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山东省临沭第二中学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试题.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92353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8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临沭第二中学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山东省临沭第二中学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山东省临沭第二中学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山东省临沭第二中学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试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山东省临沭第二中学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试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山东省临沭第二中学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试题.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山东省临沭第二中学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试题.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山东省临沭第二中学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试题.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山东省临沭第二中学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试题.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山东省临沭第二中学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试题.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山东省临沭第二中学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试题.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山东省临沭第二中学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试题.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山东省临沭第二中学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试题.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山东省临沭第二中学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试题.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山东省临沭第二中学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试题.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山东省临沭第二中学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试题(本试卷共 23 小题,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注意事项: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班级填写在答题卡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上方相应的区域内。2. 回答选择题时, 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写在试卷上。3. 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4.

2、 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上交。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1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材料一:西方文明起源时,农村与城市之间都是各自独立而分离的。而在中国古代,原始氏族社会的血缘管理在文明社会里依然延续下来了。虽然也出现了城市,但城内的氏族贵族阶层与城外农村里的氏族平民,属于同宗同族同血缘,因此城市与农村是不可分离的,统一在血缘管理共同体之中。西方文明起源后,原始氏族社会的公共土地被分成小块归个体家庭所有,手工业、商贸业也都从农业中独立出来。土地以及土地上生产的农产品与手工业产品,都作为商品可以自由交换买卖。而中华文明起

3、源后,土地仍然公有,手工业、畜牧业仍然附属于农业,所有的产品在同一血缘的氏族部落酋长贵族阶层领导下,按等级分配。西方文明起源后,青铜器被用于生产工具,以促进生产力发展;文字则服务于商贸产品交流记账及私产记录。而中华文明起源后,因农耕生产需要而祭祀天地神灵,因血缘管理需要而祭祀祖先神灵,原始巫术不但没有消失,反而发展升格为原始宗教,神灵观念进一步强化,通神手段集中到氏族贵族手中。因宗教祭祀的需要,中国古代的玉器、青铜器、文字均没有被制作成生产工具或服务于产品交流,而是成为巫术通神的法器媒介,是神权、族权、军权的象征,是宗教、政治、伦理的三合一,具有神圣性。以上三方面说明,随着农耕生产的进步、社会

4、的发展,中华文明起源了,但原始氏族社会的诸多因素并没有因文明的出现而瓦解,反而延续下来,并获得更具体更系统的发展。因此,张光直先生称中华文明起源表现为“连续性”型态,而与西方文明起源的“破裂性”型态相区别。侯外庐先生则称中华文明起源走的是“维新”路径,与西方的“革新”路径高三语文试题 第 1 页(共 8 页)相区别。大量考古材料及相关研究表明,中华文明在 5000 多年前即已开始出现。而这种中华文明起源过程持续了 1000 多年,相当于司马迁史记所记载的五帝时代。到了夏商西周时期,中华古文明则表现为早期发展阶段。到春秋战国时期,早期文明出现转型。秦汉以后,中华文明则进入了成熟发展阶段。这样的发

5、展过程也是与西方文明不一样的,因而其内涵特征也有诸多不同。这些不同有许多具体表现。例如,从社会形态考察,虽然中国早期文明发展阶段也有奴隶制现象,成熟文明发展阶段也有封建制现象,但中国的奴隶制、封建制与西欧的奴隶制、封建制在外延与内涵上有许多不同。欧洲的封建社会表现为封建领主经济制度上的各自独立的庄园经济。各庄园之间彼此隔离,没有联系的纽带。只有到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时代,欧洲才打破了这些彼此封闭的状态。而中国的情况并非这样。秦汉以后的成熟文明虽然也在社会形态上表现为封建经济,但中国的封建经济是以地主经济为基础、中央集权为形式。地主经济保证了土地可以自由买卖,多余的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成为商品交换的

6、基础,而全国范围内的中央集权制又使得这些不同地域间的联系交换成为可能。因此,秦汉以后中国已经出现了中央集权领导下的长城以内的共同地域、共同官方语言,以及共同的农耕经济。到汉武帝时,在董仲舒的建议下,中央集权政府独尊儒术,从而形成了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共同的文化心理素质。所以,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不是到明代资本主义萌芽以后才形成的,而是在秦汉时期已经开始了。如果说,世界上其他地区只能有资本主义民族、社会主义民族,而不可能有封建主义的民族;那么,在中国,却有封建时代的民族。在秦汉时期形成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在中华成熟文明发展阶段一直绵延壮大,并转化创新为今天的社会主义民族大家庭。(摘编自江林昌

