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时跟踪检测(七) 朱子语类三则一、基础巩固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极要与他埽除打叠B然小路面前有个物引著C到遇事时固不会错D无一时一刻不照管克治解析:选CA项,“埽”同“扫”。B项,“著”同“着”。D项,“克治”同“克制”。2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欲别求书看别:另外B只恁昏塞不通 恁:这般C略晓其义即厌之 厌:厌恶D里面煞有工夫 煞:很解析:选CC项,厌:满足。3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且须分个内外 B须是遇事之时C古之学者为己 D若是中人之资质解析:选BB项,“遇事”,古今同为“遇到事情”。A项,“内外”,古义:“内”指通过学习提升自己,
2、“外”指学习是为了炫耀自己;今义为方位名词,内部和外部。C项,“学者”,古义:学习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D项,“中人”,古义:一般人,普通人;今义:中间人。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古之学者为己 向内便是入圣贤之域B用之则愈明 木受绳则直C事已却悔,如何 今当读何书D也知此为天理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解析:选CC项,第一个“何”,与“如”连用,表示“该怎么办”;第二个“何”,疑问代词“什么”。A项,两个“之”都是结构助词“的”。B项,两个“则”都是连词,表顺承关系。D项,两个“为”都是动词“是”。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寻常遇事时,也知此为天理,
3、彼为人欲。译文:_(2)此须明理以先之,勇猛以行之。译文:_(3)大凡为学,且须分个内外,这便是生死路头!译文:_答案:(1)一般遇到事情的时候,也知道这是天理,那是人欲。(2)这就需要先明白事理,然后勇敢地去做。(3)一般说来,学习、做学问,就要分清内外,这就是最紧要的问题。二、阅读提升(一)课内阅读阅读文本选段,完成68题。问:“寻常遇事时,也知此为天理,彼为人欲。及到做时,乃为人欲引去,事已却悔,如何?”曰:“此便是无克己工夫。这样处,极要与他埽除打叠,方得。如一条大路,又有一条小路。明知合行大路,然小路面前有个物引著,自家不知不觉行从小路去;及至前面荆棘芜秽,又却生悔。此便是天理人欲交
4、战之机。须是遇事之时,便与克下,不得苟且放过。此须明理以先之,勇猛以行之。若是上智圣人底资质,不用著力,自然存天理而行,不流于人欲。若贤人资质次于圣人者,到遇事时固不会错,只是先也用分别教是而后行之。若是中人之资质,须大段著力,无一时一刻不照管克治,始得。曾子曰: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又曰: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直是恁地用功,方得。”(卷一一六“训门人四”)6下列语句不能体现朱熹“存天理、灭人欲”方法的一项是()A须是遇事之时,便与克下,不得苟且放过B须明理以先之,勇猛以行之C不用著力,自然存天理而行,不流于人欲D先也用分别教是而后行之解析
5、:选CC项,仅是对具有“上智圣人”资质的人而言的,不具有普遍的意义。7下列有关本则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选段中的“理”与“欲”的问题,就是道德规范与人的物质欲望之间的关系。B朱熹认为在生活中经常被人欲所引导而丢失了天理是“克己工夫”没有做好。C圣人在理欲问题上不需要任何用力,自然就会顺天理而行,而不流于人欲。D朱熹引用曾子之言,是为了说明对于理欲之辨的问题,要认真谨慎地对待。解析:选AA项,“就是”一词过于绝对,“人欲”既指物质方面的追求,也指其他一些不合道德规范的妄念。8“天理”与“人欲”是宋明理学家所讨论的重要问题之一,也是儒家思想史上的重要问题之一。朱熹对这一问题有怎样的看法?
