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课 程 标 准素 养 解 读1.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2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1.按时序归纳二战后苏联三大经济改革。(时空观念)2运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认识戈尔巴乔夫改革存在的突出问题。(唯物史观)3以相关史料为依据客观评价二战后苏联针对“苏联模式”弊端的改革的具体体现和改革的不足之处。(历史解释)4苏联改革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要处理好政策、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社会主义改革必须走改革开放和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社会主义改革必须以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为宗旨。(家国情怀)知识点一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
2、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农业问题尤为突出。(2)斯大林逝世为赫鲁晓夫改革提供了契机。2内容(1)农业方面用收购制代替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允许集体农庄庄员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和饲养一定数量的牲畜。开垦荒地,扩大谷物生产。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将拖拉机等农机卖给集体农庄。(2)工业方面将部分企业管理权下放到加盟共和国。给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等权力。尝试推行“物质利益原则”,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3评价(1)意义: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并取得一定成效。(2)局限理论上没有突破,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的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提出“20年建成共产主义”的目标严
3、重脱离了苏联的实际。改革缺乏全面和一贯的战略方针和思路,带有很大的盲目性。赫鲁晓夫个人作风因素也阻碍改革的进行。4结果1964年,赫鲁晓夫在党内斗争中失败,被迫退出政治舞台。误区警示赫鲁晓夫改革是从理论到实践上对苏联模式发起的一次冲击,但从总体上说,只是在苏联模式的基础上,对斯大林经济模式中明显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进行改革。从宏观上看,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继承者,而不是叛逆者;是苏联模式的修补者,而不是抛弃苏联模式的革新者。知识点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目的:纠正赫鲁晓夫时期的混乱状态。2内容(1)工业方面:推行新经济体制,注意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2)农业方面: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
4、主权、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提高农产品价格、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等政策。3评价(1)作用:收到了一定效果。 (2)局限:改革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架;后期趋于保守,改革陷于停滞;与美国的军备竞赛日益加剧,经济发展速度放缓。4结果:到20世纪80年代初,经济全面滑坡。图解历史勃列日涅夫改革知识点三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1背景1985年,苏联社会陷入危机边缘, 戈尔巴乔夫上台。2内容(1)承认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要求国家主要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2)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允许个体经济存在。3弊端(1)提出了“加速发展战略”,并把重点放在重工业上,使经济结构更加失调。(2)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
5、的配套措施,给予企业自主权等政策没有真正实行。4后果(1)经济改革陷入困境,经济继续滑坡。(2)后来进行的政治体制改革使国内局势逐渐失控,1991年苏联解体。误区警示戈尔巴乔夫改革是导致苏联解体的重要因素但不是根本原因。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苏联模式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从而积累了大量的矛盾和问题,戈尔巴乔夫改革激化了这些矛盾,从而导致苏联解体。二战后苏联三次经济改革的比较史料一有学者指出:“从一定意义上说,赫鲁晓夫既是苏联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解读处信息指赫鲁晓夫改革没能从根本上摆脱旧体制的束缚。思考(1)史料一反映了什么问题?【提示】赫鲁晓夫改革虽冲击了“苏联模式”,
6、但未从根本上摆脱其束缚。史料二(勃列日涅夫时期)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军备负担过于沉重,这是造成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比例失调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苏联实际军费已占财政支出的1/3。进入勃列日涅夫时期,苏共的党风问题更加严重,因循守旧和保守主义成为苏共的主流思想体系。那时,苏共相当大的一批领导干部的精神状态是:安于现状、不愿改革、不思进取。解读处信息指思想保守。思考(2)史料二反映出哪些问题?【提示】勃列日涅夫改革优先发展重工业,说明改革没有突破原有“苏联模式”的框架,只是修补性的改革;执政后期趋于保守。史料三西方学者把戈尔巴乔夫导致苏联解体的原因归纳为三点其二,他在经济改革问题上存在严重的决策失
7、误。其三根本没有跨越体制转换的门槛。解读对史料三中处信息的理解,应结合“加速发展战略”来思考。“加速发展战略”把重点放在重工业上,使原本已严重畸形的经济结构更加失调。思考(3)史料三说明戈尔巴乔夫改革存在什么问题?【提示】戈尔巴乔夫改革不是去除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而是走上了否定共产党领导、否定社会主义的道路,造成了一系列恶劣的影响。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比较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异侧重点农业工业前期是经济领域,后期是政治领域结果取得一定的成就,最后失败失败失败原因未改变原有体制,只是对斯大林体制进行修补进行根本性改革,但背离社会主义方向同目的:解决“