7、文明起源的中国模式)材料二:关于文明起源,当代学者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提出了许多模式,大抵可以归纳为商路、生产、战争、水利、仪式等。毫无疑问,没有一种文明仅仅依赖一条途径来形成复杂的社会组织,同样,也并非所有的文明都采用完全相同的方式。每种文明形成时的自然与社会历史条件各不相同,人们在面对相同或类似情况时采用的途径因此也丰富多样。从前的文明起源研究侧重研究文明起源的统一机制,后来大家发现,这是徒劳的。换句话说,我们只能在宏观的层面上形成共识,而在文明形成的途径上根本不可能找到共识,文明因为多元融合才能历久弥新。从多元视角来看中华文明起源,就会发现所谓中华文明其实也是立足于多元融合基础之上发展起

8、来的,在文明起源阶段没有一个单独的中国模式。如果一定要说有的话,那也就是多元融合。从时间进程上说,中华文明起源至少可以看出三波浪潮,第一波发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以良渚、石家河文明为代表,年代可以早至距今 5800 年;第二波发生在中国北方,以红山、石峁、陶寺文明为代表,年代可以早至距今 5000 年;第三波发生在中原,以二里头文明为代表,距今 3800 年左右。而二里头文明的水平比早先的文明更复杂,生产、仪式、军事、商路等都更出色。笔者认为,正是立足于多元文明的基础,中国才有了后来流传千古的三代文明。(摘编自陈胜前多元文明融合基础上兴起的三代文明)高三语文试题 第 2 页(共 8 页)1. 下

9、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西方与中国在文明起源时,城市与农村关系的状况不同,这取决于城市与农村间人之血缘的有无。B. 在中国古代,宗教祭祀赋予玉器、青铜器和文字以巫术通神的法器媒介的性质和神圣的色彩。C. 中华文明在 5000 多年前已开始出现,但其起源过程却纵贯五帝时代,并一直延续到夏商周。D. 关于文明起源,当代学者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提出了多种模式,后来这被证明是徒劳无功的。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原始氏族社会的诸多因素延续下来,并获得更具体更系统的发展,是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起源的区别之处。B. 中华文明出现于 500

10、0 多年前,随后经历了早期发展阶段、转型阶段,在秦汉以后进入了成熟发展阶段。C. 今天的社会主义民族大家庭的形成有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形成的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D. 从多元视角来看,中华文明起源是立足于多元融合的, 而在起源阶段出现的三波浪潮,前后则是相对独立的。3. 从文明起源的模式上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 分)A良渚文明显示,包括海洋鱼类在内,水生资源很丰富,有集约化的稻作农业。 B石家河文明多城池设施,大大小小的古城星罗棋布,似乎是更强调防卫设施。 C陶寺的先民有建筑和凿井技术,能饲养家畜,生产方式多样化,社会产品丰富。 D秘鲁古时的海岸鱼类资源就很丰富,更有若

11、干小河谷适合开展灌溉,人口较多。4. 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中国有封建主义民族而欧洲却没有的原因。(4 分)5.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6 分)(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6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游移的容器朱以撒我一直认为一个人多搬几次家也有好处,它和新鲜的周边环境、人事关联,会生出许多新的念头。每一个陌生的环境都是很有探索意义的,包括新空间的各种结构,和自己以前的感觉肯定有差别。我搬到闽江边正是莺声已老的时节,江面上总是在清晨浮动着一层薄薄的水汽,很氤氲的情调。我不善水,却对水有着欣赏的兴致。每日在水边行走,看白鹭一步一啄的闲适,觉得一个人的心境若真如此,就是

12、一只轻松的白鹭了。闽江水在流经我住的这一段似乎特别徐缓,使人不复有孔夫子的逝水之叹。一些人春冬无辍,背着浮桶下水,向江心游去,高三语文试题 第 3 页(共 8 页)让自己的体温融在寒冷的水温里。由于水缓也就不容易获得什么戏剧性日子平平常常就好了,戏剧性是给外人看的,就像一个演员在台上风情万种地演,眉眼都是波澜,待她坐在后台喘气歇息,觉得这下才是真实的。把楼盘建在江边肯定是开发商蓄谋已久的,而于入住者言,长久地拥有了一条江也是一种快慰。譬如它的滋润,离江河很远的人是觉察不到的,滋润融在江边的空气里,无声地进入皮肤、器具。滋润永远看不到,是感觉出来的,或者在抚摸时,指掌间触碰到了。我往往会把一些宣

13、纸钉在墙上退退火气,要写的时候取下来,抖一抖,它们柔软无骨,声响变得温和柔顺,不像先前哗啦哗啦地急切。我说,我听到滋润潜入一张纸的每一条纤维里了。几年后,我又搬了一次家。那是在夕阳斜晖里,我看到了满山的芦苇闪动着银子般的光泽,素心同调,彼此俯仰。很快地,暮色下来,四处静谧,后来就看到头顶密集的星辰,心中便有一丝暗喜。在没有月亮的夜晚,一座山更显示出它的厚重和威严,尤其是草木朦胧其上,星点秋萤之火掠过,更是疑幻兼有。山水如此地不同,水以长流为法,山以不动为宗,它们相同的地方只有一点,都是天生天养、自然而然的天物,动者自动,静者自静,于人来说,都可深于托寄情思。我房舍后边的山算不上奇崛,附和南方的

