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归雁陆龟蒙北走南征象我曹,天涯迢递翼应劳。似悲边雪音犹苦,初背岳云行未高。月岛聚栖防暗缴,风滩斜起避惊涛。时人不问随阳意,空拾栏边翡翠毛。【注】陆龟蒙:晚唐诗人,一生都处于唐末藩镇割据、风雨飘摇的时局中。岳:指南岳衡山。衡山有回雁峰。(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明写归雁“象我曹”,实则写地上漂泊不定的人像天上不断迁徙的雁一样劳苦。B颔联中“岳云”与“边雪”分别点出了大雁北归的起点与终点,与首联照应,写出归雁行程之远。C颈联以“暗缴”“风滩”“惊涛”等意象,描绘出雁群所处的险恶环境,暗寓了归雁的悲剧色彩。D本诗没有像有的咏物诗那样摹写
2、事物的形象,而是意在形外,着力于表达诗人的人生感悟。解析:“本诗没有像有的咏物诗那样摹写事物的形象”错,本诗也摹写了事物即“归雁”的形象。答案:D(2)本诗所咏“归雁”与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归雁”意象有何异同?请简要概括。答: 答案:相同点:都是以物喻人(或“双关”);都抒发了作者苦闷(愁苦)的情感(或“都抒发了作者羁旅天涯的感慨”)。不同点:本诗的“归雁”表现了诗人生活状态的悲苦艰辛、处境的险恶、世无知音无人理解的愁苦,也反映了晚唐社会的黑暗险恶;王诗中的“归雁”,表现了出临边塞、远离朝堂的失落之情(或“王诗中的归雁,反衬了自己远离家乡、出使异域的愁苦。”)。2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完成(1)(2
3、)题。蜀先主孔明刘秉忠智涉图深往事非,茅庐一论定真依。风云龙虎随时有,鱼水君臣自古稀。月照锦江翻月色,烟波玉垒动朝晖。精英不死青天上,留得文昌奉紫薇。【注】此诗作于诗人北上觐见忽必烈,受其礼遇之后。文昌:文昌星,乃文魁之星,为智慧的化身。紫薇:即北极星,中国古代认为是众星之主,代指人间帝王。(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交代了诸葛亮的事迹,他在茅庐之中和刘备分析、讨论“天下三分”的局势,并最终确定了自己的归宿。B颔联借“风云龙虎”表达出对社会动荡、战乱不断的时局的忧虑,感叹自古以来缺少鱼水般的君臣关系。C颈联写景,在月光之下,锦江翻起阵阵波浪;玉垒山在朝晖之中,涌起层层烟波
4、。“翻”字和“动”字赋予画面动态美。D本诗融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借写先主和孔明的事迹,反映出诗人对历史的思索,表达了自己的情怀。解析:“借风云龙虎表达出对社会动荡、战乱不断的时局的忧虑”理解有误,应是表达世上并不缺少呼风唤雨的明主、贤臣。答案:B(2)杜甫蜀相中也写到诸葛亮:“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请简要分析与本诗所表达的情感的异同。答: 答案:相同点:两首诗都表达了对诸葛亮雄才伟略、鞠躬尽瘁,效忠蜀汉王朝的高度赞美和敬慕之情。不同点:杜诗最后两句慨叹诸葛亮功业未竟而亡,充满了惋惜和遗憾。刘诗通过对诸葛亮、刘备君臣关系的赞扬,暗示自己得遇明
5、主,一定效仿孔明,为国效力,报答君主的知遇之恩。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登原州城呈张贲从事魏野异乡何处最牵愁?独上边城城上楼。日暮北来惟有雁,地寒西去更无州。数声塞角高还咽,一派泾河冻不流。君作贫官我为客,此中离恨共难收。(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雁”为诗中重要的意象,北雁南归,加之地僻荒寒从而引起作者滞留边疆的深沉乡愁。B作者采用视听结合的方法表现边地特有的景物,雁归故乡、泾河不流、塞角高咽,描绘出一幅萧瑟荒凉的边塞风光图。C诗歌以贫官异客之离恨作结,写二人久别难聚,思念深切,与开头的“牵愁”形成照应,点明思友的主旨。D这首边塞羁旅行役律诗景象萧瑟,感情
6、悲怆,和盛唐边塞诗歌的昂扬向上的格调有较大差异。解析:“点明思友的主旨”错误,诗人主要表达身处异乡的满怀愁情,不仅是对朋友的思念。答案:C(2)自古诗人词客,登临送目,引动多少情思,而独登尤甚。请简要分析本诗与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独登高楼所见所感的异同。答: 答案:同:所见景象皆色调凄冷,都引动了身处异地的孤独、思念之情。异:李煜被囚于宋,登楼所见是缺月、梧桐、深院等寂寞秋色,引发的是无法排遣的故都之思、亡国之痛;魏野作客异乡,登楼所见是“惟有雁”“更无州”“冻不流”的边塞凄苦之境,引发思乡念友之情。(从所见、所感分别分析异同亦可。)4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2)题。长安月夜白居易喧喧
7、车骑帝王州,羁病无心逐胜游。明月春风三五夜,万人行乐一人愁。禁中独直对月忆元九白居易三五夜中新月色,二千里外故人心。犹恐清光不同见,江陵卑湿足秋阴。【注】本诗为作者在长安应举时所作,诗题有改动。帝王州:指都城长安。原诗是一首七律,作者时任翰林学士。元九即诗人元稹,当时被贬湖北江陵。(1)下面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第一首诗中“喧喧车骑”直接表现了唐代都城长安节日之夜车水马龙、游人如织的热闹场景。B第二首诗题目中的“禁中独直”表明作者写此诗时正在翰林院值班,“忆”是全诗的题眼。C两首诗的写作年代虽然不同,但题材相近,诗中的两处“三五夜”所指的时令和具体节日也是相同的。D作者是写月的
