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必修5论述类阅读单元知识点复习 练习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315989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必修5论述类阅读单元知识点复习 练习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必修5论述类阅读单元知识点复习 练习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必修5论述类阅读单元知识点复习 练习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必修5论述类阅读单元知识点复习 练习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必修5论述类阅读单元知识点复习 练习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必修5论述类阅读单元知识点复习 练习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必修5论述类阅读单元知识点复习 练习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必修5论述类阅读单元知识点复习 练习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必修5论述类阅读单元知识点复习 练习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必修5论述类阅读单元知识点复习 练习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 必修5 论述类阅读单元【单元说明】人教版必修5第三单元收录三篇文艺学论文,第四单元收录三篇自然科学论文。咬文嚼字一文主要谈论文学创作,作者通过对若干语言实例的精当分析,领悟到不同文字所蕴含的不同意味、不同思想情感,从而启迪读者在文字运用上“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神。说“木叶”一文,可以说是咬文嚼字的范例。作者由诗人们钟爱的“木叶”入手,以深厚的学识和丰富的想象,对“树”与“木”、“树叶”与“木叶”、“木叶”与“落叶”、“木叶”与“落木”所造成的诗的意境的差别,作出了极为精细的美学辨析,进一步强调了诗歌语言的暗示问题,使我们对古代诗词中的艺术精微之处有了更深

2、的体察。谈中国诗一文主要是讨论中国诗歌这一文学体裁。作者通过对中外诗歌的比较分析,阐述了中国诗含蓄蕴藉、富于暗示的特点,同时谈了“中西诗不但内容相同,并且作风也往往暗合”的特点,对“那些谈中西文化本位的人”进行了有力的批评。中国建筑的特征阐明了中国建筑体系在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中的地位、地理分布、形成年代和历史意义;概括了中国建筑在结构和装饰上的基本特征;提出了中国建筑学的“文法”理论,以及各地区、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问题,是梁思成建筑美学思想的具体体现。作为生物的社会是论述生物社会行为的文章。作者将一些群居性生物的行为与人类进行比较,描述了它们在集体行动中所表现出的高度的组织性,提出

3、了“多个单独的动物合并成一个生物的现象”,对传统生物学过分强调个体行为和动物本能的观点进行了反思,也对人类盲目自大、不能充分认识自身的生存危机作出了警示。宇宙的未来是演讲辞,演讲者从古代巫师的预言谈到近代宗教预言,再过渡到对宇宙未来的讨论,主要探讨了宇宙未来的两种命运:一是继续膨胀下去,一是收缩以至于坍缩成一个点。本文运用天体物理学理论,对宇宙未来作出了科学的诊断。我们在学习论述类阅读的过程中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重要概念”指对文章的论述对象、思想、观点、情感等的表现起重要作用的概念,主要包括:(1)体现全文主旨的关键概念;(2)体现作者创作意图或感情倾向的概念;(3

4、)重要的指示代词;(4)蕴含深层含义的词语。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一般论述类文章中的“重要句子”,多数是能够表达作者所持的观点或者是概括文章某一局部内容要点的句子,以及结构比较复杂而且能够表达作者写作意图的句子。3.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是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的重要能力,要求考生按照考题要求从文中找出需要的相关信息,然后对整合后的信息做出判断。4.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是指对文章结构进行分析,并在理解观点和材料之间的关系、分析段落层次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理清行文的思路。5.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作者的观点态度是指作者对论述的问题所持

5、的见解和主张。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即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歌颂什么,批判什么,同情什么,憎恨什么,往往可以通过文章中作者遣词造句的方式表现出来。【要点解读】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包括“理解(B)”“分析综合(C)”两个层级,共有6条具体的测试要求: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典例分析】知识点名称知识点一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知识点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知识点三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知识点四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知识点五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知

6、识点一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经典例题例1.(2015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自然世界”是由纯粹的自然事实和事件所构成,在人的因素介入之前由“盲目的”自然力量所支配;在人的因素介入之后,自然世界事实上成了“人化的自然”,在自然界中可以随处发现人类价值实践的痕迹。但是,人类主体性实践在这里所能达到的程度和范围同样受着自然规律的制约。“社会世界”是在“自然世界”基础上建构的整体,包括了各种各样的社会躯体、语言、规范、组织、机构、活动,等等。在这些要素中,是社会价值规范而不是其他那些社会事实或事件构成了社会世界的核心,社会价值规范在“社会世界”的形成中发挥了自然规律在“自然世界”

7、的形成中所发挥的同样的作用。如果说“社会世界”是按照人的意志来运行的话,那么这个意志的实质不是一些人所说的“求真意志”“求权意志”“求爱意志”而是“求价意志”,即追求“价值”的意志。其他的意志都是这种意志的具体表现形式。因此可以说,“价值”要素是“自然世界”和“社会世界”的分水岭。“人文世界”是在“社会世界”基础上所建立起来的一个世界。这个世界是由一系列对社会价值规范及其实践的总体反思和内心体验活动及其产品、组织、制度、符号等所构成。简而言之,是由社会“价值”以及对这种价值进行总体反思和体验而形成的“意义”所构成。但是,在人文世界里,“意义”取代“价值”成为新的核心要素。价值及价值实践在人文世

