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课程标准概述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2高考考点五四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和导火线;五四运动的经过和意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及意义;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北伐军胜利进军;国民革命失败。3高考真题【例1】(2011全国新课标)甲午战争后的“公车上书”与巴黎和会时的五四运动都是爱国救亡运动,但两者的规模与影响差别甚大,其主要原因在于()A民族觉醒程度与群众基础不同B外交失利导致的损害程度不同C大众传媒发展水平与方式不同D列强攫取中国利权的手段不同A【解析】选A。解答时联系“公车上书”与五四运动分别发生的时代背景、领导力量以及斗争方式等。公车上书时西方民主思想影响有限,
2、而参与的也仅仅局限于上京应考的知识分子,而五四运动是在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和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冲击之下各阶层广泛参与的爱国运动。由此看出导致二者差别的主要因素是民族觉醒与群众基础的不同。故选A项。B项甲午战争损害更大;C项是次要原因;D项外因并没有手段的不同。【例2】(2011山东)1918年陈独秀曾撰文严厉指责义和团野蛮、保守、盲目排外和传播迷信;1924年,他又认为义和团是反对帝国主义的爱国者。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A十月革命的影响B民族主义的高涨C民主主义成为时代主流D社会性质发生变化B【解析】选B。19181924年,经历了一战胜利、巴黎和会,五四运动,民族主义高涨。对义和团的认识角
3、度从认为排外到认为爱国,属于民族主义角度。十月革命是社会主义角度;社会性质没有改变。【例3】(2011上海)90多年前的7月23日,这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一天。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以上文字中,属于历史评价的是()ABCDB【解析】选B。历史评价通常指人们对历史人物、事件等一切历史现象从价值角度所作的认识。属于历史阐释,分别是对时间和会议作出的评价。【重难突破】1对“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观点的理解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就出现了许多新因素。(1)新的领导核心:无产阶级的组织性、革命性最强,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
4、先锋队。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革命从此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2)新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就是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的先进政党,它能够制定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和正确的策略方针。(3)新的群众基础:中国共产党不仅代表广大工人阶级的利益,还代表广大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利益;由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能得到中国各族人民的支持。(4)新的国际环境:中国共产党沟通了中国革命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联系,为中国革命获得广泛的国际援助,特别是得到了共产国际的帮助。(5)新的革命成就:共产党成立以后,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实现了国共合作、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推动并参与领导了国民革命运动,中国革
5、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面貌。2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的历史条件(1)必要性:中国革命的敌人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联合,力量强大而残暴。二七惨案使中国共产党认识到无产阶级不能孤军奋战,必须团结同盟者,才能把中国革命引向胜利;孙中山等国民党人在多次斗争失败后,认识到不能依靠军阀力量,需要寻求新的革命力量。(2)可能性:以孙中山为首的国民党,是当时中国政治舞台上一支重要的革命力量,在群众中有相当威信;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在广东有革命根据地;孙中山实现伟大的转变,真诚欢迎中国共产党同国民党合作。(3)共产国际的推动:共产国际建议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创办军官学校,同共产党合作。孙中山接受了帮助,同意以“党内合作”
6、的方式与共产党合作,改组国民党。(4)中国共产党通过召开三大确立了国共合作的方针:中国共产党决定同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同时保持共产党在政治上、组织上的独立性,帮助国民党改组为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联盟。3共产国际共产国际即第三国际,是各国共产党和共产主义组织的国际联合组织。1919年在列宁领导下第三国际第一次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召开,宣告共产国际成立。共产国际的任务是宣传马克思主义,团结各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为推翻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剥削制度而斗争。共产国际总部设在莫斯科,凡参加共产国际的各国共产党都作为它
