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新编15年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doc

上传人:a**** 文档编号:276041 上传时间:2025-11-2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编15年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新编15年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新编15年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新编15年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新编15年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新编15年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doc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新编15年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教学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教育指导文件,查字典数学网小学频道为大家提供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希望对教学课程设置和提高教育水平有所帮助!一、全册教材分析班上大部分学生会数10以内的各数,会认这些数,会写这些数;少部分学生已能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但也有一部分学生对课堂学习不太适应,课堂上集中注意力较短,根据这些情况,在教学时,应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注意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让学生爱教师、爱数学,并通过以后的学习,体会到学数学的乐趣和作用。二、全册教学目标1.熟练地数出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

2、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2.初步知道加、减法和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5.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柱、球、长方体、正方体、三角形和圆。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7.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和半时。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9.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三、各单元重点、难点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数一数,

3、比一比,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分类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用数学,数学实践活动。教学重点:本册的重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教学难点:10以内数的加减法,及数概念的建立。四、完成教学任务具体措施(一)共同措施1.联系儿童实际,根据学生特点渗透思想品德教育。2.认数与计算相结合,穿插教学,使学生逐步形成数概念,达到计算熟练。3.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4.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二)各班措施1.一(1)、一(2)班重视基本口算,培养学生观察能力。A.学会看图数数。B.加强基本

4、训练,抓好计算基础。C.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2.一(3)、一(4)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好习惯。A.会数1-20以内的数,并能够口、手同步。B.重视口算能力的培养,能够灵活运用组成和分解进行计算。C.重视作业质量,抓好书写格式。3.一(5)班A.加强基础训练。B.充分树立学生的自信,多表扬、少批评。C.设计多种形式的联系。4.一(6)班A.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概括能力、说完整话。B.要尊重学生、注意学生渗透。在学习中,教师不要包办代替和以讲代学,要把课堂中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探索交流和练习。C.要注意适当渗透一些数学思想和方法,有利于学生对某些内柔的理解。D.要渗透德育、注重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的独立

5、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五、教学进度安排:周次教学内容课时周次1数一数122比一比3331-5的认识和加减法114-64认识物体和图形275分类2866-10的认识和加减法209-12711-20各数的认识413-148认识钟表215920以内的进位加法916-1810总复习要练说,得练听。听是说的前提,听得准确,才有条件正确模仿,才能不断地掌握高一级水平的语言。我在教学中,注意听说结合,训练幼儿听的能力,课堂上,我特别重视教师的语言,我对幼儿说话,注意声音清楚,高低起伏,抑扬有致,富有吸引力,这样能引起幼儿的注意。当我发现有的幼儿不专心听别人发言时,就随时表扬那些静听的幼儿,或是让他重复别人说

6、过的内容,抓住教育时机,要求他们专心听,用心记。平时我还通过各种趣味活动,培养幼儿边听边记,边听边想,边听边说的能力,如听词对词,听词句说意思,听句子辩正误,听故事讲述故事,听谜语猜谜底,听智力故事,动脑筋,出主意,听儿歌上句,接儿歌下句等,这样幼儿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愉快,既训练了听的能力,强化了记忆,又发展了思维,为说打下了基础。“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

7、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4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

8、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这就是我们为大家准备的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更多小学教学计划、小学教案和小学教学辅导,尽在查字典数学网,请大家及时关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数学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