8、高手,他在多篇诗作中借月抒发感情,比如“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解析:第一首诗中的“三五夜”指正月十五元宵节夜晚,第二首诗中的“三五夜”指八月十五中秋节夜晚。答案:C(2)两首诗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有何不同?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答: 答案:第一首诗主要运用对比手法,京城元宵之夜,明月春风,热闹非凡,“万人行乐”;而诗人却因“羁病”无心游玩,独处客舍“一人愁”,显得格外孤单,愁苦。第二首诗主要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作者实写自己在中秋之夜,对着明月思念远方的好友;同时,诗人以己心理及“故人心”,想象对方此时也在月下思念自己,又设想江陵潮湿多云,担心对方不能和自己同见“清光”。诗作虚实结合,表
9、现了元白二人千里同思的深厚友情。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水调歌头焦山吴潜铁瓮古形势,相对立金焦。长江万里东注,晓吹卷惊涛。天际孤云来去,水际孤帆上下,天共水相邀。远岫忽明晦,好景画难描。混隋陈,分宋魏,战孙曹。回头千载陈迹,痴绝倚亭皋。惟有汀边鸥鹭,不管人间兴废,一抹度青霄。安得身飞去,举手谢尘嚣。【注】铁瓮:镇江古名铁瓮城。金焦:金山和焦山。(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的开篇写古城镇江的地理形势,长江滚滚东流,金山、焦山相对屹立,读来气势雄伟。B上阕中“孤帆上下”写行船在浪涛中起伏,通过视觉感受写出了长江壮阔苍茫,亦有孤立无助之感。C下阕高度概括地陈述了历
10、史事件,说明了镇江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引出后面对人间兴废的议论。D这首词题为“焦山”却不是只写焦山,上阕写景,视野开阔高远,下阕怀古,感情深沉而不失洒脱。解析:“引出后面对人间兴废的议论”错,后面没有议论,是描写。答案:C(2)吴潜任镇江知府时写下了这首词,在他之前,辛弃疾任镇江知府时曾写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请对比两首词的结尾,分析内容及情感的差异。答: 答案:吴词结尾写超脱凡尘、飞升成仙的幻想,表达了出尘避世、隐迹遁去的想法。辛词结尾用典,以廉颇自况,表达了不被朝廷重用、才能无法施展的忧虑。6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1)(2)题。金陵怀古王珪怀乡访古事悠悠,独上江城满目秋。一鸟带烟来别渚
11、,数帆和雨下归舟。萧萧暮吹惊红叶,惨惨寒云压旧楼。故国凄凉谁与问,人心无复更风流。金陵怀古四首(其一)王安石霸主孤身取二江,子孙多以百城降。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东府旧基留佛刹,后庭余唱落船窗。黍离麦秀从来事,且置兴亡近酒缸。【注】王珪:时任北宋左相,写作此诗时北宋在与西夏的两次战争中均遭失败。东府:位于金陵城中,曾是东晋丞相、荒淫的会稽王司马道子的府第。黍离麦秀:商纣王叔父箕子朝周时,路过殷商旧墟,看到宫室毁坏,长满禾黍,慨愤而作黍离麦秀。(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两首诗题目中的“怀古”表明了诗歌的题材,“金陵”是地名,又称建康、江宁、石头城,是六朝古都,今指
12、南京。B前诗中间二联,着力描写诗人眼中的秋光。一句一景,犹如四幅画屏,物象虽不同,但都集中反映了秋天的萧瑟,创造了一个寥落清冷的意境。C后诗颈联以丰富的想象和怀古的诗情述说前朝旧事,当年府第如今只剩几间佛寺,后庭遗曲余唱未休,让人感怀不已。D方虚谷云:“怀古者,见古迹,思古人。其事无他,兴亡贤愚而已。”两首诗都是按照“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的顺序结构全诗的。解析:两首诗不都是按照“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的顺序结构全诗的。前诗没有明确的思古人,忆其事;后诗,首联就写了思古人,忆其事。答案:D(2)两首诗同为金陵怀古,抒情方式却不同,请结合诗句具体赏析。答: 答案:王珪的金陵怀古:直接抒情,尾联直抒胸臆,用“凄凉”与“谁与问”表达了漂泊在外、思念故国的孤独寂寞之情和国家两败于西夏后对国家命运(国势衰微)的担忧。借景抒情,颔联颈联选取了暮色之中烟雨蒙蒙之际,烟鸟别渚、数帆归舟、萧萧红叶、寒云压楼等景象,描绘了一幅萧瑟凄凉的江城秋景图(或营造出萧索寥落的意境),抒发了漂泊在外、思念故国的孤独寂寞之情和国家两败于西夏后对国家命运(国势衰微)的担忧。王安石金陵怀古四首(其一):借事抒情(或者用典抒情),借建都金陵的诸国创业的艰辛和子孙败落的历史现象以及司马道子东府的衰败以及殷商旧事,表达了物是人非、昔盛今衰,却又无力左右兴亡更替的伤感的无奈之情,表达了对逸豫亡身、逸豫亡国的感慨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