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京版)数学三年级上册24时计时法教案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950页教学目标:1、 使学生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了解24时记时法,初步理解其基本原理,会用24时记 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2、 发现并理解普通记时法与24时记时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能正确进行普通记时法与 24时记时法之间的换算。3、 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经理24时记时法的认识过程,进一步培养观察、 比较、归纳能力,增强探究意识。4、 使学生在认识24时记时法的过程中,体会24时记时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进一 步建立时间观念,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难点:让学生理解并掌握24时记时法与普通记时法之间的关系。教
2、学过程:一、 情境导入。教师:大家都知道,钟表可以帮助我们记时,那钟表没发明之前,人们又是用什么方法来生活记时的呢?有同学知道吗?(沙漏,影钟,水钟)播放幻灯片,教师做适当介绍。师:每当红日升起,我们的祖先就会离开栖息的山洞外出围捕猎物,夜幕降临的时候,他们就回到家尽情享受猎物的美味。渐渐的,人们发现利用太阳影子的方法可以计算时间。在生活与劳动中,人们又发现用滴水和沙漏的方法计算时间的窍门。这些就是聪明的古人想到的记时方法,那现在的人们又是怎么样记录一天的时间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记时法。(板书:记时法)二、 认识24时记时法教师:大家爱看电视吗?这是一张电视节目预报表,上面这些时刻就是现在人们
3、所采用的一种记时方法,你能看的懂吗?问:哪位小朋友能象主持人一样播报节目表呢?请两到三位小朋友尝试一下。师:听完他的播报,你有发现什么问题吗?钟面上最多只有12时,14时是什么意思呢?请学生说一说。(14时是下午2时。)师:钟面上有14时吗?为什么14时就是下午的2时呢?你是怎么想的,在小组间交流讨论一下。请学生来说说自己的讨论结果。教师做适当的评价。师:同学们,咱们现在来观察一下,一天钟面上指针的变化。(出示钟面)师:一天就是从这一刻开始的,你知道是几时吗?(零时,晚上12时)指针转动,这时是几时呢?(钟面上指针停止在1时)(指针停止在7时)现在是几时?这时你觉得自己会在做什么呢? (指针停
4、止在12时)问:指针现在指向几?表示的时刻是几时呢?(12时)师:指针从0时走到了12时,时针在钟面上转了一圈。我们用一条彩条来表示。那一天结束了吗? 指针继续转动,再往下呢?(指针停止在13时)师:现在是什么时刻?(下午1时,13时。) 为什么是13时呢?让学生说一说。 教师归纳学生发言。 (指针停止在16时)现在指针指向了几?是几时?师:天色渐渐变暗,太阳和月亮要换班了。到了大家要睡觉的时间了。你知道现在是几时吗?(指针停止在20时) 为什么是20时呢?师:当你悄然入睡的时候,时针依然在不停的转动,时间在一分一秒的过去,一天结束了。这时的时刻是几时?(24时,也是零时)问:通过刚才的观察,
5、一天时针在钟面上一共转动了几圈呢?(2圈)一天有多少个小时?(24个小时)我们把时针转动的第二圈也用彩条表示。(出示彩条)“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
6、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师:我们再来看一次一天钟面上指针的转动。一天从0时开始,转动了24小时。一天结束了。新的一天又开始了。在时间的长河中,一天只是其中的一小段,所以我们要学会珍惜时间,利用好每分每秒。要练说,得练看。看与说是统一的,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练看,就是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让幼儿在观察事物、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活动中,积累词汇、理解词义、发展语言。在运用观察法组织活动时,我着眼观察于观察对象的选择,着力于观察过程的指导,着重于幼儿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用范读,让幼儿学习、模仿。如领读,我读一句,让幼儿读一句,边读边记;第二通读,我大声读,我大声读,幼儿小声读,边学边仿;第三赏读,我借用录好配朗读磁带,一边放录音,一边幼儿反复倾听,在反复倾听中体验、品味。(出示节目表)师:那再来看看这张节目表,说说分别是一天中的什么时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