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时作业4烛之武退秦师第一课时基础巩固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C)A晋军函陵军:驻军B朝济而夕设版焉 济:渡河C以乱易整 易:交换D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赐:恩惠解析:易:替代。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全属于通假字的一项是(C)且贰于楚无能为也已夜缒而出亡郑以陪邻共其乏困朝济而夕设版焉秦伯说失其所与,不知ABC D解析:“已”通“矣”;“共”通“供”;“说”通“悦”;“知”通“智”。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活用类型分类正确的一项是(A)烛之武退秦师 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越国以鄙远朝济而夕设版焉 因人之力而敝之既东封郑A/B/C/D/解析:均为使动用法;为
2、数词作动词;为名词作动词;为名词的意动用法;为名词作状语;为形容词作动词。4下列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B)是寡人之过也 敢以烦执事夫晋,何厌之有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以乱易整,不武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忌不自信A/ B/C/ D/解析:为判断句,为省略句,为宾语前置句,为状语后置句。5对下列句中“之”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C)是寡人之过也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邻之厚,君之薄也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A/ B/C/ D/解析:助词,的。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指“阙秦以利晋”这件事。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类型与所给例句相同
3、的一项是(B)例句:秦伯说,与郑人盟A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B晋军函陵C共其乏困 D夜缒而出解析:例句中的“盟”为名词作动词,结盟。A项,使动用法,使灭亡。B项,名词作动词,驻军。C项,形容词作名词,缺少的东西。D项,名词作状语,在夜里。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B)A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微:没有B朝济而夕设版焉 济:救助C因人之力而敝之 敝:损害D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辞:推辞解析:济:渡河。8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B)A阙秦以利晋 以:连词,表并列B因人之力而敝之 而:连词,表修饰C子亦有不利焉 焉:语助词,表陈述D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若:
4、连词,假如解析:“而”,连词,表转折。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C)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C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解析:A项,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物品。B项,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今义,请客的主人。C项,古今同义。D项,古义,那人,此句中代秦穆公;今义,尊称一般人的妻子。10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B)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史,和公羊传谷梁传合称为 “春秋三传”。B“爵”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侯,古爵位名,为春秋时期五等爵的第三等,比“伯”低一
