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3年高考历史二轮模拟新题分类汇编(含解析)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391463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37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年高考历史二轮模拟新题分类汇编(含解析)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13年高考历史二轮模拟新题分类汇编(含解析)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13年高考历史二轮模拟新题分类汇编(含解析)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2013年高考历史二轮模拟新题分类汇编(含解析)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2013年高考历史二轮模拟新题分类汇编(含解析)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2013年高考历史二轮模拟新题分类汇编(含解析)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2013年高考历史二轮模拟新题分类汇编(含解析)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 WORD版含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2013年高考历史二轮模拟新题分类汇编(含解析)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 WORD版含答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2013年高考历史二轮模拟新题分类汇编(含解析)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 WORD版含答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2013年高考历史二轮模拟新题分类汇编(含解析)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2013年高考历史二轮模拟新题分类汇编(含解析)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2013年高考历史二轮模拟新题分类汇编(含解析)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2013年高考历史二轮模拟新题分类汇编(含解析)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2013年高考历史二轮模拟新题分类汇编(含解析)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2013年高考历史二轮模拟新题分类汇编(含解析)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 一、选择题1.(2013盐城模拟)2.荀子王制:“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农书粪田之宜:“用粪犹用药也。”吕氏春秋上农:“时至而作,竭时而止。”齐民要术:“麦黄种麻,麻黄种麦。”以上四则材料均反映了 A中国古代农业根据节气安排生产 B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因地制宜C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D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尊重自然规律 【答案】C【解析】 解答此题,首先要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为宝”“犹用药也”“竭时而止”等,分析可知,四则材料均体现了我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答案为C。2(2013广东六校联考)据魏国李悝尽地力之教载:“治田勤谨,则亩益(增产)三斗。不勤,则损

2、(减产)亦如之。”又据孟子梁惠王上载:“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上述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A井田制开始瓦解 B商品经济发展 C小农经济兴起 D家庭手工业产生【答案】C【解析】据题干中的“治田、宅、桑、衣帛”等信息,可以判断为自给自足,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状态,C项符合。A项材料信息中为体现;B项与材料矛盾,D项不全面。3(2013山西模拟)右图是甘肃莫高窟壁画“农作图”中的一幅,这反映出() A. 唐代在西北率先实现了生产工具的革新B. 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已影响到西北地区 C. 中国的农业开始确立铁犁牛耕的模式 D. 土地的日益集中导致人民生活困苦 【答案】B【解析】B 观察图

3、示可知反映的是唐代曲辕犁,而在甘肃莫高窟壁画中出现,说明该项农业生产技术已经在西北地区出现,故选B项。4(2013惠州调研)形成“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观念的社会背景是A小农经济盛行B闭关锁国政策推行C商品流通不畅D传统手工产量不高【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中国传统节俭思想的根源。“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正反映了中国传统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选择A项。5(2013南京调研)耒耜经记载:“辕之上又有如槽形,亦如箭焉,刻为级,前高而后庳,所以进退为评”。该工具是A B C D【答案】D【解析】提取材料中的关键信息“犁”分析,应为曲辕犁。A项是输水

4、灌溉工具翻车;B项是播种工具耧车;C项是将水从低处运往高处的筒车。6(2013安徽示范高中联考)我国的南北分界自古是淮河跟秦岭一线。据美国学者贾志扬统计,唐代科第人物北方占绝对优势,然而到了宋朝,考中进士淮河以南却占了952%。这一现象出现主要源于 A丝绸之路的衰落 B政治中心的转移C程朱理学的兴起 D经济重心的南移【答案】D【解析】 题干中反映的现象,应属于政治现象,而政治现象出现的原因应是经济现象,经济决定政治,政治反作用于经济。南北朝、五代十国时期由于北方战乱出现了北方人口南迁,带动南方经济发展,宋朝时期南方经济超过了北方,南方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南方文化的发展。故选D项。7. (2013浙

5、江名校联考) 古代中国人对牛有着特殊情感:吃猪肉但很少吃牛肉,杨柳青年画等民间风情画很多以牛为题材,民间有“牛郎织女”、“太上老君骑牛入函谷关”等传说造成这一现象的关键原因是A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B佛教的广泛传播 C封建统治者实施愚民政策 D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答案】D【解析】从材料信息中对牛的尊重可知,牛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而牛的重要性在于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下牛是主要的农用动力,这是小农经济发展的结果,故选D项。8(2013梅州质检)在中国人口发展史上,到清代乾隆皇帝时,1741年突破l亿,1776年达到2亿,1790年超过3亿。发展到道光皇帝时的1834年突破了4亿人口,这种人口

