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四川省成都石室佳兴外国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99763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2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成都石室佳兴外国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四川省成都石室佳兴外国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四川省成都石室佳兴外国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四川省成都石室佳兴外国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四川省成都石室佳兴外国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四川省成都石室佳兴外国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四川省成都石室佳兴外国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四川省成都石室佳兴外国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四川省成都石室佳兴外国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四川省成都石室佳兴外国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四川省成都石室佳兴外国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四川省成都石室佳兴外国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四川省成都石室佳兴外国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四川省成都石室佳兴外国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四川省成都石室佳兴外国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四川省成都石室佳兴外国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四川省成都石室佳兴外国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四川省成都石室佳兴外国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四川省成都石室佳兴外国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四川省成都石室佳兴外国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试卷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第卷一、选择题(本题共有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1.中国古代某项水利工程兴建后,当地出现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的景象。该水利工程的始建者是A. 孙叔敖B. 管仲C. 李冰D. 郑国【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材料中“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的景象”表明战国时期的秦国蜀郡守李冰修建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故C项正确。考点:古代中国经济古代农业发展灌溉工具2.

2、“翻倒,翻倒,喝得醉来吐掉。转来转去自行,千匝万匝未停。未停,未停,禾苗待我灌醉。”这一调笑令所调笑的生产工具出现在A. 春秋战国时期B. 两汉时期C. 三国时期D. 隋唐时期【答案】D【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古代中国农业发展相关知识的把握。根据题干材料可知考察的是灌溉工具。从题中“转来转去”“千匝万匝”的描述可推断出它为筒车,而非翻车。筒车出现于隋唐时期,所以D符合题意。综上,本题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生产工具的进步3.元代张养浩在山坡羊中写道:“一头犁牛半块田,收也凭天,荒也凭天。粗茶淡饭饱三餐,早也香甜,晚也香甜。布衣得暖胜丝棉,长也可穿,短也可穿。草屋

3、茅舍有几间,行也安然,睡也安然。”该作品反映出当时A. 农业采用集体耕作方式B. 绝大多数土地属国家所有C. 手工产品主要供应市场D. 农民生产生活的自给自足【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阅读材料及与教材知识联系的能力。题干材料描述了小农经济状态下农民自给自足的闲适的生活状态。所以D正确;A集体耕作没体现;B土地应归农民个人私有;C产品主要供自己家庭消费。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农业耕作特点4.下表是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的统计数据(单位:斤),这一数据说明中国古代农业显现出时期战国西汉初汉武帝时1938年1949年亩产量79.4193.68117.111

4、15130A. 脆弱性B. 渐进性C. 落后性D. 封闭性【答案】C【解析】由表格信息可知自战国时期到汉武帝时年农业亩产量没有大幅度的提高变化,说明小农经济的落后性,故本题答案选C项;ABD与材料数据无关。点睛:解题关键是正确分析比较漫长的时间里亩产量没有大幅度提高的数据,然后结合小农经济的特点作答即可。5.宋代苏辙在蚕市一诗中写道:“倾困(圆形谷仓)计口卖佘栗,买箔还家待(蚕)种生。不惟箱筐供妇女,亦有鉏鎛(chubo农业生产工具)资男耕。”此诗说明A. 宋代农业生产走向市场化B. 小农生产离不开市场调节C. 自然经济开始遭到了破坏D. 家庭手工业生产规模扩大【答案】B【解析】从材料“买箔还

5、家待(蚕)种生”“不惟箱篚(fi圆形的盛物竹器)供妇女,亦有鉏鎛(chb农业生产工具)资男耕”中可以看出,家庭手工业生产规模扩大,故D项正确;AB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6.古代南京云锦集历代织造工艺之大成,位列中国古代四大名锦之首,是专供宫廷御用或赏赐功臣之物。云锦配色多达十八种,大量使用金线,形成金碧辉煌的独特风格。其织造工艺高超,用“七个范子,八个障子”就能把杂乱无章的线理得井井有条,成语“七上八下”就出自云锦。南京云锦最有可能生产于A. 民营手工业B. 官营手工业C. 工场手工业D. 家庭手工业【答案】B【解析】材料中“专供宫廷御用或赏赐功臣之物”体现了南京云锦的生产目的是为官用,且“其织

