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柳永词两首教学设计 赵 飞学习目标1.品味语言,发挥想象,理解意境,准确把握作者情感培养诗词鉴赏能力。2.学习表达技巧,分析表达效果。3.初步掌握品赏词的基本方法和步骤。【学习重点】 鉴赏词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写作手法。.学习难点: 学习本词中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学习方法: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训练提升 学习模式:五环节教学手法即“读一读”、“议一议”、“讲一讲”、“练一练”、“记一记”教学过程:一、 导入回顾作者和词有关文学常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复习欣赏写离别的名篇柳永的雨霖铃。板书课题 作者: 柳永(约9871053),初名三变,字耆卿,崇安(今属福建)人。晚年任屯田员外郎,后人称他为柳屯
2、田。排行第七,也称柳七郎,或柳七。他出身于书香仕宦之家,但个人世路坎坷,多次应进士试,不第。生活落拓,长期出入歌楼舞馆,与歌妓们相处密切,靠为她们填词作曲维持生活。正由于这样的生活境遇,使他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专业词人。他精通音律,既擅长作歌词,又擅长谱写乐曲。他创制了许多词调,而且这些词调得到广泛的传播,是当时知名度很高的音乐家。许多歌妓因善于演唱他所作的词,或者得到他的嘉许使得身价大大提高。 柳永作词雅俗兼擅,以俗为主,他继承和发展了民间词的传统,开创了文人俚词一路。他的词作具有很深广的群众基础,形成“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局面。他是最早的歌坛偶像,其在当时的影响力绝不逊色于今天的“超
3、女”。他的“粉丝”,也是历史上最狂热最忠诚也最具规模的“粉丝”。 论数量,当时民谣说“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就说明柳永的“粉丝”到处都有,遍布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多得不计其数。 论狂热,柳永的“粉丝”也丝毫不输于“超女”的“粉丝”。由于他写得一手绝妙好词,随便给哪个歌妓写上几句,她就会身价倍增。于是,歌妓们对他爱得发狂,能和柳七亲热唱和,哪怕是倒贴银子。 论铁杆,柳永的“粉丝”更是忠心不二,无人可匹。柳永死时家无余财,是他的那帮歌妓“粉丝”集资营葬。死后亦无亲族祭奠,每年清明,认识不认识的“粉丝”们都相约赴其坟地祭扫,以至于相沿成习,称之为“吊柳七”或“吊柳会”。 论影响,柳永的“粉丝”也是
4、不得了的。连宋仁宗都成了他的最大“粉丝”,虽然他羞于承认,还对柳永有几分嫉妒。“奉旨填词柳三变”柳永的词大多反映市井俪俗的生活,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业的市民文学作家。 词的有关知识(1)词的起源:词产生于唐,盛行于宋,在唐代广为流传,最初是宋代的“流行歌曲“。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得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词有很多别称,如“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曲词”“歌词”等。(2)关于词牌和标题:此的标题是次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次的主要内容;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3)词的分类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按段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词
5、的段落叫“阙”或“片”)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主要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的主要作家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姜夔等)二、 读一读1. 全体齐读学习目标2. 全体齐读课文三、议一议、讲一讲1.雨霖铃运用了许多表现愁的意象,作者使怎样“融情入景”,请你具体分析。解析:诗的主要特征是以形象说话,诗人不是把他的旨意直接告诉读者,而是通过形象的描写来暗示给读者,所以鉴赏诗歌,主要是从意象分析入手,透过诗人描写的形象潜入诗人的心灵。本题旨在进一步掌握诗歌的这一特征。答案:雨霖铃的主旨是写愁,诗人通过一系列的形象描写,采用意象叠加的方法来抒写心中的愁绪。开头三句有长亭、蝉、
