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期末质量检测(四)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2019重庆期末)春秋时期,“坐列贩卖”的商贾开始编入市籍并缴纳租税;秦朝将市籍与普通户籍相分离,对有市籍者及其亲属“勿予田宇”,甚至发遣戍边。这一变化说明()A户籍制度源远流长 B抑商政策始于春秋C工商食官制度形成 D商人社会地位下降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时期,商贾编入市籍,秦朝有市籍者及其亲属“勿予田宇”,甚至发遣戍边,这体现出从春秋到秦朝时期,商人的社会地位下降,故选D项。材料反映的是商人被列入市籍,未体现户籍制度的源头,排除A项;战国时期开始推行重农抑商政
2、策,排除B项;西周时期实行工商食官制度,排除C项。2(2019福建厦门期末)公元前559年诸侯集会,面对晋国执政范宣子的责难,姜戎首领驹支反驳道,“我诸戎饮食衣服不与华同,贽币不通,言语不达,何恶之能为”,随即赋小雅青蝇而退,范宣子连忙道歉。这主要反映当时()A华夏族对周边文化的融汇B中原礼乐文化影响的扩大C民族认同得到了显著加强D多元一体文化格局的形成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驹支面对责难据“礼”力争,“我诸戎饮食衣服不与华同,贽币不通,言语不达,何恶之能为”,并赋小雅青蝇而退,这体现出中原礼乐文化的影响,故选B项。材料体现的是周边文化受华夏文化的影响,而不是华夏族对周边文化的融汇,排除A项;材料体
3、现的是华夏族对少数民族认同的排斥,而不是民族认同的加强,排除C项;“多元”是指各民族各有其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文化既各具特点,又相互区别,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一体”是指中华文化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文化间相互交往而形成的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相互依存的关系,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整体性、共同性和一致性,从材料无法得出此格局已经形成,排除D项。3(2019江西赣州一模)“汉自孝武表彰六经之后,师儒虽盛,而大义未明,故王莽居摄,颂德献符者遍于天下。(东汉)光武有鉴于此,故尊崇节义,敦厉名实,所举用者,莫非经明行修之人,而风俗为之一变。”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儒学在西汉时并未得到重视B王莽时儒生转
4、为学习道家思想C东汉时察举制重视出身门第D东汉时期儒家思想得到了发展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尊崇节义,敦厉名实,所举用者,莫非经明行修之人”可知,东汉时期的察举制更注重人的德行,说明儒家思想得到了新的发展,故选D项。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王莽时期儒生转为学习道家思想,排除B项;从材料信息来看,东汉时期的察举制注重人的德行,而不是注重门第,排除C项。4(2019江苏连、淮、徐三市调研)有学者特别推崇古代中国“开明君主统治下的中央集权”,其特征是“君主政治权力的集中与中枢行政机构权力的集中并行不悖”。这样的体制实质上()
5、A弱化了中央政府的权力 B激化了君权与相权矛盾C保证了君主权力的独尊 D导致了国家机构的分裂答案C解析材料说明开明君主制下的中央集权,相权与君权并行不悖,而不是相权约束皇权,侧面反映了相权为君权服务,强调的是君权的独尊,C项正确。君权与相权集中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巩固了统治,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激化君权与相权的矛盾,B项错误;这一措施不会导致国家机构的分裂,D项错误。5(2019江苏泰州期末)下图是学者杨庆红制作的两宋小说家籍贯统计表,此表反映了()A江南始终主导古代文化B小说起源于宋代的河南C政治、经济状况影响文学发展D地理环境决定小说发展答案C解析材料数据无法说明江南始终主导古代文化,
6、而且“始终”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数据无法体现小说起源于宋代的河南,排除B项;两宋时期政权更迭,都城南迁,经济重心南移,故南宋时期浙江、江苏等地小说家超过北方,这体现了政治、经济状况影响文学发展,故C项正确;地理环境并不是小说发展的决定性因素,D项错误。6(2019河北唐山一摸)明末清初出现了著名的三大思想家: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他们提出了一些重要思想命题,譬如“所贵乎史者,述往以为来者师”“知古必先通今”“史书之作,鉴往所以训今”。这反映了三大思想家()A受到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B呼吁清政府进行政治改革C仍然属于儒家学派的代表D力图深刻反思明亡的原因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明末清初”“所