6、造工艺高超”,从而可以推断生产于官营手工业,故选B。A是面向市场,排除;C应体现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排除;D属于自然经济,自给自足,排除。7. 下图为东汉错银饰青铜牛灯,1980年在今江苏扬州邗江甘泉山出土,现为南京博物院标志性文物。其结构可分为灯座、灯盏、烟道三部分。灯座为一头伫立状的黄牛,灯盏的外观如一座亭子,烟道为一弧形圆管,成为灯盏与牛腹之间的通道,在牛腹中储以水,烟炱即可溶于水中。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反映了东汉时期青铜铸造工艺的高超水平可以窥见普通百姓日常社会生活的一面造型艺术体现古代的农耕文化和环保意识说明当时扬州地区已经成为全国经济重心A. B. C. D. 【答案】B【

7、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图示为青铜牛灯,且作为了博物院的标志性文物,说明其工艺水平高,所以能反映出东汉青铜铸造艺术水平,正确;根据所学可知青铜器本身比较稀少珍贵,多为贵族所用,普通百姓较少使用,所以不正确;通过“黄牛”、“ 烟炱即可溶于水中”可知正确;材料只是反映出当时扬州青铜业的发展状况,不能得出,古代经济重心南移主要看农业发展。因此 B符合题意。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冶金业成就8.传统文化是现代流行文化的重要灵感源泉。青花瓷这首歌在同学们中间广为传唱,“素坯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色白花青的锦鲤跃然于碗底”,传神地表

8、达了青花瓷的特点。下列关于青花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青花瓷的出现要早于青瓷、白瓷B. 青花瓷的烧制成功,使瓷器与书画的结合更为紧密C. 青花瓷是一种彩瓷,景德镇是其重要产地D. 元代以后,包括青花瓷在内的瓷器大量销往海外【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根据所学,青花瓷产生于元朝,而青瓷出现于东汉时期,白瓷出现于北朝,至唐已有了南青北白的局面,因此青花瓷的出现迟于青瓷、白瓷,故A说法错误,B、C、D正确,故本题选A。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的手工业青花瓷【名师点睛】此类选择题通常要求选出与史实不符的选项。其特点是题干部分采用否定式的提示或限制,如用“不是”、“无”

9、、“没有”、“不正确”等词语,所以要特别注意逆向思维。解题方法:解答此类题可采用逆推法,即根据题意,首先找出与题目要求相符的三个备选项,剩下的备选项就是题目要求的答案。解答此类题也可用正向思维或排除法。9.某一学校的历史研究性学习小组,列出中国古代某地居民的职业结构,如表职业构成自耕农地主佃农工人商人占总人口比例1123352110这种职业结构最可能出现在何时何地?A. 汉代江南地区B. 唐代关中地区C. 宋代关中地区D. 明代江南地区【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识别图标,获取有效信息,旨在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由材料关键信息“工人比重”“自耕农比重”,可知,此地区已经出

10、现了雇佣关系,即资本主义萌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的丝织业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ABC三项均不符合史实和题意,排除。本题正确答案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明朝中后期的资本主义萌芽 【名师点睛】在一些手工工场中,拥有资金、原料和机器的工场主雇佣具有自由身份的雇工,为市场的需要进行生产,即“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这种现象即“资本主义萌芽”。关于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在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的丝织业中出现。要注意与近代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相区分,后者出现于19世纪60、70年代。10.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

11、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下列属于宋朝“商业革命”的是A. 统一货币“半两钱”B. 出现地域性商人群体“商帮”C. 出现了纸币“交子”D. 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手工工场【答案】C【解析】注意时间限定词“宋朝”,A是在秦朝时期,B是在明清时期,D是在明朝时期,北宋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四川出现了最早的纸币“交子”,因此选C。【名师点睛】北宋发行的纸币“交子”,是商业发展的表现。它的使用便利了商业活动,促进了商业的繁荣。11.苏州出土了一块明清时期的碑刻,记载了一起商标侵权案,“近有无耻之徒,假冒本堂牌记,或换字同音,混似射利,粘呈牌记,叩求示禁。”这反映出苏州A