8、界里只不过是主体用来进行总体反思和体验的材料。人文世界究其根源而言是一个人的“意义”的世界,而不是一个人的“价值世界”或人的“自然世界”,具有强烈的历史性、个体性和主观性。“人的问题”不能笼统地说成是人文世界的问题,因为“人的问题”既可能是一个有关人的事实性问题,也可能是一个有关人的价值性问题,而真正与人文世界相关的问题是人生的意义性问题。(选自石中英著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有删改)下面对“自然世界”和“社会世界”的理解,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自然世界”在没有人类介入之前由纯粹盲目的自然力量支配,当出现人类实践痕迹之后,则受人类价值规范制约,成为“人化的自然”。B“自然世界”是“社会世界

9、”得以建立的基础,因此,自然规律在“社会世界”形成中发挥的作用与它在“自然世界”形成中发挥的作用相同。C“自然世界”自身并无价值追求可言,而在“社会世界”中,社会价值规范则是社会世界的核心。D“求价意志”是“社会世界”的实质,求真意志、求权意志、求爱意志并非社会世界中的人类追求。【解析】A项,“受人类价值规范制约”的是“社会世界”而非“自然世界”。B项,“自然规律在社会世界形成中发挥的作用与它在自然世界形成中发挥的作用相同”错误,原文只是说“社会价值规范在社会世界的形成中发挥了自然规律在自然世界的形成中所发挥的同样的作用”。D项,“求真意志人类追求”错误,原文是“其他的意志都是这种意志的具体表

10、现形式”,即“求真意志”“求权意志”“求爱意志”都是“求价意志”的具体表现形式,都是社会世界中的人类追求。【答案】C名师点拨“重要概念”指对文章的论述对象、思想、观点、情感等的表现起重要作用的概念,主要包括:(1)体现全文主旨的关键概念;(2)体现作者创作意图或感情倾向的概念;(3)重要的指示代词;(4)蕴含深层含义的词语。理解重要概念的含义往往是指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特定意义、临时意义、修辞意义、引申意义等。从历年的高考考情来看,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是考查热点,考查频率极高,且多套试卷出现了“概念在文内,现象在文外”的考查形式,考查更为灵活。如何解答“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1.养成精心审

11、题、明确方向的读题习惯。无论是主观题还是客观题,都存在“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的致命陷进,准确审题、明晰答题方向是做对题、答准题的前提。2.养成全文搜寻、逐段圈点的阅读习惯。“重要概念的含义”大都不会集中出现在某一处或某一段,而是有序地分布在多个段落中。3.养成回文对照、辨同析异的做题习惯。选择题的众多选项基本上都来自于原文,因此辨析原文语句与选项的差别是正确解答的前提。4.学会摘录原文、组织答案的答题方法。针对涉及“重要概念”的主观题,通过找概念、找限制、找要求、找暗示等方法准确审题,然后判定问题涉及的段落区间,联系上下文,圈定关键词句,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将其组织起来。5.学会分段概括、分点列举

12、的答题方法。“重要概念”的属性与内涵往往分散于文章各个段落,这就需要一段一段地搜寻、概括,然后分点列举,形成条理清楚的答案。巩固提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数 字 海 洋海洋是地球生命的摇篮,是人类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空间。建设数字海洋,就是充分运用高科技手段,有效获取和利用信息,实现海洋信息化。在科学家们看来,数字海洋是通过立体化、网络化、持续性的全面观测海洋,获取海量数据来构建一个虚拟的海洋世界。它能够将海洋化学、生物、物理等要素数据变成人类利用海洋、保护海洋的有效工具;并通过对当前海洋景观的直接表达和对未来海洋场景的预测、预现,促使人类对海洋开发利用的方式更趋合理。数字海洋建设

13、由三个层次的内容构成:一是数据立体实时和持续采集。对海洋的立体观测包括空间观测,即利用各类遥感新技术,对海面及海面下一定深度范围内的海洋特性进行全面观测;海面观测,即由海面观测网对海洋实行全天候观测;海底观测,即由海底工作平台等智能终端组成海底观测网,对海洋深处的各种海洋要素数据进行精确而持续的采集。现代网络技术和能源技术使得这种立体观测能够长时间持续进行。二是信息网格集成。数字海洋通过网格技术协同数据采集、集成信息处理、统一运行计算,使网络上的所有资源合力工作,从而完成传统方式无法完成的海洋活动中的各种复杂计算,建立功能强大的各种应用与决策模型,实现对海洋的深入精确认识。三是知识综合应用。不

14、同用户对海洋信息的需求和应用不尽相同。建设完整的数字海洋体系,必须在海量信息集成平台上,搭建公共性强、综合性广、功能齐全的基础海洋信息服务平台和产品开发的综合应用平台,按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原则,实现海洋信息的一次采集、一次集成、统一开发、各家共用的理想目标。不同用户既可从中获取各自所需的专业信息,又可根据自身需要对相关信息进行二次开发。数字海洋建设带来了人类认识、管理、开发海洋的一场革命。首先,海洋是一个变化复杂的整体,仅仅依靠海洋观测站等传统方式,人们对海洋的认识往往是有限的、滞后的,缺乏对海洋变化过程的了解。数字海洋的数据立体实时和持续采集,以及信息网格集成,使科学家能够实际掌握海洋变化