6、的大量增长对中国来说() A对传统社会形成了巨大的压力 B促进了城市化发展 C是长期重农抑商政策的结果 D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的产物【答案】A【解析】 古代中国人口的增长是受小农经济的发展等因素影响的,小农经济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制约城市化的发展,排除B、D项;C项具有一定的迷惑性,实际说法是错误的,并不是重农抑商政策的结果;人口增长,在小农经济下,生产力水平低,这对传统社会形成了巨大的压力,故选A项。9(2013盐城调研)新唐书卷165权德舆传记载,“江淮田一善熟,则旁资数道,故天下大计,仰于东南。”这从本质上说明了唐代 A开始注重精耕细作 B广泛引种经济作物 C南方经济发展迅速 D经济重

7、心已经南移【答案】D【解析】从“故天下大计,仰于东南”反映江淮农业经济开始超过北方,说明经济重心已经南移。10.(2013山西模拟)明朝中后期,在江南地区出现了众多农民有目的的“迁业(改变原先从事的职业)”现象。据记载,在江、浙等地,大批劳动力由种田流人植棉、栽桑,纺纱织布,“尽逐绫绸之利”。农民“迁业”现象产生的主要影响是()A.自然经济日益解体 B 国家“重商”政策确立C.农村经济结构发生改变 D手工业逐步成为主导产业【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自然经济日益解体、农村经济结构发生改变是在鸦片战争后,故排除A、B两项;中国古代的主导产业是农业,排除D项;据题干信息,农民“迁业”实

8、质反映了农村经济结构的改变,故选C项11(2013盐城调研)据荀子王制记载,“论百工,审时事,辨功苦,尚完利,便备用,使雕琢、文采不敢专造于家,工师(工官)之事也。”这里的“工师”是 A官营手工业中的工匠 B管理手工工匠的官员 C管理市场经营的官员 D掌握精巧技艺的匠户【答案】B【解析】从材料“工官”获取信息。西周时期,手工业由官府统一经营管理,按行业设立车正、陶正等工管管理具有各种技艺的工匠,故B项正确。12.(2013临沂期中模拟)唐初规定:凡是均田人户,每丁每年除要向国家交租外,还要交纳绢二丈、绵三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每丁每年服徭役二十天,如不服役,则每丁可按每天交纳绢三尺或布三尺七

9、寸五分以代役。此规定有利于A商品经济的发展 B官营手工业的发展 C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D家庭手工业的发展【答案】D【解析】唐朝的经济政策唐朝初年的规定,以家庭手工业产品交纳国家地租和代替服徭役,保证了农民必要的劳动时间,同时也促进农户发展家庭手工业,故选D项。13(2013宿迁调研)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载:“通身度长一丈六尺,隆起花楼,中托衢盘,下垂衢脚,对花楼下堀坑二尺许,以藏衢脚,提花小厮坐立花楼架木上,机末以杠卷丝,中用叠助木两枝,直穿二木,约四尺长,其尖插于筘两头。”材料中的生产工具主要用于A制瓷 B冶金 C纺纱 D织锦【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中“提花小厮坐花楼架木上”。结合所学知识“明

10、中叶以后,使用的花楼机,结构复杂而精密”,可以判断出材料描述的是明朝时的花楼机。14(2013湖北名校调研)据史载:唐朝前期,宋州(河南商丘)、亳州(安徽毫县)生产的绢帛质量最高。江南东道(江苏南部和浙江一带)的丝织物品类繁多,很多列为贡品,在产量上已仅次于河南、河北道而跃居于全国的第三位。该记载 A反映了唐朝主要政治中心在豫皖地区B准确地统计了南北方丝织业的发展状况 C折射出古代河南、安徽之地是桑蚕中心D反映了唐朝行政区划和丝织业发展特点【答案】D【解析】材料中涉及当时一些地名,从中可以看到唐朝行政区划;材料介绍了北方宋州、南方江南东道的丝织业发展情况,反映南北方了丝织业发展特点。ABC项无

11、法直接得出。15(2013江西红色六校联考)读下表中国古代人口地理分布的变化(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 时期地区西汉(公元2年)唐朝(752年)南宋(1210年)黄河中下游地区 42.8 32.3 53.2 江淮地区 15.2 23.4 45.6 西南地区 3.9 7.1 9.2通过对该表的分析 ,从中可以得出的正确信息是( )人口数量总体上呈增长趋势 江淮地区人口变动幅度一直是最大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始终是我国人口最密集的地区 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呈现南移趋势ABC D【答案】D【解析】从图表信息可知,西汉至南宋时期,我国人口密度呈增大趋势,这反映了人口数量的增长,故正确。西汉至唐朝时期,唐朝至宋代

12、,黄河中下游地区人口变化较大,故不正确。与图表信息不符。人口的南移反映了古代经济中心南移,故正确。因此选。16(2013洛阳模拟)登州府志记载,“纺织花布,以自衣被。穷乡山陬(zu,山脚),无问男妇为之,其织作须织工。勤有余布,亦兼鬻(y,卖)于乡市,复有布贾贩之城市“。这反映出当时登州A自然经济解体B家庭手工业发展C民营手工业向农村扩展D出现经济区域分工【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从材料获取信息与阅读的能力。材料大意:山东半岛最东部的登州府家庭棉纺织业相当普遍,生产的布料除自给外还卖到乡里的集市上,再由布贩转运卖到城市去,因此B项正确。17(2013乌鲁木齐模拟) 麻曾是中国古人重要的纺织原料