12、. 商品经济发达B. 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C. 商业法律十分完备D. 劳资矛盾尖锐【答案】A【解析】【详解】由苏州在明清时期就出现了专门立碑,记载商标侵权案,警示同行,维护商业利益的现象可知,当时苏州商品经济发达,商业竞争和维权意识增强,A项正确;材料信息中没有显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B项错误;只是商家用一块碑刻宣示商标权益,不能得出政府商业立法的“完备”,C项错误;这是商业竞争现象,不属于劳资矛盾,D项错误。12.史学家傅斯年认为,历史研究应坚持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表中摘编自明清相关史志资料,显示了明清时期江南经济的主要变化。根据傅斯年的观点,此表可以证明松江府“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

13、,农亩之入非能有加于他郡邑也。所由供百万之赋全赖此(棉织)一机一杼”。苏州府“郡城之东,皆习机业。计日受值”;盛泽镇“供以蚕桑为业”。嘉兴府王江泾镇“多织绸,收丝缟之利,居者可七千余家”湖州府“俗皆织绢”;“惟湖以蚕官赋私负咸取足焉”;南浔镇“烟火万家”。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纺织业在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市镇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迅速A. B. C. D. 【答案】B【解析】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由题干中“全赖此(棉织)一机一杼”“计日受值”“多织绸,收丝缟之利,居者可七千余家”的信息可知商品经济的发展,故项正确;题干中没有其他地区的数据信息,无法得出江南地区纺织业在全国经济

14、中占主导地位,故项错误;资本主义萌芽主要发生在江南的市镇中,故正确。在封建社会,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明显错误。故答案选B。13.下图是反映宋代社会经济状况的著名画卷清明上河图(局部),从中可以获得的历史信息政府对商业活动的限制有所放宽出现了按地域集结的商帮是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的写照打破坊市界限,城市商业面貌变化大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从北宋风俗名画清明上河图中,可见熙攘的人流和活跃的商业活动,从而得出政府对商业的限制放宽,说法正确,城市面貌与唐代“市”、“坊”界限森严的现象已不相同,说法正确,这一写实作品是对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的生动写照,说法正确,所以正确答案是B项,

15、商帮是明清时期商业现象,并且从图中也得不出“按地域集结”的信息,说法错误,和组合的AC选项,都是错误的;D项漏选了正确说法,是错误的。14.隋唐以前,妇女择偶一般“悔作商人妇”;到了明清之际,江南等地出现了“宁嫁与商人”的现象。这一变化说明A.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传统社会结构解体B. 反封建思想产生,平等观念深入人心C. 西学东渐,中国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D. 商品经济发展,传统观念发生变化【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阅读材料及与教材知识联系的能力。根据所学可知,明清时期,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人的地位逐渐 提高,人们的思想观念也随之发生变化,由原来的看不起商人,到明清时期 争

16、做商人妇。 答案 D。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15.盛泽镇,本来是一片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绸绫之聚亦且十倍。四方大贾辇金至者无虚归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上述材料说明A. 以盛泽镇为中心形成了徽商B. 明代开始形成以“市”为标志的商业中心C. 明清政府重农抑商政策失效D. 工商业发展促进城镇的形成与繁荣【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阅读材料及与教材知识联系的能力。仔细阅读材料,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材料反映了清代盛浙镇商品经济发展的情况。盛泽镇位于江苏省最南端,排除A;从材料提

17、供的信息来看,盛泽镇是在当地绫绸业发展的推动下逐渐成为一个市镇的。故D符合题意。ABC在材料中不能体现该信息。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市镇的发展16.汉朝政府曾经专门规定,商人穿鞋必须一只黑一只白。汉朝实行该规定的目的是A. 经济困难,倡导物尽其用B. 尊儒学为正统,强调社会礼仪C. 羞辱商人,推行重农抑商D. 重视法家学说,宣扬政府权威【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汉代对商人的经商行为实行严格管制,商人社会地位低下,为了使商人和别的社会阶层区分开来故在服饰方面有着严格的规定,如材料中的穿鞋规定以及在衣服的用料方面只许穿麻衣而不能穿丝绸锦