7、的支部。【他山之石】1.“二十一条”的具体内容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欧洲列强无暇东顾,日本趁机加快了侵略中国的步伐。1915年1月,日本驻华公使日置益向袁世凯政府递交了“二十一条”密约,妄图使中国沦为日本的殖民地。“二十一条”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承认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省内各主要城市辟为商埠。二、承认日本在南满洲及内蒙古东部的特殊地位。三、汉冶萍公司改为中日合办,附近矿山未经公司同意不准公司以外的人开采。四、所有中国沿海港湾及岛屿,概不让与或租与他国。五、中国政府须聘用日本人充任政治、财政、军事等顾问;中日合办警政和兵工厂;在中国内地所设日本医院、寺院、学校等都有土地所有权;日本人在
8、中国有布教之权等。5月7日,日本向中国政府下最后通牒。5月9日,除第五条内容有所保留外,称帝心切的袁世凯接受了“二十一条”。2五四运动的意义及五四精神五四运动的意义: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爱国运动,体现出强烈的爱国精神和牺牲精神。它是中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发展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五四运动也是一场广泛传播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体现了鲜明的民主和科学精神;五四运动又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体现了追求真理、勇于解放的精神。五四精神:爱国救亡、民主科学、文化启蒙。3中共“二大”将党的现阶段奋斗目标修改为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军阀,建立民主共和国。4中共成立后将开展工人运动作为党的中心任务之一
9、1921年8月,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成立,这是党领导工人运动的最高机构。1922年中国出现了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这次工运高潮以香港海员罢工为起点,以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被镇压而告结束。中共认识到必须团结广大农民、民族资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5关于第一次国共合作1922年6月,中共发表中共中央第一次对于时局的主张,明确提出建立各民主阶级联合战线的主张。一、选择题11919年梁漱溟指出,对五四运动中火烧赵家楼的学生第一要提起公诉,不公诉不足以维持民国初年刚建立的法治;第二要当庭特赦,不特赦不足以维护学生的爱国热情。这表明梁漱溟主张()A要在法律框架内理性表达爱国情感B要彻底地不妥协
10、地反帝反封C要维护北洋政府的专制统治D要用法律阻止学生开展爱国运动A【解析】从题干公诉与当庭特赦的顺序,而且二者都是必须,说明梁漱溟认为要在法律框架内理性表达爱国情感,A项正确;B、C、D项题干无从反映或曲解原意。2“君等四年以来之国耻纪念,至今仍有一线之良知、半腔热血存焉否乎?如有存也,请父告其子,姊告其妹毋忘此国耻纪念日。”这集中体现了五四运动的()A科学精神B自由精神C民主精神D爱国精神D【解析】由“毋忘此国耻纪念日”可以判断出五四运动体现了爱国精神。3下列与五四运动有关的四幅对联中,反映出运动取得了初步的胜利的是()A“学生含冤,定卜年不雨;同胞受辱,可兆六年风雪”B“民众雪耻心坚,全
11、市罢工;本店金钱主义,独自开张”C“学生一日不释,本店一日不开”D“共争青岛归还,同看国贼罢黜;欢呼学生复课,庆贺商店开门”D【解析】五四运动初步胜利的表现有被捕学生释放、卖国贼被罢免、拒绝在合约上签字,D项反映出了这一点。4中共在某次会议上制定的奋斗目标“用无产阶级的军队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实现共产主义”。这次会议的中心议题是()A提出完整的革命纲领B正式建立中国共产党C组织和领导工人运动D确定国共合作的方针B【解析】党的“一大”提出的奋斗目标没有正确认识到中国当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属于民主革命的性质,当时中国不存在资产阶级政权,二大以后才有正确的认识,中共的具体奋斗目标为反封建反侵略。一
12、大的使命是建党。5革命统一战线建立前,中国共产党提出“中国现存的各党派,只有国民党比较是革命的民主派,比较是真的民主派”的主要依据是()A孙中山领导国民党坚持反帝反封建斗争B国民党建立了根据地和军队C其领袖孙中山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D国民党代表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利益A【解析】此题考查对大革命前国民党性质的认识,也考查对国共合作的背景的理解。此时的国民党,坚持反帝反封建斗争,是革命的民主党,是共产党联合的对象。此题还考查了对历史结论的理解。答案为A。6孙中山说:“近世各国所谓民权制度,往往为资产阶级所专有,适成为压迫平民之工具。若国民党之民权主义,则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者所得而私也。”中山
13、先生发表上述言论的时间大致是()A1894年 B1905年C1912年 D1924年D【解析】“国民党”是民国的产物,淘汰A、B,孙中山主导,又批评资产阶级,把民权解释为平民共有,这是新三民主义,它诞生于1924年国民党一大。7黄埔军校的校歌,即后来的民国国歌唱道:“三民主义,吾党所宗;以建民国,以进大同”这歌词里面的措词包含有()A西方民主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B西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C唐诗宋词的格律D陈腐的宗派主义倾向A【解析】民国,西方民主思想的体现;大同,儒家文化的理念。8下表表明,1925年的国民党()表 1925年部分省份国民党党员构成表C地区党员人数学生工人农人绥远32008%3