5、等。如晋侯比秦伯低一等。 C在春秋时,秦、晋两国国君几代都互相通婚,后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D古代臣子不敢直达皇帝,就告诉在陛(宫殿的台阶)下的人,请他们把意思传达上去,所以用陛下代称皇帝。解析:侯是二等爵,比伯高一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
6、,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1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D)A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见:拜见B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然:然而C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尝:曾经D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唯:只有解析:D项,“唯”是句首语气词,表示希望。1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最能表现烛之武机智善辩的一组是(D)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秦、晋围郑
7、,郑既知亡矣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邻之厚,君之薄也A BC D解析:都能表明烛之武的机智善辩。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晋、秦两国国君亲率大军围攻郑国,郑国国土被占,国都被围,形势十分危急,佚之狐慧眼识英雄,推荐烛之武去说退秦师。B烛之武虽对自己一直未被郑伯重用而牢骚满腹,但在郑伯的自责面前,能深明大义,义无反顾地奔赴敌营以解除国家危难。C烛之武说服秦王退兵时,既充分考虑到郑国利益,又处处在为秦国利益着想,不卑不亢,委婉得体,表现出杰出的外交才能。D这篇优秀的历史散文,叙事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故事情节波澜起伏,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具有很强
8、的艺术感染力。解析:烛之武说服秦王时,只字未提郑国利益,全部是从秦国的利益出发的。14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译文: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2)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译文: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扩张它西边的疆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减少,晋国将从哪里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解析:翻译的重点是“若”“而”“烦”“厌”“肆”“阙”“焉”等词的意义或用法。注意语句的通顺。15基于对烛之武的敬仰,有位同学拟了两副对联的上联,现邀请你用烛之武的品行对出下联。(1)
9、上联:郑文公知错能改纳谏任贤下联:示例:烛之武不计前嫌退敌救国(2)上联:佚之狐临危荐勇士,慧眼识才下联:示例:烛之武受命退秦师,雄辩救郑解析:对联要求上下两联字数相同,词性相应,结构一致,内容相近或相反。16请根据以下示例,概括烛之武的事迹并简要点评。(60字左右)(示例)事迹:邹忌三问三思由小悟大,用宫闱私事现身说法委婉规劝齐王除去蒙蔽。点评:邹忌身在自家,心在国家,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忠心一片实在难得。答:(示例)事迹:烛之武不计前嫌冒死出城,凭三寸不烂之舌为郑国智退秦晋联军。点评:烛之武虽有被埋没的幽怨,但一旦被征召,便不顾老迈之躯毅然赴难,其爱国之心实在可赞。解析:要能概括
10、人物的主要事迹,语言简练;点评部分要能揭示人物的性格和思想品德。第二课时能力拓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乡土文化既是一方水土独特的精神创造和审美创造,又是人们乡土情感、亲和力和自豪感的凭借,更是永不过时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近年来,我国各地兴起了“乡土文化热”,乡土文化成为一种时尚文化,(),在对乡土文化的追寻中,人的心灵得到放松和净化,并获得文化的归属感;作为重要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春节庙会、清明祭祖、端午赛龙舟、重阳登高等传统民俗活动_,展现了乡土文化旺盛顽强的生命力。乡村旅游大发展,传统村落成为人们_的旅游胜地,民俗体验、乡村写生等成为消费热点。美丽乡村建设蓬勃兴起,保持乡土文化、
