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熊猫妈妈听电话教案“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
2、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
3、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要练说,得练看。看与说是统一的,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练看,就是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让幼儿在观察事物、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活动中,积累词汇、理解词义、发展语言。在运用观察法组织活动时,我着眼观察于观察对象的选择,着力于观察过程的指导,着重于幼儿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教学目标:1、 能借助拼音正确认读本课生字:响、请、讲、束、争、再、次、完、她。2、 在老师的指导下,描摹“请、讲、争、再”。3、能正确、熟练地朗读课文。知道熊猫是我国的国宝,它把中国人民的友谊传到了世界各地。3、 和同桌分角色玩打电话的游戏。教
4、学重点和难点:1、认识生字和词语,能正确朗读课文。2、知道熊猫是我国的国宝,它把中国人民的友谊传到了世界各地。3、和同桌分角色玩打电话的游戏。教学过程: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1、 今天,老师先给小朋友们猜个谜语,谜面是:说猫不是猫,眼圈黑乎乎,竹子是粮食,珍贵又稀少。(打一动物)2、 交流、板书:熊猫一天,正在家里的熊猫妈妈突然听见3、 出示:句子:丁零零,电话铃响了。学习生字:响4、 揭题:电话铃响了,熊猫妈妈赶快来听电话,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第19课(出示课题,补全板书:听电话),齐读。二、学习课文,整体感知1、边看书边听录音并思考:(1)熊猫妈妈一共听了几次电话?(2)电话分别是谁从哪里
5、打来的?2、交流 熊猫妈妈一共听了几次电话? (三次) 第一次电话是 从 打来的。第二次电话是 从 打来的。第三次电话是 从 打来的。 看地图说熊猫妈妈的孩子在哪里,认识三个国家。三、 理解课文,朗读感知(一)学习1、3、5节出示(1、3、5)这三节看看有点象,比比不一样。1、请三个小朋友分别读读这三节,其他小朋友进行比较。2、交流。 这3节哪儿一样?学生字“请、讲” 比比哪儿不一样。(根据交流理解“去”、“又去”、“再一次去”等词)学习生字:“再、次”3、指导朗读1、3、5节。(二)学习第2、4、6节。过渡:那么丽丽、明明、林林打电话来到底和妈妈说了些什么呢?请小朋友自己读读课文2、4、6节
6、,自学里面的生字。1、交流生字一束、 争 着、2、读读想想议议:外国小朋友喜欢我们中国的熊猫吗?从哪里可以看出?3、交流4、朗读2、4、6小节,读得高兴或自豪。(三)学习第7节1、熊猫妈妈听好电话,高兴极了,她说:“ ”(引读)交流生字:“完、她”区别:完和玩,他、她和它2、个别读,指导读出“高兴”的语气。3、齐读。4、师小结:熊猫妈妈说得真好,因为世界上只有我们中国有熊猫,熊猫是中国的国宝,我们把熊猫送给了和中国友好的国家,带去了中国人民对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四)读课文,注意读好不同的语气。四、课外延伸,练习说话。1、 熊猫妈妈的孩子还会在哪里给妈妈打电话?2、 熊猫孩子们会打电话告诉熊猫妈妈什么?熊猫妈妈听了又会说什么呢?同桌两人玩玩打电话游戏。3、交流五、复习巩固,强化积累。1、熊猫宝宝滑滑梯(读词语)。2、读下面的词语,注意看清带点字的字形。板书: 19 熊猫妈妈听电话丽丽 日本横滨明明 法国巴黎林林 美国纽约中国人民的友情世界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