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业分层测评(建议用时:40分钟)学业达标1有人说:没有当时的“百家争鸣”,中国后来的思想文化就不会五彩缤纷。这句话体现的“百家争鸣”的意义不包括()A促进了思想学术的活跃和繁荣B引发了社会大变革局面的出现C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D对后来的中国政治和文化影响深远【解析】“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是社会大变革,而不是“百家争鸣”引起了社会大变革,即B项是原因而不是意义。【答案】B2论语记载:“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表明孔子治理国家的理念是()A维护周礼B实行仁政C强调教化 D为政以德【解析】根据材料“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说明孔子要求君臣父子各自按照应
2、有之道去做,都要符合角色要求和规范。由此可知孔子重视尊卑秩序,维护周朝礼制,故选A项。【答案】A3某班同学在编写“诸子百家论治国”的历史短剧时,为扮演孟子的同学设计台词。下列选项合适的是()A“兼爱非攻,互助互爱”B“民贵君轻,社稷次之”C“为政以德,爱惜民力”D“以法治国,中央集权”【解析】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A项的“兼爱非攻”思想是墨家墨子的思想主张,排除;B项是孟子的民贵君轻的思想,符合题意;C项是孔子的德治思想,不符合题意;D项是法家的法治和集权思想主张,不符合题意。【答案】B4(2015天津学业水平测试)下列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著名论断的思想家是
3、() 【导学号:71640001】A老子 B孔子C荀子 D墨子【解析】由题干材料中“君舟民水”的思想可知该思想家是儒家代表人物荀子。【答案】C5有人阅读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道德经后,总结了以下内容,你认为可信的是()A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B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C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D若是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解析】A项是老子的辩证法思想;B项主张仁政,是儒家思想;C项主张严刑、重罚,是法家思想;D项主张兼爱,是墨家思想。故选A项。【答案】A6(2015广东学业水平测试)“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提出这一看法的学派是()A墨
4、家 B法家C道家 D儒家【解析】题干的意思是,各国皆有法度,关键是能否秉公执法。如果君主若能坚决推行法治,国家就能强盛;反之,国家就会衰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法家的思想主张,B项符合题意。【答案】B能力提升7(2016泉州高二检测)季羡林说和谐人生一书说:“自古以来,中国就主张和谐我们讲和谐,不仅要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还要人内心和谐。”下列不能佐证这一说法的()A孔子主张“仁者爱人”B墨子主张“兼爱”“非攻”C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D商鞅主张“有道之国,务在弱民”【解析】A项主张有利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B项主张有利于社会的和谐,C项主张有利于君民的和谐,D项商鞅主张国家
5、要弱民,必然会激起人民和国家的矛盾,故选D项。【答案】D8(2016南充高二检测)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评论中国某学派时说:“首先是一个解决日常生活中各种问题的实用性道德体系,强调礼仪和社会责任。”该学派是()A道家 B儒家C墨家 D法家【解析】道家学派主张消极避世、包含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不符合材料中思想的特点,故A项错误;儒家注重实用、主张积极入世,注重道德伦理,强调个人的社会责任感,根据材料信息“解决日常生活中各种问题”“实用性”“道德体系”“礼仪”“社会责任”等关键词可知符合儒家学说的特点,故B项正确;墨家代表了小生产者的利益,主张“兼爱”“非攻”“尚贤”,与材料的思想特点不符合,故
6、C项错误;法家主张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用严刑酷法来统治人民,与材料中强调道德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B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司马谈说:“乃论六家之要指,易大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材料二夫儒者以六艺为法,六艺经传以千万数,累世不能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故曰:“博而寡要,劳而少功。”若夫列君臣父子之礼,序夫妇长幼之别,虽百家弗能易也。 法家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则亲亲尊尊之恩绝矣。可以行一时之计,而不可长用也,故曰:“严而少恩。”若尊主卑臣,明分职不得相逾越,虽百家弗能改也。(1)材料一
7、中“天下”处于什么历史时期?(2)“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是对这个时代历史现象的一种总结,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解释这句话的含义。(3)结合材料二,简述当时的法家学说比儒家思想更被当时的统治者所青睐的原因。【解析】第(1)问从“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入手分析,可以判断题干中的“天下”处于春秋战国时期。第(2)问应首先理解“务为治者也”的意思,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的思想主张虽不同,但都是反映时代需求、为社会变革制造舆论的。第(3)问应从当时的社会需要考虑,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大动荡、大发展时期,法家思想推动了政治变革,比儒家思想更符合时代要求。【答案】(1)春
8、秋战国时期。(2)诸子百家的具体思想观点不尽相同,但其学说的主要目的是一致的,为社会变革服务,即“务为治者也”。(其他表述言之有理即可)(3)儒家重视“仁”“礼”,而法家强调“法治”,君主集权,更符合当时统治者富国强兵、争雄称霸的需求。10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学术思想十分活跃的时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礼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也。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论语材料二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材料三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
9、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孟子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 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 荀子(1)材料一反映了商代到春秋时期人们对天人关系的认识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指出孔子关于人际关系的两个核心概念,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3)根据材料三,指出孟子、荀子对人性的不同看法。他们的思想有何一致性?(4)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上述思想家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贡献。【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中“尊神”“先鬼而后礼”等信息说明商代尊崇鬼神,重鬼神而轻视礼仪;根据材
10、料中“敬鬼神而远之”等信息说明否定鬼神作用而专注人事;“原因”可以结合春秋时期的政治、经济等社会背景分析。第(2)问,结合对材料的理解,主要强调“仁”和“礼”,结合两者的内涵分析两者的关系。第(3)问,根据对材料的理解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孟子主张“性本善”,荀子主张“人性恶”,其“一致性”体现在强调道德的重要性。第(4)问,结合所学知识从对儒家思想及中华文化的影响角度概括孔子、孟子和荀子的“贡献”。【答案】(1)变化:由商代尊崇鬼神到春秋时期专注人事。原因:铁器的使用和经济的发展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宗法制、分封制遭到破坏,争霸局面出现,人们更多关注社会现实。(2)概念:仁和礼。关系:仁是内在精神,礼是外在表现;仁是追求的目标,礼是实现目标的途径。(3)不同看法: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说,荀子主张性恶论。一致性:强调道德伦理的重要性。(4)奠定了儒家学派的基本学说;促进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