18、袍等,所以C项说法最符合题意,A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B项表述不够准确,服饰能体现出社会等级,D项说法与题意无关。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重农抑商17.某校高中历史兴趣小组在探究“古代中国经济发展及其对外贸易”课题时,得出以下部分结论。你认为其中不正确的是A. 刀耕火种是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B. 东汉时期出现了水力鼓风冶铁的新技术C. 唐朝能够制作精美的青瓷和白瓷D. 清代开始实行海禁,阻碍对外贸易发展【答案】D【解析】“海禁”政策是从明代开始实行的。18.永乐宣德年间,海禁略有松动,造船业与海外贸易开始复苏,但即使是在郑和七下西洋时,民间的海禁也并未完

19、全取消,似乎航海只是朝廷的特权,一种上规格的、可以向世界炫耀的特权。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是海禁不一刀切,对民对官有区别海禁松动就会有利于商业发展值得炫耀的航海与海禁政策相抵触郑和下西洋的同时明朝还在闭关自守A. B. C. D. 【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从材料“但即使是在郑和七下西洋时,民间的海禁也并未完全取消,似乎航海只是朝廷的特权”可以看出海禁政策并未一刀切,官民均不许航海;海禁政策的松动,民间航海也有所松动;郑和下西洋并非海禁政策的取消,这种炫耀的航海还是闭关锁国政策的体现。故选C。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海禁政策19.明中叶以来匠役制度的变化,使

20、自由手工业者的数量扩大。据明神宗实录、乾隆苏州府志等文献记载,“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材料说明A.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自然经济逐步解体B. 工商业繁荣,处于向近代化转型前夜C. 民族资本主义产生D. 政府重农抑商政策松动,对外贸易兴盛【答案】B【解析】【详解】从明清时期的文献记载,明中叶开始,出现了国家“匠役制度的变化”,苏州“机户”集中,“自由手工业者的数量扩大”等现象,可知,政府的财税政策调整、商品经济发展、新的生产关系产生等明显的异变,昭示着社会正悄然向着工业社会的方向转变,所以B项是正确的;材料中没有手工业破产和耕织分离等“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21、”的信息,A项错误;民族资本主义是在“近代”产生的,C项不符合史实;材料说的是苏州的商品生产,不是对外贸易,并且明清时期,对外贸易 “兴盛”的说法不符合史实,D项错误。20.据资料统计,在明朝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其中内在的原因在于A. 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压制B. 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不适于工商业发展C. 由于鸦片大量输入导致白银的大量外流D. 英国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商品输出【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22、明清时期统治者厉行“重农抑商”和“闭关禁海”政策导致中国缺乏海外市场无法发生革命性变化,故A项正确。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不适应工商业发展是没有发生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的内在根本原因,而不是直接原因,故B项错误。鸦片战争后,白银的大量外流是导致中国没有形成强大的、日后能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的外在原因,故C项错误。英国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的商品输出,是导致中国没有形成强大的、日后能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的外在原因,故D项错误。点睛:本题考查明清时期中国无法形成强大的、日后能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的原因,要求学生把握材料中“内部直接因素”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正确答案。21.“继哥伦布而

23、起的探索新世界的西班牙冒险家,似乎都具有同一动机。当这班冒险家到达一个未曾被发现的海岸时,首先调查的就是那里有没有金矿可以发现。”该材料说明A. 新航路开辟促进世界市场开始形成B. 新航路开辟引发了价格革命C. 新航路开辟改变了欧洲贸易的中心D. 对财富的追求是新航路开辟的动力之一【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新航路开辟原因的分析与认识。依据所学可知,对财富尤其是黄金的追求是新航路开辟的主要动力之一,材料“当这班冒险家到达一个未曾被发现的海岸时,首先调查的就是那里有没有金矿可以发现”揭示了这一点,所以应选D。A、B、C都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而不是原因。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发展

24、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开辟的背景22.“如果考虑到葡萄牙在远洋航海理论和实践方面所做的开创性工作,第一个伟大发现即美洲大陆的发现乃在西班牙的赞助下取得,这似乎是自相矛盾的。而似乎更自相矛盾的是,取得这一成果的原因竟是在于,葡萄牙人在地理知识方面比西班牙人更先进,并正确地估计出哥伦布的计算结果是错的。”这段材料表达的主旨是( )A. 哥伦布的成功有一定的偶然性B. 葡萄牙在远洋航海理论和实践等方面领先于西班牙C. 哥伦布错把美洲当成印度的原因是西班牙地理知识的欠缺D. 哥伦布发现美洲是必然的【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哥伦布远航的目的地是东方(或印度、中国),结果却到了美洲,题干材料表达的主旨是哥伦