14、清雅,平缓地隆起,秀而不媚,清而不寒。由于山的不动,四季过往,我看到的都是动的生命,飞动的、跃动的、蠕动的、摇动的,各逞其性。尤其是草木中亿兆的虫豸,如此细微,也趁着自己适宜的节气,适时生适时长,完成一个短暂的轮回。蔓草荒烟莫问浅深,自适其适也就最为佳好。作为不动的山,失去的总是速度一个人见到山,完全可以慢慢地欣赏的,尽管我相信山的自身每一日都在起着变化,但是面对它时,还真是浑然无觉。空气清新,周遭静谧,光线明亮我对空间的要求大抵如此。不断搬家的人不在少数,他们对新空间有一种追求感,不会止于一处。每个人的追求根据有许多差异,参照物更是大相径庭。记得我买江边房子的时候,并没有进入杂乱泥泞的工地,

15、我是见到江边的一株榕树,叶片青绿了无尘泥,树冠饱满力蕴其中,风来时,当风有声。一株树在此时,已经很能说明一些问题了。搬到山居前,满山的芦苇在风中拂动,优雅中的坚韧,一洗都市素有的凡近之气,也比舌吐莲花的促销介绍要远远胜出。明代袁宏道曾经说:“物之传者必以质。”我一直记着这句话,自然之物往往无声,但物之质的传递,会更真实不虚。每个城市都在大兴土木,居住空间成了人们的话题。一些人对新空间的进入,使以往的住宅成了二手房。那些祖宗留下来的宅院名曰老房子,住的功能消失了,欣赏的功能滋长了。房子的种类多了,有的加以改造,赋予新的功能;有的彻底拆除,再也不见影踪;还有一些被有心人买下,大小部件编号运走,安置

16、于异地每一个宅院都有自己的命运。在人生的许多忧虑中,空间忧虑是长期存在的。父亲曾说我们是从中原南迁到此的,这么大的跨度,为什么选择这里,可能是偶然,如我见到榕树或者见到芦苇,而后成了必然。所谓诗意地栖息,就是不断出现寻觅的过程。算起来,我在这个不大的城市已搬了七八次家,也许要到一定的年龄才会停下来,守着不动。适宜的空间是没有止境的,如同时间没有尽头。烟水芳草、浓荫匝地的南方啊,此时,淅淅沥沥的春雨来了,人和万物都在晶莹之中,又一次舒展。(有删改)高三语文试题 第 4 页(共 8 页)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文中白鹭、江水、芦苇、星辰、山等景物的特点与作者对

17、所居之处的追求格调一致,物我相融。B. 作者通过自然生命的“动”衬托山的“不动”,突出山的厚重威严、天生天养、自然而然的特点。C. 文章不吝笔墨地描写新居的环境,尤其是居住体验,这是作者对陌生环境进行意义探索的体现。D. 末段前的文字对房子功能、种类和命运的分析,反映了城市大兴土木、老房子未得到保护的现实。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文章中的几处比喻运用得精巧自然,如“一个人的心境若真如此,就是一只轻松的白鹭了”,“满山的芦苇闪动着银子般的光泽”。B. 文章调动触觉、听觉和视觉等感官,对江水的“滋润”特点进行了细腻而传神的描写,给人以触手可及、身临其境的真

18、切感。C. 尾段说“算起来,我在这个不大的城市已搬了七八次家”,强调搬家次数之多,既呼应首段,又说明作者对适宜空间的不断寻觅。D. 文章围绕“搬家”这一生活常事进行描述,语言生动,联想丰富,既抒写了个体的独特感受,又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现象的理性思考。8. 作者先后搬了七八次家,为什么对闽江边和山前这两处居家环境进行详写?请简要分析。(4 分)9. 本文标题“游移的容器”很吸引人,请你从意蕴、表达效果等方面进行探析。(6 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李德林,字公辅,博陵安平人也。年十六,遭父艰,自驾灵舆,反葬故

19、里。时正严冬,单衰跣足,州里人物由是敬慕之。博陵豪族有崔谌者,仆射之兄,将从其宅诣德林赴吊,相去十余里,从者数十骑,稍稍减留。比至德林门,才余五骑,云不得令李生怪人燻灼。任城王高湝为定州刺史,重其才,召入州馆。时尚书令杨遵彦命德林制让尚书令表,援笔立成,不加治点,因大相赏异。遵彦铨衡,深慎选举,秀才擢第,罕有甲科。德林射策五条,考皆为上,授殿中将军。既是西省散员,非其所好,又以天保季世,乃谢病还乡,阖门守道。武平初,加通直散骑侍郎。寻丁母艰去职,勺饮不入口五日。因发热病,遍体生疮,而哀泣不绝。诸士友陆骞、宋士素,名医张子彦等,为合汤药。德林不肯进,遍体洪肿,数日间,一时顿差,身力平复。诸人皆云