13、,很多成语都提到了麻,例如:披麻救火、快刀斩乱麻、皂丝 麻线和心乱如麻等,但是到了明代,民间麻的种植量大大减少,其主要原因是A更加舒适廉价的棉纺织品的冲击 B来自西方工业化生产的冲击C官营手工业对民间手工业的冲击 D丝织业快速发展带来的冲击【答案】A【解析】 宋代时我国棉花种植及棉纺织技术已推广到闽粤等地。元代时棉纺织技术进一步发展,棉布逐渐成为当时民众的主要衣料。明朝时期棉花的种植进一步扩大,民间麻的种植量大量减少。18(2013济南模拟)据史料记载,16、17世纪时,西属拉美国家墨西哥和秘鲁的白银生产量约占世界的85%,其中近半数流入了中国,这主要是因为 A中国手工业高度繁荣 B东西方的经

14、济交流空前发达 C中国的政治制度先进 D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明清时期农耕经济的高度发展的理解能力。明清时期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主要是因为手工业的发展。19(2013苏北四市模拟)汉书贡禹传载:“故时齐三服官输物不过十笥(s,盛衣物或饭食等的方形竹器),方今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钜万。”材料反映汉代A官营纺织业技术水平高超 B政府鼓励民营手工业发展C官营纺织业规模大耗资多 D手工业产品大量投放市场【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的理解能力。汉官名,主作皇帝冠服。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做皇帝的冠服。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汉代官营手工业

15、人数多,耗资大。故选C 。20(2013深圳调研)中国种植过的一种天然彩色棉花,由江南农民织成“紫花布”,曾是19世纪30年代风靡英国的绅士服装衣料。据此可知() A中国已经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当时中国棉纺织生产方式领先英国 C中国传统手工业品在海外受到欢迎 D江南地区纺织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答案】C【解析】 从材料信息看,中国农民编织的棉花制品“紫花布”,在外国受到欢迎。注意材料中的时间信息:19世纪30年代。A项说法错误,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是在鸦片战争后,B项错误,当时英国使用机器生产,中国依然是手工劳动,D项错误,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是雇佣劳动,材料没有体现这种生产方式。C项正

16、确,“紫花布”的风靡,说明中国传统手工业品在海外受到欢迎20(2013安徽模拟)西汉御史指出国家盐铁官营的目的为,“大夫各运筹策,建国用,笼天下盐铁诸利,以排富商大贾,损有余,补不足,以齐黎民,是以兵革东西征伐,赋敛不征而用足。”据此分析,下列关于盐铁官营的表述,正确的是 A政府可获取经济与政治的双重利益 B基本解除了百姓赋税负担 C以垄断经营排斥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目的就是要解决军费问题【答案】A【解析】盐铁官营可以抑制富商大贾在教材中有明确表述,材料中也有所体现,富商大贾操纵物价,依仗财力兼并农民的土地,这都会影响社会稳定,有的富商大贾还与地方王侯勾结,威胁中央集权。故盐铁官营的作川不仅在

17、于政府和富商争利,还具有稳定政局的作用。21.(2013南通一中测试) 新唐书记载:“唐制日暮鼓八百声而门闭。五更二点鼓自内发,诸街鼓承振,坊市门皆起。”陆游老学庵笔记载:“京都街鼓今尚废,后生读唐诗文及街鼓者,往往茫然不能知。”唐宋街鼓这一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A社会治安明显好转 B坊市制度已经崩溃 C都城人口急剧增长 D城市管理更加严格【答案】B【解析】题干反映唐朝坊市门按时开闭,而宋代则“后生读唐诗文及街鼓者”,说明宋代坊市界限打破,B项正确;A、C、D三项题干无从反映。22.(2013山西模拟)美国学者查尔斯默里在文明的解析中写道:“宋代经济已含有近代商业的很多因素。”其依据是()A

18、出现地域性的商帮 B流通领域出现纸币C. 商品经济发达,出现了夜市 D出现了资本主义雇佣关系【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A、D两项最早出现在明朝;C项最早出现在唐朝;北宋中期在四川地区出现了纸币交子,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故正确选项是B。23(2013广州调研)佛山梁氏家谱中记载:“明宣德四年,祖庙门前明堂狭隘,又多建铸造炉房,堪舆家言,玄武神前不宜火炎,慧(梁文慧)遂与里人霍佛山浼炉户他迁。”由此可见当时佛山 ()居民仍有宗法观念 铸造业兴盛 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居民重视风水A B C D 【答案】C【解析】 资本主义萌芽是产生明清时期一种雇佣和被雇佣关系,常见历史词语有“