7、贵乎史者,述往以为来者师”“知古必先通今”“史书之作,鉴往所以训今”可知,三位思想家都十分强调过去的历史对现在的重要借鉴作用,因此体现了力图深刻反思明亡的原因,故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三人的思想受到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故排除A项;三人没有呼吁清政府进行改革的表现,故排除B项;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7(2019福建三明期末)道光十三年(1833年),英王任命律劳卑为贸易监督,代表英国政府处理英商对华贸易。律劳卑于道光十四年农历六月抵澳门,乘军舰直抵黄埔内港,又改乘商船,不经通报和允许直抵广州。这一行为表明英国()A与中国建立了平等外交B无视中国主权,侵入中国海域C强迫中国对其开放市场D取得
8、了在华自由航行的权力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乘军舰直抵黄埔内港,又改乘商船,不经通报和允许直抵广州”可见,英国无视中国主权,侵入中国海域,故B项正确。1840年鸦片战争前,中国对外政策是闭关锁国,材料时间为1833年,排除A项;英国强迫中国市场对英国开放是在鸦片战争后,排除C项;英国获得了在华自由航行的权力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排除D项。8(2019山东济南外国语学校模拟)洪秀全借用夏商时期中国人曾经崇拜过“上帝”的宗教观念,来论证上帝本来就是华人的唯一真神。还将“耶和华”的“华”与中华的“华”等同视之。自己则是上帝次子下凡,现实生活中代表上帝。其目的是()A融合东西方文化B希冀得到西方列强支持C
9、为反清获取历史依据D借以获得权威性与话语权答案D解析材料中将“上帝”“耶和华”附会为中国历史传统,其目的是论证自己是上帝次子下凡,从而获得权威性与话语权,故选D项。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材料与反清无关,排除C项。9(2019湖南长郡中学模拟)申报主笔1876年在文章中描述,他数年前就曾提议购买外国织布机器并仿照其技术织洋布,利润与市场一定会很好,但是回应者寥寥;但现在他的主张却得到了社会舆论的广泛支持。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的中国()A国人市场意识逐渐形成B工业文明的优势被广泛认同C政府大力鼓励创办实业D“实业救国”思潮开始兴起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可知,1876年之“数
10、年前”创办近代企业。适应市场需要的主张不为人们接受,说明当时人们思想封闭、市场观念落后;1876年这些主张得到广泛支持说明中国社会主流接受了发展近代工业、重视市场的主张,故A项正确。B项“广泛认同”夸大了当时思想解放的程度,排除;C、D两项都是19世纪末才出现的,排除。10(2019福建莆田一中期末)1912年1月2日,孙中山向全国颁发了临时大总统改历改元通电:“中华民国改用阳历。”接着,参议院补充规定:新旧二历并存,新历下附星期,旧历下附节气,吉凶神宿一律删除。这一变化表明()A近代中国社会的开放性和科学性增强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推动了社会风俗的变迁C近代中国社会风俗开始呈现新旧并存特点
11、D南京临时政府注重反对封建迷信活动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新旧二历并存,新历下附星期,旧历下附节气,吉凶神宿一律删除”可知,这种变化表明近代中国社会的开放性和科学性增强,故选A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于1912年3月,与材料中的变化无关,故排除B项;材料只反映了新旧二历并存,不能就此说明社会风俗呈现新旧并存的特点,故排除C项;南京临时政府进行改元,体现了对封建传统和制度的废除,注重反对封建迷信活动的表述太过片面,故排除D项。11(2019天津七校期末)1928年底,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建立了苏区和国统区的贸易线,通过各种渠道,向国统区输出苏区盛产的竹木等。后来又设立了对外贸易机构,派人到国统区进行贸
12、易,也保护来苏区进行贸易的国统区商人。这些措施的作用主要在于()A打破敌人对根据地的封锁B赢得农民对根据地的支持C缓和国共两党之间的分歧D打击地方土豪劣绅的势力答案A解析材料中中国共产党的各项措施都是为了保证与国统区之间顺利的贸易往来,结合当时革命根据地受到国民政府的包围和封锁可知,其主要作用是要打破敌人的封锁,故选A项。B项与材料中的贸易措施无关,排除;国共两党之间的分歧是由不同的阶级属性所决定的,而材料中的贸易措施没法起到缓和分歧的作用,排除C项;D项也与材料中的贸易措施无关,排除。12(2019江西新余期末)下表为1944年国民党经济部发布的“后方工业概况统计”中的部分数据,展示了主要经
