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I卷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在逐渐发生质壁分离的过程中,细胞的吸水能力逐渐减弱B.已质壁分离的细胞置于淸水中复原后,细胞内外渗透压相等C.用高浓度的NaCl溶液代替蔗糖溶液不能引起细胞质壁分离 D.在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中,液泡体积的变化是因变量【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在逐渐发生质壁分离的过程中.细胞的吸水能力逐渐增强,故A错误; 细胞在淸水中质壁分离复原后,细胞液的浓度仍大于细胞外溶液的浓度,故B错误; 用高浓度的NaCl溶液代替蔗糖溶液能引起细胞质壁分离,故C错误; 在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中,随着外界容易浓度的变化,液泡体积跟着
2、变化。外界容易浓度是自变量,随自变量而变化的变量为因变量,D正确。考点:本题考查植物细胞的吸收和失水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2.以下关于植物细胞呼吸的叙述,不正确的适A.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内膜都能产生B.有氧呼吸产生的还原氧,同时释放大量能量C.在“丙酮酸CO2,”的过程中可产生也可消耗D.有氧呼吸第一阶段产生的和丙酮酸都能进人线粒体【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线粒体内膜消耗,不能产生,A错误; 有氧呼吸第三阶段与氧气反应释放大量能量,即还原氧,释放大量能量,B正确; “丙酮酸CO2,”若是有氧呼吸第二阶段,产生,若是无氧呼吸
3、第二阶段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消耗,C正确; 有氧呼吸第一阶段产生的进入线粒体参与第三阶段反应,丙酮酸和水进入线粒体参与第二阶段反应,D正确。考点:本题考查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3.下列有关遗传、变异和进化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染色体变异是可以用显微镜观察到的染色体结构或数目变化B.种群基因库的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C.基因重组所产生的新的基因型不一定会表现为新的表现型D.DNA的复制、转录、翻泽过程中都可能出错,发生的变异都是基因突变【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染色体变异变化范围比较大,可以利用显微镜观
4、察;A正确; 不同生物之所以具有不能交配或交配后不能产生可育后代,本质上是由基因决定的,即基因库的差异引起的,B正确; 新的基因型可能是携带隐性基因,例如AABBaabbAaBb,AaBb为新基因型,但不表现新的表现型,C正确; 转录、翻译过程中出现的差错基因结构不变,基因结构的改变才是基因突变,复制错误可能导致基因突变,D错误。考点:本题考查染色体变异、物种形成、基因重组、基因突变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4.椎实螺螺壳的旋向是由一对核基因控制的,右旋(D)对左旋(d)是完全显性.旋向的遗传规律是子代螺壳旋向只由其母本核基因型
5、决定,与其自身基因型无关。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椎实螺螺壳旋向的遗传现象符合基因的分离规律B.椎实螺螺壳表现为左旋的个体基因型可能为DDC.椎实螺螺壳表现为右旋的个体其基因型可能为ddD.控制左旋和右旋的基因都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椎实螺螺壳的旋向是由一对核基因控制的,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子代变现型由母本基因型决定只是“母性影响”,A正确; 基因型为DD的母本一定含D基因,因此基因型为DD的椎实螺螺壳一定变现为右旋,B错误; 基因型为dd的母本可能为Dd,因此dd可能变现为右旋,C正确; 基因的概念为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D和d都是基因,都具有遗传效应,D正确。
6、考点: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和利用题干信息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5.植物激素能唤醒沉睡的种子,调控植物的生长。以下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A.植物的生长和发育是多种植物激素共同调节的结果B.同一种植物激素在不同情况下作用也有差别C.植物激素是调节植物生命活动的信息分子D.唤醒沉睡的种子主要是细胞分裂素起作用【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植物的生长和发育是多种植物激素共同调节的结果,A正确; 同一种植物激素在不同浓度,同一浓度对组织和细胞作用也有差别,B正确; 植物激素是能调节植物的生命活动,是信息分子,C正确
7、; 唤醒沉睡的种子主要赤霉素起作用,D错误。考点:本题考查植物激素调节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6.下列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异同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体液免疫中抗体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B.浆细胞能发生“染色质染色体染色质”的变化C.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各自有其独特的作用,又相互配合D.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使其裂解的过程属于细胞免疫【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体液免疫中浆细胞分泌抗体,抗体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形成复合物会细胞沉淀,发挥免疫效应,A正确; 浆细胞为高度分化的细胞,不具备分裂能力,不能发生“染色质染
