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马家砭中学导学稿科 目语文课题桃花源记陶渊明(2)授 课 时 间2019-9-28设计人李永刚课型新授班 级八( )姓 名学 习目 标1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课文。2掌握古汉语当中的特殊句式:判断句、省略句。3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理解课文内容。教师寄语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陶渊明【资料链接】古汉语句式1)判断句 例: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也”表判断。句意:南阳刘子骥是高尚的名士。) 2)省略句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是“(村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村人)便要(渔人)还家,设酒杀鸡作食”的省
2、略。】句意:(村人)看见了渔人,都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回答(村人),于是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杀了鸡准备食物款待他。) 一、自主先学1、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提示:按渔人行踪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23节)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第三部分(从第4节到完)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派人先后探访桃源未果的情形。 2、渔人是怎么发现桃花源的?(用原文回答)讨论并归纳: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人。初极狭, 才通人。
3、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3、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用原文回答)讨论并归纳: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4、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用原文回答)讨论并归纳:土地平旷,屋舍产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呼陌交通,鸡犬相闻。 5、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用原文回答) 讨论并归纳: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二、课堂探究1、桃园人见了渔人为什么“乃大惊”?讨论并归纳: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远。 2、渔人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讨论并归纳: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
4、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3、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4、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讨论并归纳: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5、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 讨论并归纳: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这理想
5、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三、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的收获有哪些?你还有哪些疑问?四、检测巩固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文后的问题。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进秦时乱,申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边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文中加括号的地方都省略了主语,请补出。 2文中加点的“要”读作_, 加点的“间”读作_。 3文中加点的“要”的意思是_,在这段文字中还有个表达这意思的词,它是_. 4“妻子”在现代汉语中指的是男子的配偶,它的词性是_,而在文中,它指的是_,是个_短语。 5翻译句子。 不足为外人道也 _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_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皆叹惋。_6桃源中人“皆叹惋”的原因是: _7在文中用波浪线画出表现桃花源中人热情好客的淳朴风尚的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