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课程标准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1)_胜利后,国内外的敌对势力不甘心失败。(2)1918年夏,苏俄进入_时期。2目的:为了集中全国的_、_,支持红军、战胜敌人。3内容(1)实行_。(2)大中小_全部实行_。(3)取消_。(4)实行普遍_。4特色:兼有“_”和“_”两种特色。5评价(1)积极:保证了对前线红军的粮食供应,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2)消极:
2、余粮收集制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战后继续实施引发了严重的_和政治危机。 二、新经济政策1原因:“_”政策在战后继续实施,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_危机。2内容(1)农业:以_代替余粮收集制。(2)工业:允许私人开办_;以_的方式让_经营矿产、森林、油田等。(3)流通:恢复_和_。(4)分配:废除_。3实质: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_的发展。4作用(1)提高了人民的_积极性,促进了_的迅速恢复。(2)有利于稳定_。三、“斯大林模式”1背景(1)1922年底,_正式成立。(2)1924年,_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3)_被逐渐取消。2实践(1)优先发展_,其资金来源是农业和轻工业。(2)推行_运
3、动,以摆脱_困难。3特点(1)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_。(2)独立于_世界市场之外。4评价(1)功绩:两个_的实施使苏联成为工业强国。经济实力的增长为后来_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2)弊端:片面发展_,导致_和_的滞后。向农民索取的太多,压制了他们的_。长期执行_,压制了_和企业的积极性。_的僵化,成为以后_的重要原因。知识点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苏维埃政权颁布的法令规定:“必须实行国家的粮食垄断。即绝对禁止任何人的粮食贸易绝对禁止任何人保存和隐藏余粮。”这一措施实行于()A1917年十月革命时期 B苏维埃俄国内战时期C苏俄新经济政策时期 D苏联农业集体化时期2小说静静的顿河中的一
4、位暴动士兵说:“青天白日里就进行疯狂的抢劫!把我们家的粮食全搞走啦,连小石磨都抬走啦,法令上是说这样为劳动人民吗?”士兵的话主要针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A余粮收集制 B企业国有政策C粮食税 D义务劳动制3下面两幅历史图片反映的情况有明显变化。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实行B新经济政策的实行C战争结束,形势发生变化D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4前苏联画家弗赛罗夫于1921年创作的油画列宁会见上访农民。它描绘的是十月革命后,列宁在一间简朴的办公室里接见从外省步行上访的农民的情景。这一情景出现的直接背景是()A农民拥护苏维埃的土地法令B余粮收集制引发农民的反对C新经济政
5、策允许粮食自由买卖D农民强烈要求加入集体农庄知识点二新经济政策5针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有人对列宁说:“我们过去认为可以一举消灭商品经济,走向社会主义。但实际情况表明,必须发展商品经济。”此后,苏维埃政权()A采取余粮收集制 B建立战时经济体制C实施新经济政策 D颁布新的土地法令6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苏俄新经济政策主要“新”在()A进行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B改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C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D目的是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720世纪20年代,有作家说:“他们在各个角落织补着支离破碎的工业网,重新组织俄国的商业,促使俄国大地开始复苏。”这主要体现了()A十月
6、革命的作用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作用C新经济政策的作用 D斯大林体制的作用知识点三“斯大林模式”81936年11月,斯大林在就苏联宪法所作的报告中说:“由于苏联经济方面发生了这些变化,我国的社会阶级结构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现B富农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已经被消灭C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在苏联确立D赶走帝国主义干涉势力9.右图漫画题为片面的经济,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国民经济发展状况。该状况是()A国民经济比例失调B军事工业遥遥领先C民众衣食住行先进D经济体制健康发展10这是流行于前苏联的一则笑话:某主妇到食品店买肉,“有肉卖吗?”“没有
7、。”“那牛奶呢?”“我们只管卖肉。过街那家牛奶店也没有牛奶卖。”这则笑话()A表明了苏联人特别喜欢吃肉、喝牛奶B说明了社会主义不能迅速发展生产力C讽刺了苏联的日用物资短缺问题D赞扬苏联人特别有幽默感题号12345678910答案1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材料二1920年,列宁约见了一位来访的老农。列宁:依你看,现在农村里主要的问题在哪里呢?老农:我看现在主要的问题是庄稼人失去了干活的兴趣。政府拿走的太多了。农民干得多干得少,干得好干得不好都一样,反正都给拿走了。列宁:
8、有什么办法能唤起大家干活的兴趣呢?老农:为什么不采用我们庄稼人早已习惯的,而且认为最合理公平的办法呢?我说的是政府按俄亩规定固定上缴税收,而且要事先公布,不随便改变。列宁:你是说,允许庄稼人按规定交税后,自己可以支配剩下来的产品?老农:正是这样。材料三实行新经济政策后,耶戈列夫斯克地方 的农民在踊跃交纳粮食税(1922年)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问题?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是什么?(2)材料二给列宁的启发是什么?他是如何解决老农所说的农村中存在的问题的?(3)材料三图中的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这说明以列宁为首的苏俄领导人是如何解决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问题的?1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920年许