8、色体染色质”的变化,B错误; 体液免疫产生抗体与细胞免疫能使靶细胞裂解各自有其独特的作用,同时靶细胞裂解后,释放细胞内的抗原,抗体在体液中与抗原结合二者又相互配合;C正确; 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使其裂解的过程属于细胞免疫,D正确。考点:本题考查体液免疫、细胞免疫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第卷29.(12分)科研人员以春玉米为材枓,在穗位叶全展后的第10天、30天,50天研究了净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随春玉米生育期推进的变化情况,得到图22甲、乙所示实验结果。(1)Rubisco蛋白酶是椬物光合作用过程中的一个
9、关键酶,它所催化的反应是无机碳进人生物群落的主要途径,由此可知它应存在的场所是 ,它参与催化的过程是 。(2)在穗位叶全展后,随生育期的推进,春玉米净光合速率有 的趋势,但春玉米植株的干重 。(3)结合图甲、乙分析:在生育前期(第10天),春玉米 含量增多,使光反应产生的和ATP增多,以保持较高的净光合速率。在生育后期(第30天),春玉米通过保持较高的可溶性蛋白含量,来延长光合持续期,请推测可溶性蛋白中含有较多的 。(4)结合图甲、乙分析:在生育末期(第50天)春玉米净光合速率较低是由于 引起的,从细胞的生命历程角度分析,是由于 的结果。【答案】(1)叶绿体基质(1分)CO2的固定(2分(2)
10、明显下降(1分) 不断增加(1分)(3) 叶绿素(1分)光合酶(与暗反应有关的酶)(2分)(4)可溶性蛋白和叶绿素含量降低(2分)(叶片细胞衰老(2分)【解析】试题分析:(1)由于Rubisco蛋白酶所催化的反应是无机碳进人生物群落的主要途径,因此该酶催化的是暗反应,由此可知它应存在的场所是叶绿体基质,它参与催化的过程是CO2的固定。 (2)由图甲可以看出:在穗位叶全展后,随生育期的推进,春玉米净光合速率有下降趋势,但由于净光合速率一直大于0,因此春玉米植株的干重在不断增加。 (3)结合图甲、乙分析:在生育前期(第10天),由于春玉米合成更多的叶绿素,使光反应产生的和ATP增多,以保持较高的净
11、光合速率。在生育后期(笫30天),春玉米通过保持较高的可溶性蛋白含量,来延长光合持续期,可推测出可溶性蛋白中含有较多的光合酶。 (4)结合图甲、乙分折:在生育末期(第50天)春玉米净光合速率较低是由于可溶性蛋白和叶绿素含量降低导致的,从细胞的生命历程角度分析,这是细胞衰老的结果。考点:本题考查光合作用和从图中获取信息能力,意在考查学生能从题图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这些信息,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30.(9分)当轴突末梢有兴奋传来时,会触发突触前膜中的Ca2+顺浓度梯度流入突触小体,使更多的神经递质释放到突
12、触间隙,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回答问题:(1)Ca2+进入突触小体的方式是 。(2)神经递质需要与突触后膜上的 结合才能发挥作用,正常情况下神经递质不会持续作用于下一个神经元的原因是 。(3)在正常生理条件的基础上,若瞬间增大突触前膜对组织液中Ca2+的流入,将会使 ,加速神经冲动的传递。(4)使用一定浓度的Mg2+处理突触小体后,检测到释放到突触间隙的神经递质含量迅速减少,合理的解释是 、 。【答案】(1)协助扩散(1分) (2)受体(糖蛋白)(1分) 神经递质会被相应的酶分解(被运回突触前祌经元)(2分) (3)神经递质的释放量增加(1分) (4)Mg2+可能使Ca2+通道关闭(Ca2+与M
13、g2+竞争Ca2+通道),(从而抑制了突触小体中神经递质的释放)(2分) Mg2+可能抑制了Ca2+的作用,(从而抑制了突触小体中神经递质的释放)(2分)【解析】试题分析:由于Ca2+通过离子通道颗浓度梯度进人突触小体,因此其运输的方式是协助扩散 (2)神经递质需要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才能 发挥作用,由于神经递质起作用后会被相应的酶分解或被运回突触前神经元,因此正常情况下神经递质不会持续作用于下-个神经元。 (3)在正常生理条件的基础上,若瞬间增大突触前膜对组织液中Ca2+的流人,将会使神经递质的释故量增加,加速神经冲动的传递。 (4)Mg2+处理突触小体后,释放到突触间隙的神经递质含量迅速
14、减少,可能是Ca2+的流人减少,也可能是Mg2+本身抑制递质释放等,本题合理即可。考点:本题考查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31.(8分)甲、乙、丙三种不同植物分别分布于A、B、C三个不同的栖息地中,将不同栖息地生理状态相似,数目相同的种子混匀,再均分三组,分别同时种植于A、B、C三种栖息地中的实验地块(各种子均能发育成植株,并结种子),经过一年后,收获所有植株的种子进行统计,得到如下结果。A栖息地:甲种子:乙种子:丙种子6:3:1B栖息地:甲种子:乙种子:丙种子3:6:1C栖息地:甲种子:乙种子:丙种子3:3:4请问答问