13、济部门中国营经济和私营经济的比例。据此可知()工业部门国营经济私营经济水电工业89%11%冶炼工业90%10%机器制造业73%27%化学工业75%25%饮食品工业23%77%服饰品工业8%92%A国家统制经济适应了形势的需求B公有制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C民营资本受到了官僚资本的压制D国民经济结构的不平衡性加剧答案A解析由材料“1944年”“主要经济部门中国营经济和私营经济的比例”以及图表内容可知,除了饮食业和服饰业私营比重大,其他的重工业都是国营经济占绝对优势,反映出抗战时期为了战争需要,国家实行统制经济,故选A项。解放后,没收官僚资本以建立国营企业,从而公有制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排除B项;
14、材料没有揭示民营资本与官僚资本的关系,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国民经济结构问题,排除D项。13(2019福建泉州单科质检)1959年2月,中共中央在郑州举行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要求“公社在统一分配上,承认队与队、社员与社员收入之间的合理差别;在体制上,实行权力下放,三级管理,三级核算,以队为基础”。该要求()A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B推进“大跃进”运动C彻底纠正公社体制的弊端D扩大了企业的自主权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措施是为了改变人民公社“一大二公”的弊端,承认合理差别和以队为基础进行管理、核算,农业生产与农民利益联系增强,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故选A项。材料反映的是针对人民公
15、社化运动采取的措施,排除B项;C项“彻底纠正”说法绝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对“企业”采取措施,排除D项。14(2019四川眉山一诊)据下图可推知,这一时期我国()注:非正规部门从业人员包括城镇就业中的私营企业从业人员、个体经济从业人员、以大量从事非正规就业的农业转移劳动力为主的未纳入统计部分的从业人员三部分。A非正规部门对国民经济贡献最大B传统正规部门遭遇发展瓶颈C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镇D新兴正规部门发展速度缓慢答案C解析根据图示内容可知,非正规部门就业所占比重持续增加,1998年以后所占比重最大,但根据比重不能说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最大,排除A项;传统正规部门就业比重持续走低,但无法体现
16、遭遇瓶颈,排除B项;根据材料注释内容可知,非正规部门就业人员包括大量农村转移劳动力,所以非正规部门就业所占比重的提升从侧面反映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镇,故选C项;新兴正规部门就业比重增长缓慢,但不能说明发展速度缓慢,排除D项。15(2019江苏扬州期末)1977年5月24日,邓小平与中央同志谈话说,“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要经过严格考试,把最优秀的人集中在重点中学和大学。”他同时还指出,要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来指导我们的各项工作。邓小平的看法旨在()A初步建立起国民教育体系B推动教育领域的拨乱反正C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D确立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答案B解析初步建
17、立起国民教育体系是在“文革”前夕,排除A项;根据材料“1977年5月24日”“要经过严格考试,把最优秀的人集中在重点中学和大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邓小平的看法是对文革期间教育乱象的拨乱反正,故选B项;“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是在20世纪90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确立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是在20世纪50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16(2019河南省示范高中期末)我国历届全国人大会议的表决方式都在不断发展变化中,从举手表决到无记名投票,再到电子表决器;从记名按电子表决器到无记名按电子表决器。其中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期间,无记名投票和电子表决器开始占据主导性地位,举手表决的方式渐渐被