19、机工出力,机户出资,计日受值”。依据材料可知,梁氏家谱记载并没有体现雇佣和被雇佣关系,故排除,故选C。24.(2013浙江名校联考) 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的诗句。以下对材料中 “商人”行为的叙述正确的是 A他可以到浮梁草市收购茶叶B他到浮梁买茶时顺便到“瓦肆”听戏C经商使他的社会地位发生根本改变D他将茶叶贩卖到海外,受到“海禁政策”的限制【答案】A【解析】诗句反映了唐朝时期的商业发展。唐朝已经出现草市,故A项正确。“瓦肆”是宋代出现的娱乐场所,故B项错误。中国古代政府奉行重农抑商的政策,排除C项;明清时期实施“海禁政策”,排除D。25(2013广州海珠区检测)下

20、图为明清时期各地集市变化统计表,表中数据说明,自明朝嘉靖至清朝道光年间()省区嘉靖至万历州县数 集市数顺治至雍正州县数 集市数 乾隆至道光州县数 集市数直隶山东14 13242 10482 52764 112643 53774 1583陕西(关中)16 14321 23828 264江西福建(不含台湾)45 45919 13151 54515 20543 97639 511广东 72 127071 1959A州县集市的密度北方超过南方 B南北经济交流日趋频繁 C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D农民与市场的联系不断加强【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对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状况的理解。观察表中数据思考,A、B项不符

21、合表中信息;C项与题干无关;表格数据反映了明清时期农村商业化的发展,故选D。26.(2013南京调研)卖豆腐起家的太原王氏是明清时期的著名晋商,该家族“以商贾兴,以官宦显”,继而大兴土木。这一现象对经济发展所产生的消极影响主要是 A官商结合导致官场腐败 B奢侈之风污染社会风气C抑制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 D商业垄断阻碍社会进步【答案】C【解析】 题干材料表现了中国古代商人将资金用于购田置地的现象,这种现象使得资金不能循环利用,影响了扩大再生产,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状态。27( 2013杭州质检)以下观点中,与中国历代王朝基本的经济政策不相符合的有“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农不出则乏其

22、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山泽资源)不出则财匮少”“待农而食之,虞(山泽资源)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舍本逐末,贤者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 A B C D【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对中国古代经济政策的理解。反映的是重农抑商政策;强调工农商三者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故符合题意。28.(2013湖北重点中学联考)“帝王们也是经济人,也要追求效用最大化,他们的政策选择也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都是经济人在特定资源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按此观点来解释“重农抑商”政策的话,下列结论中可以成立的是A“重农抑商”政策实现了古代经济政策效

23、用的最大化 B“重农抑商”政策始终是中国古代帝王的明智选择 C“重农抑商”政策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时的必然选择 D“重农抑商”贯穿于中国古代史【答案】C【解析】 据题干材料“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都是经济人在特定资源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的信息,说明C项符合题意。重农抑商政策曾经在中国古代起到积极作用,但到了封建社会后期,该政策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排除A项;B项中的“始终是中国古代帝王的明智选择”与史实不符;商周时期,国家曾采取鼓励政策,支持商业的发展,战国时期,为了禁止农民弃农经商,商鞅在秦国实行变法时,首倡“重农抑商”;故排除D项。29.( 2013杭州质检)苏轼诗云:“籴米买束薪,百

24、物资之市”。诗句反映出当时 A在省城和大商埠出现了会馆 B坊市界限被打破 C政府加强了对商业活动的监管 D商品经济的繁荣【答案】D【解析】诗句体现了宋朝商业买卖兴盛、商品丰富的风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诗句反映出两宋的商品经济空前繁荣。30(2013汕头检测)这个社会阶层“生活中,招徕、竞争、炫耀、斗胜、哄笑、人头攒动、声嘶力竭,无所不有。他们无意追求典雅的意境、浓郁而迷茫的诗情,他们所醉心的,是具有容量、具有情节的绵密的故事,是能够直接地并情调热烈地满足感官享受的紧锣密鼓。”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商品经济的发展 B科举制度的推行 C坊市制度的实行 D小农经济的发展 【答案】A【解析】据题

25、干提供的信息“无意追求典雅的意境、浓郁而迷茫的诗情醉心于具有情节的绵密的故事满足感官享受的紧锣密鼓”的是市民阶层,而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时商品经济的发展,故选A。31(2013皖南八校模拟)右图为中国秦汉至唐初城乡分工结构示意图,对该图的描述符合史实的是() A“城郭之民,类多工商” B城市与乡村为行政区域划分单位 C城市商业功能从属于其政治功能 D“市”成为城市活动的中心【答案】C【解析】据图片文字信息,可以看出以城市为中心,形成了辐射周围的城乡分工,说明秦汉至唐初的城市仍以政治功能为主,商业功能从属于政治功能,故选C项。32(2013江西红色六校联考) 汉书食货志记载:“而商贾大者积贮倍