11、传承乡村特色成为一致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景德镇陶瓷、淄博琉璃、潍坊风筝等乡土工艺品以及泰山皮影、日照农民画等乡土民间艺术纷纷走出国门,中国乡村文化正 _地走向世界,挺立于世界文化之林。实践证明,中国乡土文化历经劫难而不亡,_而新生,我们完全有理由树立对乡土文化的自信,这是文化自信的核心构成,决定着文化自信的深度和广度。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B)A乡土文化的情结长期存在于人们心底B作为一种情结,存在于人们心底C人们让乡土文化成为一种情结D人们把乡土文化作为一种情结解析:文中括号前面分句的主语是“乡土文化”,后面省略了主语,根据
12、语意,省略的主语也应是“乡土文化”。排除C、D选项。A项的主语是“乡土文化”,从语言表达简洁的角度考虑,主语和前面分句一样,可承前省,因此选B项,B项陈述对象和前文也保持一致。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B)A方兴未艾趋之若鹜从容不迫饱经风霜B如火如荼纷至沓来踌躇满志饱经风霜C轰轰烈烈接踵而至胸有成竹饱经沧桑D方兴未艾心驰神往信心百倍饱经沧桑解析:第一处说的是传统民俗活动,后面说这活动展现了乡土文化旺盛顽强的生命力。“轰轰烈烈”形容声势浩大,气魄宏伟。适合语境。“方兴未艾”是指事物正在发展,一时不会停止,多形容新生事物正在蓬勃发展。不适合语境,因为乡土文化活动不是新生事物。如
13、火如荼:原比喻军容之盛。现用来形容旺盛、热烈或激烈。也适合语境。排除A、D两项。最后一空前面说“中国乡土文化历经劫难而不亡”,“饱经风霜”指经历过许多艰难困苦。适合语境。而“饱经沧桑”是形容经历过很多世事变迁。与语境不合。因此排除C项,选B项。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B)A保持乡土文化、传承乡村特色成为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B传承乡土文化、保持乡村特色成为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C传承乡土文化、保持乡村特色成为一致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D保
14、持乡土文化、传承乡村特色成为一致共识,一批充满地域特色、文化底蕴深厚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解析:原句有两处语病:“保持文化”搭配不当;“一致”和“共识”重复赘余。4下面是学校广播站的一份广播稿初稿,其中有五处不合语体要求,请找出并作修改。同学们:大家好!欢迎聆听校园广播。今日广播的主题是“礼行天下”。中华文明已逾五千年,中国素享“礼仪之邦”的称号。作为新一代青年,我们要学礼、知礼、守礼,切勿做出违背礼仪的事情。答:“聆听”改为“收听”;“今日”改为“今天”;“逾”改为“超过”;“素享”改为“素有”;“切勿”改为“不要”“请勿”。5下面是某公司的图书防伪查询及增值服务流程图,请把这个图转
15、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0个字。答:请打开微信,扫描图书封面上的二维码,按照提示操作,先进入图书增值页面,进行正版验证(每本书可获取50个消费点),然后领取您所需要的增值内容,最后可参与图书有奖反馈活动。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曹操在观沧海中,用“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神奇壮观。(2)韩愈师说中紧紧围绕“传道”两字,论述选择老师所依据的唯一标准应该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3)白居易琵琶行中,“主人忘归客不发”一句从侧面写出了琵琶女第一次演奏的神奇效果,“东船西舫悄无言”一句则从侧面描写了琵琶女第二次演奏的神奇效果。阅读下面
16、的文言文,完成710题。李业兴,上党长子人也。业兴少耿介。志学精力,负帙从师,不惮勤苦。耽思章句,好览异说。晚乃师事徐遵明。时有渔阳鲜于灵馥亦聚徒教授,而遵明声誉未高,著录尚寡。业兴乃诣灵馥黉舍,类受业者。灵馥乃谓曰:“李生久遂遵明,何所得也?”业兴默尔不言。及灵馥说左传,业兴问其大义数条,灵馥不能对。于是振衣而起曰:“遵明弟子正如此耳!”遂便径还。自此灵馥生徒倾学而就遵明。遵明学徒大盛,业兴之为也。后乃博涉百家,尤长算历。虽在贫贱,常自矜负,若礼待不足,纵于权贵,不为之屈。后为王遵业门客,举孝廉,为校书郎。以世行历法,节气后辰下算,延昌中,业兴乃为戊子元历上之。于时屯骑校尉张洪、荡寇将军张龙
17、祥等九家各献新历,世宗诏令共为一历。洪等遂共推业兴为主,成戊子历,正光三年奏行之。魏迁邺之始,起部郎中辛术奏曰:“通直散骑常侍李业兴硕学通儒,博闻多识,万门千户,所宜访询。今求就之披图案记考定是非参古杂今折中为制召画工并所须调度具造新图申奏取定庶经始之日,执事无疑。”诏从之。业兴爱好坟籍,鸠集不已,手自补治,其家所有,垂将万卷。览读不息,多有异闻,诸儒服其渊博。性豪侠,重意气。人有急难,委之归命,便能容匿。与其好合,倾身无吝;若有相乖许,便即疵毁,乃至声色,加以谤骂。性又躁隘,至于论难之际,高声攘振,无儒者之风,时人以此恶之。至于学术精微,当时莫及。子崇祖,武定中,太尉外兵参军。崇祖弟遵祖,太