18、摒弃。这表明我国()A技术的发展影响着民主发展方向B政治体制改革注重完善民主程序C民主政治得到了逐步改进和完善D人民代表大会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答案C解析举手表决的方式渐渐被摒弃,无记名投票和电子表决器开始占据主导性地位,可以更好地保障代表们行使自己的权利,说明我国民主政治得到了逐步改进和完善,故选C项。民主发展方向由国家性质决定,技术发展不能影响民主发展方向,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政治体制改革,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人大与群众的关系,排除D项。17(2019重庆期末)研究表明,在古代希腊有超过300个公共的宗教节日。其节日仪式几乎向城邦所有公民开放,神祭仪式结束后,所有参与的公民一起集体共餐。这
19、类节日活动()A克服了民主的狭隘性 B增进了城邦集体认同C保障了公民个人自由 D促进了城邦间的合作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节日仪式几乎向城邦所有公民开放”“所有参与的公民一起集体共餐”可知,公民集体活动有助于增强对城邦的认同感,故选B项。根据材料“其节日仪式几乎向城邦所有公民开放”可知,主要针对公民,而妇女、奴隶等非公民无法参加,体现了希腊民主的狭隘性,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公民的集体活动,而不是强调公民的个人自由,排除C项;材料并未强调城邦之间的合作,排除D项。18(2019北京海淀期末)1830年在工业中心伯明翰成立了“伯明翰政治同盟”,在其宣言中提出了改变“工业和商业的利益几乎全无代表的状况
20、”的要求。其他工业城市也提出类似要求。这种要求推动英国()A发动革命推翻君主专制制度B进行殖民扩张发展海外贸易C鼓励技术革新促进工业发展D开展议会改革调整议席分配答案D解析由材料“1830年”“工业中心”“政治同盟”“在其宣言中提出了改变工业和商业的利益几乎全无代表的状况的要求”可知,工业革命推动英国议会改革,故选D项。英国1689年已经确立君主立宪政体,排除A项;材料中并未提及殖民扩张,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工业资产阶级要求更多议席,而非政府鼓励技术革新,排除C项。19(2019全国卷)有研究认为,美国独立后不到半个世纪,拉丁美洲经过独立战争,推翻了殖民统治,但拉美国家并没有像近邻美国那样独
21、立后进入现代化的快车道,而是发展停滞,究其原因,殖民统治难辞其咎。“难辞其咎”主要是指殖民者在拉丁美洲()A奴役掠夺土著居民 B建立的殖民统治最早C进行了大量的移民 D移植了本国生产方式答案D解析由材料可知,拉丁美洲独立后没有像美国一样快速发展,主要原因是殖民统治。拉丁美洲曾是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地,宗主国是封建国家,因此它们的殖民统治也采取封建生产方式,独立战争以后,拉美国家虽普遍取得民族独立,但没有彻底铲除封建主义生产方式,经济发展十分缓慢,D项正确。殖民者在美洲奴役掠夺土著居民,属于美国和拉丁美洲共同的遭遇,A项错误;材料所述史实跟建立殖民统治的时间没有直接关系,B项错误;进行大量移民属
22、于殖民者在美国和拉丁美洲统治的共同点,不能揭示出拉丁美洲发展停滞的原因,C项错误。20(2019山东德州期末)“农民能保存部分可以在市场上出售的农产品。批发和零售商业的自由也恢复了,91.4%的商业企业是私人企业,手工业和私人小工业可以自由发展,实物工资也取消了。”上述现象的出现是由于苏俄(联)实行()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C农业集体化 D赫鲁晓夫改革答案B解析从材料“农民能保存部分可以在市场上出售的农产品”“手工业和私人小工业可以自由发展”中可以看出,当时苏俄农民可以出售农副产品,私人企业和中小企业自由发展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现象与苏俄(联)实行新经济政策有关,故B项正确。战
23、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征集制、取消自由贸易,故排除A项;农业集体化与“农民能保存部分可以在市场上出售的农产品”不符,故排除C项;赫鲁晓夫改革只是对斯大林体制的修补,与材料不符,故排除D项。21. (2019广东华附等四校联考)如图选自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材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一课,并配有标题“美国人领取救济在世界最高生活水准的广告牌下,美国人民排着长队领取救济”。该照片最早出自1937年2月美国生活杂志的新闻报道,原标题是“洪灾难民等待领取救济”。对此理解最正确的是()A胡佛应对危机的效果十分有限B美国忽视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C经济危机给人民带来巨大冲击D教材对该材料的处理存在不妥答
