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创新作业(一)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20株洲市高三模拟)商周时期,学习诗、书、礼、乐知识是贵族阶级享有的特权;而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等代表人物中,既有士人阶层、小土地私有者,也有小手工业代表和农民代表。这种变化反映出(A)A平民阶级逐渐觉醒B儒学成为了主流思想C私学取代官方教育D政治新秩序构建完成解析:由商周时期的学在官府到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兴办和百家争鸣,反映出平民阶级逐渐觉醒并争取发声,A项正确;儒学成为主流思想开始于汉武帝时期,B项不符合史实;古代中国官方教育占主流,C项错误;思想上百家争鸣不能证明新的政治秩序构建已经完成,D项错误。2(2020合肥市高三联考)南
2、朝为解决财政困难而铸造不足值的“沈郎钱”,另外还铸造“永光二铢”等虚价大钱,并且允许民间滥铸轻薄的鹅眼钱、环五铢钱等小钱。而北朝发行的货币,大小轻重不一,大型者多为政府铸造,小型者多为民间私铸。由此推知,南北朝时期(C)A“大一统”的形势遭到削弱B中央失去对地方的有效控制C劣币泛滥加剧了社会动荡D货币体系呈现出灵活多样性解析:由南北朝时期民间存在政府和私人铸造钱币以及多种钱币混乱等现象,可推断出当时劣币泛滥,这无疑会加剧社会动荡,C项正确;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动荡,A项与史实不符;南北朝时期政府在发行货币上的调整不能说明中央无法控制地方政务,B项错误;南北朝时期虚价大钱和货币大小轻重不一说明没有
3、货币体系,D项错误。3(2020孝感市高三统考)宋明理学的开创者之一周敦颐认为,“万物”是从水、火、木、金、土五种特殊实物变化而来的,五种特殊实物是从阴阳二气变化而来的,阴阳二气又是从“一”变化而来的。这表明宋明理学(C)A成为了社会的主流思想B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C根植于久远的文化传统D彻底冲破了传统思想解析:根据周敦颐用先秦的阴阳学说和道家思想解释世界的本原与变化,可知宋明理学根植于久远的文化传统,C项正确;周敦颐是宋明理学的开创者,当时理学并不是社会的主流思想,A项错误;宋明理学是对先秦儒学的继承与发展,B项错误;宋明理学没有冲破传统思想,D项错误。4(2020南昌市高三模拟)方志是记述地
4、方情况的史志,有全国性的总志和地方性的州郡府县志两类。清代是编纂方志的鼎盛时期,无论修志的规模与次数,还是修志的数量与质量,都超过了以往各代。清代重视方志的编纂(B)A表明宗法观念源远流长B增强了民众的国家认同感C扩大了清廷的统治范围D有利于形成皇权至上观念解析:在清代政府的重视下,方志编纂获得了巨大成就,清代民众通过全国性的总志和地方性的州郡府县志的修订和阅读,能够增强其国家认同感,B项正确;方志与宗法血缘观念无关,A项错误;修方志不能扩大清政府的统治范围,C项错误;国家方志所讲的地理历史与皇权至上观念的形成无关,D项错误。5(2020汕头市高三联考)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征收的正规关税是相当低
5、的,约在值百抽二和值百抽四之间,但海关官吏经常索取一倍于此的钱财,勒索高达三、四倍的事件也非罕见。这种状况(D)A有效维护了中国的自然经济B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外来侵略C有利于缓解清廷的财政负担D妨碍了中外之间的正常交流解析:根据材料所说,海关官吏违背正常关税税率,经常索取一倍到三、四倍的钱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官员的腐败妨碍了中外的正常交流,D项正确;海关官员的勒索不能维护自然经济、与抵御外来侵略无关、也不会把勒索来的钱财交财政,A、B、C项错误。6(2020宜昌市高三模拟)维新变法期间,有官员斥责康有为利用圣人谋私利,讥笑他:“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况今之公羊学,又非汉之公羊学也。汉之公
6、羊学尊汉,今之公羊学尊夷。”并轻蔑地宣称:“其言即可用,其人必不可用。”这可以用来说明(C)A维新派照搬了西方的政治学说B变法遭到朝廷官员的一致反对C维新派利用儒家思想托古改制D维新改革和中国实际状况相悖解析:根据材料中“有官员斥责康有为利用圣人谋私利”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可以用来说明康有为托古改制宣传维新变法,C项正确;维新派没有照搬西方学说,A项不符合史实;变法并没有遭到所有官员的反对,B项与史实不符;材料中顽固派官员反对康有为的变法,不能说明维新改革与中国实际相悖,D项错误。7(2020洛阳市高三模拟)1928年中国共产党通过了井冈山土地法,规定没收一切土地;1929年修改为兴国