9、多农民给各级苏维埃机关提交请愿书,奥格涅茨省的一个农民在信中写道:与穷凶极恶的资产阶级强盗的斗争已经三年了,这需要国家作出巨大的牺牲和忍受极度的困苦,而这一切都给我们带来新的沉重的负担我们毫无怨言地承受着这些重担。陈新明苏联演变与社会主义改革材料二新经济政策成功地解决了战时遗留的危机。到1926年时苏联的农业产量已经达到1914年以前的水平(注:当时历史最高水平)在1925年逝世前不久,列宁已经决定要继续实行新经济政策,他认为这是通向社会主义的最佳道路。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三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搞得很苦。他们采取所谓的义务交售制等办法,把农民生产的东西拿走太多,给的代价又极低。他们这样来积
10、累资金,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毛泽东论十大关系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苏俄农民所述的“新的沉重的负担”主要是由当时什么政策中的什么措施直接导致的?(2)材料二中列宁倡导的新经济政策主要采取了哪项措施成功地解决了农业问题?(3)材料三中毛泽东主要批评的是斯大林模式中在经济方面的哪种做法?(4)假如上述材料作为研究性学习的素材,你认为该组材料最恰当的主题是什么?【答案解析】知识清单一、1.(1)十月革命(2)国内战争2物力财力3(1)余粮收集制(2)工业企业国有化 (3)自由贸易(4)义务劳动制4战时共产主义5(2)经济二、1.战时共产主义政治2(1)粮食税(2)小企业租让外国资
11、本家 (3)货币流通商品交换(4)实物分配制3私有制4(1)生产经济(2)政治形势三、1.(1)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2)斯大林 (3)新经济政策2(1)重工业(2)农业集体化粮食供应3(1)计划经济(2)资本主义4(1)五年计划反法西斯(2)重工业 农业轻工业生产积极性计划指令地方 计划经济体制苏联解体对点训练1B阅读材料可以知道这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的时间是1918年到1921年,是苏俄内战时期。2A从材料中的“把我们家的粮食全搞走啦”可知该战士说的是余粮收集制。3A图一表明面对内忧外患的局面,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保卫了新生的政权;图二指战争结束后,俄共继续实行“战时共产
12、主义”政策引发严重的政治危机。4B农民上访,肯定是因为对当时的一些国家政策不满。据材料所给的时间1921年,可知农民的不满应来自“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所实行的余粮收集制。战争结束,这一政策继续推行,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引发农民对苏维埃政权的不满。5C材料反映出在小农经济占优势的俄国,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是行不通的,必须通过实行以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为核心的新经济政策才能逐渐过渡到社会主义。6C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是苏俄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质上的不同之处。7C从材料信息“组织俄国的商业”,可以看出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市场
13、、货币关系发展社会经济,使俄国经济有了很大发展。8A1936年苏联宪法颁布,标志着苏联社会主义已经基本形成,其客观依据就是A项导致苏联经济、社会结构的改变。B项是A项的影响之一。C项的标志即是新宪法的颁布。D项出现于国内战争胜利后,即1921年。9A图片形象地反映了苏联国民经济的片面发展带来的恶果。苏联通过牺牲农业、轻工业来发展重工业,带来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10C从题干材料可以看出,当时苏联的日用物品十分短缺,充分表明其经济建设存在的问题,A、D两项与材料信息不符,B项结论不对。综合运用11(1)问题:经济危机。原因:四年世界大战和三年国内战争,工农业产量大幅下降。19201921年严重
14、旱灾,导致粮食匮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对农民掠夺过多。(2)启发:建立与落后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解决:推行新经济政策,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3)问题:新经济政策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方法:新经济政策通过利用商品、货币的相互关系恢复、发展生产,找到了一条适合俄国国情的正确途径。12(1)政策及措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余粮收集制。(2)措施: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3)做法:以牺牲农民的利益和农业的发展为代价,来优先发展重工业。(4)主题:苏俄(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农民问题(或农业问题)。教材问题解
15、答学思之窗结合列宁的话,我们应当如何看待“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方法点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的实施为苏维埃政权赢得军事上的胜利提供了物质保障,但它损害了广大农民的利益,不是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的正确途径。答案要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当时俄国国内外形势危急这一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的实施使苏维埃政府能够在残酷的战争条件下,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国的财力、物力,保障军事胜利,因而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但国内战争结束后,这种政策中的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造成了社会的不稳定和生产力水平的下降,成为1921年苏俄发生严重政治经济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探究学习总结一、本课测评简述