15、题:(1)一年后不同栖息地各种植物种子比例不同,反映了甲、乙、丙三种植物该年的 (填种群的特征)不同。在不同试验地块中甲、乙、丙之间的种间关系是 。若环境条件不变,预测几年内B实验地块三个种群的数量变化趋势是_。(2)C实验地中的植物对水土的保持作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 价值。A实验地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两个特点是 。(3)若实验结束后任其发展,各试验地将经历 演替,演替的结果是将形成顶级聚落,在此过程中土壤微生物起到重要作用,土壤微生物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 。【答案】(1)出生率1分) 竞争(1分) 乙植株数量增加、甲和丙植株数量减少(2分) (2)间接 (1分)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1分)
16、(3)次生(1分) 生产者或消费者或分解者(1分)【解析】试题分析:(1)一年后不同栖息地各种植物种子比例不同,反映了甲、乙、丙三种植物当年的出生率不同。在不同栖息地甲、乙、丙都是生产者,他们之间的种间关系是竞争。若其他条件不变,任其发展,由于B实验地植株中乙植物出生率高,占优势,因此B试验地植株的数量变化趋势是乙植株数量增加、甲和丙植株数量减少。 (2)植物对水土的保持作用属于生态功能,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两个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3)若实验结束后任其发展,各实验地演替的起点具有土壤等基本生命条件,属于次生演替;土壤微生物中硝化细菌等充当生产者、腐生性微生
17、物充当分解者、寄生性微生物充当分解者。考点: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变化、种间关系、群落演替、能量流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32.(10分)果蝇被广泛应用于遗传学研究的各个方面。回答下列问题:(1)果蝇的灰身与黑身由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当多对雌雄灰身果蝇杂交,F1灰身:黑身=2:1.导致F1代性状分离比为2:1的原因是:亲本的基因型均为 (纯合子、杂合子),雌雄各产生 配子;雌雄配子之间的结合是随机的;F1代中除 个体在胚胎期致死,其他果蝇均能正常生长发育。若让F1代果蝇随机交配,全部F2代中表现型及比例为 。(2)果蝇的
18、红眼(R)和白眼(r)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若位于另一对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D、d中,d基因纯合时对雄果蝇无影响,但会使雌果蝇性反转成不育的雄果蝇。让一只纯合红眼雌果蝇与一只纯合白眼雄果蝇杂交,所得F1的雌、雄果蝇随机交配,F2中雌雄比例为3:5。若只考虑D与d、R与r这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则F2雄果蝇共有 种基因型。若要判断F2雄果蝇是否为性反转果蝇,可用荧光标记红眼R、白眼r基因,通过统计荧光点的个数来确定。在一个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中,若观察到 个荧光点,则该雄果蝇不是性反转果蝇;若观察到 个荧光点,则该雄果蝇是性反转果蝇。【答案】(1)杂合子(1分) 比例相等的两种(1分) 显性纯合(
19、1分) 黑身:灰身=1:1(1分) (2)8(2分) 2(2分) 4(2分) 考点:本题考查伴性遗传和从题干中获取信息能力,意在考查学生能从题干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这些信息,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39.(15分)有些细菌可以分解原油,从而消除由原油泄漏造成的土壤污染,某同学欲从受原油污染的土壤中,筛选出能高效降解原油的菌株。回答问题:(1)配置培养基配制含 的 体培养基。采用高压蒸汽灭菌。高压蒸汽灭菌有利于杀死 。(2)纯化培养为了得到单菌落,常采用的接种方法有两种,即_和_。为了筛选出高效菌株,可比较
20、单菌落周围分解圈的大小,分解圈大说明该菌株的降解能力_。(3)问题讨论无菌技术要求实验操作应在酒精灯_附近进行,以避免周围环境中微生物的污染。 【答案】(1)原油(2分) 固(2分) 细菌与芽孢(3分) (2)平板划线法(2分)稀释涂布平板法(2分) 强(2分) (3)火焰(2分) 考点:本题考查无菌操作、微生物的分离纯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40.(15分)请回答问题:(1)在将重组质粒导入细菌时,一般首先要用 处理细菌,使细菌细胞处于一种 的生理状态;然后将重组质粒与这种感受态细胞混合,在一定的温度下促进该种感受态细胞完
21、成 过程。(2)为检测转基因动物中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mRNA,首先要从转基因动物中提取mRNA,用 作为探针,根据是否显示出 来判断。(3)若要培育脱毒植物,应选用植物的 处的组织进行培养,此方法的依据是 。(4)单克隆抗体注入体内后可以自动追踪抗原并与之结合,而绝不攻击任何正常细胞,这是利用了单克隆抗体的 特点。【答案】(1)钙离子(1分) 能吸收周围环境中DNA分子(2分) 转化(2分) (2)标记的目的基因(2分) 杂交带(2分) (3)根尖或茎尖(分生组织)(2分)细胞的全能性、根尖或茎尖(分生组织)不带病毒(2分) (4)特异性强(2分)【解析】试题分析:(1)一定浓度的钙离子能使细菌细胞易于吸收周围环境DNA分子的状态,即感受态。 (2)检测是否转录常用分子杂交法,用同位素标记目的基因,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若转录能形成杂交带。 (3)根尖或茎尖分生区细胞分裂速度快,病毒还没有感染,利用这些细胞组织培养能获得脱毒苗;植物组织培养的原理是植物细胞的全能型。 (4)单克隆抗体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可大量制备的优点;仅仅和抗原结合,体现了特异性强的特征。考点:本题考查基因工程、植物组织培养、生产单克隆抗体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