8、苏联模式”的弊端;内容:在农业、工业方面进行调整;结果:成效都不显著,可以说是失败的改革一、二战后苏联针对“苏联模式”弊端的改革“苏联模式”的弊端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管理体制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下放权力到地方,在一定程度上放松经济管理产业结构重点发展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落后赫鲁晓夫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上;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方面;戈尔巴乔夫先进行经济改革,后进行政治改革劳动者态度地方、企业和个人的生产积极性不高在一定程度上能调动地方、企业和个人的生产积极性分配制度“大锅饭现象”严重实行物质奖励和多劳多得政策二、二战后苏联改革的不足之处及经验教训1不足之处:赫鲁晓
9、夫对斯大林的全盘否定,有利于推动对斯大林僵化模式的改革,但也造成人们思想混乱,增添改革的阻力;勃列日涅夫宣布苏联已经建成“发达社会主义”社会的做法,忽视了对经济困难的充分认识,阻碍了改革的进程;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改革中阻力重重,转向政治体制的改革太快,导致国内局势逐渐失控。2经验教训: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要处理好政策、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社会主义改革必须走改革开放和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社会主义改革必须以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为宗旨。课堂小结时 空 坐 标答 题 术 语1.赫鲁晓夫首先进行了改革,其重点在农业方面,但由于没有突破苏联模式而最终失败。2勃列日涅夫改
10、革以工业为重点,促进了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的发展,但最终使苏联陷入危机边缘。3戈尔巴乔夫改革从根本上突破了苏联模式,但国内外局势逐渐失控,1991年苏联解体。1苏联人萨哈罗夫1970年“呼吁”:“在社会政治范围内,阻碍我们经济发展的障碍物很多,凡是不能除去这些障碍物的措施都是注定无效的。”材料中的“障碍物”主要是指()A斯大林体制B农业集体化C单一公有制 D指令性计划A根据材料时间“1970年”可知,当时苏联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即苏联模式,其弊端日益成为苏联社会发展的桎梏,故选A项。220世纪50年代中期,苏联开始对苏联模式进行改革的主要原因是()A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B战后社会
11、主义力量日益壮大C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破除D西方国家“和平演变”的影响A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二战之后,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于是从赫鲁晓夫开始了对苏联模式的改革,故选A项。3赫鲁晓夫上台后,首先对农村作了实际调查,对农业和粮食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农业改革。下列结论不符合其调查结果的是()A农业生产管理过于集中B农民对劳动生产的成果漠不关心C农产品的收购价格过高D农业发展不能满足居民生活需求C赫鲁晓夫改革时期,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已经阻碍了社会发展和进步,在这种体制下,农业生产实行集体化,管理集中,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发展不能满足居民生活需要;在斯大
12、林体制下,实行农产品义务交售制,价格不会过高。4有学者认为:“赫鲁晓夫宛如一个政治万花筒:顶上阴谋家的帽子刚脱,头上便戴上了改革家的桂冠,策略家的徽章未送进门庭,蛮干家的门牌就已挂出。”体现赫鲁晓夫是“蛮干家”的是()A在苏共“二十大”上揭露斯大林的错误B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C强行推广大面积种植玉米的运动D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扩大地方权力C赫鲁晓夫不切合实际,强行推广大面积种植玉米的运动,体现了“蛮干家”的一面,故选C项。5下表为“苏联经济增长情况表(年平均增长率百分比)”。20世纪70年代以后经济增长数据出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19611965年19661970年19711975年1
13、9761980年1982年社会总产值6.57.46.34.23.3工业总产值8.68.57.44.42.8A新经济体制的推行B农业成为改革的突破口C改革重心转向政治领域D领导人过分追求稳定D根据表格和所学知识可知,此时处于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其执政后期趋于保守,改革陷于停滞,故D项符合题意。6从内容上看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最大不同是()A导致了苏联的解体B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进行了政治体制改革C注意经济方法在改革中的应用D对原有的经济体制进行了彻底的改革D题干要求从“内容”入手,故A项错误;B项错在“同时”;C项经济方法在这些改革中都有体现;戈尔巴乔夫改革对原有的经济体
14、制进行了根本性的改革,这是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所没有的,因此选D项。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赫鲁晓夫在1957年提出三四年内苏联的人均肉类、牛奶、黄油产量赶上美国的目标,为此不顾苏联的气候条件,要求各地都来扩种玉米以增加饲料。结果很多地方因气候条件恶劣造成玉米歉收,其他粮食作物也由于播种面积减少而减产。材料二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多占国民生产的40%。由于军备竞赛和改革停滞,生产效率和经营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人民的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较大的提高。(1)从两则材料看出,苏联两位领导人当时改革的侧重点分别是什么?(2)从两则材料看出,他们各自的经济改革有哪些缺点?解析:解答本题时,应注意抓住材料中的主旨进行概括。材料一的目标和措施说明其重视农业,从目标和结果对比分析,可看出其不切实际的问题;材料二说明其重视军事国防等重工业,从其影响可看出导致经济停滞,人民不满的问题。答案:(1)赫鲁晓夫:农业;勃列日涅夫:重工业。(2)赫鲁晓夫提出的目标不切实际,不顾自然条件的差异推行种植玉米,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勃列日涅夫与美国争夺霸权,进行军备竞赛,导致经济停滞不前,人民不满情绪高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