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课标理念下的数学教学的“三忌”与“三宜”您现在正在阅读的新课标理念下的数学教学的“三忌”与“三宜”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新课标理念下的数学教学的“三忌”与“三宜”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的出台,给数学教育注入了新的血液,同时也给全体数学教师带来了挑战。新的课程标准洋溢着时代的气息,体现着素质教育的理念。而传统的数学教学是:脱离生活多、联系实际少,被动接受多、自主探究少,机械训练多、有效实践少。这样的教学,缺乏生机与活力,很难适应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如何让数学教学成为“旧瓶装新酒”,迎合学生的胃口,让学生“喝”起来有“味”,学起来乐此不疲呢?这就应该落实课标中的新
2、理念,从根本上改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训练方式,让数学教学焕发出“新”的活力。一、忌脱离生活、宜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往我们的数学教学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照本宣科现象。这样教学,使学生对新知识缺乏欲望与需求,往往会产生消极被动的心理。课标在“基本理念”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因此,我们要把教学植根于生活,将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精心设计出趣味横出的问题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如:教学“小数的大小比较”,有位教师不是按课本那样生
3、硬地拿出两个小数让学生比较大小,而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巧妙地设计出一个打擂台的情境,把学生分成擂主、攻擂者、裁判组三个角色进行教学。师:今天我们来打擂。第一场开始。擂主1.37上场:“小数的位数和我一样多的,有谁比我大?”挑战者1.62上场:“我比你大,因为我的十分位有6个0.1,而你的十分位只有3个0.1。”挑战者1.67接着上场:“我比你大,因为我的百分位有7个0.01,而你的百分位只有2个0.01。”裁判组裁决:挑战者1.67守擂。师:从刚才的打擂中我们可以学到什么知识?(生讨论、交流。)第二场开始。擂主1.67上场:“不管小数的位数有多少,比我大的请上场!”挑战者1.324上场:“我
4、比你大,我的小数位数比你多。”裁判组裁决:否决1.324的挑战。师:你们怎么说服他?组1:从尺子上各找出1.67米和1.324米进行比较。组2:量身高证明,并不是小数的位数多,这个小数就大。组3:1.67的十分位上有6个0.1,而1.324的十分位只有3个0.1,所以应该是1.67大。师:从第二场擂台赛中你学到了什么知识?(生讨论、交流。)这样紧贴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不仅把学生带入竞赛的氛围中,而且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牵动学生的情感,从而把“教”的主观愿望转化为学生渴望“学”的内在需求。二、忌被动接受、宜自主探究,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小学数学教材中,许多知识都
5、比较抽象,特别是许多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表面上看来是十分枯燥的,假如采用强制性的灌输方式,势必造成学生机械的、被动的模仿和记忆。课标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倘若能把数学教材中的一些知识设计成学生探讨研究和实践操作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操作、探索、发现,让他们在自主探索中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更多的数学活动经验。如:教学“圆锥的体积”,有的教师不是把结论直接告诉给学生,而是设计以下几个环节组织学生展开自主合作探究活动:(1)、呈现问题情境。组织学生动手实践、观察用卷笔刀削铅笔(圆柱形状)。(2)
6、、提出问题。被削的这段铅笔前后分别是什么形状?请你猜一猜,变小了以后的圆锥体与原来这段圆柱体的底面积、高、体积分别有什么关系?(组织小组讨论猜测)(3)、实验验证,发现结论。操作:请同学们根据已经准备好的材料(等底等高的、等底不等高的、等高不等底的、不等底不等高的圆柱和圆锥若干个,沙子。)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实验验证。讨论、交流:从实验过程,你发现的结论是什么?(4)、运用结论,抽象归纳。这样的教学,把教材中的结论引发为一个让学生参与观察、猜测、实验、合作、交流、抽象、概括的探究学习过程。改变了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那种枯燥乏味的教学模式,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不但扎实地掌握了知识,还学
7、到了构建知识的方法。三、忌机械训练、宜有效实践,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传统的书面练习,只停留在巩固知识上,练习形式单调乏味,总是以同一面孔面对所有学生,学生看腻了,也看厌了,而没有真正让学生体会到学有所用。因此,我们在布置练习时要以课标教学建议中所指的:“好的数学教育应该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和交流的机会。”为指导,以实践活动为载体,充分地让学生在实践中学数学,从而发掘学生的主体潜能,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本领,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得到继续扩展与延伸,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如:学习利息前,可安排学生到银行或信用社了解储蓄的意义、方式和利
8、息、利率的计算方法。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后,让学生自行设计和制作洗衣机、彩电、电冰箱等家电的包装箱模型,并让学生说说自已的感受,从中领悟创新设计的魅力和数学美。学习百分数的意义后,引导学生收集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百分数材料,并把这些材料进行归类、展览。学习比例后,让学生测量、绘制学校平面图,家庭所在村子的示意图,如何测量旗杆的高度。学习简单的统计知识后,让学生根据统计十字路口十分钟内机动车辆运行情况,或到附近商店调查几种商品的价格等,再编制成统计图表。这些实践作业同所学知识紧密结合,需要学生人人参与,在操作实践中进一步理解体验相关的数学知识,既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又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
9、用,从而进一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总之,为了面对当今数学教学的新思想、新观念、新模式,为了切实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我们必须改变以往教学中的一些传统落后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要把课标中的新理念落到实处,切实做到教学内容生活化,学习方式自主化,练习形式实践化。这样,数学教学才能焕发出新的活力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与当今“教
10、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福建省连江县私立明智学校高威华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