25、布的成功有一定的偶然性,故A正确,D错误。BC题干有所体现,但不是材料的中心思想。故答案选A。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新航路的开辟哥伦布23.“打个比方,商品经济发展是一个能量巨大的蓄水池,东西方贸易逆差是一块巨石,巨石砸向水池,激起欧洲货币短缺的阵阵波浪,这种波浪通过地区间各种贸易关系传播,最终在伊比利亚半岛找到泄洪口。”这说明了A. 新航路开辟的必要性B. 欧洲出现“价格革命”C. 欧洲出现“商业革命”D. 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答案】A【解析】根据“东西方贸易逆差”“欧洲货币短缺”“在伊比利亚半岛找到泄洪口”可知是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故A项正确;“价格革命”“商业革命”是新航路开辟

26、的影响,不符合题意,故B、C错误;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是工业革命的结果,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24.梁启超在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中写道:“西纪一千五六百年之交,全欧沿岸诸民族,各以航海业相竞。自是新旧两陆,东西洋,交通大开,全球比邻,备哉灿烂。”以上材料说明新航路的开辟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新航路开辟推动了资本主义国家海外贸易的发展新航路的开辟打开了东西方的交通新航路的开辟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A. B. C. D. 【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中16世纪前后“全欧沿岸诸民族,各以航海业相竞。自是新旧两陆,东西洋,交通大开,全球比邻”,可知梁启超高度评价了新航路开辟以来,世界交通、经济和文

27、化往来的盛况,所以A项正确,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并非是16世纪前后的“新航路的开辟”,说法错误,与组合的选项即BCD三项均为错误的。【点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经历了从新航路开辟到资本主义确立对世界的统治,历时四百年之久,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尤其是两次工业革命为其提供了物质条件和技术支持,殖民扩张和海外贸易是其强有力的扩张手段。第卷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芬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纷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材料二 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

28、,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惟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之为贵,崇尚朴实,不为华巧。清世宗实录卷57材料三 野老歌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注:作者张籍(约767约830年),唐代诗人。白居易朱陈村材料四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请回答:(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清政府推行的主要经济政策。这些经济政策有何消极影响?(3)依据材料三,概括野老歌反映的社会政治经济现实。(4)根据材

29、料与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古代农商关系的认识。【答案】(1)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生产和家庭手工业生产相结合(或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经营规模小,有封闭性。(2)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海禁政策(或闭关锁国政策)消极影响:妨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导致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使中国与世隔绝,导致中国近代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3)政府赋税沉重;贫富分化严重;社会风尚侈糜;向山要田。(4)农业发展推动商业的进步;商业发展推动农业生产结构和社会关系的分化。【解析】【详解】(1)特点:依据材料一“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纷纭”可知是耕织结合或者说是家庭农业和手工业结合。“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知其生产、生活以家

30、庭为主,自给自足。“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知其生活简朴。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知其有明显封闭性。(2)经济政策:依据材料二“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知其思想观念和政策上的重农抑商;结合所学还可得出清政府对外实行“海禁”政策(或闭关锁国政策)。消极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两种经济政策对中国社会商品经济、新的生产关系以及历史发展、社会转型等方面产生的消极影响。(3)现实:依据材料三, “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可知政府赋税严重;从“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可了解农民生活辛苦,从“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可以看出富人生活奢靡,贫富分化严重;“老

31、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可知农民面对官、商、富等多重剥削,为生存转向开辟山地,向山要田,环境压力增加。(4)认识:根据材料并所学知识,可知当农业生产发展,农产品进入市场,会推动商业进步;当商业发展,会导致贫富分化、土地兼并和租佃关系发展,尤其是到了封建社会晚期,商业的发展推动商业资本向手工业和农业转移,促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发和农业生产的商品化、市场化和专业化趋势出现。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宋代的“市”自大街至诸小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无空虚之屋,每日凌晨,两街巷门上行百市,买卖热闹。”“都城之夜市,酒楼极繁华处人物嘈杂,灯火照天,每至四鼓罢”北宋开国前后,四川通行的是铁钱

