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5节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一、选择题(32分,每题2分)1苏东坡认为:“且平时大商所苦以盐迟而无人买,小民之病以僻远而难得盐。今小商不出税钱则所在争来分买,大商既不积滞,则轮流贩卖,收税必多。”可见其A主张抑制大商人势力 B强调税收要用之于民C关注商业流通 D提出农商皆本2据史书记载:北宋时东京城内“傥欲修整屋宇,泥补墙壁即早辰桥市街巷口,皆有木竹匠人,谓之杂货工匠罗立会聚,候人请唤,谓之罗斋。竹木作料,亦有铺席,砖瓦泥匠,随手即就。”该段记载可以印证北宋时期( )A民营手工业中出现了专业分工B宋代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C东京城中的劳动力完全商业化D出现了流动的手工业工人3宋代对外贸易中,从东南亚
2、等地进口香料、药材、犀角、象牙、珊瑚、珍珠等,从日本进口硫磺、水银、沙金及扇子等工艺品,从高丽进口人参、绫布、文具等。这些物品的进口A推动了国内民间贸易的发展B反映了政府垄断对外贸易的特征C满足了特定人群的消费需求D促进了传统自然经济的松动4历史学家樊树志认为,宋朝无论在经济、科技、文化各个领域,都是繁荣与创造的黄金时代。下列属于宋朝时期“创造”的是改革选官制度,破除大族垄断官场局面抗衡佛老思想,建立和完善理学放宽设“市”,商业活动不再受政府监管创制活字印刷术,推进文化传播A BC D5明史食货五记载,永乐初,西洋刺泥国回回哈、只马哈没奇等来朝,附载胡椒与华商互市,有司请征其税,为皇帝所拒绝,
3、并发表议论说:“商税者,国家抑逐末之民,岂以为利?今夷人慕义远来,乃侵其利,所得几何,而亏辱大体多耶”。这说明A皇帝推行好客之道 B华夷思想根深蒂固C清初海禁政策松弛 D中外贸易盛况空前6某生根据北宋赋税结构变化表(单位:万贯),结合所学知识作出了下列四项分析,你认为合理的是农业税非农业税997年2408 1156771021年2641 2387401077年2021 35117 2A北宋政府推行“重商轻农”政策B农业税的变化反映了农民负担的减轻C赋税的不断增加使得北宋政府长期保持财政充裕D非农业税的激增既是抑商的体现,也反映了工商业的发展7清代的蓝鼎元在论南洋事宜书中写道“南洋未禁之先,闽广
4、家给户足,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蹇。居者苦艺能之无用,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他认为海禁政策A导致民生受困和社会的动荡B利于稳定社会秩序改善民生C能加强沿海边防和肃清海盗D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8明清之际,中国人逐渐冲破了“想要富,男子立田女织布”的传统观念,形成“家有良田万顷,不如日进分文”“街头一席地,强似百亩田”的意识,这主要是由于A商品经济的发展 B专制制度的衰落C西方文明的影响 D抑商政策的松动9有学者认为,宋代到清代的历史进程中有过三次商业革命,第一次是宋代商业革命,第二次是明清(前期)商业革命。其中第二次 “商业
5、革命”比第一次突出的是( )A出现了世界最早的纸币B商业活动突破时空限制C民间对外贸易空前活跃D南方工商业市镇的兴盛10据史记平准书记载,西汉初期“富商大贾或贮财役贫,转毂百数,废居居邑,封君皆低首仰给焉。冶铸煮盐,财或累万金,而不偌国家之急,黎民重困”。这反映出当时A民营作坊已经超过官营手工业B西汉政府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C西汉政府非常重视商业的发展D封国势力与商业势力相互勾结11明朝 “初,盛泽纺绸,乃是农家副业,无所谓工场。(明朝中期)农家织绸,卖于绸庄,为地该农家经济之主要收入,农田收获,反漠视之”。这说明明朝A.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放松B.资本主义萌芽普遍深入农村C.城市经济功能开始增强D
6、.家庭手工业是小农经济的重要补充12土地兼并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无法根除的历史现象,其根源是A.土地私有制 B.重农抑商政策C.土地买卖合法化 D.封建经济发展13明隆庆初年,“抚臣涂泽民用鉴前辙,为因势利导之举,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易只通东西二洋,不得往日本倭国,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凡三十载,幸大盗不作,而海宇宴如。”这说明当时A官府废止明初以来“海禁”B官府有条件地开放“海禁”C巡抚掌握对外贸易决策权D官方朝贡贸易体系已瓦解14 “帝王们也是经济人,也要追求效用最大化,他们的政策选择也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都是经济人在特定资源环境下理
7、性选择的结果。”照此观点来解释“重农抑商”政策的话,下列结论中可以成立的是A重农抑商实现了古代经济政策效用的最大化B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帝王的明智选择C重农抑商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时的必然选择D重农抑商政策贯穿于整部中国古代史15有人认为,中国的城市与商业发育较早,但中国的商业与城市一向都是在体制内发展的,受社会主流体制的节制与约束。商人与社会上其他成员同流,并不具备超主流体制的特殊身份。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城市与商业发展受阻的根本原因是A封建政治体制的制约 B官营企业的排挤、打击C小农经济的主导地位 D重农抑商思想的盛行16余英时认为,中国“16世纪以后商人确已逐步发展了一个相对自足的世界。这个世
8、界立足于市场经济,但不断向其他领域扩张改变的最少的是政治,最多的是社会与文化”。在此,他认为明清时期A中国市场经济体系已经形成B商品经济开始冲击专制统治C经济文化领域出现了转型前兆D商品经济发展难以动摇封建统治二、非选择题17城市自产生以来,就一直是文明的要素和载体。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城市的功能、地位都有明显的差别。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在古代中国,大约在距今40005000年间,中国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即先后出现了一批早期城市,这些城市都是区域性的政治、军事中心。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各地形成了大批城市,这些城市的出现都是中国统治者为了建立政治中心、军事据点而建立起来的。周执前古代城市发展道路的规
