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1高二政治: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复习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78570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高二政治: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复习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1高二政治: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复习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1高二政治: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复习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11高二政治: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复习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11高二政治: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复习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中学“三环教学法”导学案之复习课课案教学目标1、识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特点及原因;2、理解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3、理解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4、识记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5、掌握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和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6、理解弘扬和培育民主精神的意义和途径教学重点1、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3、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4、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和意义复习环节复习环节复习环节复习环节一、自主学习1、复习教学内容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一)微观复习要落实:【落实到每个知识点】(1)中华文化特征之一( )的中华

2、文化穿越历史长河,世代相传,绵延不断。( )(时间上的久远绵长)。古老的中华文化走过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 、 (代代相传,不因时间和世事的变迁而中断,中华文化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人类文明)。( )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 )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中华民族自古以为就重视历史经验,保存历史资料)(2)中华文化特征之二( ) 的中华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民族文化异彩纷呈表现为“三性”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含义:( , )。以其独特的内涵展示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精神。A、( ):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

3、用。B、( )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 ) 性和( )性的特点。中华文化的区域性-一含义: 、 。中华文化的民族性-含义: 、 。(3)中华文化所特有地特征: 性的含义:即( )和( )。所谓“求同有异”就是能坚持各民族文化( ),与其他民族文化( )。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 、 )其他民族文化中的( )成分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于它所特有的( )性。特别提示:要注意的问题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汉字记载、史书典籍保存;继承、创新和和发展;中华文化所独有的包容性。(4)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4、 )为核心,其基本内容是:( 、 、 、 )。(2)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作用(三精一魂):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 )传统文化的结晶,深深植根于( )传统文化之中,始终是中华各民族人民( )的( ),是中华民族民族( 、 )的( ),是中华民族走向( 、 )的( ),是中华民族之( )。特别提示:要注意的问题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中(5)建设( ),拥护( ),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在当代中国,( )与( )本质上是一致的。(6)民族精神作

5、为民族文化的结晶,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 的,具有深厚的( )性、鲜明的( )性和( )性。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这是 建设的重要任务;这是提高( )的必然要求;这是不断增强( )的要求;这是坚持( )的需要 (二)中观复习要呈面:【综合框题中的主干知识】 例如:以中华民族精神为主题,把框题中核心的知识综合起来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和基本内容:核心、团结统一(生存和发展的保证)、爱好和平(赢得世界赞誉)、勤劳勇敢(立业根基)、自强不息(内在气质精神力量)。把以上内容填入合适的图形内。生存和发展的保证内在气质精神力量赢得世界赞誉立业根基(三)宏观复习要把握:【把握单元知识体系】 例如:把

6、握各民族的文化、中华文化、中华民族精神之间的关系 共同熔铸 集中体现( )的文化(特性) ( )文化(共性)2、我的问题我做主:基础知识练习、能力提高练习【独立完成】(一)C级(“三本”级):基础知识练习1、下列不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是:( )A、“勇于义而过于德,不以贫富贵贱死生动其心”、“克勤于邦,克俭于家”B、“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愚公移山”C、拥护祖国统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D、“一中一台”、西藏拉萨“314事件”2、下面对中华民族文化认识错误的是( )A、民族文化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B、民族文化是各民族特有的,其他民族无认同感C、民族文化既有民族特性,又有

7、中华文化共性D、都是中华文化之瑰宝,民族之骄傲3、“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个体必须结成整体,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这种整体意识在全民族得到普遍认同和升华,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是( )A、团结统一 B、爱国主义 C、勤劳勇敢 D、热爱和平4.下列对“一方水土,一方文化”的理解正确的( )A、这是由我国各地的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组成的 B、这体现了我国文化的博大、多彩、精深 C、吴越文化是典型的水乡文化,滇黔文化是具有边陲山寨文化特征 D、不同区域文化保持各自的同时,不相融合(二)B级(“二本”级):能力提高练习5、“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韵味传神的青

8、花瓷穿越千年的历史,向人们展示了中华文化的( )A、包容广纳 B、推陈出新 D、博大精深 D、源远流长6.中华文化能够源远流长,原因是( )汉字的出现、记载 史学典籍流传、保存 中华文化所独有的包容性 中华文化继承、发展和创新 中华文化没有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A、 B、 C、 D、7、下列对中华民族精神认识正确的是( )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各民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 中华民族精神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 中华民族精神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 中华文化的力量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表现 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文化传统之中A、 B、 C、 D、8.下列能体现中华

9、文化博大精深内涵的有( )周易 苏州园林 都江堰 圆周率 丝绸与瓷器 史书典籍A、 B、 C、 D、二、协作探究a:错题反思。 b:集体讨论【纠错互教】。 c:展示点评【筛选难点】d:引导解难【优秀学生小组酌情加分】三、常见错误提示 1、中华文化由各少数民族文化融合、累加而成。改正: 2、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改正:3、中华文化是民族精神的精髓。改正:4、中华民族精神有精华和糟粕之分。改正:四、知识过手:读背记忆性知识、互抽理解性知识五、大显身手:拓展深化 练习分层次、有针对性、有代表性 (10分钟)(1)B级(“二本”级):中等题1、琼州胜景五公祠有副脍炙人口的对联:“只知

10、有国,不知有身,任凭千般折磨,益坚其志;先其所忧,后其所乐,但愿群才奋起。莫负斯楼”。这幅对联生动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中:(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 公正严明、崇尚平等的民主精神淡薄名利、宁静致远的超然胸襟 自强不息、坚忍不拔的顽强斗志A、 B、 C 、 D、2、京剧是中华民族的国粹。它是在18世纪下半叶经徽戏、秦腔、汉调的交融,并借鉴吸收昆曲、京腔之长而形成的。京剧的形成体现了( )A、各具特色的文化艺术异彩缤纷 B、中华文化薪火相传和一脉相承C、中华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兼容性 D、不同文化都能够实现融会贯通3、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太古遗音”、四大发明、戏曲和太极拳让人耳目一新,中国灿烂

11、的文化神奇地展现在世人面前,这体现了中华文化的( )A.包容广纳 B、区域特征 C、博大精深 D、源远流长(2)A级(“一本”级):较难题 从1949年起,近60多年过去了;从1979年元旦告台湾同胞书首倡两岸三通以来,近30多年过去了。然而浅浅的台湾海峡,却似难以跨越的鸿沟天堑,这一切终于在2008年12月15日成为历史。随着两岸空运、海运直航和直接通邮的同步实施,“三通”在这一天由梦想变为现实。这对促进两岸经济全面交流,建立两岸经济合作机制,逐步形成两岸共同市场有着重大而积极地影响。 从文化对人的影响特点和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角度分析,两岸关系实现历史性跨越的必然性。(1)文化对人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影响。大陆和台湾同族同宗,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两岸人民对中华文化都有共同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一个中国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因而对两岸人民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也推动了两岸关系的不断发展;(2)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民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团结统一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之一,中华民族精神的团结统一意识是整体意识在全民族得到普遍认同和升华的体现,两岸人民热切盼望祖国早日统一,必然推动两岸关系不断向前发展。- 5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