15、过程,实现人类对海洋认识的质的飞跃。其次,现代海洋管理包括海洋权益、海洋资源、海洋环境三类海洋行政管理。数字海洋的应用可以实现海洋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例如在维护海洋权益上,数字海洋的实时立体观测体系,能够对我国沿海200海里内的经济专属区海域进行全天候无遗漏的实时监测,任何违反我国法律的海洋活动,都将在第一时间内被反映到我国海监指挥中心,以便及时形成维权决策,确保国家海洋权益不受侵犯。最后,海洋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第二疆土,以获取和控制资源为目标的海洋开发历来是沿海国家的重点发展战略。数字海洋具有强大的信息集成和综合展示功能,可以为具体的海洋开发项目提供大范围、精确的海洋环境数据,并能用

16、来对项目的需求、效益、成本,以及对周边海域的影响等进行综合测评,为决策者提供最佳方案。这既避免了海洋开发的盲目性,也为海洋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下列对“数字海洋”的说明,不准确的一项是()A.数字海洋是运用高科技手段全面、持续地观测海洋,从而采集到的有关海洋世界的各种数据。B.数字海洋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在对海洋信息综合处理的基础上构建出来的一个虚拟海洋世界。C.数字海洋拥有海洋化学、生物、物理等有关海洋世界的多种信息,能够为不同用户提供服务。D.数字海洋不仅可以直接反映现实的海洋世界,还可以根据相关需求预测未来海洋世界的状况。【解析】A项,“数字海洋是各种数据”错,根据第一段中数字海洋的定

17、义可知,“数字海洋是通过来构建一个虚拟的海洋世界”。【答案】A知识点二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经典例题例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在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和聚集,农村地貌变为城市景观,城市文化逐步覆盖农村,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向城市生产生活方式转变,农村传统的自然经济转化为城市社会化大生产。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村庄变成或融入城市而消失。生活方式城市化了,但原汁原味富有个性的传统文化变淡甚至消失了。在城镇化进程中,随着自身居住条件的变化和邻里相识格局的变化,城镇化了的居民在节庆、婚丧嫁娶中的风俗也有了改变。城镇化了的农民生活变得轻松了,也有了诸如城镇广场、文

18、化馆等文化活动场所,大众文化开始兴起。但城镇大众文化的同质性使得人们对过去那种原汁原味的文化活动又萌生了难以释怀的留恋和需求,甚至有人觉得生活的滋味没有以前浓厚了,不可避免地产生了怀旧甚至失落的心理。我国在城镇化的过程中,更多地注重了人口的城镇化、景观的城镇化,在和着城镇化的步伐中对传统文化的修正、补充、更新还缺少作为,更多的是对传统文化的简单替代和抛弃,这就极易导致文化断层的发生。生产方式变化了,与大自然有关的文化因素消失了。传统的农事耕作、放牧与土地、牲畜、气象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长期的农牧活动中,每一个村落都会形成多姿多彩的农牧文化,节气、天象在人们的生产活动中都是重要的因素,围绕着这些

19、因素产生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不管现代技术多么先进,这些与大自然有灵性的原始沟通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是必不可少的,也决不能丢失,它是人类精神之源。如何让优秀的农村传统文化得以传承,使传统文化依然可以成为城镇化后人们的精神力量之源,是一个在城镇化进程中应分外注重的问题。熟人社会的特点在城镇化后淡化了,与熟人社会有关的交往模式和价值取向受到挑战。城镇化后的农民变成市民,原有的文化传统因为诸多因素的改变派不上用场,势必会试着改变从而适应新的环境,因而原先的讲求情谊、诚信、友善和相互帮助的传统礼俗会逐渐变淡。城镇化水平越高,“礼失而求诸野”的情况会越多。文化传统中的那些优秀元素也就慢慢成为一部分人的集体记忆

20、了。城镇化是我国的大政方针,诸多益处自然不用再一一赘述。但任何一项好的政策,在实施的过程中都会不可避免地发生这样那样的问题,关键是如何认识并且警醒解决。城镇化对文化传承有利有弊,但就当前出现的问题来看,弊端显然明显。这就要求在城镇化的进程中,要注重在传统文化基础上的文化现代化,使城镇化后的农民在旧有文化环境发生改变的时候依然能得到文化的浸润,仍旧有传统和现代结合得很好的文化做精神支撑,使农村的优秀传统文化很好地和城镇融合,生发出更先进的文化来。(选自郭秀丽城镇化与文化传承,有删改)下列对原文画线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在城镇化进程中,随着农村人口的迁移、地貌的变化及生活方式、文化传统等诸

21、多方面的转变,村庄会不断消失。B在过去长期的农牧活动中,每一个村落都会形成多姿多彩的农牧文化,但在城镇化进程中,随着农村传统文化的变淡,甚至消失,村庄也会不断消失。C在城镇化进程中,随着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等方面的城市化,村庄与城市的差距逐渐缩小,与城市融为了一体。D在城镇化进程中,村庄的城镇化水平越高,其变成或融入城市也就越快,因而这些村庄消失得也就越来越快。【解析】解答此题,应该找准选项对应的信息区间,将各选项与原文表述进行对比。A项,对应原文第1自然段,“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和聚集城市社会化大生产”,分析原文表述可知,村庄会不断消失主要是因为农村人口迁移、地貌的变化及生活方式、文化传统等诸多

