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必修一 政治文明历程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课程标准】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考纲要求】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重点、难点】1.根据秦朝以来中央机构的演变过程,分析中央机构的演变与皇权加强的关系。(重点)2.从世卿世禄制、军功爵制、察举制、科举制来认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历程。(重点)3.掌握中国古代监察和谏议制度的发展历程,了解中国古代保证官僚队伍廉洁高效的措施。(难点)【考查要点】1.掌握历朝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的举措,理解其演变的趋势;2.注意将选官制度的演变与当今高考改革联系起来。【高考真题】1汉文帝说:“盖天下万
2、物之萌生,靡有不死。死者天地之理,物之自然,奚可甚哀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汉文帝在此强调的是A无为而治 B轻徭薄赋 C崇尚节俭 D民贵君轻【答案】C【考查点】汉初政治制度2中国历史上有监察区转为行政区的现象,如汉代的州、唐代的道、宋代的路。这体现出A中央集权促成地方行政制度变迁 B经济发展导致地方行政区域调整C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力度越来越弱 D疆域变化影响地方行政区域设置【答案】A【考查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3.(新课标全国卷)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这表明当时A.政权的政治与
3、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B.政治权利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答案:C4(大纲卷)唐太宗说:“工商杂色之流止可厚给财物,必不可超授官秩,与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在此唐太宗强调的是A防止官商勾结 B维持社会等级 C重义轻利 D重农抑商答案:B5(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比较图9、图10,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答案】示例一:信息:汉代的州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唐代的道南北分布大体平衡。 说明:汉唐间南方社会经济有了很大发展。示例二:信息:汉代
4、州名与唐代道名有很大不同。说明:唐代“道”的划分更注重山川地理形势。6(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按“官有能而禄有功”的原则,废除血缘世袭的贵族制,建立起官僚行政制度。秦至汉初,秉承法家理念,功与能为官吏升迁任免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儒生出身的官吏地位上升,官吏个人品行对于引导、教化百姓的功用日益受到重视。东汉时,士大夫追逐基于德行的“名”,官吏矫情虚伪而无实际才能成为普遍现象,曹操执政,强调“唯才是举”,功、能者优先,“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西魏北周选任官吏,突出思想品行的重要性:“凡所求材艺者,为其可以治民。”强调对官员的品行和政绩考核。“其志行名者,
5、则举之;其志行不善者,则去之凡求贤之路,自非一途。然所以得之审者,必由任而试之,考而察之。”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材料二 唐代将品德与任职态度方面的“四善”作为考察官员最重要的内容:“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同时规定各类职务的最佳业绩标准,称作“最”。每年考核,公示结果。考核分为九等:“一最四善为上上,一最三善为上中,一最二善为上下居官饰诈,贪浊存状,为下下。”“善”是获得薪酬奖励与迅速提升的关键。据新唐书材料三 取士概归学堂,固已明示天下以作新之基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具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
6、其才高者,固足以佐治理,次者亦不失为合格之国民。查科场试士,但凭文字之短长,不问人品之贤否。是以暗中摸索,最足为世诟讥。今学堂定章于各项科学外,另立品行一门,用积分法,与各门科学一体考核,同记分数,共分言语、容止、行动、作事、交际、出游六项,随处稽查,第其等差,至考试时,亦以该生平日品行分数,并合计算。凡算学、地理、财政、兵事、交涉、铁路、矿务、警察、外国政法等事,但有一长,皆可保送。俟考试时分别去取其取定者,酌量用为主事、中书、知县官。摘编自袁世凯、赵尔巽、张之洞等会奏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暨上谕立停科举以广学校(1905年)(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至唐官员选拔所体现的“德”、
7、“才”观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15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清末对“德”、“才”的新认识。(10分)【解析】第(1)题,考查秦至唐人才选拔的依据变化和原因。变化可从材料中概括,如“官有能而禄有功”、“个人品行”、“唯才是举”、“品德与任职态度”等角度概括,原因可从社会背景、官员选拔、传统思想影响等方面分析。第(2)题,首先注意从材料中归结出清末对德才的看法,然后综合前面的德才观进行评价,可从时代需要、人才培养等方式概括。【参考答案】(1)变化:秦至汉武帝时,以功勋、能力为选拔官吏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选拔官吏越来越注重官吏的个人品行;曹操强调“唯才是举”;西魏北周时强调德行优
8、先,同时注重能力考察;唐代形成一套完善的德才兼顾、以德优先的考核制度。(8,分) 原因:儒家思想对制度建设的影响日益深入:具体历史背景影响人才选拔的标准;建设高素质的官吏队伍。(7分)(2)德和才都是国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强调学校在德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德可以通过课程教育、日常考察等方法养成;在官员选拔中更重视专业知识与技能。 继承古代德才兼备的人才观;适应时代需要;有利于新式人才的培养。【知识拓展】一、从汉至元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内容及特点(重点)1.内容(1)汉初实行三公九卿制,丞相位高权重;汉武帝时重用亲信近臣担任尚书令、侍中等,使其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2)魏晋时期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9、(3)隋唐时期形成三省六部制,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群权的独尊。(4)宋朝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以分割宰相权力。(5)元朝设中书省作为最高行政机关。2.特点:皇帝制度得到发展,皇权逐渐加强,宰相权力不断被分割和削弱;各朝在继承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二、三种选官制度的比较制度时期方式标准评价察举制汉(从汉武帝时期开始)推荐与考试相结合德、行(突出德)否定了世官制,鼓励士人重视气节,敦品励学,促使社会风气淳朴,崇尚德行。但以官举士,权操于上,民意无从体现;容易出现徇私舞弊等现象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推荐德才(门第、出身)世家大族把持用人权,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科举制隋至清末考试考试成绩把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提高官员文化素质。科举取士,把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加强了中央集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