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课标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毕业总复习您现在正在阅读的新课标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毕业总复习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新课标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毕业总复习新课标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毕业总复习知识点概括归纳【 目 录 】第一部分 常用的数量关系-1第二部分 小学数学图形计算公式-1第三部分 常用单位换算-2第四部分 基 本 概 念-3第一章 数和数的运算-3第二章 度量衡-16第三章 代数初步知识-17第四章 空间与图形-20第五章 简单的统计 -24【常用的数量关系】1、每份数份数=总数; 总数每份数=份数 ; 总数份数=每份数2、1倍数倍数=几倍数; 几倍
2、数1倍数=倍数; 几倍数倍数=1倍数3、速度时间=路程 ; 路程速度=时间 ; 路程时间=速度4、单价数量=总价; 总价单价=数量 ; 总价数量=单价5、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6、加数+加数=和; 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7、被减数-减数=差; 被减数-差=减数; 差+减数=被减数8、因数因数=积; 积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9、被除数除数=商 ; 被除数商=除数; 商除数=被除数【小学数学图形计算公式】1、正方形(C:周长, S:面积, a:边长)周长=边长4; C=4a面积=边长边长; S=aa2、正方体(V:体积, a:棱长)表
3、面积=棱长棱长6; S表=aa6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 aaa3、长方形(C:周长, S:面积, a:边长, b:宽 )周长=(长+宽)2; C=2(a+b)面积=长宽 ; S=ab4、长方体(V:体积, S:面积, a:长, b:宽, h:高)(1)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S=2(ab+ah+bh)(2)体积=长宽高; V=abh5、三角形(S:面积, a:底, h:高)面积=底高2 ; S=ah2三角形的高=面积2底 三角形的底=面积2高6、平行四边形(S:面积, a:底, h:高)面积=底高; S=ah7、梯形(S:面积, a:上底, b:下底, h:高)面积=(上底+下底
4、)高2; S=(a+b)h28、圆形(S:面积, C:周长,:圆周率, d:直径, r:半径 )(1)周长=直径=2半径; C=r(2)面积=半径半径; S= r29、圆柱体(V:体积, S:底面积, C:底面周长, h:高, r:底面半径 )(1)侧面积=底面周长高=Ch=rh(2)表面积=侧面积+底面积2(3)体积=底面积高10、圆锥体(V:体积, S:底面积, h:高, r:底面半径 )体积=底面积高3您现在正在阅读的新课标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毕业总复习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新课标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毕业总复习11、总数总份数=平均数12、和差问题的公
5、式:已知两数的和及它们的差,求这两个数各是多少的应用题,叫做和差应用题,简称和差问题。(和+差)2=大数; (和-差)2=小数13、和倍问题的公式:已知两个数的和与两个数的倍数关系,求两个数各是多少的应用题,我们通常叫做和倍问题。和(倍数-1)= 小数; 小数倍数=大数(或者:和-小数=大数)14、差倍问题的公式:差倍问题即已知两数之差和两数之间的倍数关系,求出两数。差(倍数-1)= 小数; 小数倍数=大数(或者:小数+差=大数)15、相遇问题: 相遇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相遇时间=相遇路程速度和;速度和=相遇路程相遇时间16、浓度问题溶质的重量+溶剂的重量=溶液的重量; 溶液的重量浓度=溶质
6、的重量;溶质的重量溶液的重量100%=浓度; 溶质的重量浓度=溶液的重量17、利润与折扣问题: 利润=售出价-成本; 利润率=利润成本100%;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涨跌金额=本金涨跌百分比;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
7、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税后利息=本金利率时间(1-利息税)“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
8、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完事资料点此:点击此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