9、律及其社会学意义材料二 随着农村商品经济水平的提高,在明代中后期,一批乡村市镇脱颖而出,成为手工业和商业中心。广东茂名梅篆墟,地处水陆交驰的交通线上,各地商人来这里坐肆列市。清初叶梦珠记述,松江府朱泾镇标布盛行,富商巨贾操重资而来市者,白银动以数万计。松江府新场镇以盐场新迁而名,赋为两浙之最,是著名盐业市镇。正德年间姑苏志载该府市镇达73个之多,以苏州府吴江县盛泽镇为例,东南至新杭市5里,东至王江泾镇6里,北至平望镇l5里,西至震泽镇30里,至南浔镇50里。摘编自中国全史,吉林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早期城市的特点。(4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江
10、南乡村城镇化的主要原因和特点,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江南市镇在功能上有何变化?(10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自西汉张骞通西域以来,陆上丝绸之路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不断崛起,经常破坏丝绸之路的畅通。中国外销商品多生产于东南沿海,这里港口海路运输不仅交通方便,而且运输量大。到了宋代,随着航海术以及造船业的不断发展,海上运输通道逐渐取代陆上运输通道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通道。摘编自孙继亮海丝绸之路的发展与明代银本位制度确立关系初探材料二 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清王朝),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马克思材料三 201
11、5年博鳌亚洲论坛开幕式上,习近平发表主旨演讲,表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不是要替代现有地区合作机制和倡议,而是要在已有基础上,推动沿线各国实现经济战略相互对接、优势互补。(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唐宋时期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6分)(2)材料二中“人为地隔绝于世”指的是什么政策?分析其危害。(6分)(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共建“一带一路”的认识。(2分)参考答案一、选择题(32分,每题2分)1【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材料内容反映的是大盐商因盐来的晚而没有人买,偏僻之地的百姓买不到盐,所以反映了盐这种商品流通不畅,故
12、答案选择C项。AB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是错误项,并且材料中也没有体现,故答案选择C项。2【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据题干中“候人请唤”和“随时可叫唤”说明此时的手工业中出现了雇工,即出现了流动的手工业工人,故D项正确。从手工业产生起,就存在行业分工,A项错误;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是在明清时期,B项错误;劳动力完全商品化说法过于绝对,C项错误。3【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材料所述从各地进口的产品主要是一些地方特产和奢侈品,这些物品的进口旨在满足统治阶级对奇珍异宝的需求,供统治阶级享乐所用,故选C项。4【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改革选官制度,破除大族垄断官场局面”是指隋唐时期创立科举考
13、试制度;说法过于绝对化,宋朝时期政府放宽了对商业活动的限制,但不能据此说商业活动不再受政府监管。因此排除。属于宋朝时期思想、科技的表现,表述正确。5【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信息的能力。据材料“今夷人慕义远来,乃侵其利,所得几何,而亏辱大体多耶”可知,当时的中国统治者依然以天朝上国自居,夷夏观依然很浓厚,故选B项。6【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鞅查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依据所学可知,我国自商鞅变法到清代一直实行重农抑商政;宋代随着商业外贸的发展,非农业税不断增长;农业税的降低,可能是农业生产削弱引起的。故应选D。7【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
14、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显示海禁之前,闽广家给户足;而海禁之后,百货不通,沿海居民生活困顿,导致出现游手,盗贼。前后对比,说明了海禁政策导致民生受困和社会动荡,A正确。故选A。8【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中“家有良田万顷,不如日进分文、街头一席地,强似百亩田”可以看出,明清之际中国人商业意识增强,这是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的。B项错误,明清之际,专制制度加强。C项错误,明清之际西方文明还没有对中国造成影响。D项错误,明清之际仍然实现抑商政策。所以本题选A。9【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第二次商业革命发生在清朝前期,而A出现了世界最早的纸币、B商业活动突破时空限制发生在宋朝。所以排除。C
15、项错误,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民间对外贸易不可能空前活跃。所以正确答案是D。10【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材料叙述的是汉武帝时期,富商大贾乘国家财经困难之阮在城市中大搞囤积居奇,谋取厚利,列侯封君都得向他们低头求取供给的情况,这反映封国势力与商业势力相互勾结,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商业情况,故A项错误;西汉政府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不会出现富商“冶铸煮盐,财或累万金,而不偌国家之急,黎民重困”现象,故B项错误;封建王朝抑制商业发展,故西汉政府非常重视商业的发展说法不正确,故C项错误。11【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明朝中期)农家织绸,卖于绸庄,为地该农家经济之主要收入,农田收获,反