32、。买卖交易用钱量大。得用车载驴驮,极为不便。于是在淳化年间出现了交子。(1)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商业革命”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产生的根源。材料二 1587年“并无大事可叙”。学者黄仁宇却从此年入手,剖析明中后期社会,写成万历十五年。该著作涉及的重要人物有:时年24岁的万历皇帝。他一方面依赖内阁,另一方面又以司礼监太监加以牵制,后来创造了近30年不上朝的专制主义君主制史上“荒诞奇迹”;已经去世了5年的内阁首辅张居正。他生前虽然守住了内阁只是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的底线,却把内阁政治演绎得有声有色;在这年去世的的名将戚继光。他曾在浙闽粤沿海大败倭寇,保卫了东南海防;在内地

33、已成功定居了4年多的西方传教士利玛窦。他从欧洲出发,经过葡萄牙占领的澳门,活跃于广东一带。据万历十五年编写玉米、番薯等“种出西土”,在不少地方开始种植。据【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徐光启农政全书等(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明清时期在经济领域中(含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日益凸显出来的新气象材料三 史学家戴逸指出:“18世纪的康乾盛世,貌似太平辉煌,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可当时中国没有人认识这一历史真相。历史的悲剧只有在悲剧造成以后很久时间,人们才会感到切肤之痛。”(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中国“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的原因。【答案】(1)表现:市全面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纸币的出现与使用

34、;以商业为中心的大城市出现。根源:农业及手工业的发展,商品经济的繁荣。(2)新气象:蚕桑、棉花种植面积普遍扩大,美洲作物开始传入我国,资本主义萌芽,会馆出现,商帮势力强大。(3)原因:农民贫困,农业生产经营落后;重农抑商政策扼杀了经济活力;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缺乏海外市场和经济文化交流的条件;封建专制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导致中国以落后挨打的姿态被动进入近代社会。【解析】【详解】(1)表现:从“市”在宋代“自大街至诸小巷”、“灯火照天,每至四鼓罢”可知其不再受到空间和时间的严格限制;从“两街巷门上行百市都城之夜市,酒楼极繁华处人物嘈杂”可得出当时出现了商业大都市;从淳化年间出现了“

35、交子”知纸币出现和应用。根源:结合所学可知商业革命与当时社会经济中的农、工、商发展密切相关。(2)新气象:按照要求“明朝中后期”分析“经济领域中的新气象”,可先从材料二中“玉米、番薯等”在不少地方开始种植,得出美洲新作物的传入;结合所学可进一步得出当时经济作物棉花等的种植面积扩大;棉纺织业有重大发展,苏州等地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会馆、商帮出现”等农工商各方面的新发展。(3)原因:结合所学史实,针对“18世纪”、“盛世”下的衰世这一问题的要求,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展开分析,揭示影响中国社会转型的诸多不利因素。27.瓷器是人类文明见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景德镇位于昌江畔

36、,附近盛产造瓷的主要原料高岭土。北宋景德年间,其生产的影青瓷成为贡品,景德镇因此得名。两宋之际和元末的大规模战乱,使定窑、龙泉窑等陆续衰落,相对安定的景德镇,遂成“天下窑器所聚”的瓷都。元代景德镇制坯、烧瓷等分工不断细化,这时创制的青花瓷、釉里红和卵白釉,至今仍享有崇高声誉。明朝在景德镇创建御器厂,其组织和分工相当细密,“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宣德、成化年间制造的御窑瓷器堪称经典。嘉靖至万历年间,商品经济大发展,加之西欧等海外市场的扩大,“景瓷”销量大增。清初对御窑厂进行了诸多改革,如匠役制改为雇募制,使康乾时代景德镇瓷业再度鼎盛。嘉庆后,因“墨守旧法,且有粗制滥造之弊”,景德

37、镇瓷业渐趋衰落。(据叶喆民中国陶瓷史纲要等)材料二 1708年,萨克森一炼金师在欧洲率先研制出瓷器。1710年,萨克森王国宣布掌握制瓷专利,并成立梅森皇家瓷器厂。1722年,两把交错的蓝剑成为梅森瓷器的商标且沿用至今。经过不断研发与创新,梅森瓷器逐渐摆脱了中国的影子,被誉为“白色金子”和欧洲第一名瓷。后来受工业化冲击,全手工作业的梅森遇到极大挑战。1864年新厂建成,为保护手工技艺,他们将原厂改为博物馆,专门保存模具,300年的石膏模具至今无一缺失,随时能重新制出原汁原味的梅森瓷器。梅森瓷器经久不衰,根源在于对质量一丝不苟的奉守,也离不开一万多种绚丽的色彩和精细的浮雕。全球瓷厂中,梅森最早建立

