素。答案:(1)角度:政治意义(或民主政治)。功绩:结束了在中国绵延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扫清了中国社会前进的巨大障碍,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2)不同看法:第一段材料反映出民国初期共和观念风行,反映的现象主要发生在城市里的知识分子中;第二段材料反映出辛亥革命并未带来什么变化,反映的现象主要发生在偏远县城的普通民众中。理解:辛亥革命具有不彻底性,其影响在不同地区和不同群体中是不一样的,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是一个缓慢而渐进的过程。(注意:全方位分析材料;不能以偏概全。)(3)变化:孙中山在大总统宣言书中称帝国主义为“友邦”,对其抱有幻想;在北上宣言中孙中山认识到“帝国主义者已勾结军阀,以与国民革命为敌”,主张推倒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因素:吸取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一再受挫的教训;目睹帝国主义勾结军阀与国民革命为敌;得到中共和苏联的帮助;自身不懈追求真理,坚持革命与时俱进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