20、孝感所致。才满百日,夺情起复,德林以羸病属疾,请急罢归。(隋)开皇元年,高祖敕令与太尉任国公于翼、高颎等同修律令。事讫奏闻,别赐九环金带一腰,骏马一匹。苏威奏置五百家乡正,即令理民间辞讼。德林以为本废乡官判事,为其里闾亲戚,剖断不平,今令乡正专治五百家,恐为害更甚。且今时吏部,总选人物,天下不过数百县,于六七百万户内,诠简数百县令,犹不能称其才,乃欲于一乡之内,选一人能治五百家者,必恐难得。敕令内外群官,就东宫会议。自皇太子以下,多从德林议。高三语文试题 第 5 页(共 8 页)苏威又言废郡,德林语之云:“修令时,公何不论废郡为便?今令才出,其可改乎!”德林自隋有天下,每赞平陈之计。及陈平,授

21、柱国、郡公,实封八百户,赏物三千段。晋王广已宣敕讫,有人说高颎曰天子画策晋王及诸将戮力之所致也今乃归功于李德林诸将必当愤惋且后世观公有若虚行颎入言之,高祖乃止。德林少以才学见知,及位望稍高,颇伤自任,争名之徒,更相谮毁。所以运属兴王,功参佐命,十余年间竟不徙级。(节选自隋书李德林传)【注】西省散员:中书省中无固定职事的官员。季世:一个历史时代的末段。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有人说高颎曰/天子画策/晋王及诸将戮力之所致也/今乃归功于李德林/诸将必当愤惋/且后世观公有若虚行/B. 有人说高颎曰/天子画策晋王/及诸将戮力之所致也/今乃归功于李德林/诸将必当愤惋

22、/且后世观公/有若虚行/C. 有人说/高颎曰/天子画策/晋王及诸将戮力之所致也/今乃归功于李德林诸将/必当愤惋/且后世观公/有若虚行/D. 有人说/高颎曰/天子画策晋王及诸将/戮力之所致也/今乃归功于李德林诸将/必当愤惋/且后世观公有若虚行/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父艰,又称“父忧”,是父丧的婉辞。古代官员在父母去世后应辞官回乡,为父母守丧。B. 秀才,本指才能秀异之士,后成为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明清时,指参加乡试并中榜的人。C. 敕令,指古代帝王发布的命令、诫令、法令等,与“诏”“谕”“旨”等词的意思相近。D. 东宫,是古代宫殿的指称,因方位

23、而得名,后借指居住在东宫的储君,所以又称 “储宫”。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李德林事亲至孝,被人敬慕。十六岁时,他冒着严寒,亲自驾灵车,把父亲的灵柩护送归乡;为表示敬意,崔谌前去吊唁时,低调行事。B. 李德林面对利禄能坚守道义。朝廷授予他殿中将军一职时,因其无固定职事,非其所好,于是他以生病为借口,返回家乡,闭门守道。C. 李德林才华卓越,屡受重用。任城王高湝看重他的才能,征召他进入州馆;隋高祖命其参与制定律令,并在事成之后,赐予他金带和骏马。D. 李德林参赞大计,功劳甚高。高祖平陈之时,他常常出谋划策,因而得到丰厚的赏赐;他有很大功劳,官职却在十

24、多年间没有得到提升。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1) 寻丁母艰去职,勺饮不入口五日。因发热病,遍体生疮,而哀泣不绝。(4 分)(2) 修令时,公何不论废郡为便?今令才出,其可改乎!(4 分)14. 在设置乡正一事上,苏威与李德林的意见相左,各自的理由是什么?(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1516 题。秋深闲兴韩偓此心兼笑野云忙,甘得贫闲味甚长。病起乍尝新橘柚,秋深初换旧衣裳。晴来喜鹊无穷语,雨后寒花特地香。把钓覆棋兼举白,不离名教可颠狂。【注】韩偓:早年深得朝廷器重,后期信仰道教,热爱樵耕生活。举白:举杯告尽,犹干杯。

25、名教:儒家礼教。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首联中诗人借写对“野云忙”的嘲笑,衬托了自己对清闲生活的热爱,切入诗题。 B“乍”“新”二字体现了诗人病愈后的喜悦之情,语言平实浅近,却富有生活情趣。 C颈联前后互文现义,有动有静地展现出一幅雨后初晴、鹊语花香的喧闹的生活场景。 D诗人欲通过钓鱼、下棋和饮酒等,以表达脱离名教束缚、向往自由放达生活的愿望。16. 颔联中的“旧衣裳”意象用得别有意味,请你加以赏析。(6 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1) 荀子在劝学中以“蚓”和“蟹”作对比,说明二者成败的原因分别