22、方面的转变,故A项理解正确。B项,对应原文2、3、5自然段,第2自然段中说“生活方式城市化了,但原汁原味富有个性化的传统文化变淡甚至消失了”,第3自然段中说“在长期的农牧活动中产生了独具特色的文化”,第5自然段中说“这就要求在城镇化的进程中,要注重在传统文化基础上的文化现代化”。对照原文可知,“农村传统文化的变淡,甚至消失”只是“村庄变成或融入城市而消失”的一个表现,不是对画线句的完全解读,这里属于以偏概全。C项,对应原文第2、3自然段,第2自然段“城镇化了的农民生活变得轻松了,也有了诸如城镇广场、文化馆等文化活动场所,大众文化开始兴起”讲的是生活方式的城市化,第3自然段“生产方式变化了,与大

23、自然有关的文化因素消失了”讲的是生产方式的城市化,再回去对照画线句子,分析可知,使越来越多的村庄“将会”融入城市,不是村庄与城市“融为了一体”。这里属于未然变已然的错误D项,对应原文第4自然段,原文说“城镇化水平越高,礼失而求诸野的情况会越多。文化传统中的那些优秀元素也就慢慢成为一部分人的集体记忆了”,对照原文可知,这里指的是城镇化水平越高的村庄,其传统礼俗会逐渐变淡。原文并没有说“村庄的城镇化水平越高,其变成或融入城市也就越快,因而这些村庄消失得也就越来越快”。这里属于无中生有。【答案】A名师点拨一般论述类文章中的“重要句子”,多数是能够表达作者所持的观点或者是概括文章某一局部内容要点的句子

24、,以及结构比较复杂而且能够表达作者写作意图的句子。理解句子的含意有三个层面:(1)理解句子的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一般说来,句子的字面意义理解起来并不困难,它不是高考的重点。(2)理解句子的句内意义。所谓“句内意义”是指句子的语境意义,即在一定的语境中句子的临时意义。这方面的理解,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3)理解句子的句外意义,即“言外之意”,也就是言在此而意在彼所产生的意义。各种转义的修辞手法,如反语、双关、委婉等,表达的往往是句外意义,常常是考查的重点。“三入手”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一、从句子中的关键词语入手去理解看选项中哪项是对里面关键词语的解释。如“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村庄变成或融入城市

25、而消失”里面蕴含的意思就是“村庄会不断消失”。二、要从位置入手去理解看清句子在文中的位置,确定上下文对语句解释的区域。往往因为句子所在的位置不同,理解其含意需要搜索的信息点的位置也不同。所以答题时首先要观察句子的位置,然后锁定搜索信息的区间,确定基本的含意。句子的位置信息搜索区间起始句答题区间在其领起的内容收束句相关信息宜从上下文考虑过渡句相关信息要审视上下文关键句要关注其相邻的上下句,联系文本中心三、要从修辞入手去理解对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应从修辞本身特点出发,如比喻的相似性、借代的相关性、比拟的形象性、反语的讽刺性等。分析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含有比喻修辞的句子往往是考查的重点。“结构复杂难懂

26、的长句”,须要分析其结构来理解其含意:其实,复杂难懂主要是复杂在单句的修饰语和复句的关系上。因此,理解结构复杂难懂的长句要注意以下两点:(1)复杂单句:要分析单句内部的成分及其意义内涵,即首先要压缩句子主干,删繁就简,迅速把握语句主要意思;其次,要筛选分析修饰语所表达的信息,特别注意显示信息功能的词语,如指示代词、时间名词、方位名词、程度副词等修饰成分。(2)复句:要分析句子之间的关系,提取意义内涵。从辨析句间关系入手,如条件关系(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并列关系、递进关系、假设关系、转折关系、因果关系等,看本句与上下文之间的关系。知识点三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经典例题例3(2015安徽卷)阅读

27、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有人说到“经”,便有意无意地把它等同于“经典”,而提起“中国经典”,就转换成“儒家经典”,这种观念有些偏狭。中国经典绝不是儒家一家经典可以独占的,也应包括其他经典,就像中国传统是“复数的”传统一样。首先,中国经典应当包括佛教经典,也应当包括道教经典。要知道,“三教合一”实在是东方的中国与西方的欧洲在文化领域中最不同的地方之一,也是古代中国政治世界的一大特色。即使是古代中国的皇帝,不仅知道“王霸道杂之”,也知道要“儒家治世,佛教治心,道教治身”,绝不只用一种武器。因此,回顾中国文化传统时,仅仅关注儒家的思想和经典,恐怕是过于狭窄了。即便是儒家,也包含了相当复杂的内容,有

28、偏重“道德自觉”的孟子和偏重“礼法治世”的荀子,有重视宇宙天地秩序的早期儒家和重视心性理气的新儒家。应当说,在古代中国,关注政治秩序和社会伦理的儒家,关注超越世界和精神救赎的佛教,关注生命永恒和幸福健康的道教,分别承担着传统中国的不同责任,共同构成中国复数的文化。其次,中国经典不必限于圣贤、宗教和学派的思想著作,它是否可以包括得更广泛些?比如历史著作史记资治通鉴,比如文字学著作说文解字,甚至唐诗、宋词、元曲里面的那些名著佳篇。经典并非天然就是经典,他们都经历了从普通著述变成神圣经典的过程,这在学术史上叫“经典化”。没有哪部著作是事先照着经典的尺寸和样式量身定做的,只是因为它写得好,被引用得多,