16、苏俄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过渡到新经济政策的原因。方法点拨国内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广大农民、工人对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为稳定苏维埃政权,必须要改变经济政策。答案要点原因: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尽管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财力、物力,保障了军事胜利,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而且在战后继续用于恢复被破坏的国民经济,结果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和生产的下降,导致1921年春天苏俄发生了严重的政治危机。为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根据列宁的提议,苏俄开始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过渡。二、学习延伸谈谈你如何认识斯大林模式
17、的历史功过。方法点拨“斯大林模式”既有历史功绩,也存在很多弊端。“斯大林模式”在短期内使苏联迅速成为工业强国,为后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但其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结构严重畸形。答案要点应该用历史的眼光客观看待“斯大林模式”的历史功过。“斯大林模式”的历史功绩在于:它开辟了一条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道路,使国家统一调配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迅速实现了工业化。苏联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为后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斯大林模式”的严重弊端在于:片面发展重工业,使轻工业和农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对农民的剥夺太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忽视消
18、费品的生产,导致人民的物质生活长期没有得到重大改善;长期执行指令性计划,严重削弱了企业的生产自主权,不利于发挥企业的生产积极性,制约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课程标准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一、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1)二战后,_的弊端日益显露。农业集体化使农民缺乏生产积极性,造成_问题。片面发展重工业,不利于人民_的提高。(2)_领导地位稳固后,力图改革。(3)1956年,苏共“_”召开,人心思变,革故鼎新。2内容(1)农业对农产品取消_,提高收购价格,增加_。鼓励发展_,扩大_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大规模_
19、,提倡_。(2)工业将部分中央企业的_下放给_。给企业_。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_,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3评价(1)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_,取得了一定成效。(2)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_,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最终失败。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内容(1)恢复_体制,加强对经济的_。(2)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扩大国营企业的_。(3)运用_,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4)注重发展苏联的_,特别是与_有关的工业部门。2结果(1)在勃列日涅夫任职期间,苏联_与美国匹敌。(2)军备竞赛使_不断增长,1975年以后,经济发展进入_时期。三、戈尔巴乔夫改革1背景: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出现了_、经
20、济增长速度下降和人民_下降。2主要内容(1)用_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2)减少_计划指标,代之以_计划指标。(3)调整苏联的_结构。(4)对企业实行_和承包,并出现了与_的企业。(5)部分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也开始实行_或建立_。3结果及成因(1)结果:未取得预期成果,把改革重点转向_,终致_。(2)成因:改革缺少_和相应的_。坚持传统做法,优先发展_。知识点一赫鲁晓夫改革1有学者认为:“赫鲁晓夫宛如一个政治万花筒:顶上阴谋家的帽子刚脱,头上便戴上了改革家的桂冠;策略家的徽章未送进门庭,蛮干家的门牌就已挂出。”体现赫鲁晓夫是“蛮干家”的是()A在苏共二十大上揭露斯大林的错误B扩大集体农庄和国
21、营农场的自主权C推广大面积种植玉米运动D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扩大地方权力2有人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也是斯大林的守墓人”,这里“斯大林的守墓人”的主要含义是()A未改变农业水平落后的局面B未突破旧有的经济发展模式C一味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D未改变苏联原来的社会制度3在庆祝十月革命40周年时,赫鲁晓夫提出15年内在人均产品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美国。1961年他又声称苏联将在“20年内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社会”。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有()赫鲁晓夫缺乏实事求是的作风在经济建设上急于冒进提出的目标不切合实际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A BC D41958年,如果中国的官员去苏联参观访问,双方就当年的农业建设交流经