26、是 “ ”、“ ”,从而深入论述了“积”在学习中的重要性。(2) 归园田居(其一)中的“ , ”两句,描绘了乡村田园虽然鸡犬相闻,却无丝毫喧嚣烦躁之感的生活画面。(3) 同为写“愁”,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 “ ”一句巧用比喻,贴切形象;而李清照的声声慢中“ ”一句却是直接抒写,淋漓尽致。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旧地重游,泰山已不复三十年前我初游时的清寂,变得游人如织,熙熙攘攘。午后时 分,登上了观景台,体悟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受。然而,环顾南北而有所思,此 处泰山独高,再遥望西南,那边陲上的珠峰,要高出泰山若干倍。珠峰有灵,会视泰山为 小丘

27、的。又想到古人常用“泰山北斗”作美喻,将泰山与北斗并列,其实,居北斗而俯瞰 泰山,它仅是砂石一粒,渺焉难寻。我彼时不由自问:天下小了,泰山小了, ?得此感悟,折返海上后,我刻了一大方印,曰“登山小己”,自警也。八年后,岁近八旬的老朽,有幸三登泰岳。在车上,在缆车车厢里,坐看窗外,满山遍野的绿,夹杂着些许的红,天成的斑斓,是老成而醇郁的秋滋味。那明灭断续的登山路,似断线的珍珠串,时隐时显,美极。也怪,我总觉得人的思维多有“贱”的一面,至少我是如此。初登泰山时那般艰辛, 多挪身一步都觉烦难。如今, 便捷舒坦了, 却还 。高三语文试题 第 7 页(共 8 页)18. 下列句子中引号的作用,与其它三项

28、不相同的一项是(3 分)A午后时分,登上了观景台,体悟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受。 B又想到古人常用“泰山北斗”作美喻,将泰山与北斗并列。C得此感悟,折返海上后,我刻了一大方印,曰“登山小己”,自警也。 D也怪,我总觉得人的思维多有“贱”的一面,至少我是如此。19.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6 个字。(4 分)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看着窗外,满山遍野的绿色当中夹杂着一些红色,构成了色彩斑斓的秋天。”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3 分) 21下面文段有四处表达存在问题,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

29、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4 分)设置小份菜、半份菜、拼盘,鼓励饭后打包从这些创新举措表明,倡导和践行节俭生活正在成为一种新的社会风尚。让这一新风吹进千家万户,成为一种行为习惯、生活方式,还需以多种形式和途径引导更多的人着眼于自己的饭碗,从节约每一粒粮食做起,在米面粮油上一丝不苟,在餐桌上精兵简政。以健康生活为目标,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引,进行一场饮食文化的“绿色革命”,让浪费可耻、节约为荣深入人心。 22阅读下面的统计图,请你抓住图中信息,概括“全国卷字数”的特点,并写出一条结论。(6 分)四、写作(60 分)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有一档节目叫追梦者,讲述的是一代代中国共

30、产党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英勇牺牲、不懈奋斗的故事,如此主题重大、历史厚重、意蕴深刻的作品,如果由传统媒体来实施的话,几个整版的特刊也不会嫌多,而这个节目时长只有不到 5 分钟,播放后却异常火爆,收看者是以大学生、中学生为主体的年轻人。虽然有人说现在是一个“浅阅读”的时代,人们从电脑中、从手机中获取东西,以速读、粗读、浏览为主要方式,以求实用、轻松,但它与“浅思考”甚至不会思考相伴,不会有多大好处。但有人不这么看,既然受众偏好“浅阅读”、反感“假大虚空”报道,那就让作品短了再短,但短而不减感染力、吸引力,这种“硬核”短新闻、短节目就会喜闻乐见、入脑入心。对此,你有什么看法?结合你的感

31、受和思考,请你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要求:围绕材料,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20202021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三语文试题参考答案1. B(A 项,“取决于城市与农村之间之间人之血缘的有无”错, 西方文明起源时,农村与城市之间各自独立而分离的原因不一定就是没有血缘,文中阐述的一点是因为“封建领主经济制度”。C 项,“并一直延续到夏商周”错。D 项,“这被证明是徒劳无功的”错, 材料二中第一段第四行“从前的文明起源研究侧重研究文明起源的统一机制,后来大家发现,这是徒劳的。”)2. D(“前后则是相对独立的”错,二里头文明的水平比早先的文明更复杂、更

32、出色,就说明后者融合了前者的成果;其实文中的“多元融合”应包括时空两个维度上的文明融合)3. B(这是战争模式,其他的主要为生产模式)4. 欧洲封建社会实行的是各自独立的庄园经济,彼此缺乏联系的纽带。而中国当时是以地主经济为基础、中央集权为形式的,且秦汉以后逐步有了地域、语言、农耕经济和文化心理素质的共同性。(共 4 分,每点2 分)5. 文章先从城乡关系、土地及产品归属、器具和文字的功用等外在的三个方面比较中西方文明起源的不同;接着指出中华文明起源的“连续性”“维新”性特点。然后阐明中西方文明发展过程不同,内涵特征的不同,并举例具体阐述。(共 6 分,每点 2 分)6. D(“老房子未得到保