26、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梁肉;亡农夫之苦,有仟佰之得。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这段史料所反映的情况不准确的是( )A商人操纵市场 B商人生活奢侈 C商人干预政治 D人们弃农经商【答案】D【解析】D材料信息的大意是:而那些商人们,大的囤积货物,获取加倍的利息;小的开设店铺,贩卖货物,用特殊手段获取利益。他们每日都去集市游逛,趁政府急需货物的机会,所卖物品的价格就成倍抬高。所以商人家中男的不必耕地耘田,女的不用养蚕织布,穿的必定是华美的衣服,吃的必定是上等米和肉;没有农夫的

27、劳苦,却占有非常丰厚的利润。依仗自己富厚的钱财,与王侯接交,势力超过官吏,凭借资产相互倾轧这就是商人兼并农民土地,农民流亡在外的原因。据此可知、表述正确,项不正确。故选。33(2013湖北名校调研)史记萧相国世家记载,萧何曾说:“置田宅必居穷处,为家不治垣屋(围墙)。曰: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这反映出() A“重农抑商”思想在汉代兴盛 B土地兼并较普遍的社会现实 C买田髓地是当时权贵的首选 D汉初政府要求官员勤俭持家【答案】B【解析】理解材料,萧何这番话的大意是:置田宅,但不要显露富贵,自己后代如果贤能,会像我这样勤俭持家,否则田宅就会被他人兼并,这说明当时土地兼并较普遍的社会

28、现实,故选B。A、C、D项在材料中没有反映。34( 2013杭州质检)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规定,“凡直隶、山东、江南、浙江等省民人,情愿在海上贸易捕鱼者,许令载五百石以下船只,往来行走”,“外国贡船以内者,其所携货物予以免税。西洋商船船钞较东洋船钞减十分之二。”对此解释正确的是,康熙年间 A一度开放对外贸易 B废除了海禁政策 C对洋货征税一视同仁 D取消了对沿海居民出海贸易的限制【答案】A【解析】材料主要反映了康熙时期放松了海外贸易的限制。因此A项正确;B项表述不当,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仍实行海禁政策,只是对限制海外贸易程度进行了调整; D项不符合材料,根据“许令载五百石以下船只,往来

29、行走”可知政府仍对沿海居民出海贸易采取了一定的限制。35(2013湖北百校联考)“禁夜”是古代的一种政策。太平广记载,晚唐诗人温庭筠就曾因“醉而犯夜,为虞侯所系,败面折齿”。宋代解除这一禁令的举措 A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B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增长C保证了政府的基本财政收入 D引发了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材料信息的分析理解能力。晚唐时期,对夜晚醉酒的人进行惩罚体现了禁止夜市的态度,宋代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打破了市场经营时间和空间的限制。36(2013湖北百校联考)明朝官员章懋不满当时浙江盛行的一些现象:男子成年后另立门户的习俗因此造成家庭成员为争家产而不和;婚嫁谈判

30、时讲价还价的习俗,连适当的规矩也不顾了;葬礼要请和尚念经,大摆筵席,大肆挥霍的习俗,以至忘记葬礼本身是悲痛的事。其所描述的现象共同表明 A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了传统观念 B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传统观念崩溃C经济发展助长了奢侈观念发展 D专制制度趋于衰落,地方势力发展【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包含的历史材料进行分析归纳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中“明朝”时候商品经济发展,题干材料中描述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因此属于经济发展冲击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37(2013湖北百校联考)清政府在1684年统一台湾后发布展海令,解除“海禁”;次年又允许各国朝贡船进港,认可民间商船来航通商。材料说明A清代闭关锁国

31、的传统观点没有依据 B外贸政策调整与清朝政局变化密切相关C清朝解除“海禁”,但依然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D清政府加强了对外贸易的管理【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对中国古代重大事件的理解能力。材料中清政府运用政策命令使对外贸易发生改变,体现了B项。其余选项没有在材料上体现。38(2013临沂期中模拟)康熙五十六年,清政府下令禁止人民前往南洋贸易。一位学者曾经指出:“沿海居民深知水性,惯熟船务之舵工。水手不能胜任担负重物,以谋得一朝之食。或走险海中,为贼驾船,图目前糊口之计;其游手无赖,更无所事事。”这位学者认为海禁造成A国家海防力量有所增强 B科技发展逐渐停滞 C政府无法掌握国际变化 D人民就业机会缩