22、验教训,中苏双方谈论的主要话题,可能是()中国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运动苏联的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A B C D知识点二勃列日涅夫改革5勃列日涅夫改革推行新经济体制,在某些方面比赫鲁晓夫改革更加深入,这表现在()A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B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C突破了斯大林体制的框架D一定程度上运用价值规律调节生产6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勃列日涅夫政府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而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A勃列日涅夫开创了苏联改革的先河B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限制在政治方面C勃列日涅夫不打算触动斯大林模式D勃列日涅夫首次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23、知识点三戈尔巴乔夫改革7下表反映苏联国民生产的发展状况。导致这一状况的原因有()年份198119851986198819891990增长率3.2%2.8%2.4%4%僵化的斯大林模式继续阻碍发展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没有奏效长期争霸,不重视科技的发展全国政局不稳,社会出现动荡A B C D8观察以下两幅漫画,根据图一反映的政治主题,判断图二走在送葬队伍的最前头的人是()图一图二A赫鲁晓夫 B勃列日涅夫C戈尔巴乔夫 D斯大林9就苏联改革,有人评述说:“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死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说“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的主要论据可能因为()A没有在经济领域进行消除斯大
24、林模式弊端的改革B与美国进行激烈的军备竞赛加剧了国内的经济危机C实行政治多元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化将改革引向了歧途D缺乏丰富的从政经验、灵活的应对政策,个人独断专行10戈尔巴乔夫改革给我们的最大的经验教训是()A改革应从本国国情出发,坚持马克思主义B要时刻警惕帝国主义的“和平演变”C改革应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D改革步伐要稳定,不能急于求成题号12345678910答案1120世纪5080年代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先后进行了经济改革。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531983年苏联与世界实际GDP平均增长率对比(%)材料二“他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
25、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苏联文学报评论材料三1986年在苏联流传的一则笑话:“这则笑话把苏联比做一列因铁轨已到尽头,无法继续前进的火车。每个领导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处理这场危机:斯大林下令把司机和列车员枪决;赫鲁晓夫则为他们平反;勃列日涅夫把窗帘拉上并命令左右摇动列车,造成列车正在运行的假象;戈尔巴乔夫则拉开窗帘,把身子探出窗外大声喊道:前面没有铁轨了,前面没有铁轨了!” 历史风云网(1)从材料一看,两位人物的经济改革对苏联经济的作用如何?20世纪80年代初,苏联经济状况如何?(2)结合史实说明,如何理解材料二中的评价?(3)材料三1986
26、年苏联“无法继续前进”的根本原因何在?戈尔巴乔夫是如何解决“铁轨”问题的?结果如何?1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赫鲁晓夫的墓碑用黑白相间的大理石雕塑而成,中间镶着赫鲁晓夫的铜质头像。黑白相间的构图,使人联想到赫鲁晓夫复杂的性格和矛盾的一生。材料二勃列日涅夫由于沉迷于各种各样的荣誉之中,被苏联人民讥讽为“有给自己发勋章的怪癖”。正是在胸前挂满勋章的勃列日涅夫的统治下,号称“世界最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的苏联如一个病入膏肓的老人,浑身浮肿、跌跌撞撞、步履蹒跚地跨进了80年代。材料三克里姆林宫的“一降”“一升”请回答:(1)如何评价赫鲁晓夫的改革?(2)苏联人民讥讽勃列日涅夫“有给自己发勋章的怪癖”的原因
27、是什么?(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在克里姆林宫的“一降一升”的原因有哪些?(4)材料三的两幅图是否意味着社会主义的失败?为什么?【答案解析】知识清单一、1.(1)斯大林模式粮食短缺生活水平 (2)赫鲁晓夫(3)二十大2(1)义务交售制农民收入家庭副业集体农庄开垦荒地种植玉米(2)管理权加盟共和国部分权利物质利益3(1)斯大林模式(2)科学认识二、1.(1)部门管理集中领导(2)经营自主权(3)经济手段(4)重工业军事2(1)军事实力(2)经济负担停滞三、1.社会动荡生活水平2(1)经济管理(2)指令性指导性(3)所有制(4)租赁国外合资(5)租赁制家庭农场3(1)政治领域苏联解体(2)宏
28、观决策配套措施重工业对点训练1C2B解题时要考虑赫鲁晓夫改革的特点及其失败的原因。赫鲁晓夫的改革是在当时教条主义盛行、思想僵化的时期进行的,虽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传统观念束缚,冲击了斯大林体制,起到了“掘墓人”的作用,但其在经济改革理论上没有突破,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基础上进行的局部改革。3C题干中赫鲁晓夫提出的目标和口号,带有明显的冒进色彩,不切合实际,故均符合题意。赫鲁晓夫改革是在斯大林体制的框架内进行的,改革是为了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没有背离社会主义的方向,故可排除。4B发生在19531956年,发生在1928年,故可排除含的选项。5D勃列日涅夫改革并未突破斯大林体制的原则和框架,仍是高度
29、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故A、C两项错误;B项属于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新经济体制注意运用价值规律,相对赫鲁晓夫改革是一种进步。6C比较各选项,选项A不正确,苏联改革最先从赫鲁晓夫开始;选项B错误,因为勃列日涅夫改革重点是在经济领域的重工业方面进行;选项D不属于苏联改革的内容。故正确答案为C项。7A结合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过程、影响分析,苏联在争霸的同时并没有放弃对科技的重视,为了争霸的需要在科技上的投入是很大的,特别是军事方面。8C图一反映的政治主题是苏联的解体,而苏联的解体就是葬送于戈尔巴乔夫之手。9C本题考查戈尔巴乔夫改革,属于其内容的是C项。10A戈尔巴乔夫改革脱离实际,背离了马克思主义