16、漠视之”可知,明代中期农民生产的纺织品用于销售,成为了家庭主要的经济收入,说明家庭手工业是小农经济的重要补充。故选D12【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土地兼并的根源在于土地私有制的存在,故选A项。B、D两项不是原因;C项是次要原因。13【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图片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废止明初以来“海禁”说法明显错误;从材料中“因势利导”“易私贩为公贩”等信息说明政府对“海禁”政策有所放松,故本题选择B项; C项说法明显错误;D中信息没有提及。14【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重农抑商”政策。材料中强调的是帝王们制定的政策都出于现实考虑,任何
17、经济政策都是当时历史条件的产物,符合题意的是C项。“重农抑商”政策在历史上不同时期所起的作用不同,尤其是到了中国古代社会晚期,“重农抑商”政策成为社会发展的绊脚石,因此A、B两项说法错误。“重农抑商”政策并非自古就有,而是社会发展到以小农经济为主导时,为维护小农经济而作出的必然选择,故D项说法有误。15【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从题干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城市与商业发展受阻的原因是社会主流体制的节制与约束,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传统社会体制的约束根源于自然经济的主导地位,因此C项正确;A、D都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不是根本原因,排除;B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
18、除。16【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信息“这个世界立足于市场经济”,作者只是认为明清时期商业得到进一步发展,没有显示中国市场经济体系已经形成,故A项错误;“改变得最少的是政治”说明作者认为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难以动摇封建统治,故B项错误,D项正确;依据材料,作者认为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了经济文化领域,但没有显示出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前兆,故C项错误。二、非选择题17【答案】(1)分布于大河流域;区域性的政治、军事中心。(4分)(2)原因:农村商品经济发展(2分)特点:城镇专业性强;分布密集。(4分)变化:城镇经济功能增强(经济中心摆脱政治中心而独立存在)。(4分)【解析】试题分析:(1
19、)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阅读理解的能力,依据材料“中国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即先后出现了一批早期城市,这些城市都是区域性的政治、军事中心。”可以得出,我国古代城市主要出现于大河流域,交通便利、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主要是以政治和军事功能为主。(2)据材料“随着农村商品经济水平的提高,在明代中后期,一批乡村市镇脱颖而出,成为手工业和商业中心”可以得出明清城市发展的原因为商品经济的发展;依据材料“正德年间姑苏志载该府市镇达73个之多”可以得出其特点为城镇数量多,各市镇都专营某种货物,体现出了其专业性增强,经济功能为主。18【答案】(1)变化:海上丝绸之路取代陆上丝绸之路占主导。原因: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干扰;
20、经济重心南移;海上运输优势明显;造船和航海技术进步。(2)政策:海禁与闭关锁国。危害:外贸萎缩,抑制资本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与世界隔绝,错失向工业文明发展良机;造成航海造船业衰落和在航洋时代落伍;使封建自然经济长期延续,助长固步自封心态。(3)认识:这是全球政治、贸易格局不断变化和中国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的产物;是中国连接世界的新型贸易之路,有重大战略价值;有助于开创地区新型合作,促进沿线国家合作交流和经济繁荣,实现全球化再平衡。【解析】试题分析:(1)根据材料一关键信息“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不断崛起”、“海路运输不仅交通方便,而且运输量大”、“航海术以及造船业的不断发展”、“海上运输通道逐
21、渐取代陆上运输通道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通道”等,本题实际上考查古代中国唐宋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状况相关内容对外贸易。结合所学知识,不难直接判断得出,唐宋时期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发生了巨大变化,体现在:“海上丝绸之路”取代“陆上丝绸之路”,成为了主要对外贸易通道。结合所学知识,进一步归纳、概括出,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主要体现在:海上运输优势明显,诸如运输量大,运输成本较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不断建立,对陆上贸易通道的干扰、破坏;唐宋时期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等。(2)从材料中“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等信息可以看出马克思抨击的是闭关锁国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闭关锁国的影响,外贸萎缩,抑制资本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与世界隔绝,错失向工业文明发展良机;造成航海造船业衰落和在航洋时代落伍;使封建自然经济长期延续,助长固步自封心态。(3)本题需要结合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求等角度加以考虑即可以得出:这是全球政治、贸易格局不断变化和中国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的产物;是中国连接世界的新型贸易之路,有重大战略价值;有助于开创地区新型合作,促进沿线国家合作交流和经济繁荣,实现全球化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