29、被人觉得充满真理,又被反复解释,有的还被“钦定”为必读书,于是,就在历史中渐渐成了被尊崇、被仰视的经典。因此,如今我们重新阅读经典,又需要把它放回产生它的时代里面,重新去理解。经典的价值和意义,也是层层积累的,对那些经典里传达的思想、原则甚至知识,未必需要亦步亦趋“照办不走样”,倒是要审时度势“活学活用”,要进行“创造性的转化”。阅读经典可以使人们了解从古至今“人类究竟面临哪些重大问题”,但古代经典并不是不可以违逆的圣经,毕竟历史已经翻过了几千年。因此,对于古代经典,既不必因为它承负着传统而视其为累赘包袱,也不必因为他象征着传统而视其为金科玉律,我的看法是:第一,经典在中国是和我们的文化传统紧

30、紧相随的巨大影子,你以为扔开了它,其实在社会风俗、日常行事和口耳相传里面,他总会“借尸还魂”;第二,历史上的经典只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你不打开它,资源不会为你所用,而今天的社会现实和生活环境,是刺激经典知识是否以及如何再生和重建的背景,经典中的什么资源被重新发掘出来,很大程度取决于“背景”召唤什么样的“历史记忆”;第三,经典在今天,是需要重新“解释”的,只有经过解释和引申,“旧经典”才能成为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世界中继续起作用的,呈现出与其他民族不同风格的“新经典”。(选自葛兆光中国经典十种序言,有删改)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在古代中国的政治世界中,封建统治者并不仅仅使用一种思想工

31、具实行统治,比如,用儒家思想治世,用佛教思想治心,用道教思想治身。B儒家的思想内容比较复杂,偏重“道德自觉”的孟子和偏重“礼法治世”的荀子都关注社会伦理,而重视心性理气的新儒家只关注政治秩序。C能成为被人们尊崇和仰视的经典的,往往是那些被广泛引用、被认为充满真理、被一再解释的优秀著作,其中有的还曾被“钦定”为必读书。D经典与我们中国的文化传统密切相关,其思想内容总是会留存在社会风俗、人们的日常行事和口耳相传中,如影随形,并不时地表现出来。【解析】B“新儒家只关注政治秩序”于文无据。【答案】B名师点拨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是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的重要能力,要求考生按照考题要求从文中找出需要的相关信

32、息,然后对整合后的信息做出判断。所谓“文中的信息”是指文章传达出来的基本概念、最新知识,对重要概念及知识的解释和阐述,以及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即文章主旨的语句。筛选信息,是在阅读的过程中根据阅读目的取舍信息的思维活动,捕捉和选取有效的、符合阅读目的的重要的语句,体会有关语句的隐含信息,舍弃无关紧要的内容。整合信息,即把筛选出来的信息加以转换、归纳、综合、概括,进行一定的理性提升,以形成对抽象信息的认识,组合成符合题干要求的答案。此考点一般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不需要考生亲自去筛选和整合,只需要对命题人做出的筛选和整合后的选项做出判断即可。“三步走”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第一步:审题,明确筛选的标准

33、。审题即审读题干,明确筛选整合的标准和要求。在此基础上阅读文本,可采取逐句快读的方法,边读边画出关键词句。第二步:扣题,细心查找信息。在第一步的基础上,采用以下两种方法查找信息:1投石探波法将题干或选项表明目标的关键词句作为“石子”投到文章这个“水面”上,以“石子”为圆心,由近及远,层层查找。一是找准信息区在上文、在下文、在上下文,在一句、在一层、在一段、在若干段落、在全文。二是找全信息点同一个角度的信息有一点或若干点。2借助标志语第三步:对比、排除确认答案。将选项的话题、说法及遣词用语与原文比照,看在语言文字上有无变化、如何变化,变化后的内涵外延等是否相同。对于有增加、减少或转移表达的部分,

34、要仔细辨认。看选项是否设置了陷阱,形成了干扰。设置了陷阱的选项,就是与原文表达不同的选项,依据题干要求可以准确选择。巩固提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中国文化的包容性中国文化的包容性很强,既个性突出,又广收兼蓄,所以有旺盛的生命力。中国文化是在特殊的地理条件下,半封闭的环境里,主要由以汉族为主的国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在长期交往中,通过迁徙、和亲、互市等方式,互摄互补彼此交融。中国历史上不仅有汉族建立的政权,也有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政权。历史上,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除通过“互市”“榷市”等进行物资交换外,还通过相互间的贡纳和回赐方式以满足双方的经济需要,马匹和其他畜产品成为

35、农耕经济的重要补充,而粮食、丝绸、布匹和茶叶又为游牧民族所必需,这种经济上的交换不仅数量大,而且达到互相依赖的程度。工艺和技术、思想和文化方面的传播与交流源远流长。如后汉书载:“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坐、胡饭、胡空侯、胡笛、胡舞,京都贵戚皆竞为之。”经魏晋南北朝,发展到唐代,“长安胡化盛极一时”(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洛阳也是“家家学胡乐”(王建凉州行)。唐太宗曾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资治通鉴卷198)这种盛唐精神显示了唐人博大的气度。汉唐盛世从帝王到百姓对于胡人文化的兼收并蓄表明了中国文化从来就不是一种封闭的文化,中国文化在某种意义上是农耕人和游牧人共同创造