14、%80%湖北187763.1%2.3%8.9%广东1500021.2%20.1%39.1%A.发展重心由北向南转移B实行了土地革命政策C是多阶层组成的革命联盟D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解析】从表格横向成份比较看出,当时的中国国民党在人员组成上吸收了学生和工农力量,成为多个阶层的革命联盟。从纵向地域比较可以看出重心在南,但并不能体现出“由北向南转移”,不能说明此前重心在北。9国民革命与辛亥革命相比,其突出的新特点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 采用武装斗争的形式 群众基础的扩大 反帝反封建相结合ABCDC【解析】题干把国民革命与辛亥革命相比,要找出它的“新特点”,而武装斗争是老方式。10“尽管他衣着简便,不
15、事张扬,但蒋仍表现出一个征服者统领一切的气势,而不是和布尔什维克过于亲密的同志。他谨慎运用各种方式(包括布尔什维克主义)来实现其目标,只要它适合于中国是中国人的口号。”美国时代周刊的这段报道,把蒋介石描述成()A民族主义者B专制主义者C自由主义者D布尔什维克主义者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历史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由“中国是中国人的”口号这一句话,可以得出,美国时代周刊把蒋介石描述成民族主义者。答案为A。二、非选择题1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一)中国惟一重大的民族革命集团是国民党,它既依靠自由资产阶级民主派和小资产阶级,又依靠知识分子和工人。(二)由于国内独立的工人运动尚不强大,由于中国的中
16、心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者及在中国的封建代理人的民族革命工人阶级又尚未完全形成独立的社会力量,所以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认为,国民党与年青的中国共产党合作是必要的。(三)因此,在目前条件下,中国共产党员留在国民党内是适宜的。(四)但是,这不能以取消中国共产党独特的政治面貌为代价在这一工作中,中国共产党应当在自己原有旗帜下行动,不依赖于其他任何政治集团中国共产党绝对不能与它合并,也绝对不能在这些运动中卷起自己原来的旗帜。共产国际执委会关于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关系问题的决议材料二:(三)依中国社会的现状,宜有一个势力集中的党为国民革命运动之大本营,中国现有的党,只有国民党比较是一个国民革命的党。(四)以产
17、业落后的原故,中国劳动阶级还处在极幼稚时代,多数劳动群众之意识,还停留在宗法社会,非政治的倾向非常之重因此工人运动,尚未能强大起来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势力,以应中国目前革命之需要。(五)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来,自然不能发生一个强大的共产党一个大群众的党,以应目前革命之需要,因此,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议决定中国共产党须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员应加入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曾感此必要,遵行此决议。(六)我们加入国民党,仍旧保存我们的组织扩大我们的组织,谨严我们的纪律,以立强大的群众共产党之基础。中共“三大”决议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共产国际对中共提出了哪些正确的指导意见?(2)据材料一、
18、二,指出中共决定与国民党合作的原因。(3)材料一、二在国共合作问题上有何相同主张?(4)材料二对此后中国革命的主要影响有哪些?【参考答案】(1)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合作;国共合作适宜采取党内合作的方式;共产党员可加入国民党,但不能与国民党合并。(2)原因:工人阶级力量小,共产党力量弱的现状;共产国际的指示和要求;中国革命的形势需要;国民党是一个革命的势力集中的大政党。(3)相同主张:都主张实行国共合作,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都主张保持中共在政治、组织上的独立性。(4)影响:推动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推动了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与国民大革命的展开。1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北京大学发行杂志多种,专以提
19、倡过激派伪说。平时教授学生亦本此旨,此次罢学风潮,近因虽由政治问题发生,而其远因,未偿不由此处学说有以致之审察学生举动,几类俄国过激派之所为。引自1919年北京政府教育部主事的条陈材料二:自北京大学学生发生五四运动以来,一般爱国青年,无不以革新思想为将来革新思想之预备,于是蓬蓬勃勃,发抒言论。国内各界舆论,一致同倡。各种新出版物,为热血青年之举办者,纷纷应时而生,扬葩吐艳、各极其致,社会遂蒙绝大之影响。虽以顽劣之伪政府,犹且不敢撄其锋推其原始,不过由于舆论界之一二觉悟者从事提倡,遂至舆论大放异彩,学潮弥漫全国,人皆激发天良,誓死为爱国之运动。引自1920年1月29日孙中山的关于五四运动请回答:
20、(1)材料一中的“过激派”“伪说”“罢学风潮”各指什么?(2)从材料一中分析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3)材料一和材料二对学生的态度有何不同?(4)材料二中孙中山对五四运动从北京扩展到全国的原因分析是否完全正确?为什么?【解析】第(1)问注意材料出处,北京政府是军阀政府,其教育部主事的条陈代表军阀政府,他们反对的即是积极、进步的。第(2)问要理解材料一中“政治问题”“学说”的含义。第(3)问注意概括回答。第(4)问据课本知识回答。【参考答案】(1)“过激派”指宣传社会主义思想的人,“伪说”指马克思主义,“罢学风潮”指五四运动。(2)近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远因是社会主义的传播和十月革命的影响。(3)材料一污蔑学生运动,材料二赞扬学生运动。(4)不完全正确,五四运动扩大到全国不只是舆论界的力量,更是由于工人阶级的斗争、群众基础扩大的结果。由于阶级的局限性,孙中山没有看到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