30、,这是给我们最大的经验教训。综合运用11(1)作用:在一段时期内有一定效果,但长期而言都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失败的境地,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经济存在的问题。状况:实际GDP平均为负增长,横向比较低于世界水平,纵向比较也是苏联经济史上的“低谷”,苏联经济已陷入危机边缘。(2)赫鲁晓夫的改革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因此说“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但赫鲁晓夫改革又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所以说“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时代的局限和个人品质的缺陷使他只能“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3)根本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严重阻碍。戈尔巴乔夫对苏联经济体制和
31、政治体制进行了根本性的变革和改造。经济体制改革陷入困境,政治体制改革使国内局势失控,导致苏联解体。12(1)评价: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重点放在农业方面,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破坏了生态环境;工业改革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总之,他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但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时代的局限和个人品质的缺陷使赫鲁晓夫只能“徘徊在新旧时代的十字路口”。(2)原因:勃列日涅夫的保守导致改革的停滞,苏联经济在80年代初出现全面滑坡,作为领导人的勃列日涅夫却沉迷于各种各样的荣誉之中,因此苏联人民讥讽他。(3)原因:1991年底,苏联解体,红旗从克里姆林宫降落下来。这是苏联
32、模式的弊端及政策上的错误长期未能纠正的后果,也是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的错误路线和政策以及长期以来西方反共势力的“和平演变”战略实施的结果。(4)否。原因:因为苏联解体只是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社会主义制度依然在其他地区存在,社会主义运动继续向前发展。如中国、朝鲜、越南、古巴等。教材问题解答学思之窗对比新经济政策,理解邓小平为什么说“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答案要点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从俄国的国情出发,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扩大生产,从而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体现了实事求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原理,而后来形成的斯大林模式本身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和弊端,经济上管得过死、过严,缺乏足够的动力和活
33、力,政治上过分集权,缺乏民主,个人独断专行,后来严重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和其他各项事业的发展。探究学习总结一、本课测评为什么会出现戈尔巴乔夫改革?其结果如何?答案要点原因:二战结束以后,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在政治、经济方面进行了一些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他们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破除这一模式,再加上他们的改革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口号与目标,导致改革失败。苏联的政治经济危机越发严重。结果: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使一些反共反社会主义势力乘机掀起了全盘否定苏联历史、全盘否定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浪潮;民族主义势力泛滥,民族矛盾激化;在苏
34、共内部也产生了严重分岐,各派别之间的斗争日趋激烈和公开化,苏联的政治经济形势迅速恶化。1990年,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在苏联宪法中删去关于共产党领导作用的条文。戈尔巴乔夫的声誉与对国家的控制力日益下降。苏共“二十八大”使苏联国内的政治斗争更加激烈,社会环境更加动荡不安,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倾向加强。最终苏联解体。二、学习延伸通过对二战后苏联经济改革过程的了解,谈谈你从中能够得到哪些启示。答案要点启示:改革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从本国国情出发;改革不能背离社会主义原则和方向;社会主义改革具有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的特点,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指导等。单元总结一、苏俄(联)社会主义
35、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119171927年(1)主题:摆脱政治经济危机,向社会主义过渡。(2)措施:先后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3)特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使用行政和军事手段直接过渡;新经济政策是遵循市场价值规律实行间接过渡。(4)结果: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适应了战争需要,但引发了政治经济危机;新经济政策恢复了经济,巩固了政权,找到了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但随着形势发展被逐步放弃。219281953年(1)主题:建立社会主义,实现工业化。(2)措施:“斯大林模式”。(3)特征:单一公有制,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排斥市场的计划经济,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4)结果:国家按计划调