36、的。中国文化在古代长期领先于周边地区和国家,中国文化中的精髓,如汉字、儒家经典、典章制度、礼法制度以及农业手工业技艺等都曾久远地影响周边,东亚与东南亚许多国家都被纳入“汉字文化圈”或“汉文化圈”或“儒学文化圈”的范畴。这种文化上的“高势位”并不影响中国文化对外来优秀文化的吸收,但这种吸收不仅是有选择的而且是被改造为中国式的。来自南亚的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后影响日广,魏晋隋唐以来,日渐中国化,与儒学和易学相交融的中国化的佛教如华严宗、天台宗、禅宗更受中国士人的欢迎。到了宋代,儒佛道互摄互融,创建了新儒学、完全中国化的新佛学。这种对外来文化吸收和改造能力的强盛,是中国文化生命力旺盛的生动体现。但是,

37、我们也应该看到,中国特殊的地理环境,丰裕的物产,自给自足的经济结构,高度发达的文化科技,“天下之中”的传统观念使古代中国人缺少主动向海外学习的动力,如唐玄奘西行取经之类的事例实在很有限。受历史条件的限制,东西方的交流受重重阻隔,交而难流,流而难交,反而滋长了古代中国人盲目自大、自我陶醉、自我禁锢的思想,这在西方近代文明兴起之前,似乎并没有产生明显的不良后果,而在西方近代文明兴起之后,夜郎自大,孤芳自赏,进而闭关锁国,其危害日显,成为文明大国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国文化的特点将影响当今与未来,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今天,不论中国传统文化或西方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加以改造和消化吸收,定

38、能有利于中华民族强国梦的顺利实现。 (选自裘士京等编著中国文化史导论,安徽大学出版社,有删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中国历史上,汉族或少数民族都曾建立大一统政权,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通过迁徙、和亲、互市等方式,在经济等方面彼此交融。B工艺和技术、思想和文化方面的传播与交流源远流长,充分证明中国文化不是一种封闭的文化,中国文化在某种意义上是农耕人和游牧人共同创造的。C东亚与东南亚许多国家都被纳入“汉文化圈”的范畴,这是汉文化高势位的一种表现,但这不影响中国文化对外来优秀文化的有选择的吸收和改造。D古代中国人缺少主动向海外学习的动力,主要是受中国特殊的地理环境、丰裕的物产、自给

39、自足的经济结构、高度发达的文化科技等因素的影响。【解析】本题侧重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筛选并整合信息的前提是善于区分和辨析信息,能够通过比较分清主要和次要、明示和隐含、观点和材料、原因和结果、前提和结论等信息)。做题时要先确定各个选项对应的答题区间,在分别将四个选项与原文信息相对照。具体对比时,要注意选项意思与原文相比是否发生了改变,是否存在常见的命题陷阱。A项,答题信息在原文第2自然段,原文表述为“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在长期交往中,通过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政权”,对照原文可知此项表述正确。B项,答题信息在原文第2自然段,原文表述为“工艺和技术、思想和文化方面的传播与交流源远流长”“汉唐盛世

40、从帝王共同创造的”。由原文可知,应是“汉唐盛世从帝王到百姓对于胡人文化的兼收并蓄”,而不是“工艺和技术、思想和文化方面的传播与交流源远流长”表明了“中国文化不是一种封闭共同创造的”。故B项表述不正确。C项,答题信息在原文第3自然段,原文表述为“东亚与东南亚许多国家都被纳入被改造为中国式的”,对照原文可知此项表述正确。D项,答题信息在原文第3自然段,原文表述为“中国特殊的地理环境事例实在很有限”,对照原文可知此项表述正确。【答案】B知识点四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经典例题例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虽然先前的研究已经表明,黑猩猩这种与人类基因最接近的亲缘动物会用姿势进行交流,但一直

41、没有人详细研究清楚它们的每一种姿势究竟在“说”什么。最近,一项新研究破译出了野生黑猩猩用它们的身体和手所表达的姿势语言,首次为野生黑猩猩的肢体语言编写了“词典”,也为人类语言起源的研究提供了线索。这一研究是由英国苏格兰圣安德鲁斯大学心理学与神经系统科学学院的研究人员完成的,成果发表在日前出版的国际权威学术期刊当代生物学上。他们破译了野生黑猩猩的66种姿势语言,发现这些姿势语言可以表达19种意思。该校的查德拜恩教授表示:“我们的研究结果展示了一个非常丰富的信息系统,这是在大自然中观察到与人类语言最接近的体系。”他们发现,有些姿势仅有一种意思,有些则有多重意思;有些姿势可以单独使用,而有些则可以组

42、合起来,用以更为复杂的交流。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无论是哪只黑猩猩使用这些姿势,它们所表达的意思都是一致的。比如,一点一点地把树叶撕咬成条的确是为了吸引异性,并且只表示这个意思,而用手背轻推其他黑猩猩的意思确实是说“来,让我过一下”。但有些动作则表达不止一种意思,比如一只猩猩抓住另一只猩猩的时候,有时是表达“住手”,有时是“爬到我身上”,而有时则是“走开”。黑猩猩并不是无意义地在使用这些语言,而是有很强的目的性。拜恩教授说,黑猩猩的姿势语言如果没有获得指向对象的回应,那么它们还会重复做姿势,并根据情况变换姿势,有时还同时使用其他策略,直至达到它们的目的。并且在社会性的说服与协商,比如调解、平息争吵