7、土地法,把“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土地”;1931年又通过了土地革命路线,提出变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结果,该法律得到广大群众积极拥护,农民踊跃参军支持革命。土地法的不断变化发展表明(C)A标志着中国苏维埃法制建设逐步完善B党对土地斗争的认识已经达到最高度C必须根据主要矛盾变迁调整法制战略D这些法律不符合当时农民的革命需要解析:中共土地法不断变化的依据主要是当时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而不是法制建设的逐步完善,故选C项,排除A项;“党对土地斗争的认识已经达到最高度”的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实际,故排除B项;根据“该法律得到广大群众积极拥护,农民踊跃参军支持革命”可知“这
8、些法律不符合当时农民的革命需要”的说法有误,故排除D项。8(2020厦门市高三模拟)下表是“一五”计划时期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情况(单位:亿元)。据此可知,“一五”计划期间(B)年份社会消费品零售额食品类衣着类用品类燃料类1953328.8177.969.570.4111954356.1197.371.674.2131955364.0202.671.975.414.11956424219.394.191.818.8195741.624182.699.618.4A.国民经济在综合平衡中发展B经济建设和改善民生同步进行C政府对经济结构进行了调整D民用消费品生产得到优先发展解析:表格中“食品类”“衣着类
9、”“用品类”“燃料类”都属于民生工程,从19531956年,这些消费品零售额呈现上升趋势,说明“一五”计划在发展重工业的同时注意改善民生工程,B正确;“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并不能说明国民经济在综合平衡中发展,A错误;表格主要显示的是政府关注民生的信息,并不能体现出对经济结构进行了调整,C错误;“一五”计划期间国家是优先发展重工业,D错误。9(2020佛山市高三联考)蒙森罗马史中说道:“对罗马人来说,法律首先不是如同我们所理解的那样,并非国王对于所有民社成员发布的命令,而首先是构成国家的各权力代表以说明和反驳的方式所缔结的契约。”这表明罗马法(A)A有利于平衡社会各方的利益B削弱了罗马君主
10、的司法掌控权C奠定了社会契约的理论基础D缓和了贵族和平民之间的关系解析:由材料中蒙森认为罗马法“首先是构成国家的各权力代表以说明和反驳的方式所缔结的契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有利于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平衡各方关系,A项正确;罗马法的契约精神不会削弱罗马君主的司法掌控权,B项错误;罗马法制定注重契约精神的运用,与近代西方国家的社会契约论没有因果关系,C项错误;用契约协调和制定法律,不仅仅用以缓和贵族和平民的关系,D项不符合题意。10(2020桂林市高三模拟)1818年,普鲁士颁布了新的关税法。关税法废除了王国内部的所有关税,实行低进口税、免出口税和征收高额过境税的统一税制。此法规(C)A消除
11、了各邦国间的经济隔阂B形成了德意志统一的国内市场C客观上有利于德意志的统一D巩固了普鲁士王国的首席地位解析:由普鲁士颁布新关税法,实行统一税制等促进经济联系的措施可知,这客观上有利于德意志的统一,C项正确;新税制可以促进经济联系,但不能消除各邦国的隔阂,A项说法绝对;法规虽然可以促进市场的统一,但有了统一的税制不能说明已经形成了统一的国内市场,B项错误;1818年德意志没有统一,普鲁士的首席地位尚未确立,D项错误。11(2020上饶市高三联考)下图漫画名为自立。漫画中,象征英国的约翰牛艰难地行走在高悬空中写有“马歇尔援助”的绳索上。桥对岸山坡上站着象征美国的山姆大叔。漫画表达了作者(A)A担忧
12、英国过多依赖美国B赞同政府拒绝美国援助C呼吁英美共同遏制苏联D鼓励西欧国家加强联合解析:根据“自立”“象征英国的约翰牛艰难地行走在高悬空中写有马歇尔援助的绳索上”,结合所学可知,马歇尔计划是援助西欧经济恢复的计划,漫画意在说明英国不能过多依赖美国,应该自立,故A正确;英国接受了马歇尔计划,B不符合史实,排除;漫画没有涉及“遏制苏联”的信息,排除C;漫画没有涉及“西欧国家加强联合”的信息,排除D。12(2020德阳市高三模拟)20世纪60年代是西方摇滚乐的繁盛时代,不同于50年代将眼光停驻在反映青春骚动的主题上,反战、民权、爱与和平成为这一时期摇滚乐探讨的中心问题,它已经成为年轻人思考和表达的一
13、种途径。摇滚乐的新发展折射出(D)A传统音乐的深刻变化B种族隔阂的逐渐消弭C“滞胀”危机的社会影响D音乐创作的社会责任解析:摇滚乐属于新兴的音乐而非传统音乐,故A项错误;B项表述不准确,摇滚乐并不能让种族隔阂消失,今天种族隔阂仍部分存在;经济“滞胀”是在70年代产生的,时间不符合,故C项错误;材料中的摇滚乐关注社会热点,故体现社会责任,故D项正确。二、非选择题(13题28分,14题12分,共40分)13(2020榆林市高三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明清两朝不仅与亚洲各国,而且与欧美一些国家也发生了贸易联系,其海上贸易可谓全球化了。如17581767年的10年间,贸易总值为288 0