36、配和使用全部人力、物力、财力,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但是后来暴露出越来越多的弊端。3二战后(1)主题:改革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提高综合国力。(2)措施:20世纪五十年代赫鲁晓夫改革,1964年勃列日涅夫改革,1985年戈尔巴乔夫改革。(3)特点: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尽管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仅是做了一些修补;戈尔巴乔夫对“斯大林模式”进行了根本性改革,但其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最终失败。二、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异同1相同点(1)背景方面:改革都是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缓慢,人民要求提高生活水平;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2)指导思
37、想方面:都没有从实际出发提出全面并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3)内容方面都主要涉及了经济领域。都扩大了企业的自主权,都在不同程度上承认或允许在公有制形式外,私人(个体)经济存在。(4)结果方面:改革都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2不同点(1)指导思想方面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都没有突破原有体制的框架,只是对原有体制进行局部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提出了“加速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主张对苏联进行根本性的变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2)内容方面:三次改革的侧重点不同赫鲁晓夫改革的重点在农业领域,也是首先从农业开始的。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点在工业,且是重工业领域。戈尔巴乔夫改革不仅涉及经济领域,而且还涉及
38、政治领域。(3)结果方面赫鲁晓夫改革造成了苏联的混乱。勃列日涅夫改革造成苏联经济的全面滑坡,渴望改变现状的呼声日益高涨。戈尔巴乔夫改革不仅使经济继续滑坡,而且还导致国内局势的失控,苏联解体。三、比较苏联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与中国改革开放苏俄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中国改革开放不同背景国内外敌人的进攻被粉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过时,一些地方发生叛乱美国遭到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沉重打击,阶级矛盾尖锐,经济受损严重“文化大革命”刚结束,国家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工作重心亟待转移内容以农业为核心,涉及工业、流通、分配等领域以工业为核心,涉及金融、工业、农业、社会福利等领域先农业后工业,全面
39、改革特点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国家干预经济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解放生产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用改善了工农联盟,生产得到恢复与发展,巩固了苏维埃政权社会生产力得到恢复,遏制了法西斯势力,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推动了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相同都是各国在较为困难的情况下实施的;都是为了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都注重调整生产关系,且符合各国当时的实际需要;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认识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资本主义也有计划。计划和市场只是经济手段,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要解放思想,充分利用各种经济手
40、段发展经济1列宁说:“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这一错误的根本原因是()A扩大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范围B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很快就会走向灭亡C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的内在性作用D帝国主义对苏俄经济封锁和武装干涉2列宁在1922年纪念十月革命五周年的大会上曾指出:“要挽救俄国,单靠农业的丰收还不够不挽救重工业,不恢复重工业,我们就不能建成任何工业,而没有工业我们就会灭亡而不成其为独立国家。”到20世纪30年代,苏联迅速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现代化,这一成果主要得益于()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B新经济政策
41、的实施C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D农业集体化运动3据统计,从1929年7月到1930年7月,在苏联农村中,牛减少了20%,马减少了13%,猪减少了33%,羊减少了26%。出现这种现象主要因为农业集体化运动()A压缩了农业生产的相关指标B损害了农民利益,挫伤了农民积极性C其目的是为工业化提供资金D确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4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也产生了许多严重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A片面优先发展重工业B剥夺农民过多,压抑其生产积极性C政治经济体制高度集中D个人崇拜现象相当严重5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跨