24、案D解析教材用1937年2月报道洪灾难民的图片来反映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的社会状况,显然对该材料的处理存在不妥,故选D项。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救济的发放是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之一,排除B项;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22(2019江苏泰州期末)1948年2月,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人夺取了国家政权。1948年3月,美国国会以压倒性票数通过了已经辩论长达十个月的规模庞大的欧洲复兴计划。从这两个事件的关联中可以推断,美国旨在()A遏制苏联扩张 B稳定资本主义C扩大世界市场 D维护北约联盟答案B解析材料“1948年2月,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人夺取了国家政权。1948年3月,美国通过了欧洲复兴计
25、划”反映了美国马歇尔计划的目的之一是防止欧洲资本主义制度动摇,稳定资本主义,故B项正确。材料主旨并不是强调遏制苏联扩张,而是稳定欧洲资本主义,故A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扩大世界市场的信息,故C项错误;北约建立于1949年,不符合材料时间,故排除D项。23(2019重庆期末)1960年前后,经济学家罗伯特特里芬指出:在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情况下,其他国家必须依靠美国国际收支持续逆差来获得足够的美元;而美元的持续性流出,又势必削弱并危及美元的储备货币地位。“特里芬两难”实际上说明()A美元的中心货币地位不能动摇B布雷顿森林体系导致美国长期外贸逆差C统一的国际货币体系不合实际D国际储备货币多元化有
26、利于货币体系稳定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依靠美国国际收支持续逆差来获得足够的美元;而美元的持续性流出,又势必削弱并危及美元的储备货币地位”可知,针对美元的矛盾地位,要加强国际之间的货币稳定,就应建立国际多元储备货币,保持货币稳定,故选D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70年代,经济危机导致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美元中心货币地位下降,排除A项;布雷顿森林体系导致美国处于世界经济霸主地位,长期保持贸易顺差,排除B项;二战后美国主导建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在维护战后经济秩序稳定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排除C项。24(2019湖南益阳期末)他们深受德国古典哲学、空想社会主义的影响,强调主观、天才和灵感,强调人性的自由和
27、解放,在艺术创作中注重艺术家的主观创造性,表现出对历史的兴趣并关注社会现实中的重大事件。体现这一特点的作品有()A蒙娜丽莎 B自由引导人民C拾穗者 D日出印象答案B解析浪漫主义美术注重表现人的感情,运用鲜明色彩和奔放笔法,强调画面整体的完整和统一,注重艺术家的主观创造性。自由引导人民属于这一风格并且取材于法国大革命这一重大事件,故选B项。蒙娜丽莎是人文主义作品,拾穗者是现实主义作品,日出印象是印象派作品,均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C、D三项。二、非选择题:共52分。第2526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2729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一)必考题:共37分。25(2019河北石
28、家庄二中一模)(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欧洲的“中国潮”是在16世纪下半叶,由欧洲王室贵族掀起的崇拜中国器物之风拉开序幕的。16世纪之前,欧洲没有什么产品可以与亚洲交换,只能以金银购买亚洲产品。16世纪下半叶,美洲的白银打破了欧亚贸易的传统均衡,欧亚贸易规模扩张,供给增加。王室贵族和社会名流对中国产品的大加追逐和赞美,使瓷器、饮茶等成为上流社会追逐时髦、附庸风雅的一种时尚,促进中国产品从奢侈品向大众消费品转变。王室贵族与商人经营的垄断贸易公司因此获得了丰厚的利润。17世纪中叶以后,大量关于中国政治和文化的著作出版发行,将中国的文化文明推向了人类文明的极致,把中国的政体夸奖为世界上
