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新课标下浅谈数学分析法.doc

上传人:a**** 文档编号:281601 上传时间:2025-11-2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下浅谈数学分析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新课标下浅谈数学分析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新课标下浅谈数学分析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新课标下浅谈数学分析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新课标下浅谈数学分析法在多年的数学教育中,我们应该明白:单纯的“应试教育”必须向“素质化教育”转变,这是新时代的要求。而学校是传授知识的阵地,所培养的人才应该不再是知识型的人才,而应该是智能型的人才。因此,我认为,教育学生除了从数学思想上、教育观念上转变之外,还需要花大力气研究教育的方法和手段,这样才能使学生的素质得到真正提高,新的课程改革才有价值、有意义。无论是数形结合、抽象思维还是空间观念,“分析法”是解决问题的一把钥匙。如果你遇到题目时不会分析,甚至不知道如何去分析,那么,你想给出正确答案就很困难。一、由因索果式分析法这类题目,往往注重题设部分给你什么样的条件,你只要根据条件分析,每一个

2、条件下,你将会得到一些相关的结论,最后需要证明的结论将一目了然。例如:(08年中考第12题)如图,O的直径AB与弦AC的夹角为30,切线CD与AB的延长线交于点D,若O的半径为3,则CD的长为()。A、6B、63C、3D、33分析:方法一、根据已知条件,我们不难发现,因为AB是直径,所以我们联想到直径的特点: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那么我们不妨连接BC,这样就出现了RtABC。又因为A等于30,半径为3,所以AB=6,BC=3,AC=33,ABC=60。而CD又是O的切线,所以DCB是弦切角,它等于A=30,因此D=30,故CD=AC=33,所以答案是D。方法二:由条件CD是O切线,我们也会联

3、想到:如果连接OC,那么OCCD,此时我们不难发现COD=60,D=30,OC=3,所以CD可求。从例题中,我们应该感受到,分析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如果学生学会了分析问题的话,对于任何数学题,他们都能进行思考,这样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拓宽与延伸。这也正是我们新课标下所需要培养的人才,我们天天提倡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不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分析问题的能力吗?就目前新课标而言,“数学与生活链接”已成为一种时尚,然而分析问题的能力更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与提高。例如:(08年中考第20题)如图所示,秋千链子的长度为3m,静止时的秋千踏板(大小忽略不计)距地面0.5m。秋千向两边摆动时,若最大摆角(

4、摆角指秋千链子与铅垂线的夹角)为53,则秋千踏板与地面的距离大约为多少?(参考数据:sin530.8,cos530.6)分析;从所给的条件中,我们发现了参考数据53的三角函数值,既然给我们,肯定有它的用途,并且需要构造直角三角形;而根据生活经验我们知道:当秋千踏板摆动到A点时距离地面最大,因而我们需要用A点以及用53来构造直角三角形。通过这样的分析,我们对所要解决的问题也就有了明显的思路。本题的分析方法有点特别,所以在大多情况下,分析问题还需要有灵感。我们知道给条件总是要用的,要抓住制卷老师的心理:老师想考我什么?在已经给出的条件中,你能感觉出来吗?我经常跟学生讲,在解题中,所有的数据和条件很

5、少是没用的,这就需要我们能抓住数据与条件不放,反复思考。二、由果索因分析法由果索因分析法,这类题目往往出现在证明题里。有的时候,从所给的条件中,我们一时不易发现解题的思路,而通过要证明的结论,刨根就源、逆向思维,往往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例如:(08年中考第21题)如图,在ABC中,ACB=90,DE是ABC的中位线,点F在AC延长线上,且CF=AC。求证:四边形ADEF是等腰梯形。分析:由条件看,虽然每一个条件经过分析后,我们都能得到一些相应的信息,但究竟从何处下手?要证明什么?我们有时并不清楚,所以我们在分析了条件之后,最好还得从结论入手。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

6、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

7、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

8、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思路:要证明什么?要证明四边形ADEF是等腰梯形。只要证明什么?只要证明AD=EF。怎样才能得到AD=EF?到此,我们就得从条件分析:AD与什么有联

9、系?EF又与什么有联系?这时我们不难发现,因为ACB=90,DE是ABC的中位线,所以,当我们连接DC的话,将得到AD=DC,而DC=EF由平行四边形易证。要练说,得练听。听是说的前提,听得准确,才有条件正确模仿,才能不断地掌握高一级水平的语言。我在教学中,注意听说结合,训练幼儿听的能力,课堂上,我特别重视教师的语言,我对幼儿说话,注意声音清楚,高低起伏,抑扬有致,富有吸引力,这样能引起幼儿的注意。当我发现有的幼儿不专心听别人发言时,就随时表扬那些静听的幼儿,或是让他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抓住教育时机,要求他们专心听,用心记。平时我还通过各种趣味活动,培养幼儿边听边记,边听边想,边听边说的能力,如听词对词,听词句说意思,听句子辩正误,听故事讲述故事,听谜语猜谜底,听智力故事,动脑筋,出主意,听儿歌上句,接儿歌下句等,这样幼儿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愉快,既训练了听的能力,强化了记忆,又发展了思维,为说打下了基础。通过这样的逆向思维分析法,我们很容易就能得到一条清晰的证明思路,最后只要把所分析的情况进行整理,用综合法写出正确的思路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数学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