6、答:_答案:儒家一向认为天理与人欲是对立的,人欲横行则天理灭。这种把人欲和天理对立起来的看法,为程朱理学所继承,并作了进一步的发挥和论证。朱熹所说的天理,根本上还是儒家所讲的仁义道德、五伦规范。主张理学的人的修养目标,就是要在日常生活中用儒家的道德伦理学说去规范人的行为,也就是用天理去除人欲。这是道德修养的关键,也就是朱熹所说的“天理人欲交战之机”。理学所讲的理欲之辨,用现代哲学术语来说,其实就是理性对感性的限制。(二)课外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朱子家训朱熹君之所贵者,仁也。臣之所贵者,忠也。父之所贵者,慈也。子之所贵者,孝也。兄之所贵者,友也。弟之所贵者,恭也。夫之所贵者,和也
7、。妇之所贵者,柔也。事师长贵乎礼也,交朋友贵乎信也。见老者,敬之;见幼者,爱之。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慎勿谈人之短,切莫矜己之长。仇者以义解之,怨者以直报之。随所遇而安之。人有小过,含容而忍之;人有大过,以理而谕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人有恶,则掩之;人之善,则扬之。处世无私仇,治家无私法。勿损人而利己,勿妒贤而嫉能。勿称忿而报横逆,勿非礼而害物命。见不义之财勿取,遇合理之事则从。诗书不可不读,礼义不可不知。子孙不可不教,童仆不可不恤。斯文不可不敬,患难不可不扶。守我之分者,礼也;听我之命者,天也。人如能是,天必相之。(选自紫阳朱氏宗谱)9对下
8、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切莫矜己之长矜:矜持B事师长贵乎礼也 事:侍奉C天必相之 相:帮助D勿损人而利己 利:使得利解析:选AA项,矜:夸耀。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B.C.D.解析:选BA项,均为代词,他。B项,助词,与“也”一起表判断/代词,的人。C项,均为副词,就,表承接。D项,均为副词,就。11下面各项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朱熹认为,臣对君要做到“忠”,君对臣要做到“仁”,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妻柔,这是各阶层的人应恪守的原则和本分。B不能因为对方年长还是年幼而采取不同的态度,而应该根据他是否有德、有才来采取什么态度。C
9、朱熹认为,对自己的优点应当尽量遮掩,以做到谦逊;而对缺点应将其放大,以求快速改正。D对子孙应尽心教育,对下人要宽松体恤;尊重有德有学问的人,对深陷困境的人应伸出帮助之手。解析:选CC项,原文是说“人有恶,则掩之;人有善,则扬之”。12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译文:_(2)人有小过,含容而忍之;人有大过,以理而谕之。译文:_答案:(1)有德行的人,即使年纪比我小,我一定尊敬他;品行不端的人,即使年纪比我大,我一定远离他。(2)别人有小过失,要谅解容忍;别人有大错误,要用道理劝导帮助他。三、语言表达13阅读朱柏庐的朱子家训
10、中的名言“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试作鉴赏,并联系生活写出你的感悟。(100字以内)答:_答案:粥饭思不易,丝缕念维艰,这是一种对劳动的尊重。节约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即使是在物质已有很大发展的今天仍需大力提倡。节约和合理利用资源使得人类的发展可以延续下来。14(湖南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人的天性中不是生香卉,便是长野草,所以要适时地给前者浇水,将后者铲除。(弗兰西斯培根谈人的天性)你说:“不值得作什么努力:无论你怎样努力,都无法达到完善。”但是要知道,你的使命不在于达到完善,而只在于越来越近地走向完善。(列夫托尔斯泰生活之路)两则材料都谈了个人修身实践
11、,请比较分析它们侧重点的不同,并就其中一则谈谈你的认识。答:_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评价名人哲言并对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第一则材料主要说的是人的天性问题,即人的天性有两个方面生香卉和长野草,人应多给香卉浇水,铲除野草。第二则材料主要写人的使命,即要让自己逐步走向完善。两则材料说的都是修身问题。在谈认识时,可以写应辨善别恶,提升自己;还可以写人无完人,但要敢于、善于走向完善;等等。答案:前者谈的是人的天性中不是产生好的东西,便是滋生坏的东西,对其中好的要培养,坏的要铲除;通过设喻,侧重修身实践方法的揭示。后者谈的是人们应积极看待个人的修身过程,只要不懈努力,必将趋于完善;通过批驳,侧重修身实践应具的态度。第一则材料启示人们,应常怀惕厉之心,反躬自省,辨善别恶,进而付诸行动,去恶扬善,提升自我。或:第二则材料启示人们,应树立正确人生目标,防止消极怠惰、自暴自弃,只要积极行动,并持之以恒,就可不断接近理想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