29、最优秀的政体。尽管那些赞美之词言过其实,但却是政府和商人合二为一的欧洲商人集团所迫切需要的。材料二18世纪中叶,中国的形象在欧洲开始发生变化,在孟德斯鸠、黑格尔等人的笔下变成一个专制、野蛮、落后、愚昧的国家。为了刺激本国丝织工业的发展,英国、荷兰等国都曾明文限制和禁止进口、穿戴亚洲丝织品。19世纪60年代后英国大力宣传印度和锡兰(斯里兰卡)红茶,饮茶又被拔高到了爱国主义的层次,是为英国经济作贡献的爱国主义行为。广告中的印度和锡兰红茶可以美容健身、治疗胃病,是高雅与品位的象征,而中国绿茶则会损害肠胃。中国茶叶在英国的市场份额不断下降。材料三在整个“中国潮”的潮起潮落中,中国政府和商人基本上处在一
30、种无作为的状态,既没有意识和愿望在海外宣传中国文化、制造中国热、推销中国产品,也没有愿望去了解和参与当时的欧洲“中国潮”,甚至可能对当时在欧洲流行的“中国潮”都知之甚少或全然不知。摘编自张丽等著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视角第一次经济全球化与中国(1)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中国潮”的发展历程,并分析中国产品在欧洲畅销和衰落的原因。(15分)(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欧洲的“中国潮”在潮起潮落的过程中,中国政府和商人无所作为的原因,并谈一谈欧洲“中国潮”带来的启示。(10分)答案(1)历程:16世纪下半叶欧洲开始推崇中国的器物,17世纪中叶开始推崇中国的制度与文化,18世纪中叶后
31、中国形象变为野蛮与落后。(3分)畅销的原因:新航路的开辟,欧亚贸易规模的扩大(商业革命使贸易规模扩大);美洲白银大量流入欧洲,提高了欧洲的购买力;王室贵族和商人为获取利润,大力宣传和推销中国产品;中国产品制作精美,弥补了欧洲生产的不足。(6分,任答三点)衰落的原因:欧洲国家及其殖民地的工农业产品与中国产品形成竞争关系;欧洲各国针对中国产品实施贸易保护政策;启蒙运动的开展使欧洲人崇尚民主,反感专制;欧洲社会舆论对中国的批判甚至恶意诋毁;中国政府在强化专制的同时,未能主动发展中外贸易,宣传中国文化。(6分,任答三点)(2)原因:中国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缺乏商业扩张的动力;中国政府重农抑商、闭
32、关锁国的政策;中国传统的天朝上国思想和华夷观念;欧洲国家垄断东西方贸易,中国商人难以参与远洋贸易竞争。(6分,任答三点)启示:文化现象背后有深层次的经济因素在起作用;中国应积极利用有利形势推动对外贸易发展;在对外发展经济贸易的同时,重视文化宣传;在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注意产品虚拟价值的营造和提升等。(4分,任答两点)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历程,根据材料一“王室贵族和社会名流对中国产品的大加追逐和赞美”可知,16世纪下半叶开始推崇中国器物;根据材料一“17世纪中叶以后,大量关于中国政治和文化的著作出版发行,将中国的文化文明推向了人类文明的极致,把中国的政体夸奖为世界上最优秀的政体”可知,17世
33、纪中叶开始推崇中国的制度与文化;根据材料二“18世纪中叶,中国的形象在欧洲开始发生变化,在孟德斯鸠、黑格尔等人的笔下变成一个专制、野蛮、落后、愚昧的国家”可知,18世纪中叶后中国形象变为野蛮与落后。第二小问原因,畅销的原因主要是新航路开辟之后引发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白银大量流入欧洲,而一些王室贵族为了获取利润,大力宣传中国的产品,再加上中国的产品做工精美,质量上乘,所以非常畅销;衰落的原因主要是中国产品在欧洲热销会对欧洲产品形成竞争关系,并且中国长期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而欧洲人崇尚自由,并且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没有积极对外宣传,所以造成了衰落。第(2)问,第一小问原因,中国是小农
34、经济为主并且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再加上中国政府重农抑商,所以导致中国政府和商人无所作为。第二小问启示,在对外贸易中,中国一定要发挥自身的优势,积极进行交流,并且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加大对外宣传,不仅宣传本国的文化,还要宣传本国的经济,以此来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26(2019河北衡水中学一联)阅读下列材料,完成要求。材料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人在向清廷上奏的学务纲要中强调:“戒袭用外国无谓名词,以存国文,端士风”,奏文得到批准。这些戒用的“外国无谓名词”被称为“新名词”。有的学者指出,当时的“新名词”实际是“现代性”导入中国的具体征象,这些“新名词”或者直接反映了现代性物质文明的成果(如“蒸汽船”
