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习作训练3浙教版.doc

上传人:a**** 文档编号:224619 上传时间:2025-11-18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习作训练3浙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习作训练3浙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习作训练3浙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我最熟悉的人(习作训练)一、教学目标1学会用一件事写一个人的特点或精神品质。2初步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人和事的习惯。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选择写作的对象及事,将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写清楚,特别是将人物当时的言行写清楚。三、教学准备:事先公布习作题目,要求学生观察回忆。四、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明确习作要求,打开思路,选择确定写作对象及事情。2学习例文,懂得怎样写好人物言行,体现人物特点。(二)教学过程1启发谈话,揭题。我们学过不少写人的文章,作者通过典型的事例写出人物的特点或品质。今天,我们也写一篇写人的文章我最熟悉的人。2确定写作对象及内容。(1)教师说教材第一部分的内容,引

2、导学生说说自己最熟悉的人有哪些?这些人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谁?(2)这个人做的事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件事?3指导写作。(1)怎样写好这篇文章、默读第2。3自然段,明确习作要求。板书:人:(怎样说,怎样做。) 事:起因,经过,结果。(2)学习例文,讨论。写谁?写了一件什么事?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怎样的?人物说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仿例文,按要求回忆并练说。你准备写的这个人所做的这件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是怎样的?当时他说了些什么?怎样做的?(回忆清楚后,和同桌说说,并相互评议。)4学生开始写作。第2课时(一)教学目标“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

3、、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

4、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学生试作,教师巡回指导,评价个别习作,学生修改,写出连贯通顺的一篇习作。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二)教学过程1、学生继续写作,教师巡回作个别指导。2、评议修改学生作品。评议标准:(1)是否通过写一件事来写人。(2)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是否写清楚。(3)是否注意描写人物的言行。(1) 学生修改,完成习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