6、黄昏。长亭,送别的地点。词中的长亭应在汴河岸上。宋代的汴河两岸多种杨柳,因此宋代词人写到“长亭”,往往和杨柳联系起来。柳和蝉有不解之缘,柳树多的地方蝉总是特别多,因而词人往往把柳和蝉并用。一阵骤雨过后,周围都是凄切的蝉声,又正是暮色苍茫时分,对着送别的长亭,这是多么动人愁思的境界呵!“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历来为人称诵的句子,所以动人,还是在于集中了许多触动离愁的意象。离人饮酒,是作为麻醉剂来削减愁怀的,酒醒就无异愁醒。经过麻醉后再醒过来的愁,就越发使人感到无法排遣。这是一。“晓风残月”是天还未亮时的景象,这时一切景象都特别凄清,难以感受。古代要赶远程的行人也往往在这个时候动身
7、,因而也常常在这个时候送别。这是二。至于杨柳和别情有关,自灞桥折柳的故事产生以后,历来都是这样看法,“年年柳色,霸陵伤别”,杨柳和离别似乎已具有必然性的联系。这是三。词人深一层想到今夜酒醒的时候,不见心爱的人,只对着岸上的杨柳,晓风轻拂,残月当空,这情景多么难受。2. 怎样体现“虚实相济”的特点?答案:(起头“寒蝉”三句交代离别的节令(寒蝉)、时间(晚)、地点(长亭)、气候(骤雨初歇),这三句不只是纯客观地铺叙自然景物,是情景,融凄苦之情人景,暗寓离别之意。“都门”二句是情事,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将人物置于矛盾这样集中的情境之中。进出“执手”一句,语言极为通俗,感情也极真挚,伤极痛
8、绝之情态毕现。至此,写的是实景实事实情,“念去去”二句是他的内心独白,“念去去”三句读时要一字一顿,声断气不断,这二句是别后想象之景,茫茫辽远的空间充满了浓密深沉的烟霭,在半虚半实间突出了离愁的深切。下片是虚写。下片开头“多情”一句承接巧妙,是对上片的归结,写人间离别伤感是普遍现象,“更那堪”又转入现实,“冷落清秋节”既照应首三句,又以景寓情,更深地开拓了诗境。“今宵”一句是名句,词人想象今宵酒醒之后的所见之景,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凄清的画面使离人更感孤单,言外之意无穷,以别后想象之景写离愁。“此去”四句是直接抒情,问句作结,言外之意是与离人分别以后,纵有良辰好景,
9、也引不起兴致了。下片虚写着重描绘的是词人孤单寂寞的心情,读罢回首上片,我们方能从景物中体验情思,从实境中探寻虚境。 意境由实境与虚镜组合而成,实境就是具体物象以及由物象构成的艺术整体的境界,虚境就是实境中所包含的一种象征境界。词中的事、景、态都是实境,词人的情思就是虚境。我们要透过实境看虚境。四、练一练 1.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望江东黄庭坚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住。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饶寻得雁分付。又还是、秋将暮。注 阑:阻隔;阻拦。直饶:纵使。分付:交付。(1)简析“隔”字的双重意蕴。(3分) 答案:(客观)视觉的阻隔:江
10、水、烟树隔断归路;(主观)情感的阻隔:思念之情无法传递。(2)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4分) 答案一:上片前两句实写远望不见江东路,引起后两句梦中相见慰几回的虚写(想象);想象中的相见反衬了现实中的孤独。答案二:下片前两句实写灯前写信无人传,引起后两句寻得大雁传信的虚写(想象);想象中的暮秋雁断烘托了现实中的情感阻隔。 2. (2015,江苏高考)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3)题。 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 刘禹锡长爱街西风景闲,到君居处暂开颜。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疏种碧松通月朗,多栽红药待春还。莫言堆案无馀地,认得诗人在此间。注:堆案,堆积案头,谓文书甚多。(1) 联系全诗,概括作者“开颜”的原因。 朋友新居落成;周围景色优美;白己心情闲适;主人品味高雅;宾主志同道合。(2) 简要赏析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 选取景物,铺陈描摹(一渠水、数点山、碧松、红药);移步换景,富有层次(由远及近、由外而内);虚实结合,寓情于景(通月朗、待春还)。(3) 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赞美恭维之意;羡慕向往之情;志趣相同之感。五、记一记1.今天我们学习雨霖铃,主要学习了哪些表现手法?2.背诵雨霖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