35、“火车”等等),或是直接反映了现代性的制度及其实践,或者凝聚了作为现代性之核心的某些价值观念,亦或是现代学科知识和成果的学术术语。当时“新名词”如涌泉而来,其势头根本抵遏不了;即便对“新名词”没有好感的人,也不得不感慨言之:“学者非用新词,几不能开口动笔。”没有了“新名词”作为“概念工具”,一些人居然就失去了发声创言的能力。即使痛斥“新名词”的人,到头来还是逃离不了“新名词”的“魔障”,张之洞在奏文中也大量引用了日本宪法中“民权”“义务”等新名词。市面上还出现了诸如新尔雅等专门介绍“新名词”的专书。各式各样的“新名词”,已然在人们的知识结构和日常用语里占有不可或缺的一席之地,影响深远。摘编自潘
36、光哲从“新名词”到关键词:研究中国近代思想史的一个视角材料反映了一种中国近代文化现象,蕴含了中国近代文化转型的诸多启示。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启示,并结合所学的中国近代史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12分)答案(示例)启示:新名词的流行是中国走向近代化的反映。(3分)近代以来,伴随着中国社会的变化,出现了一系列新名词,如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推动了“蒸汽船”“火车”等新名词的出现;再如在西方民主思想传播、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推动下,出现了“宪法”“民权”“民主”等新名词。这些新名词的出现,反映了工业文明对中国的影响,宣传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开启了民众智慧,是当时资产阶级
37、民主革命运动的反映,是中国走向近代化的反映。(9分)解析本题为开放型试题,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并与书本知识建立联系,找到合适的论题,围绕论题结合史实进行论述。就本题而言,根据材料中“这些新名词或者直接反映了现代性物质文明的成果”可以概括材料的启示是新名词的流行是中国走向近代化的反映。结合所学知识可以概括为: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推动了“蒸汽船”“火车”等新名词的出现;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推动了“宪法”“民权”“民主”等新名词的出现。这些新名词,反映了工业文明对中国的影响,宣传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是中国走向近代化的反映。(二)选考题:共15分,请考生从3道历史题中任选一
38、道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27(2019吉林长春实验中学期末)(15分)【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汉初在总结秦亡教训时,认识到收取泰半之税(注:农民收成的三分之二上缴国家)是造成秦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调整赋税政策。汉代赋税主要包括田租和口赋。口赋是汉代向百姓征收的人头税。算赋是其中的一种,高帝四年(公元前203年)开始征收,征收对象是十五至五十六岁的成年人,每人一百二十钱为一算。汉高祖减轻田租,实行什五税一,即从农民的土地收获中征收十五分之一的税。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为鼓励百姓从事农业,下诏“赐天下民今年田税之半”,同时算赋减至四十钱。十二年(公元前1
39、68年)又下诏“赐天下民今年租税之半”。此后的十二年中全部免除了农民的田租,直到景帝二年(公元前155年)又实行令民半出田租,即实行三十而税一的税率,并从此成为定制,终西汉之世没有再变。据漆侠中国改革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初赋税改革的原因。(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初赋税改革的意义。(7分)答案(1)原因:吸取秦亡教训;汉初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鼓励百姓从事农耕生产;政权初建,经济凋敝。(8分)(2)意义: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缓和了社会矛盾,稳定了统治秩序;为“文景之治”的出现奠定了基础;为后代治世提供了借鉴。(7分)解析第(1)问,从材料“汉初在总结秦
40、亡教训”“调整赋税政策”并结合西汉初年社会状况的相关知识分析汉初赋税改革的原因。第(2)问,根据材料“从此成为定制”和所学知识可以从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社会矛盾的缓和、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来分析。28(2019全国卷)(15分)【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苏德战争爆发后,开辟第二战场成为苏、美、英三国外交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英国极力拖延第二战场的开辟,它的战略是首先保卫大不列颠的安全,维护其海上运输线。而只有控制住北非、地中海和中东地区,英国才可能实现其上述战略目的。这其中,北部非洲的战略地位极为重要。谁控制了北非、苏伊士运河和直布罗陀海峡,谁就掌握了地中海这条重要的海上航运线。第