32、减【答案】D【解析】康熙年间的海禁政策,人们就业机会减少,导致沿海居民为了谋生,或者铤而走险,参与走私;或者整日游手好闲,无所事事,故选D。39.(2013徐州调研)“在广州,外人也是不自由的,夏秋两季是买卖季,他们可以住在广州的十三行,买卖完了,他们必须到澳门去过冬。他们在十三行住的时候,照法令不能随便出游。”(蒋廷黻中国近代史)这表明清政府()A禁止外国商人来华 B重视维护外商利益C加强沿海军事防御 D严格限制对外交往【答案】D【解析】从材料信息可知,清朝时期,在广州的外商,只有在夏秋两季商业交易时才能居住在十三行,而到了冬季,由于商业交易停止,法令规定不准他们继续留在广州,而且,即使居住

33、在十三行时,照法令不能随便出游。这充分反映了清政府对对外交往的严格限制,故选D。40(2013河北高中质检)有学者说过,明清时期江南市镇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存在于农村经济上面,是农村专业经济发展的结果。由此可见,这一时期江南经济发展的整体特点是A农村经济仍然以自然经济为主 B自然经济已退居次要地位C商品化趋势明显 D市镇是进行农贸商品交换的场所【答案】C【解析】 根据题中材料:江南市镇、农村专业经济发展的结果等,可知农村商品化趋势明显。41(2013安徽示范高中联考)全球通史的作者曾写道:“历朝政府垄断了供朝廷和行政机构消费的许多商品的生产和分配,如武器、纺织品、陶器、皮革制品、服装、盐铁和

34、酒等。这些限制剥夺了中国古代商人成为无约束的企业家的机会,使经济失去了自由发展的可能性;同时也助长了官员的腐化和堕落”这段材料可以用来研究中国 古代私营工商业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 重农抑商政策的表现及其影响 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古代官营手工业的特征和影响 A B C D【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材料信息的理解能力。题干材料中“历朝政府垄断了”体现了,“使经济失去了自由发展的可能性” 体现了。42.(2013潍坊模拟)明朝时商品经济繁荣,“坊须数十人,间日而作。镇民少,辄募旁邑民为佣吉贝(棉花)则泛舟而鬻诸南,布则泛舟而鬻诸北”。由此不能得出A.长途贩运贸易繁荣 B.资本主义

35、萌芽出现C.农产品商品化发展 D.重农抑商政策松动【答案】D【解析】 材料信息“吉贝(棉花)则泛舟而鬻诸南,布则泛舟而鬻诸北”,说明长途贩运贸易繁荣和农产品商品化发展,故A、C项正确,“辄募旁邑民为佣”,可见出现了雇佣关系,即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故B项正确。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进一步强化,材料信息也无法体现这一政策的松动,故D项符合题意。43.(2013潍坊期末)顾炎武曾主张在西北地区“每州县发纺织具一副,令有司依式造成,散给乡下”;在东南沿海“装土产,径望东西洋而去,与海岛诸夷相贸易”。对其主张最准确的理解是A.政府扶植手工业生产 B.发展外贸C.因地制宜发展经济 D.重商抑农【答案】C【解

36、析】 据所学史实顾炎武主张工商皆本,应该因地制宜发展多种商品经济促进农业发展,故选C。二、非选择题44. (2013如东县调研)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战国时期富商大贾成为社会上最活跃的一种人。孟子主张对工商业什一而税,去关市之征。他的主张没有一个国君采用大商贾所使用的人,一种是伙计,如洛阳贫民到富商家学商业,替富商贸易走遍天下,各都市更多的一种是大商贾凭借财势压迫穷人做奴隶,从事商业、农业、手工业劳动,吕不韦为秦国相国,封河南洛阳十万户并不满足于十万户的封建性地租,他占有奴隶一万人,驱使他们从事各种劳动,垄断洛阳的工商业。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 材料二 清代沿袭明制设置的钞关,大有增加,计共设

37、户关26个,工关5个各关税吏巧立名目,动辄以商人违反规定为由,没收财货在这样的苛税下“商贾望见关津,如赴汤蹈火之苦。” 彭雨新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 材料三 研究华商历史的郭德利指出:“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以上材料均选自中国全史商贾史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大商人采用的生产方式特点和反映的

38、时代特征。 (2)材料二揭示了什么社会现象?指出材料二与材料三之间的逻辑关系。 (3)材料三提出了商业发展产生的影响,指出这一观点,并归纳出其论证的依据。结合时代背景分析造成这一社会现象的原因。 【解析】第(1)问据材料关键信息,从生产关系角度归纳生产方式的特点;时代特征从当时社会发展趋势角度归纳。第(2)问据材料二从清政府抑商的说明社会现象及关系。第(3)问从提取材料观点从材料反映的历史史实角度论证;原因从经济基础、经济政策及人们的思想观念等角度分析归纳。【答案】(1)以使用伙计为代表的较自由的生产方式与以奴隶劳动为基础的野蛮的生产方式并存。反映了当时社会正处于新旧社会形态交替时期,新旧生产