14、45 650(两),而18281837年的10年间增至784 864 050(两)。明清时期的对外贸易政策总的趋势是内向保守的,以禁为主,但对外贸易从未间断,有的时期还出现了重大发展。据统计,1764年,欧美诸国对华海上贸易总值为白银5 545 847两,1805年达23 517 102两,40年间增长了3.2倍,中国对外贸易常处于出超地位。摘编自易能武明清时期中西对外贸易比较材料二:鸦片战争后,中外贸易不断扩大,其主要进口品为鸦片和棉纺织产品,中国主要的出口品仍为茶叶等农副产品。我国出口商品主要为农产品、初级矿产品、手工制品,其科技含量很低,生产规模较小,仍处于自然经济的落后态势中。随着中国
15、市场的逐渐开辟,19世纪70年代以后鸦片贸易的比重就逐渐减少了,而正常的商品交易则越来越扩大。摘编自张易近代中国对外贸易与经济的发展材料三:1978年以来,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进出口总额由1978年的206.4亿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21 738.3亿美元,其中,出口额由97.5亿美元增加到12 180.1亿美元,进口额由108.9亿美元增加到9 558.2亿美元;19782007年间,中国对外贸易总额年均增长速度达到了17.4%,远远高于同期世界贸易6%左右的平均增长速度,其中,出口年均增长速度为18.1%,进口年均增长速度为16.7%,尤其是2001年之后,中国的对外贸易
16、更是进入了一个飞速增长阶段,年增长速度保持在25%以上。摘编自李坤望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对外贸易发展评述(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对外贸易的特征。(10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鸦片战争后中国对外贸易的特点并分析其主要成因。(12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78年以来中国对外贸易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原因。(6分)答案:(1)贸易特征:数量大、范围广,对外贸易空前发展;贸易政策呈现保守趋势;中外贸易中,中国居主导地位,以出超为主;以朝贡贸易为主。(2)特点: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被动性增强;贸易不断扩大;进口产品以工业品为主;中国出口商品主要
17、为农副产品,科技含量低。成因:英国工业革命的深入开展;中国市场的逐渐开放;中国落后的自然经济。(3)原因:中国的改革开放;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贸易体制进一步发展和世贸组织的保障。解析:(1)根据“明清两朝不仅与亚洲各国,而且与欧美一些国家也发生了贸易联系”“明清时期的对外贸易政策总的趋势是内向保守的,以禁为主,但对外贸易从未间断,有的时期还出现了重大发展”“中国对外贸易常处于出超地位”等内容可从贸易数量、范围、政策、贸易中的地位和贸易方式等方面总结特征。(2)根据“鸦片战争后,中外贸易不断扩大,其主要进口品为鸦片和棉纺织产品,中国主要的出口品仍为茶叶等农副产品”等内容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国对
18、外贸易的特点主要从中国卷入世界市场、被动性增强、贸易扩大、贸易的内容等方面总结。成因结合所学从中英两国的经济特点以及中国市场逐渐开放等角度进行总结。(3)综合材料三中中国对外贸易取得的成就并结合所学可知,1978年以来中国对外贸易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原因主要与中国改革开放、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世界贸易体制发展以及世贸组织的保障有关。14(2020娄底市高三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西方学者杜兰特在其历史的教训一书中认为,通过实践发现科学的成果正在以年轮扩散的形式推陈出新,固有的模式总是处在不断的解构、推翻之中,每一阶段所出现的新发明、新方法、新情况都会迫使人们改变以往的行为方式,做出全
19、新的认知和调整,也即事物无规律可循,历史是变动不居的。他说:“我们对于过去发生的认识,总是不完整的,很可能还是错误的,因为历史已经被相互矛盾的证据和存有偏见的历史学家所遮掩蒙蔽。”杜兰特不认为整理、编纂历史是一门科学,因为那不过是凭借后人的推测、判断、想象而人为地杜撰和堆砌,本身不成其为事实,更遑论成为科学。杜兰特甚至把自己与外界客观存在物完全隔绝起来,拒绝去分辨外部存在物的真伪,所以他对自己之外的任何人或物都存疑、无法判断。杜兰特认为,历史受到地质条件的制约,是历史的特性之一。他还强调,随着科技的发展,地理因素的影响会减弱,但其决定作用不会改变。据杜兰特历史的教训整理结合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