38、了自己的绘画艺术学校,工艺师要完成近4年的技术与艺术教育和10年的经验积累才能上岗。梅森,300年来一直贵为欧洲瓷都,是与严谨的梅森人在坚守传统的同时不断创新分不开的。(据蒲缇梅森:300年的白金盛宴等)(1)据材料一概括景德镇发展成为“瓷都”的主要因素。(2)据材料一、二说明,与景德镇相比,成就梅森瓷业300年辉煌的独特之处。【答案】(1)主要因素:优越的地理条件和独特的资源优势;相对安定的政治环境;商品经济的发展与海外需求的扩大;政府的重视,如创建御器厂、改革工匠制度。注重借鉴和改进技术,不断细化分工;注重核心产品的开发,如青花瓷。(2)注重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如保护模具;重视技术专利和

39、品牌保护,如申请专利和蓝剑商标沿用至今;重视人才培养,如建立专门学校。【解析】【详解】(1)主要因素:据材料“景德镇位于昌江畔,附近盛产造瓷的主要原料高岭土”可知,优越的地理条件和独特的资源优势;据材料“相对安定的景德镇,遂成天下窑器所聚的瓷都”可知,相对安定的政治环境;据材料“嘉靖至万历年间,商品经济大发展,加之西欧等海外市场的扩大,。”可知,商品经济的发展与海外需求的扩大;政府的重视,如创建御器厂、改革工匠制度。据材料“元代景德镇制坯、烧瓷等分工不断细化明朝在景德镇创建御器厂,其组织和分工相当细密”可知,注重借鉴和改进技术,不断细化分工;据材料“元代景德镇制坯、烧瓷等分工不断细化,这时创制

40、的青花瓷、釉里红和卵白釉,至今仍享有崇高声誉。”可知,注重核心产品的开发,如青花瓷。(2)据材料“1864年新厂建成,为保护手工技艺,他们将原厂改为博物馆,专门保存模具,300年的石膏模具至今无一缺失”可知,注重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如保护模具;据材料“1710年,萨克森王国宣布掌握制瓷专利1722年,两把交错的蓝剑成为梅森瓷器的商标且沿用至今。”可知,重视技术专利和品牌保护,如申请专利和蓝剑商标沿用至今;据材料“全球瓷厂中,梅森最早建立了自己的绘画艺术学校,工艺师要完成近4年的技术与艺术教育和10年的经验积累才能上岗。”可知,重视人才培养,如建立专门学校。28.附加题:对于中国古代社会能否向

41、近代社会转型,中外学者向来有不同看法,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明代中后期至清代中叶。有学者认为,中国传统社会是停滞不变的,如果没有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根本无力产生近代性的变化。此观点称为“停滞论”。同时,不少学者提出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说”“市场经济萌芽说”“近代化萌芽说”等新概念,从不同角度阐述了该时期中国社会经济内部出现了人类近代文明因素。此观点称为变迁论。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选择“停滞论”“变迁论”中的任一个观点,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概括你支持该观点的依据。【答案】例一:支持停滞论:明清之际中国古代社会不具备社会转型的条件。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发展强化,并达到了顶峰;

42、经济: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农耕文明没有实现突破和转型;思想文化:理学占主导地位,八股取士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没有产生近代自然科学。例二:支持变迁论。明清之际中国古代社会表现出社会转型的迹象。政治:封建制度渐趋衰落;经济: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工商业繁荣,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思想文化:早期民主启蒙思想萌发,西方科学技术开始传入中国,开启了西学东渐之风。【解析】【详解】首先选定其中的一个观点,即“停滞论”或者“变迁论”,然后结合所学,尤其是“明代中后期至清代中叶”这一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列举支持所选观点的依据。【点睛】开放性试题在选择观点的时候,应注意所学知识与相应观点的契合,争取观点表达准确,说理充分,逻辑清晰,论从史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