18、昌中,业兴传其长子伯以授之。齐受禅,例降。节选自魏书列传儒林第七十二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D)A今求就之/披图案记/考定是非/参古杂今/折中为制/召画工并所须/调度具造新图申奏/取定/B今求就之披图案记/考定是/非参古/杂今折中/为制召画工/并所须调度/具造新图/申奏取定/C今求就之/披图案记考定是非/参古杂今折/中为制/召画工并所须/调度具造/新图申奏取定/D今求就之/披图案记/考定是非/参古杂今/折中为制/召画工并所须调度/具造新图/申奏取定/解析:前几句按照句式整齐地原则“四字一断”;后面的“具”应为全部之意,所以前面最少应该是两个方面;注意所字结构。8下列对文中
19、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B)A. “黉舍”指古代的学校。庠、序、校、塾、太学等在古代也曾用作学校的称呼。B“节气”指时节和气候,如中秋,是认知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的知识体系。C. “太尉”是秦汉时中央掌军事的最高官员,后这一官职逐渐成为虚衔或加官。D“受禅”是上古时期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后也有以禅让之名行夺权之实的。解析:中秋不是节气,而是节日。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李业兴耿介好学,维护老师尊严。年少为人耿介,精于治学,不辞勤苦;在老师遭受鲜于灵馥贬低时,以左传大义问难,进而维护了老师的尊严。B李业兴知识广博,倍受时人推重。他曾被群
20、臣推举主持将进献朝廷的十家历法编为一历,也曾在朝廷迁都时由朝臣举荐主管新都的房舍建造工作。 C李业兴豪爽侠义,为人注重义气。人家有急难,委身投奔他,他能挺身相助;与他情投意合之人,他更是倾心待之,在财物上毫不计较、吝啬。D李业兴脾气急躁,缺乏儒者风范。对于和他观点相左之人,李业兴往往疾言厉色加以叱骂;与人辩论时又高声大气,伸拳振臂。解析:原文是“万门千户,所宜访询”,并非主管。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虽在贫贱,常自矜负,若礼待不足,纵于权贵,不为之屈。译文:李业兴即使在贫苦的时候,也常常骄矜自负,如果别人对他礼待不周,即便是面对权贵,他也不会屈服。(2)业兴爱好坟籍,鸠集不
21、已,手自补治,其家所有,垂将万卷。译文:李业兴爱好阅读古代典籍,不停地收集,亲手修补整治,他家里收藏的书籍,将近一万卷。参考译文:李业兴是上党长子人。李业兴少年时非常正直,专心求学,背着书去求学,不怕辛苦。深思经书中的章节句子,喜欢浏览奇闻异说。稍大一些以徐遵明为师。当时有渔阳人鲜于灵馥也聚徒讲学,而遵明声誉还没多高,著录尚少。业兴于是到灵馥的学校中去,与其他求学的人一样。灵馥于是说:“李生你长久跟随徐遵明学习,收获了什么?”业兴默不作声。等到灵馥讲说左传,业兴拣几条传中大义问灵馥,灵馥无法回答。于是业兴整理衣服而起说:“遵明弟子正像我这样!”于是扬长而归。从此以后,灵馥的学生纷纷改换门庭,来
22、到徐遵明这里。徐遵明学生大增,全是李业兴的功劳。后来,李业兴广泛涉猎百家之学,尤其擅长算术历法。李业兴即使在贫苦的时候,也常常骄矜自负,如果别人对他礼待不周,即便是面对权贵,他也不会屈服。后来当王遵业的门客,被推举为孝廉,任校书郎。由于朝廷使用的是元始历,节气少算而后于天时,延昌年间,李业兴编写了一部戊子元历献给朝廷。当时,屯骑校尉张洪、荡寇将军张龙祥等九家各自献上一部新的历法,世宗下诏,让把它们合为一部。张洪等人于是共同推荐李业兴为主,编成戊子历。正光三年(522),奏请推行新历。魏都刚迁到邺城时,起部郎中辛术启奏说:“通直散骑常侍李业兴是博学大儒,有广博的知识,营造房屋这样的事,应征求他的
23、意见。现在请求皇上让我到他那里去,展阅图籍记录文字,考核审定正确与错误的地方,检验古今文字,择其中确定规模制度,召集画工连同所需要的一起安排,详细地设计新图,申奏皇上裁决。臣希望开始营造的时候,百事顺利。”皇帝下诏,同意这个意见。李业兴爱好阅读古代典籍,不停地收集,亲手修补整治,他家里收藏的书籍,将近一万卷。而他则读书不止,常有不同的见识,众儒者佩服他的学识渊博。李业兴性格豪爽侠义,重义气。别人遇到急难,委身投奔他,便能得到他的收留和藏匿。人家与他情投意合,他便能倾注身心,绝不吝啬;如果有与他相悖的地方,他便会指责缺点加以诋毁,以至于怒形于色,横加诅骂。性情又很急躁偏狭,以至于论辩的时候,高声粗语,伸拳振臂,没有儒者风度,当时的人因这一点厌恶他。至于他学术的精深微妙,当时无人能赶得上。 他的儿子李崇祖,武定年间,任太尉外兵参军。崇祖的弟弟遵祖,太昌年间,李业兴把大儿子的爵位传给了他。齐建国,归降了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