33、护”错,文中明确说“有的加以改造,赋予新的功能”,“还有一些被有心人买下,大小部件编号运走,安置于异地”)7. B(描写江水的“滋润”时,没有运用视觉)8. 江边环境闲适徐缓、滋润柔顺;山前景象厚重威严、秀清,有动与静的和谐、适宜。这两处更符合作者对空间的要求:空气清新,周遭静谧,光线明亮,没有世俗凡近之气。(共 4 分。每点 2 分)9. “游移”包含着对适宜空间的不断寻觅和寻到后的愉悦之情。在这种寻觅中,家成了被不断替换的“容器”,宅院的这种命运让人忧虑。文中未写“容器”而详写“容器”的环境,突出了对空间意义的探索,传达出对人对适宜空间追求没有止境的深沉忧思。题目简洁形象,易引发人的想象与

34、思索。(共 6 分, 每点 2 分,任意答出三点即可。关键词:愉悦之情、忧虑、忧思,意思对即可)10. A(有人说高颎曰:“天子画策,晋王及诸将戮力之所致也。今乃归功于李德林,诸将必当愤惋,且后世观公有若虚行。”)11. B(“明清时,指参加乡试并中试的人”错,应指举人。明清时,秀才指在府学、州学、县学学习的生员)12. D(“因而得到丰厚的赏赐”错,据原文“颎入言之,高祖乃止”可知)13(1)不久(因)遭遇母亲去世而离职,(连续)五天一勺水都没喝。因为身患热病,全身生疮,但哀伤哭泣没有断绝。(共 4 分。“寻、(以)、丁、发”各 1 分,句意要通顺。句中的“因”翻译成“因此”也算对)(2)制

35、定法令的时候,你为什么不说废除郡制有好处呢?现在法令刚刚颁布,怎么可以改动呢!(共 4 分。“修”“才”“其”各 1 分,句意通顺 1 分)14.苏威奏请设置乡正,是想令乡正管理民间的诉讼事务。李德林认为乡正会导致判事不公,给百姓带来更大的危害;且难选合格的人才。(共 3 分。第点 1 分,第点 2 分)【参考译文】李德林,字公辅,博陵安平人。十六岁时,父亲去世,自己驾着灵车,归葬家乡。时值严冬,李德林穿着单薄的孝服,赤着脚,州里的人们看到后更加敬慕他。博陵的豪族中有一个名叫崔谌的人,是仆射的兄长,将要到李德林家吊唁,两家相距十多里远,随从有几十人,崔谌稍微减留了一些人。等到了李德林家时,仅剩

36、五人,因为他不能让李德林认为自己威势逼人。任城王高湝担任定州刺史时,看重李德林的才能,把他召入州馆。当时,尚书令杨遵彦让德林写出让尚书令表,德林拿起笔很快写好,一点没有修改,于是认为他很卓异。杨遵彦主管人才选拔,对待此事非常审慎,参加秀才科考试及第的人,很少有能进入甲科的。李德林的五条射策,都是上等,被授予殿中将军一职。既然是中书省中无固定职事的官员,非其所好,又处于(北齐)天保皇帝的末世阶段,李德林于是以生病为借口,返回家乡,闭门守道。武平初年,李德林被加授通直散骑侍郎。不久(因)遭遇母亲去世而离职,(连续)五天一勺水都没喝。因为身患热病,全身生疮,但哀伤哭泣没有断绝。几位士友陆骞、宋士素,

37、名医张子彦等, 为他制作汤药。李德林不肯喝,遍体红肿,但是在几天之内,红肿同时消失病愈,体力恢复。人们都说是他的孝顺感动上天,才会这样。李德林守孝才刚满百天,朝廷就下令夺情起复,李德林以身体羸弱生病为托词,请求尽快罢免官职返回家乡。开皇元年,高祖命令李德林与太尉任国公于翼、高颎等人一起制定法度律令。律令制定完毕,奏闻皇帝, 皇帝特地赏赐给他一条九环金带、一匹骏马。苏威上奏请求设置管理五百家的乡正,让他们处理民间的诉讼。李德林认为原本废除乡官判案权力,是因为乡官多亲友关系,会导致评判不公,现在又让乡正专门管理五百家的诉讼事务,担心他们会带来更大的危害。而且,现在的吏部掌管选拔人才,天下不过有几百