41、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利比亚是意大利的殖民地,毗邻的埃及受英国控制。墨索里尼为实现其建立“新罗马帝国”的梦想,极力要把英国势力赶出北非和地中海。1942年6月,德意军队越过埃及边界,向亚历山大港和开罗逼近。由此,爆发了阿拉曼战役。摘编自王绳祖国际关系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阿拉曼战役爆发的背景。(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阿拉曼战役的意义。(6分)答案(1)国际反法西斯联盟成立;苏德战场和太平洋战场处于转折之中;北非的战略地位重要,英国与意大利在北非争夺激烈;德意军队进逼埃及亚历山大和开罗,英军形势危急。(9分)(2)北非战场的转折点;二战的转折点之一;基本实现了英国在北
42、非的战略意图。(6分)解析第(1)问,由材料信息“苏德战争爆发后”,可知当时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已经成立;由时间信息“1942年6月”可知苏德战场和太平洋战场处于转折之中;由材料“北部非洲的战略地位极为重要。谁控制了北非、苏伊士运河和直布罗陀海峡,谁就掌握了地中海这条重要的海上航运线”“墨索里尼极力要把英国势力赶出北非和地中海”,可知北非的战略地位极为重要,英国与意大利在北非争夺激烈;由材料“1942年6月,德意军队越过埃及边界,向亚历山大港和开罗逼近”,可知德意军队进逼埃及亚历山大和开罗,英军形势危急。第(2)问,从阿拉曼战役对北非战场、第二次世界大战进程及对英国在北非的战略意图的影响方面分析。
43、29(2019安徽安庆期末)(15分)【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邓演达规定了平民革命的动力、对象、任务、直接目标和最后目的,指出:凡自食其力而不剥削他人者,无论是直接参加还是间接参加生产行程的分子,都是平民群众,包括工人、农民、小商人、青年学生及生产设计和管理人员等,他们也就是革命民众,即革命动力。革命的对象有三个:帝国主义者、封建军阀和反动资本家,革命任务包括三项:民族、民权、民生,直接目标是推翻南京反动统治,建立平民政权。平民政权要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消除帝国主义在华经济统治势力;消灭封建残余,实行“耕者有其田”;改良工人生活;建设国家资本主义,革命最后目的是实现社会主义。平民群
44、众取得政权后,必能运用国家政权力量,进行国营及公营的产业建设,即发展“平民政权下的国家资本主义”,进而“向着社会主义前进”。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邓演达平民革命的基本主张与中国共产党革命的异同。(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邓演达的社会主义。(7分)答案(1)相同:都主张依靠人民群众推翻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反帝反封建。(4分)不同:邓演达的革命任务是三民主义,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任务是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4分)(2)评价:邓演达的社会主义基本上是孙中山民生主义的发挥,同中国共产党主张无产阶级革命后社会主义的理论是不同的思想体系。邓
45、演达的社会主义代表了国共之间的第三条道路,革命的手段和方式与中国的国情不适应,其失败是历史的必然。(7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相同点,根据材料信息“工人、农民、小商人、青年学生及生产设计和管理人员等,他们也就是革命民众,即革命动力。革命的对象有三个:帝国主义者、封建军阀和反动资本家直接目标是推翻南京反动统治,建立平民政权”,从依靠力量、革命对象、革命目标等角度概括得出。第二小问不同点,根据材料信息“革命任务包括三项:民族、民权、民生”并结合所学知识从革命任务角度分析不同。第(2)问,根据材料信息“革命任务包括三项:民族、民权、民生实行耕者有其田;改良工人生活;建设国家资本主义,革命最后目的是实现社会主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邓演达的社会主义对孙中山民生主义的发挥,与中国共产党的社会主义的理论的不同,和中国的国情是否相适应等方面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