43、、打架和斡旋、谈判等中,为了相同的目的,它们灵活使用一些姿势的频率会更高。这项新研究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对野外黑猩猩的大量自然姿势语言进行成功的研究,确认了除人类之外,还有一种动物也会有目的地使用姿势语言,更在于这一研究结果能够为追溯人类语言的起源提供非常有价值的参考。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进化生物学家苏珊舒尔茨博士认为,这项研究有效填补了我们在人类语言进化知识方面的空白。但这还远远不够,研究应该继续下去,以便确定黑猩猩是否还有更多的姿势语言,以及姿势的细微差别是否有意义的不同。拜恩教授的同事凯瑟琳霍贝特博士说,他们还要继续下一阶段的进一步研究。她说:“现在,我们有了基本的黑猩猩姿势语言词典,我们能够

44、开始处理其他有趣的问题了。比如,是不是一些姿势有与语境无关的非常通用的意思?而另一些姿势则因语境的不同有显著或细微的区别?不同动作之间的细微差别是否对意思也有影响?”此外,霍贝特博士还想知道,黑猩猩的手势是不是也有“方言”,正如不同的黑猩猩社群会用不同的方式使用工具。(选自解读黑猩猩“词典” 探究语言的起源,有删改)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两段概括介绍野生黑猩猩交流时所使用的“语言”是有特定含意的,这些“语言”被英国的科研人员破译出来,并将研究成果发表在当代生物学上。B两段具体介绍黑猩猩的“语言”内容及特点,第段举例说明黑猩猩姿势语言的含意,第段说明黑猩猩使用姿势语言是为了达

45、到交际的目的。C段是并列关系,说明对野外黑猩猩姿势语言研究的意义在于确认了除人类以外还有一种动物也会有目的地使用姿势语言。D第段总结全文,指出目前的研究还要继续下去,指出未来研究的方向。全文条理清晰,说明逐渐深入,全面介绍了对黑猩猩姿势语言研究的内容。【解析】解答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题,首先要理清文脉,注意文意的起承转合,理清文章结构和行文思路。同时要认真识别段与段之间的关系,注意文章内容的层次性。具体到本文,只要分好层次,然后把每一层的大意概括出来,并归纳好要点,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原文第两段,先介绍了最近一项新研究,即首次为野生黑猩猩的肢体语言编写了“词典”,接着介绍了这一研究是由英

46、国苏格兰圣德鲁斯大学心理学与神经系统科学学院的研究人员完成的,成果发表在目前出版的国际权威学术期刊当代生物学上。他们破译了野生黑猩猩的66种姿势语言,发现这些姿势语言可以表达19种意思。故A项说法正确。原文第段举例说明了黑猩猩姿势语言的含意,无论是哪只黑猩猩使用这些姿势,它们所表达的意思都是一致的。第段说明了黑猩猩使用这些语言有很强的目的性。故B项说法正确。原文第两段是并列关系,阐述了这项新研究的意义。原文第段说得很清楚,“这项新研究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对野外黑猩猩的大量自然姿势语言进行成功的研究,确认了除人类之外,还有一种动物也会有目的地使用姿势语言,更在于这一研究结果能够为追溯人类语言的起源提

47、供非常有价值的参考”,由原文可知,C项表述不全面。原文第段引用霍贝特博士的话,表明他们还要继续下一阶段的进一步研究,并且还想知道黑猩猩的手势是不是也有“方言”。从全文思路来看,开篇介绍对黑猩猩姿势语言研究的成果,主体部分展现研究的具体成果,结尾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条理清晰,说明逐渐深入。故D项说法正确。【答案】C名师点拨“文章结构”,是指文章材料的组织和安排的方法;“文章思路”,就是按照一定的条理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简单地说,就是作者围绕着主题,先说什么,后说什么的内在逻辑层次。“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是指对文章结构进行分析,并在理解观点和材料之间的关系、分析段落层次之间的关系的基础

48、上理清行文的思路。“分析文章结构”与“把握文章思路”其实是一个问题的两面,文章的结构体现文章的思路,结构为表,思路为里,二者互相映照。高考命题者在设置考题时,常常将“分析文章结构”与“把握文章思路”结合起来。题干一般表述为“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等。知识点五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经典例题例5.(2015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艺术实践证明,要塑造出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典型人物,就必须深刻揭示人物性格的内在矛盾性。如果不能把握和揭示人物灵魂深处的真实和社会历史的真实,不能把人物性格的内在矛盾性成功地揭示出来,就没有活生生的真实的人,就没有真正深刻的典型。

49、巴金曾经指出:“为了应付新的需要,有人注意到了优点和缺点,于是在正面人物身上加入一些缺点,在动摇人物身上加入一些优点,总之使得每个人甚至反面人物都带有人情味。但是作品里面的那些人仍然没有血色,不像真人。为什么呢?我想有一个原因是,除了优点和缺点以外,活人的身上还有别的东西。”人类复杂的内心图景,不是用几笔鲜明的色彩可以描画清楚的,不是“优点”“缺点”这种具有确定范围的概念性语言可以概括的。事实上,人的性格世界有很大的模糊性特征,了解人物形象的模糊性,对作家塑造人物性格,将产生积极的影响。性格元素模糊性主要包括两层意思。一是构成性格整体的各种性格元素之间往往是不同向的,甚至是彼此矛盾对立的:一部