20、,评析材料中杜兰特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的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12分)答案:示例一:杜兰特在其著作中渗透了唯心史观,否定了历史的科学性,体现了历史虚无主义。杜兰特在其著作中强调,事物无规律可循,历史是变动不居的。唯物史观认为历史发展有其特定的规律,人们可以认识其规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人类社会遵循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最终走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普遍发展规律。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旧的封建生产关系(或殖民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欧美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统治(或殖民统治),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
21、;随着俄国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和各种矛盾的激化,1917年爆发了十月革命,推翻了资本主义统治,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这些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由此可知,历史是不断发展进步的,历史发展有其规律可循,并非变动不居、不可知的。杜兰特否认历史的科学性,并把自己和外界客观存在相隔绝,从而陷入否定一切的历史虚无主义。结论:历史研究中,应该以唯物史观为导向,把历史研究置于科学体系中。示例二:杜兰特鼓吹地理因素决定论,夸大了地理对历史发展的影响作用。地理条件影响历史的发展,而生产力是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比如,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全世界连接为一个整体,地理上的隔绝被突破;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兴
22、起,信息技术快速发展,进一步突破了地理因素的限制,世界变成了“地球村”。由此可知,历史发展虽受到地理条件的制约,但地理环境对历史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生产力是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结论:历史研究在关注各种因素的同时,不能忽视生产力的决定作用。同时,也要承认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要重视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示例仅作为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学生若把示例一、二结合起来回答或有其他答案,且言之有理,也可酌情赋分)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要求学生结合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评析材料中杜兰特的观点并得出结论。依据材料中“事物无规律可循,历史是变动不居的”“杜兰特甚至把自己与外界客观存在物完全隔绝起来
23、,拒绝去分辨外部存在物的真伪,所以他对自己之外的任何人或物都存疑、无法判断”可知,杜兰特在其著作中渗透了唯心史观,否定了历史的科学性,体现了历史虚无主义。然后结合所学从唯物史观的基本特征、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欧美资产阶级革命、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等方面说明历史是不断发展进步的,历史发展有其规律可循,并非变动不居、不可知的,杜兰特陷入唯心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之中。还可依据材料中“杜兰特认为,历史受到地质条件的制约,是历史的特性之一。他还强调,随着科技的发展,地理因素的影响会减弱,但其决定作用不会改变”可知,杜兰特鼓吹地理因素决定论,夸大了地理对历史发展的影响作用。然后结合所学从新航路开辟后地理隔绝被打破、第三次科技革命使地理因素进一步被突破等方面说明地理条件影响历史的发展,但不是决定因素,生产力是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的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