39、方式并存的复杂性。 (2)清政府广设关卡,不法官吏巧立名目,对商人征收重税。因果关系。(3)观点: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依据:商人财富主要用来买田置地、科举入仕,没有转化为用于扩大再生产的工商业资本。 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儒家思想、科举入仕的深远影响。 45(2013连云港模拟)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康熙元年)令滨海民悉徒内地五十里,以绝接济台湾之患。于是麾兵拆界,期三日尽夷其地,空其人。自有粤东以来,生灵之祸,莫惨于此。 【清】屈大均广东新语 材料二 (康熙五十五年下诏)海外有吕宋、葛喇巴等处,常留汉人

40、,自明以来有之,此即海贼之薮也东洋可使贸易,若南洋,商船不可令往。 清圣祖实录 材料三 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户足,游手无赖亦为欲富所驱,尽入番岛,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即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蹙(窘迫)。居者苦艺能之无用,行者叹致远之无方,故有以四五千斤所造之洋艘,系维朽蠹于断港荒岸之间但能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 【清】蓝鼎元论南洋事宜书请回答: (l)据材料一,归纳康熙帝实行“海禁”政策的原因和影响。 (2)据材料二,归纳康熙帝实行“海禁”的主要目的。这里的“海禁”与材料一中的“海禁”有什么不同? (3)据材料三,指出“开海”的积极影响。结合所学如

41、识,归纳“海禁”对中国社会长远发展产生的消极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由“开海”与“海禁”的反复,指出清朝统治者政治决策上的根本出发点。 【解析】 第(1)问,原因根据材料一中“绝接济台湾之患”分析,是为了封锁台湾。影响根据“生灵之祸,莫惨于此”分析,给广东居民打来灾难。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中“此即海贼之薮也”分析,为了清除海贼。第二小问,比较两则材料中政策的不同点,材料一中“空其人”说明禁止,材料二中“可使贸易”“不可令往”说明限制。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中“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户足,游手无赖亦为欲富所驱”从经济和社会两个方面分析。第二小问,根据清朝时期东西方之间交往

42、存在的差距回答。第(4)问,根据政治统治的目的回答。【答案】(1)封锁台湾(或收复台湾需要)。 给沿海居民带来巨大灾难。 (2)清除海贼(防止沿海商人与海盗勾结)。(1分)材料一:完全禁止;材料二:限制。 (3)人民富足;社会安定。(2分)消极: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延缓了中国发展步伐。 (4)维护封建统治。 46(2013济南模拟)对外贸易的发展是以国家经济实力为后盾的,国际贸易有助于经济联系和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闯题。材料一 18世纪的中西方贸易古代中国处于东亚朝贡贸易体系的中心。明清时代,面对近代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统治者坚持把贸易归入朝贡体系,“凡贡使至,必厚待其人”,对他们携带的货

43、物,“皆倍偿其价”。于是各国纷纷来“贡”,导致“岁时颁赐,库藏为虚”。但是,在朝贡贸易中,中国政府并不是无所要求,更不是不讲回报,而是政治动机大于经济目的,力图造成“四海宾服,八方来仪”的宏大场面。齐涛朝贡外交和朝贡贸易1763年新兴的西方世界(为欧洲商队的路线)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据材料一对比18世纪中西贸易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材料二 18201840年世界工业生产年增长率和世界贸易增长率分别为29%和2 81%;18401860年,分别为35%和48%;18601870年,分别为29%和553%。19世纪中期机器纺织品成为l9世纪国际贸易中最主要的工业制成品殖民地

44、国家的主要出口产品中,棉花、生丝、矿产原料逐步取代了茶叶、香料等生活用品的出口。1800年,英国、法国、德国、美国在世界贸易中占有的比例分别为33%、9%、10%、5%。(2)根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中期前后国际贸易呈现哪些特征?概括这些特征出现的原因。材料三 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商品输出猛烈增加中国进口的货物,第一是鸦片,第二是纺织品。1885年以后,棉纱和棉布的进口值超过鸦片进口值,中国出口商品仍然以传统的丝、茶为大宗,但是,丝、茶在出口总值中所占的比重逐步下降,其中,茶叶最为明显。1886年以前,出口货物中茶叶占第一位此后,中国茶叶在国际市场上受到印度、锡兰(今斯里兰卡)和日本茶

45、叶的排挤,数量日减。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对外贸易逐渐由顺差向逆差转变。 一一赵德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3)晚清时期,中国的对外贸易状况发生了什么变化?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解析】第(1)问,提取信息时间:明清时代及材料关于贸易的信息,归纳明清对外贸易的特点;分析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其影响。第(2)问,提取材料信息归纳国际贸易发展、商品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世界贸易的中心等角度归纳特征;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可得产生这些特点的原因。第(3)问,分析材料三可得中国对外贸易状况发生的变化。变化原因是由于鸦片战争以来,列强入侵带来的危害。【答案】(1)特点:中国不计经济利益的朝贡贸易,西方对