50、分性格元素表现为肯定性方向,表现为善,表现为美,表现为真,表现为圣洁;另一部分性格元素表现为否定性方向,表现为恶,表现为丑,表现为伪,表现为鄙俗。这种双向性,使一个人的性格表象变得纷纭复杂,使一个人有时像他自己,有时又不像他自己;有时忠于他自己,有时又背叛他自己。这就是说,构成性格整体的各种元素往往不能按照同一确定的方向运动,而正是这种非同向发展的各种性格因素,才形成人物性格的模糊性。例如构成阿Q性格整体的元素是非常复杂的,而这些杂多的性格元素,又表现为双向性:质朴愚昧又狡黠圆滑,率真任性又正统卫道,自尊自大又自轻自贱,争强好胜又忍辱屈从这些元素在自身运动的过程中,互相碰撞,互相交叉,形成复杂

51、的性格表象。性格元素模糊性的另一层意思,则是每一个性格元素内部都带有二重性,肯定中包含着否定,否定中也包含着肯定。因此,性格元素自身的性质不可能完全确定,它在不同的情境中总是显示出不同的内容和形式,不断变化。例如,当一个人在追求真理时,“倔强”的性格元素就表现为肯定性质的“韧性”,而当真理不复存在时还要硬去碰撞,“倔强”元素就转化为否定性质的“固执”。一个人的勇敢,在某种情况下可表现为见义勇为的善,在某种情况下则又可能表现为不义亦为的恶。李逵的勇猛有时表现为非常可爱的战斗精神,有时则表现为“排头砍去”的鲁莽。此外,性格元素的本质往往不是直接袒露的,它会被假象包裹着,从而显现出表里矛盾、似是而非

52、的情状,使人们感到难以捉摸。狄德罗曾说:“说人是一种力量与软弱、光明与盲目、渺小与伟大的复合物,这并不是责难人,而是为人下定义。”因此,要写出鲜活的人物形象,确实值得写作者多下一番功夫!(节选自刘再复性格组合论,有删减)(1)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A文学作品中一个个活生生的真实的人物形象,其性格充满着内在的矛盾性,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B多向的性格构成,杂多的性格元素,相互影响,相互交叉,使人物性格表象纷纭复杂,不断变化。C性格元素模糊性对塑造人物形象有重要作用,要刻画鲜明的人物,离不开对人物性格模糊性的体察。D性格元素之间的非同向和每一个性格元素内部的二重性,是构成性格元素模糊

53、性的两层主要意思。【解析】全文的主要思路是:第一段,提出观点要塑造出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典型人物,就必须深刻揭示人物性格的内在矛盾性;第二段,以巴金的话引出如何揭示人物性格的内在矛盾了解人物形象的模糊性;第三、四、五段,阐述性格模糊性的两层意思;第六段,阐述造成性格元素模糊性的原因。据此,可知答案为C。A、B、D三项都是文章的部分内容。【答案】C(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所有的人,正像我一样,都是黑白相间的花斑马好坏相间,好好坏坏,亦好亦坏。”这句话道出了人的性格模糊性特征。B某作家说自己的写作经历过“把好人当坏人写,把坏人当好人写,把自己当罪人写”三个阶段,这体现了他对

54、人物性格模糊性的重视。C曹禺在雷雨中塑造的周朴园这一人物,既伪善霸道,又对侍萍怀有某种真挚的情感,具有很强的性格元素模糊性。D鲁迅在祝福中通过“我”的叙述,来展现祥林嫂性格元素的模糊性,而“我”自身性格元素的模糊性是缺失的。【解析】“而我自身性格元素的模糊性是缺失的”错。祝福中,“我”的性格也有模糊性,比如“我”同情祥林嫂的遭遇,痛恨鲁四老爷之流,表现出性格中的“善”,但又自私、胆小、懦弱,表现出性格中不够“善”的一面。【答案】D名师点拨作者的观点态度是指作者对论述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即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歌颂什么,批判什么,同情什么,憎恨什么,往往可以通过文章中

55、作者遣词造句的方式表现出来。有的文章从总体上看作者的观点态度是明确的,但具体到文中某一部分内容,如引用、转述多人观点时作者本人的观点态度就比较隐蔽。值得注意的是,作者的观点态度是作者借助文章表现出来的,而不是阅读者自己的观点态度。论述类文章对该考点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1)辨析作者在文中表现出来的观点态度;(2)分析概括作者对文中某一内容、某一具体事物的观点态度;(3)梳理作者在文中引用、转述的多人的观点;(4)分析比较引用的他人观点与作者的观点的异同。针对这一考点的试题,题干往往表述为“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等。选项往往是对文中观点态度的转述,考生要做的是判断这些转述与原文的观点是否吻合,是否符合题干要求。1抓关键句通观全文,筛选出直接表现作者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的语句。主要抓“文眼”,找关键句和中心句。抓住这些句子,就能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2分析中心作者写文章往往围绕一个中心来展开文章内容,因而阅读时,把握文章的中心内容是理解作者观点和态度的关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