38、个县,在六七百万户内选拔出几百个县令,尚且不能全部合格,却想要在一乡之内,选择一个能够治理五百家事务的人,必定会难以实现。皇帝下令朝廷内外的官员,到东宫集合商议此事。从皇太子以下的官员,多数同意李德林的意见。苏威又说到废除郡的建制,李德林对他说:“制定法令的时候,你为什么不说废除郡制有好处呢?现在法令刚刚颁布,怎么可以改动呢!”李德林自从隋建立之后,经常提出平陈的大计。等到陈被平定,他被授予柱国、郡公,实封八百户,赏物三千段。晋王杨广已经宣布完皇帝的敕令,有人劝说高颎:“平定陈是天子进行谋划,晋王及诸位将领齐心合力共同完成的。现在,却归功于李德林,将领们一定会很愤恨,而且后世的人会认为您好像没

39、有(参与平陈) 的实际行为。”高颎入朝劝说皇帝,高祖于是停止了对李德林的封赏。李德林少年时就因才学知名,等到官位名望逐渐提高,失于自以为是,争名好利的人,就相继谗谄诋毁他。因此,他虽然生逢新王兴盛的时代,功劳可与辅佐开国之主的大臣相比,但十多年间却没有升级。15.C(“喧闹”错,与“深秋、闲、寒花”不合,应为“恬然”)16. 衣裳之“旧”与橘柚之“新”呼应紧密,对仗工整。突出了诗人生活上的贫困,与首联的“贫” 在内容上相照应,前后意脉贯通。深秋天凉时,应换的是厚衣裳,诗人在此却强调“旧”,彰显了诗人安贫乐道的思想。(共 6 分,每点 2 分)17.(1)用心一也 用心躁也(2)狗吠深巷中鸡鸣桑

40、树颠(3)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怎一个愁字了得18. D(D 项引号的作用是表示强调或着重论述;A、B、C 三项引号的作用是引用)19. “小天下”的自身岂不更加渺小了,或者观景者自身岂不更加渺小了;惦记着当初辛苦中才能获得的乐趣(4 分,每句 2 分。前者注意后文的“登山小己”,后者注意“却还”)20. 原文是由短句构成的整句,句式整齐,前后顺畅;“坐看”“些许”“天成”等词语,言简意赅,与全文的语言风格一致。与下文的“秋滋味”语意衔接不当。(3 分,每点 1 分,意思对即可)21. 句式杂糅,“表明”改为“看出”(或删掉“从”)。用词不当,“锱铢必较”改为“精打细算”。语序不当,“以健康生活为

41、目标,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引”颠倒顺序。成分残缺,在“节约为荣”后加“的观念”。(4 分,每点 1 分)22. 特点:四年来,全国卷总字数逐年增加,已达 9300 多字;其中现代文阅读字数占比始终在 41%以上。(3 分,主要意思对即可)结论:我们的阅读能力应不断强化。(3 分,大意对即可)。23.立意参考:(1) 对新事物不能武断地贴黑标签(2) 用其所长,弃其所短(3) “浅阅读”未必浅看待事物要看其本质和发展趋势(4) “浅阅读”之浅在于不精,而不在于简短附时评文(写作参考资料,并非例文)浅阅读时代真的来了快,是学术界描述浅阅读行为特征的关键词之一。网民通过搜索或浏览标题,一目十行、跳跃式

42、阅读以获取阅读信息,体现了阅读速度之“快”;迅速吸收与消化,消费之后随之抛弃与更新,显示了阅读消费的过程与更新速度之“快”,即“迅速享用”“迅速愉悦”“迅速抛弃”。快,是浅阅读最显著的特征;短,是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长期以来,新闻界一直在强调短些、短些、再短些,但许多报道还是偏长,长稿的数量还是偏多,读者对此多有诟病。刹“长稿风”之所以屡不见效,原因包括很多方面:其一,记者把写长稿当作成绩、当作本事,认为那样才能体现对所报道对象和工作的重视;其二,有的记者尤其是知名记者喜欢写长稿,产生了“示范”效应;其三,各种新闻奖对有的长稿网开一面,让新闻人对参评作品的刚性数字规定没有给予足够重视。如果说过

43、去要求写短稿,是业界“刀口向内”的自省自律,弹性大、可变性强,执行好坏对各方并无大碍。那么,面对今天新舆论生态下的受众,则关乎媒体生死。也许报道写得妙笔生花,但黑压压一大版,或在手机上翻也翻不到头儿,读者可能就没耐心、没心情阅读了。读者不看,产品无人问津,如同废品。一个严峻的事实必须正视: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大部分信息都是从网上获取,如果不能尽快掌握当下舆论场上的主动权,主流媒体就有被边缘化的危险。变危为机,顺势而为。如何抢占阵地,如何抢抓读者,写短文、出精品无疑是一剂良方。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改进文风,要在“短”字上下功夫、见成效,要力求简短精练、直截了当,要言不烦、意尽言止,观点鲜明、重点突出