42、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这里“跨进了新时代”的主要含义是()A改变了农业水平落后的局面B冲击了斯大林模式C改革在理论上取得了重大突破D促进了苏联重工业的发展6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接近国民生产总值的40%。从长远来看,这一现象对苏联社会发展产生的最大影响是()A人民生活水平提高B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C科技水平大大提高D民用工业迅速发展7华盛顿邮报在某一时期陆续刊登了几篇新闻评论,其标题分别是:“莫斯科:是巨大的机会吗?”“西方的援助应当使苏联实行改造而非改革”“大学对俄国如何走向资本
43、主义观点不一”。由此推断,该时期是()A赫鲁晓夫执政时期B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C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D普京执政时期8比较中国1978年底以后经济改革的成功而言,苏联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最终都没有成功,主要原因是()A缺乏正确的改革理论和政策指导B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方面C没有进行政治体制改革D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方面题号12345678答案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列宁说:“我们在夺取政权时便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存方法我不知道哪位社会主义者处理过这类问题。我们必须根据实践作出判断。”苏联的共产主义材料二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只
44、能允许两种公有制的存在和发展;社会主义所有制越公就越优越;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道路就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工业化道路,加强党的领导就是一切越来越集中于党,社会主义越发展阶级斗争越尖锐。苏联的共产主义材料三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我们讲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要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这就要求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所以社会主义阶段
45、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请回答:(1)列宁的话表明了什么?为此列宁进行了哪些探索?效果怎样?(2)据材料二归纳斯大林模式的特征。(3)材料三中邓小平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怎样的观点?这种观点与前两则材料有何联系?【答案解析】强化训练1C列宁说的我们原来的打算指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取消商品活动,但当时的经济还没有发展到能够取消商品经济活动的高度,因此说是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的内在性作用。2C列宁的话只是创设了问题的情境,解题
46、的关键是从时间“20世纪30年代”和中心词“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现代化”方面思考这一成就取得的主要原因。3B4C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处于斯大林领导时期,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正在形成和发展,这种体制一方面使苏联迅速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力大增;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等严重问题。5B材料涉及对赫鲁晓夫改革的评价问题,赫鲁晓夫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体制,给苏联社会带来了一些生机,但并没有从根本上取得突破,也没有改变苏联农业落后的状况,最终还是失败了。6B本题考查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影响。题干材料表明改革注重发展军事工业,这显然不利于轻工业等其他部门的发展,导致国民经济比
47、例失调。7C从题干列出的三个新闻标题当中,可以侧重关注其中的关键词并组合排列出来:“西方的援助”、“改造苏联”、“莫斯科的机会”和“俄国走向资本主义”。据此,即可推断当时的苏联改革已经进入到社会主义是否能够续存的关键时期。故正确选项为C项。8A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制定了适合发展的政策。苏联改革缺乏科学理论指导,这是三者改革相继失败的共同原因,也是苏联改革失败的原因,A项正确。B项仅是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的原因,说法不全面。D项仅适合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且不是失败的原因。C项仅是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的原因之一,且并非主要原因。9(1)建设社会主义没有成功的经验可借鉴。探索:战时共产
48、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效果: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新经济政策取得成功,但较早被停止。(2)特征: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管理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实行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3)观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联系:吸取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解析(1)问通过材料“我不知道哪位社会主义者处理过这类问题”可判断出建设社会主义无经验可借鉴。探索和效果联系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相关内容回答即可。(2)问结合课本和材料进行回答。(3)问围绕市场经济和生产力两个方面概括观点。对三则材料综合分析,不难看出,邓小平提出的观点主要是吸取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19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