46、外输出商品的殖民贸易。 影响:中国: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造成中国沉重的财政负担。西方:积累了大量财富,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为新的殖民扩张创造了条件。 (2)特征:国际贸易迅速发展;商品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英国成为世界贸易的中心。 原因:工业革命后英国机器大生产取代了手工劳动,首先成为工业国家,使东方从属于西方;新交通工具的出现使世界各地的联系更为便捷;资产阶级开拓市场,抢占殖民地,19世纪中期以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3)变化:贸易由顺差变为逆差:棉纺织品进口增加,土特产品(茶叶)出口减少。 原因:通商口岸数量不断增加,列强获得更多的特权,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国外

47、竞争的加剧。 47(2013苏北四市模拟)一定时期的经济发展与当时的经济政策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中国农村原本是一个自治的社会,“皇权不下县,县下是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出于伦理”,几千年来都是如此。小农们对封建国家有很强的约束力,直接决定着社会的治乱、经济的繁荣,是影响统治者效用函数最重要的变量。 李成贵国家、利益集团与三农困境材料二 (洪武)十四年,令农衣绸、纱、绢、布,商贾止衣绢、布。农家有一人为商贾者,亦不得衣绸、纱。 张廷玉等明史舆服志材料三 清朝时期,广东怡和行商(广州十三行行商之一)伍秉鉴拥有资本达2600万两白银,约为清政府财政收入的一半左右。如今欧

48、美各国也没有哪一位大资本家能够拥有如此比例的巨额财产。 韩德强重新认识中国历史材料四 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史仲文 胡晓琳中国全史商贾史请回答:(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对县以下区域治理的方式及特点。为什么说“小农们是影响统治者效用函数最重要的变量”?(2)据材料二指出明朝推行

49、的经济政策。其根本目的是什么?(3)材料三反映清朝经济领域出现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4)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指出“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并说明其影响。【解析】 第(1)问材料一有效信息“县下是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出于伦理”,由此可见是宗族治理,其特点自然得出,“小农们对封建国家有很强的约束力”,主要是因为他们是封建国家赋税兵役徭役的主要负担者;第(2)问有效信息“农家有一人为商贾者,亦不得衣绸、纱”,说明明朝抑制商业发展,任何经济政策都是为维护统治服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第(3)问材料三反映了清朝时期出现了拥有巨资的大商人,从主客观原因分析;第

50、(4)问因素从材料四商业发展缺乏资金角度说明概括其影响。【答案】(1)方式:利用宗族(宗法制)管理; 特点:注重血缘关系。原因:小农是封建国家赋役的主要承担者。 (2)政策:重农抑商。 目的:巩固王朝统治。 (3)现象:出现了拥有巨额资本的大商人。 主要原因:广州是闭关锁国政策下对外交往的窗口;行商具有经营对外贸易的特权。 (4)财富主要用于购田置地;供应子女求取功名。 影响:阻碍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48.(2013潍坊模拟)社会生活的变迁是历史发展的一面镜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长安城实行严格的“坊”“市”隔离制度。政府规定,“其市当以午时击鼓二百下而众大会,日入前七刻击

51、钲三百下散。”市内除了唐人外,还有许多高鼻深目的波斯人,大食人,以及日本人,高丽人,还有黑人。回鹊衣装、胡旋舞、高丽乐等深受唐人喜爱,广为流行。唐前期长安城的商业(1)据材料一归纳唐朝前期长安的城市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材料二 东京梦华录记载,在北宋汴京城里,有桑家瓦子、中瓦、里瓦以及小勾栏50余座。其中大的可容数千人。在京瓦肆伎艺就有小唱、傀儡、般杂剧、小说等人们喜闻乐见的丰富内容。(2)概括材料二反映的文化现象,据所学知识指出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 材料三 闽省土窄人稠,五谷稀少,故边海之民皆以船为家,以海为田,以贩番为命。自一旦禁之,则利源阻塞,生计萧条;情困计穷,势必啸聚。明神

52、宗实录(3)指出材料三中造成“边海之民”生活变化的政策,并分析其对中国后世产生的影响。 【解析】第(1)问,唐朝长安的城市特点直接依据材料信息概括,如实行严格的“坊”“市”隔离制度”,有来自各国的人士和各国的文化,“衣装、胡旋舞、高丽乐等深受唐人喜爱,广为流行。”原因可以结合唐朝的政治、经济、外交等社会状况分析说明;第(2)问,材料反映了宋都东京市民文化的繁荣,这与商品经济发达、市民兴起有关;第(3)问,从材料信息看,该政策为海禁政策,其影响教材有明确的表述。【答案】(1)特点:坊市分离;商业繁荣但商业活动受到限制;国际大都会;文化多元。 成因:国家统一;经济发达;包容开放;丝路畅通。 (2)现象:市民文化繁荣。 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 (3)政策:海禁政策。 影响:阻碍经济发展,阻塞东西方文化交流,造成中国落后。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