44、。时效决定成效,速度赢得先机。传播学上有一个概念叫“首发效应”,说的是首发信息让受众形成 “第一印象”,再要改变就难了。写短稿才能快编发,要争取在第一时间首发定调。古人对写短文多有论述,如“要言不繁”“文约而事丰”“事以简为上,言以简为当”等。爱因斯坦说:“美,本质上终究是简单性。”鲁迅说:“浪费别人的时间等于谋财害命。”对网民来说,谁写无病呻吟、一地鸡毛的长文,就抛弃谁、远离谁。短,不是浅,而是与精并存。写短稿,检验的是新闻工作者有没有真理在手的自信、洞彻实际的慧眼、驾驭文字的技能。从篇幅上讲,新闻报道一般情况下都属于“千字文”。在新华社结集出版的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新华社撰写的新闻作品中

45、,有 58 篇是毛主席撰写的。中原我军占领南阳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别了,司徒雷登丢掉幻想,准备斗争等文稿,短小精悍、脍炙人口,时至今日,仍是值得学习借鉴的经典、精品。习近平同志担任浙江省委书记期间,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发表了 232 篇短论。这些短论鲜明提出了推进浙江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正确主张,及时回答了现实生活中人民群众最关心的一些问题, 在干部群众中引起很大反响。这些短论的突出特点是:篇幅短小,语言简洁,文风朴实,生动活泼。每 篇虽只有寥寥数百字,却有很强的思想性、针对性、时效性,有力指导了实际工作。长和短,不能一概而论。要坚持内容决定形式,宜长则长,宜短则短。比如,一些事关党和国家

46、建设事业发展的重大报道,因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而备受关注,篇幅太短了读者可能觉得不解渴。尽管如此,新闻报道的短是常态、长是特例。即便是重大报道,也要进行精细包装和加工。电讯稿要将众多信息切割成“微文”分篇播发,报纸版面要图文并茂,以吸引读者阅读。“浅阅读”:退化 or 进步?时晓冉百度百科给“浅阅读”的定义是:“浅阅读就是阅读不需要思考而采取跳跃式阅读的阅读方法,它所追求的是短暂的视觉快感和心理怡悦。”请问,你的阅读姿势是什么样的?是 I 型站着,还是 L 型坐着,甚至是反 L 型躺着?“如果你跟我有相同的阅读姿势,那么我们就能彼此安慰。”这句盛传于网上的安妮宝贝关于阅读的话,同样可用

47、于解读“深阅读”与“浅阅读”的阅读姿势:I 型和反 L 型似乎都是属于“浅阅读”的姿势,迅速补充又迅速完毕;L 型则属于传统的阅读姿势,这种姿势理想的状态是慢,最好还配有香茗、青灯,缓慢地培养出阅读的愉悦感觉。当然,这三种阅读姿势并不代表可以绝对地划分出“深阅读”与“浅阅读”的壁垒,站着也可以“深阅读”,坐着也有可能在吃“阅读快餐”,同样一个人,也可以一边“深阅读”,一边“浅阅读”,重要的不是“深”和“浅”,而是“读” 与“不读”。有学者认为,“浅阅读”时代的到来是人类的退化,在资讯汪洋中嬉戏冲浪,浅尝辄止的“知道分子”成为阅读主体,这恰恰是社会大众浅薄和浮躁的集中表现。民族的乃至人类的真正有

48、内涵、有价值的“滋养”,存在于“深阅读”之中,一味地“浅阅读”,必会造成人们的文化“贫血”和精神营养不良。也有学者认为,不要把“浅阅读”看作是“浅薄”的阅读,因为有些“浅阅读”实际上是轻松的阅读、轻快的阅读、轻灵的阅读,“轻”与“浅”不是没有分量,而是另一种重质感的阅读。周国平曾在世上并无“浅阅读”一文中一针见血地指出:“严格意义上的阅读应该是个人的一种文化生活,是读那些有文化内涵的文字,是进入到这些文字所承载的文化传统中进行思考的行为。而能够承担这个功能的,唯有好的书籍,尤其是经典名著。这一点不会因为新技术的出现而改变,纸质产品和数字化产品只是形式不同,关键在内涵,从网络上读孔子和柏拉图与从

49、纸质书上读没有本质区别。” 照此说来,可能真是“世上并无浅阅读”。其实,大可不必将“浅阅读”看作洪水猛兽。科技的发展进步,是无可阻挡的趋势。“浅阅读”追求的是快感,“深阅读”追求的是质感,是两种不同的阅读形态。但必须承认,“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传统读书的功能是“浅阅读”无法替代的,“深阅读”才是一种深层次学习和思考。“浅阅读”图片的大量使用,使许多孩子对图像产生依赖心理,却降低乃至失去了对文字阅读的兴趣,同时也导致文字运用能力的大幅度下降。“浅阅读”图书已成为引发儿童“营养不良症”的“方便面”。而对于已有是非判断力的青年和成年来说,“浅阅读”则可激发读者的兴趣,让读者知道什么样的书值得“深阅读”,使“浅阅读”的选择更为精细和准确。(摘自中国青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